内容简介
《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主要介绍了汽车数学建模与仿真的理论基础以及车辆动力学、运动学模型的构建方法;详细描述了刚体动力学的有关知识,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抽象建立了整车、悬架、路面-车轮相互作用等模型的方法;采用实例解析了车辆动力学模型的求解和分析方法。本书内容实用,注重工程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作大学生及研究生在汽车动力学研究领域的相关教材,也可作汽车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译者的话最近读了《车辆动力学》这本书,简直是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旅程。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充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理论,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书中对车辆运动的剖析细致入微,仿佛能让人亲身坐在驾驶舱里,感受每一个轮胎与地面的微妙互动。比如,它对悬架系统特性的讲解,不再是简单的参数罗列,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动态模拟图示,让人立刻就能明白阻尼器和弹簧如何协同工作,影响车辆在不同路况下的平顺性和操控极限。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现代车辆主动安全技术是如何建立在这些基础动力学原理之上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回想自己驾驶时的一些模糊感受,这本书像是为我提供了一把精密的尺子,让我终于能够量化和理解那些曾经朦胧的“路感”和“抓地力”。如果你对汽车设计和工程背后的科学原理感兴趣,这本书绝对能为你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远超你对一本“动力学”专著的想象。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其对复杂系统建模的深度和广度。它没有回避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高阶非线性问题,反而将它们拆解成一系列可以理解的子系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这部分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从最基础的轮胎侧向力模型入手,逐步过渡到转向不足和转向过度特性的辨识,再到电子稳定控制(ESC)系统介入的瞬态过程分析,每一步的推导都层层递进,逻辑链条异常坚固。我过去在其他资料上看到的类似内容往往是跳跃式的,只给出最终的控制律,让人不知所以然。但《车辆动力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到位,它详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特定工况下需要调整转向比,以及这些调整如何影响驾驶员的感知与车辆的实际响应。对于工程背景稍弱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消化其中的数学表达,但一旦坚持下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真正教会你如何“思考”车辆的动态行为,而非仅仅“描述”它。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全景视角”。它没有将乘用车与商用车、公路与越野工况割裂开来,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普适于大多数轮式车辆的动力学分析框架。我发现书中关于车辆平稳性极限和侧向载荷转移的讨论,无论是对小型轿车还是重型卡车,都提供了统一的分析口径。更具启发性的是,作者在探讨车辆模型简化时所持有的批判性态度——他清楚地指出了每种简化模型(如自行车模型、四轮模型)在描述何种工况时会失效,这提醒读者在实际应用时必须审慎选择工具。这种对模型适用边界的清晰界定,是许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地描述“车在动”,而是开始能预判“车在特定输入下将如何响应”,这是一种从被动观察者到主动分析者的转变,意义非凡。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可读性”在同类专业书籍中堪称翘楚。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前沿研究成果时,非常注重将其与实际工程应用联系起来。例如,在介绍车辆振动与乘坐舒适性这一章节时,书中不仅分析了随机激励下的响应,还探讨了如何通过主动悬架技术来抑制车身特定模态的振动,这种对“为什么要做”的解释,比单纯的“如何计算”要吸引人得多。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回顾和早期设计思想的演变,也让这门学科显得有血有肉,而不是一堆冰冷的公式。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理论物理、控制工程与汽车工程实践。对于希望从理论深入到实际产品开发阶段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框架是极其宝贵的,它让你在面对新的设计挑战时,能够迅速定位问题的动力学根源。
评分翻开这本《车辆动力学》,我立刻被它严谨的排版和丰富详实的图表所吸引。尤其在讨论车辆的纵向动力学——加速、制动和牵引力分配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速度-加速度曲线和制动距离对比图,这些可视化工具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制动系统(如ABS介入时)的详细动态分析,它不仅仅停留在“ABS会限制车轮抱死”,而是精确地展示了制动力矩如何在轮胎滑移率和车辆减速度之间找到那个最优平衡点,以及这种平衡点如何随路面附着系数变化。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积累。当然,对于初学者而言,其中涉及到的拉格朗日方程和哈密顿原理的运用可能会显得有些抽象,但只要跟着书中的引导,将它们应用到具体的二自由度或三自由度模型中去,那些看似高深的数学工具便立刻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