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編織飾帶&皮繩滾邊 [革の編みとかがり]

皮革編織飾帶&皮繩滾邊 [革の編みとかが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藤倉邦也 著,林麗秀 译
图书标签:
  • 皮革编织
  • 皮革工艺
  • 皮绳
  • 饰带
  • 手作
  • DIY
  • 编织技巧
  • 革艺
  • 教程
  • 日式手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悅文化圖書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6180682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4708
包装:平裝
外文名称:革の編みとかがり
出版时间:2011-09-30
页数:14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8×21×1 cm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介紹以皮繩作編織的各種編織技法。
貼心提醒在進行作業時該注意的事項、所需用到的工具,教學內容由淺到難,初次進行皮繩編織的人也能快速上手。
全書彩色步驟流程圖及簡單易懂的說明,在學習上輕鬆又不傷眼。

内容简介

為你的隨身皮件編上屬於自己的模樣
提到「編織」2字,往往給人一種溫馨、柔美、可愛的感覺,但若想要有粗曠、帥氣的感覺,可是只有用皮繩才能編織出來!
本書由皮革製作&皮繩編織的達人藤倉邦也先生一手監修,從最基礎的平編、三股編開始,之後陸續介紹更進階的八股圓編、魔法編、以及各種皮繩滾邊技巧。
書中除了介紹多種皮繩編織與滾編技巧外,還收錄了將皮繩編織結合皮件、製作整件皮革小物的內容。請讀者熟讀本書,再加入一些自己的創意巧思,就能活用在項鍊、手環、腰帶、鑰匙包、手機套、甚至更大型皮件作品的上,超酷超炫的皮飾不用買自己就會作囉。
透過自己親手編織製作,讓你的皮革作品更加帥氣活潑,看起來整體的完成度也會更高喔!一起來體驗皮革編織與皮繩滾邊的樂趣吧!

作者简介

藤倉邦也
手縫革細工 GRAND ZERO負責人,從裁切皮料到完成作品,堅持以純手工方式完成,創作時除設計造型外,還廣泛地考量及使用方便性或耐用度,希望作品能長久陪伴在使用者身旁。透過□木皮革公司協助所製作出來的Ground Zero特殊皮革也是其魅力特色之一。

目录

007 材料和基本工具
011 實務技巧
012 平編
013三股編
018四股平編
019五股平編
020六股平編
021魔法編
022四股圓編
023四股圓編1
026四股圓編2
028六股圓編
034八股圓編
040作品實例1
044單繩滾邊
052雙繩滾邊
060三繩滾邊
068西班牙式滾邊
075作品實例2
078方形結編繩&螺旋紋編繩
079方形結編繩
084螺旋紋編繩
088編繩拼貼花樣
090編繩拼貼花樣1
092編繩拼貼花樣2
094編繩拼貼花樣3
098長形孔套編繩
099長形孔套編繩1
101長形孔套編繩 2
104平編拼貼花樣
105三股平編拼貼花樣
108五股平編拼貼花樣
111作品實例3
113作品製作
114打火機套
124鑰匙包
135店家資訊
《光影交织的丝线:探寻当代编织艺术的无限可能》 一部深入当代编织艺术领域,聚焦于材质创新、结构突破与文化对话的深度探索之作。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细腻的视角,审视当代编织艺术如何超越传统的实用范畴,成为一种充满张力与生命力的独立艺术形式。我们不聚焦于某一特定工艺的步骤详解,而是着重探讨编织作为一种跨媒介的创作语言,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演变、挑战与未来方向。 第一章:编织的本体论回归——从符号到物质的转化 编织,作为人类文明中最古老的结构技术之一,其核心在于“连接”与“序列”。本章将从哲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编织在当代艺术中的“在场性”。我们探讨的不再是成品的美观或实用价值,而是编织动作本身所蕴含的劳动哲学、时间观念以及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 1.1 物质的语汇:纤维的非传统运用 当代艺术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挑战“纤维”的定义。本书将详细分析艺术家如何引入高科技聚合物、回收材料、工业金属丝甚至生物可降解材料,来重塑观众对“柔软”与“坚韧”的传统认知。我们将深入剖析数个案例,研究这些新材料如何改变了编织物的张力、光泽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例如,某些艺术家利用热塑性材料进行编织后,通过加热定型,使原本柔软的结构获得了雕塑般的纪念碑性。 1.2 结构与空间:二维平面到三维构筑 编织的本质是二维的层叠与交错,但在当代艺术中,它已成为构建空间的有力工具。本章将重点分析编织在大型装置艺术中的应用。讨论如何通过调整编织密度、孔隙率以及张力梯度,来控制光线在空间中的渗透与散射。例如,探讨某些艺术家如何利用大型的、开放性的编织结构,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使观者在穿行其中时,体验到一种“被包裹”又“被暴露”的复杂空间感知。 1.3 时间的痕迹:慢艺术与即时性批判 编织行为本身是耗时的、线性的,这与现代社会追求的即时满足构成了鲜明对比。我们将分析当代编织艺术家如何利用这种内在的时间性,来批判消费主义文化。通过对作品制作过程的记录与展示,艺术家迫使观者放慢脚步,关注“未完成”和“正在发生”的状态。这不仅仅是一种审美选择,更是一种对效率至上原则的温和反抗。 第二章:跨越边界——编织与当代艺术的对话场域 编织不再是孤立的工艺门类,它已深度融入了当代艺术的各个前沿领域,与其进行着紧张而富有成效的对话。 2.1 编织与数字制造的张力 随着三维打印技术和参数化设计的发展,编织的线性、手工属性面临新的挑战。本章将探讨“数字编织”的概念,即利用算法生成复杂的、传统手工难以实现的几何结构,再通过新材料和新工具进行实现。分析艺术家如何在手工的温度感与算法的精确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一种“高精度手工感”。 2.2 身体、触觉与感知政治 编织与触觉经验息息相关。在后数字时代,重新强调身体的感知变得尤为重要。本章研究编织艺术如何被用作探索身份政治和身体自主权的媒介。例如,一些作品探讨了被遮蔽、被束缚或被保护的身体感受,通过皮肤般的纹理和缠绕的形态,引发关于安全感、限制与自由的深刻思考。 2.3 叙事构建:非线性叙事与物质记忆 传统的纺织品往往承载着家族或地域的故事。当代编织艺术则将叙事解构、重组,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我们分析艺术家如何通过材料的混杂(例如将旧衣物、废弃文件与新纤维结合),来构建关于迁徙、失忆和身份重塑的复杂叙事。这些作品不再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提供了碎片化的“物质证据”。 第三章:技术革新与可持续未来——编织的新生态学 面对全球环境的挑战,编织艺术正在积极探索更加负责任的创作模式和生态哲学。 3.1 “零浪费”的结构逻辑 编织天生具有材料利用率高的优势,但当代艺术家更进一步,将“零浪费”提升为核心概念。本章将介绍利用自然染色技术、废弃纤维再生以及“边角料”的循环利用策略。讨论这些实践如何将创作过程本身转化为一种环境宣言,而非仅仅是结果的展示。 3.2 互动性与生命系统 部分前卫的编织装置开始尝试与环境建立动态联系。我们考察那些利用湿度、温度变化而改变形态或颜色的编织结构。这些作品挑战了艺术品静止不变的传统定义,使其成为一种“活的”系统,与周遭环境进行持续的、微妙的能量交换。 3.3 社区参与与工艺的活化 编织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本章探讨当代艺术家如何通过大型的、需要社区共同参与的编织项目,来重建社会联系和传统技能的传承。这些项目将艺术创作转化为一种集体疗愈和身份认同的实践,展示了编织在社会干预层面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结论:编织——未完待续的结构革命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以一种全新的、开放性的视角来理解编织艺术。它不是怀旧的回归,而是对未来结构、物质与连接方式的积极探索。编织的魅力在于其看似简单的交错之下,蕴含着无限的复杂性和深远的文化张力,它仍在不断地编织着我们对艺术、对世界的新认知。 本书特色: 案例驱动: 结合了全球范围内最新的展览和创作实践,配以高质量的图版解析。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材料科学、社会学、现象学等多重视角,避免了对单一工艺的局限性讨论。 前瞻性探讨: 重点关注AI辅助设计、生物材料应用等尖端议题,预示着编织艺术的下一阶段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册子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在努力平衡“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我还没有看到具体的编织结构展示,但从前几章对“结构力学”和“张力分布”的讨论来看,作者显然没有将美观放在首位,而是将“结构稳固”作为一切美学的基础。这种严谨的工匠精神,在当下追求快速迭代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我猜测后面的内容会非常讲究线迹的选择如何影响整体的承重和视觉走向,比如,同样是平针,用不同粗细的皮绳来处理,其表达的“语境”会完全不同。作者似乎在潜移默化地塑造读者的审美观,让我们理解,皮具的耐用性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审美。这种对根基的强调,让我对它所呈现的那些“饰带”和“滚边”充满信心,我相信它们绝非仅仅是装饰,而是作品得以长久存在的基石。

评分

从一个纯粹热爱皮革制品的收藏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对“传承”的思考。那些老匠人对技法的口耳相传,往往会因为传承人的不同而产生偏差或失传。而这本书,似乎承担了某种记录和标准化的使命,它不是要固化技艺,而是要为后人提供一个坚实的起点。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不同“流派”或“地区风格”的介绍,比如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皮革边缘处理的偏好差异。如果书中能触及到这种文化人类学的维度,那就太棒了。它不再是单纯的“教人做东西”,而是“教人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深度的挖掘,对于一个希望将手工艺融入自身生命体验的读者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知识谱系,一种对工匠精神的致敬与延续。

评分

拿到书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它那种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纸张的物理重量,更像是承载了某种历史的厚度。我翻阅了几页,尽管目前还停留在基础概念的介绍部分,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非常迷人。他似乎不是在讲解一个“制作流程”,而是在讲述一个关于“连接”的故事——如何让不同质地的材料通过手工的介入,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文字间流淌出一种对材料学近乎偏执的探讨,比如对不同鞣制方法的细微差别,对光照和湿气如何影响皮革寿命的精到描述,都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内功。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哲人娓娓道来他对“永恒”的理解,只不过他的载体是皮革和线材。我尤其欣赏那种对“不完美”的包容态度,书中似乎暗示着,那些手工留下的细微瑕疵,才是作品灵魂的所在。这对于追求完美主义的创作者来说,或许是一种温柔的提醒,让我们学会欣赏过程中的“随机之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质朴中透露出的匠心独运,简直就是对传统工艺的一种现代致敬。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被那种低调却又充满力量的视觉效果所吸引。那种手工的痕迹,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皮革特有的温润触感和时间沉淀下来的那种厚重感。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研读内容,但仅从这个外在的呈现来看,这本书就已经成功地抓住了一个对手工制品抱有深厚情感的读者的心。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浮夸的教程那样张牙舞爪地推销技巧,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静静地邀请你进入他的世界。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书脊的缝线、纸张的纹理,都显示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也是同样细腻、注重细节的,它可能不会急于让你学会那些复杂的技巧,而是会先带你领略皮革那种独特的韵味和它与时间共舞的美学。这种对“物”的尊重,才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传统手工艺抱着一种敬畏和疏离感,总觉得那离我的日常生活太遥远,需要极高的天赋和投入才能企及。但是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片设计,却以一种极其现代和简洁的方式,打破了这种隔阂。那些大面积留白的处理,让原本可能显得繁复的工艺步骤,变得清晰可辨,好像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注意到,书中对于工具的选择和维护部分,似乎有非常细致的图解,但它没有强迫你必须使用最昂贵的专业设备,而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个工具”,以及“它如何服务于最终的效果”。这种引导式的思考,远比直接给出“怎么做”的指令更有价值。它在教导我们如何“看”皮革,如何“感受”工具,这种更高维度的教学,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关于生活态度的宣言。它在告诉我,好的作品源于好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模仿。

评分

不错,闲置中,买书总是这样~~~~~

评分

累了时,总会想到这个故事,然后,打开窗,我会发现悲伤已经不知不觉地融化……

评分

讲解详细 不错 小贵 折扣不多

评分

据说,英国人最喜欢的墓志铭就是:不能跳舞就弹琴吧,不能弹琴就歌唱吧,不能歌唱就倾听吧。让心在热爱中欢快地跳跃,心跳停止了,就让灵魂在天地间继续舞蹈吧!这段话的背后是一个励志的小故事。

评分

活动价格很给力啊,好评

评分

為你的隨身皮件編上屬於自己的模樣

评分

据说,英国人最喜欢的墓志铭就是:不能跳舞就弹琴吧,不能弹琴就歌唱吧,不能歌唱就倾听吧。让心在热爱中欢快地跳跃,心跳停止了,就让灵魂在天地间继续舞蹈吧!这段话的背后是一个励志的小故事。

评分

据说,英国人最喜欢的墓志铭就是:不能跳舞就弹琴吧,不能弹琴就歌唱吧,不能歌唱就倾听吧。让心在热爱中欢快地跳跃,心跳停止了,就让灵魂在天地间继续舞蹈吧!这段话的背后是一个励志的小故事。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