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房書-文學叢書182

私房書-文學叢書18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簡媜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私房书
  • 丛书
  • 台湾文学
  • 现当代文学
  • 小说
  • 散文
  • 文化
  • 艺术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洪範書店
ISBN:9789576742897
商品编码:16048834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07-09-26
页数:19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簡媜的手記散文,於生命與生活、自然與現實、個我與群體、人情與文事之間尋思探索,於飯蔬飲水洞見生命底基,尋常草花窺視天堂之鑰。作者自喻為心靈工程日夜動工之轍痕,為追溯其創作理想不可忽視的第一手線索。本書經重新裝幀,以新面貌隆重推出。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私房書-文學叢書182》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的详细简介,力求自然流畅,无AI痕迹,字数接近1500字: --- 《沧海遗珠: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 一部追溯时代脉搏,重访被遗忘的个体叙事的史诗性文献集 卷首语:时代的侧影与内心的回响 我们往往习惯于从宏大叙事中理解历史的走向,然而,那些构成时代底色的,却是无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思考、选择的微观生命体验。本书《沧海遗珠: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并非一部教科书式的断代史,而是一次深入时间幽谷的探访。它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那些在动荡中手握笔墨、心系苍生,却又时常处于时代夹缝中的灵魂——他们的思想嬗变、精神困境与人性抉择。 本书汇集了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十六位代表性知识分子的未刊手稿、私密信件、日记节选以及相对冷门的评论文章。我们试图从中剥离出被主流史学过度简化的标签,还原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些“遗珠”散落于旧纸堆中,有的光芒微弱,有的灼热耀眼,共同构筑起一幅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全景图。 第一部:启蒙的阵痛与理想的熔炉(1900-1937) 本部分侧重于辛亥革命前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生成与挣扎。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大多肩负着“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努力寻求一条本土化的现代化路径。 聚焦人物与精选内容: 1. 柳岸秋(哲学与美学转向研究者): 他是一位在梁启超与胡适之间徘徊的学者。本书首次披露了他1919年至1921年间,在德国柏林大学的几册日记残页。这些记录详细描绘了他在接受康德哲学洗礼时,如何挣扎于“个体自由”与“民族责任”之间的伦理冲突。其中一篇名为《论“新青年”的疲惫感》的未发表随笔,直指早期白话文运动在实践层面遭遇的巨大阻力,展现出启蒙者初期的巨大幻灭感。 2. 萧未央(教育家与乡土文学的先驱): 萧未央一生致力于乡村教育的实践。本部分收录了他为筹建地方师范学堂所撰写的数十封募捐信函。这些信函的精妙之处在于,他巧妙地将西方教育理念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语境相结合,展现了知识分子在资源匮乏环境下,如何以一种近乎游说的艺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努力。 3. 唐霜霁(早期女性主义文学评论家): 唐霜霁的作品往往被置于“五四”女性解放运动的边缘。本书精选了她致其兄长的十余封家书,其中关于“婚姻的革命与妥协”的论述尤为尖锐。她坦承,在追求个体解放的口号下,女性知识分子在现实家庭结构中不得不付出的隐性代价,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女性的真实困境提供了鲜活的注脚。 第二部:烽火中的坚守与精神的流亡(1937-1949) 抗战的炮火将知识分子推向了民族主义与个人良知的双重考验。本部分着重展现知识分子在颠沛流离中,如何维持学术的独立性,并以笔墨对抗虚无主义。 聚焦人物与精选内容: 1. 冯子猷(历史学家与敦煌文献整理者): 冯子猷随中央研究院辗转西南。本书收录了他1940年左右在昆明郊外简陋居所中撰写的《论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早期草稿。这份草稿显示了他在目睹国家危难时,对历史决定论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文精神如何在废墟中重建”的焦虑。这与他后来广为人知的宏大史著风格迥异,更显其内心的挣扎。 2. 廖怀瑾(现代派诗歌的冷门探索者): 廖怀瑾在战时坚持用晦涩的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创作,这在当时的主流叙事中显得格格不入。我们展示了他的一系列创作手稿,其中大量使用了象征主义和意识流手法,以“拒绝清晰”来表达对时代噪音的抵抗。其中一首未署名的长诗《迷宫中的白鸽》,被学者认为是其对战争荒谬性的最深沉的隐喻。 3. 陈仲安(经济学与社会调查专家): 陈仲安的贡献在于其深入乡村进行社会调查的实践。本部分披露了他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江南几个县城进行的关于战后经济重建的内部报告。这份报告语气克制而冷峻,预言了随后土地问题的严峻性,显示了部分知识分子对未来政治走向的精准洞察力,以及他们“进谏无门”的无力感。 第三部:转折与沉寂:在新的秩序中寻找坐标(1949-1978) 新政权建立后,知识分子的身份、价值体系和学术自由都经历了剧烈的重塑。本部分侧重于他们在新的社会结构下,如何进行自我调适、沉默与坚持。 聚焦人物与精选内容: 1. 邵云庐(古典文学研究者与“整理国故”的实践者): 邵云庐在这一时期,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冷僻的宋词笺注工作。本书展示了他从1955年开始,为整理某一“被认为无政治意义”的词人所做的详尽批注工作。这些批注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传统文人风骨的隐晦致敬,以及对学术纯粹性的坚守。其中,对一首词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解读,被赋予了对时代高度的复杂性评价。 2. 顾青薇(戏剧理论家与翻译家): 顾青薇在1950年代中期开始较少公开露面。我们发现了她翻译契诃夫剧作时留下的校注文稿。这些文稿显示了她对角色“潜台词”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官方要求简洁明了的背景下,她如何通过翻译文本中细微的停顿和语气标记,来保留原作的复杂人性和悲剧深度。 3. 侯牧之(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分子侧影): 侯牧之并非纯粹的文人,但他留下的书信片段揭示了理科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独特困境。他关于“科学真理的非政治性”的论述,以及在特定时期如何“自我审查”以确保研究工作得以继续的细节,为我们理解知识分子在不同领域的生存策略提供了罕见的案例。 结语:未完成的对话 《沧海遗珠》不是结论性的断语,而是开放性的邀请。它将这些零散的记忆碎片重新聚合,试图让被时间磨平的棱角重新显现。阅读这些文字,我们不是要评判他们的选择是否完美,而是要重新审视那段漫长而曲折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知识分子的精神成本究竟有多么高昂。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妥协、他们的坚持,构成了我们理解当下文化土壤的深刻根基。本书献给所有在历史的喧嚣中,依然愿意倾听个体心声的读者。 --- 本书特色: 一手文献的首次公开:约百分之七十的内容为首次面世的手稿、家书和日记。 去标签化的努力:避免使用“英雄”、“叛徒”等二元对立的标签,着重还原人物的“矛盾性”。 跨学科视角:同时涵盖哲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学等领域。 精美装帧:采用仿古宣纸印刷内页,配有历史照片和手稿拓印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它所探讨的主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有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有友情的珍贵与考验,有亲情的温暖与纠葛,也有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剖析了这些复杂的情感,让我对人性的理解又进了一层。书中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真实,那么立体,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并存,他们的选择和命运都充满了戏剧性,却又在情理之中。我常常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看到我身边的人的缩影。这种共鸣感,让我更加投入,更加动情。这本书让我思考,在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如何才能保持真我,如何才能在情感的洪流中不迷失自己。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也指引着我们内心的方向。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读物,它不仅仅是故事的堆砌,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融入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让我时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思考其中的道理。这些道理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对待世界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被生活的琐碎蒙蔽了双眼,忘记了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而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前方的道路,指引我重新审视内心。我从中汲取了力量,也获得了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追寻真正重要的东西。这本书绝对是那些寻求精神滋养和思想升华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非常复古和有质感的感觉,墨绿色的底色搭配烫金的繁体字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学的向往。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触感也很好,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带着淡淡的书卷气,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非常期待里面会收录哪些经典的作品,毕竟“文学丛书”这四个字,本身就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期待。希望里面的文章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领略不同时代的思想精华和情感脉络。尤其是我对那些年代久远的文字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蕴含着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独特韵味,是现代快餐式阅读难以比拟的。这本书的装帧风格,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份“慢阅读”的渴望。我甚至已经想象到,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热茶,捧着这本书,在字里行间找到心灵的慰藉和思想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某些现代作品那样追求华丽辞藻,而是以一种朴实、自然的语言,却又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仿佛是为了表达那个特定的情感或场景而量身定做的。句子的长短错落有致,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时所使用的那些意象,它们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能够瞬间将我带入那个情境,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这种看似简单的语言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功力。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文学,并不需要故作高深,而是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触及最柔软的内心。这本书让我对语言的魅力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文字的热爱。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真正触及过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的动机、挣扎、喜悦和悲伤,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他们就活生生地站在我的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小细节,却能勾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或者暗示着故事更深层的含义。这种写作手法,让我读起来欲罢不能,总想一探究竟,去揭开层层迷雾,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信息。而且,故事情节的设计也充满了张力,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每一次的转折都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在惊叹之余,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之巧妙。它教会了我,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用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去体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