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西弗斯的神話: 卡繆的荒謬哲學

薛西弗斯的神話: 卡繆的荒謬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繆 Albert Camus 著
图书标签:
  • 存在主义
  • 荒谬哲学
  • 卡缪
  • 薛西弗斯
  • 哲学
  • 文学
  • 法国哲学
  • 现代主义
  • 神话
  • 反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2728116
商品编码:16075522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5-07-09
页数:24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哲學經典唯一法文直譯版

對卡繆而言,生在這荒謬世界的人,唯一真正的角色是生存,
對生活、反抗與自由有所覺醒。――美國文學巨擘William Faulkner

「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一句話改變後人對於存在的思考。
卡繆分析現代知性的趨向,以「荒謬」解讀人的存在與這個世界,
透過哲學論述、文學批評及藝術來詮釋荒謬的概念。
在他筆下,神話中悲慘命運的受難者,成了反抗命運及覺醒的人類精神的象徵。

希臘神話中薛西弗斯因得罪眾神,受懲罰必須將巨石推到山頂,但到達山頂後巨石又自動滾落山腳。
薛西弗斯得一再重複這個徒勞的過程。
這則神話在存在主義盛行的時代,由哲學家卡繆提出了新解,對五、六○年代的思潮影響甚鉅。
卡繆認為,不斷推動巨石上山,正象徵著人類的「生命過程」——出生、生存的掙扎與奮鬥,最後死亡,世世代代都經歷這個過程,沒有終結。這樣的生命究竟有什麼意義?
在本書中,卡繆以洗鍊文筆探討存在的荒謬感,同時展現出與籠罩著生命的黑暗戰鬥,以及向現實挑戰的決心。
而神話中悲慘命運的受難者,在卡繆筆下成為與命運抗爭及覺醒的人類精神象徵。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卡繆Albert Camus, 1913~1960
「我曾經處於苦難與陽光的中途。」卡繆在《非此非彼》一書中如此寫道。
 
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康士坦丁省,靠近蒙多維鎮一處以栽植葡萄為主的地區。在阿爾及爾度過貧困的童年;小學及中學老師皆看出他天資聰穎,是可造之材;未成年即罹患肺結核,隨著他稱之為荒謬的悲劇性感受,始終懷抱著絕望的生存欲望──以上種種皆形塑了卡繆的人格。他寫作、成為記者、創立劇團與主持文化機構,並參與政治。他在《阿爾及爾共和報》的一系列文章,揭露了當時穆斯林的悲慘生活,使他不得不離開故鄉。二戰結束之際,他擔任法國地下報刊《戰鬥報》的總編輯,該報是新聞界的里程碑。

對卡繆一生所作的總評,最言簡意賅者或許是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所言:「卡繆說過,對出生在這個荒謬世界中的人來說,他唯一真正的角色是生存,並對他的生活、反抗與自由有所覺醒。」而卡繆本人也解釋過他如何構想與看待他的全部作品:「我首先想要表達的是否定。而且出於三種形式:小說,比如《異鄉人》;戲劇,比如《卡里古拉》、《誤會》;思想,比如《薛西弗斯神話》。我還考慮到這三種形式可以表達的建設性價值,於是有《鼠疫》、《戒嚴》、《正直的人》、《反抗者》。我已經隱約預見第三個層次,我將圍繞在愛的主題進行創作。」

一九五七年,卡繆獲頒諾貝爾文學獎;這項殊榮不僅表彰他在著述上的傑出成就,無疑也是因為他從未停止對抗一切意欲摧毀人的事物。就在眾人引頸期盼他的新寫作之際,一九六○年一月四日,卡繆在一場車禍中遽然辭世。

■譯者簡介

沈台訓
清大社人所畢業。自由編輯與書籍翻譯。法文譯作有《喜歡與討厭美國的100個理由》、《雨傘小販溺水事件》等。

精彩书评

◎聯合推薦
輔大哲學系助理教授/沈清楷
知名評論家/南方朔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范雲
作家暨節目主持人/謝哲青

中央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 徐佳華 導讀

目录

導讀

卡繆年表

荒謬的推理
?荒謬與自殺 ?荒謬的高牆 ?哲學的自殺 ?荒謬的自由
荒謬感會在任何街角襲上任何人。它赤裸裸地令人難以忍受,它是沒有光芒的光線,讓人無從捉摸。但那種困難本身便值得我們思索。

荒謬的人
?唐璜主義 ?戲劇 ?征服
一個深信荒謬的人只是認為,應該以不偏不倚的態度來思考這些行動的結果。他隨時準備好要付出代價。

荒謬的創作
?哲學與小說 ?基里洛夫 ?短暫的創作
如今人的思想的結局,不再是自我放棄,而是透過諸般形象重新活躍起來。思想於是開始嬉戲,這確實會發生……

薛西弗斯的神話
我看見這個男人以沉重但平穩的腳步走下山,走向他不知何日終結的苦痛。這段時間像是一個喘息的時刻……那是有意識的時刻。從他離開山頂,朝山下走向諸神的住所的每分每秒,他是他的命運的主人。他比那塊巨石還要強韌。

附錄
法蘭茲.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與荒謬
卡繆語錄
《在迷雾中探寻意义:现代存在主义的先驱与思潮》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哲学家的具体著作,而是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知识界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动荡后,所萌生和发展出的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全书以时间为轴,以思想演变为主线,旨在勾勒出这一哲学流派兴起、分化及最终影响力的全景图。我们将探讨早期尼采思想的先声作用,克尔凯郭尔在信仰与绝望之间的挣扎,以及胡塞尔现象学如何为后续的存在论奠定方法论基础。重点将放在个体自由、责任的重负、以及面对既定世界的疏离感等核心议题上。本书力图在不依赖于单一文本解读的前提下,展示现代人在宏大历史叙事崩塌后,如何重建自我价值和道德罗盘的艰辛历程。 第一章:现代性的焦虑与哲学的断裂点 二十世纪初,欧洲社会在科技飞速发展和传统权威瓦解的双重压力下,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焦虑。维多利亚时代的确定性和宗教的绝对真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首先梳理了科学理性主义(如实证主义)的局限性,并探讨了宏大叙事——无论是宗教的、启蒙的还是民族主义的——如何逐渐失去其约束力。 我们将考察早期思想家如何预见到这种“意义的危机”。尼采的“上帝之死”宣告的并非对道德的彻底抛弃,而是对所有外在权威的质疑,它迫使个体必须成为自身的立法者。本章详细分析了这一宣告如何为个体在虚无面前的抉择铺平道路。同时,我们也将回顾谢林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在面对个体经验时的内在张力,并指出为何这种宏大的体系构建最终无法安抚个体对“此时此地”存在的感受。 第二章:感性经验的优先性:现象学的方法论转向 在哲学思辨转向对纯粹理性的依赖时,一批思想家开始主张回归“事物本身”。本章着重探讨了现象学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其方法论的革新意义。 现象学主张“悬置”(Epoché)外在世界的客观性假设,转而关注意识如何经验和构造世界。这种方法论上的回归,为后来探索“被抛入性”和“主体间性”提供了必要的工具。我们分析了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即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这使得“在世存在”成为研究的焦点。 然而,本章也会指出,尽管现象学提供了严谨的描述工具,但它本身并未完全解决价值的起源问题。它清晰地描述了“我们如何经验世界”,但对于“我们应该如何存在”这一拷问,仍留下了巨大的解释空间,这正是促使后继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探寻的原因。 第三章:个体与无限:早期存在论的挣扎 本章聚焦于那些直面信仰、绝望与自由的先驱人物。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战栗”成为理解个体在面对无限(上帝)或虚无时的关键文本。 我们深入分析了其关于“三个存在阶段”(审美、伦理、宗教)的划分,并强调了“激情”、“抉择”和“信仰之跃”在构建主体性中的决定性作用。克尔凯郭尔的视角是将哲学问题转化为个人层面的生存实践,而非抽象的逻辑推演。本章将对比分析这种侧重于主观真理的立场与当时主流哲学体系的巨大反差。 此外,本章还会触及俄国和德国内部早期对人与历史关系的探讨,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对自由意志的病态迷恋,以及马克斯对异化劳动对人本质的扭曲揭示,这些都为后来对“人”的定义的重塑提供了非纯哲学的参照系。 第四章:存在先于本质:战后哲学的集体转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使人们更加确信,世界并非一个有理性、有预定目的的场所。本章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尤其在法国和德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对“存在”这一概念的集中关注。 核心议题转向了“存在先于本质”的断言——个体并非按照某种预先设定的蓝图被创造出来,而是首先存在于世,然后通过其行动和选择来定义自身。这一观念彻底颠覆了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 我们将讨论“被抛入性”(Facticity)的概念,即个体发现自己不可避免地处于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情境中。但正是这种局限性,反过来凸显了自由的极端重要性——正因为环境无法被完全选择,选择如何应对环境的行为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章细致区分了不同思想家在“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张力处理上的细微差别。 第五章:疏离、异化与他者:社会情境中的主体 一个核心问题是:当个体被剥夺了外在的意义支撑后,他如何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世界中定位自己?本章探讨了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疏离感。 我们分析了社会互动中“被凝视”的感觉如何影响自我认知,以及如何形成一种“作为客体”的自我体验。这种他者构成的社会场域,使得个体的自由行为并非在真空中发生,而是总在与他人的期待、判断和权力结构进行着永恒的博弈。 本章还将考察“异化”在不同语境下的体现,无论是生产关系中的异化,还是人际交往中的异化。这些分析旨在揭示,现代人的困境不仅仅是个体对宇宙的困惑,更是其在被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结构中,找不到真实归属感的深刻写照。 第六章:行动的重负与道德的重建 面对“一切皆被允许”的虚无感,行动(Action)成为了重建意义的唯一途径。本章探讨了行为的责任性。如果不存在预设的道德律令,那么每一次选择都将不仅是为自己立法,更是为全人类设立了一个潜在的典范。 这种绝对的自由带来了巨大的“重负”,即“焦虑”的根源。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对自身行动的诚实面对,来实现“本真性”(Authenticity)。本真性并非指回归某种纯净的本性,而是在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荒谬和自身自由的绝对性后,依然选择承担并投入到生活中的一种姿态。 本书最后总结道,这些先驱性的思潮并非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答案或一套可供遵循的教条,而是提供了一种面对世界挑战的思维工具箱——一种严肃、审慎且不屈服于任何虚假安慰的探索精神。它要求读者直面存在的本质,并在每一个当下,以清醒的意识去创造和确认自身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作者对于卡缪哲学核心的把握非常到位,语言也十分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我尤其欣赏他在分析卡缪的“局外人”等作品时,所展现出的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这本书让我对“荒谬”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令人沮丧的代名词,而是促使我们反思和行动的动力。卡缪的哲学,通过作者的阐释,变得触手可及,但又不失其深刻性。它教导我们如何在不确定和无意义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立场,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阅读体验,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力量,也对人生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沉郁的色调和那个孤独的身影,仿佛预示着某种深刻的哲学探讨。我一直对存在主义哲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那些试图解释人生荒谬感并寻找意义的思潮。卡缪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他的作品总能触及人类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引发共鸣。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理解他关于“荒谬”的定义,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生命、自由和反抗的认知。或许,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个体如何在看似无意义的世界中找到勇气和坚持的论述,这正是我目前迫切想要寻求的解答。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解析卡缪的哲学思想,是会直接引用原文,还是会加入大量的个人解读和案例分析?无论是哪种方式,我都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逐步领会卡缪深邃的思想。同时,我也关注作者在语言上的驾驭能力,能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让阅读的过程充满启发而非枯燥。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哲学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思考。卡缪的“荒谬”并非全然的悲观,反而是一种清醒的认知,它迫使我们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价值体系,去质疑那些理所当然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反抗”的阐释,那种不妥协、不放弃的态度,即使面对无尽的徒劳,依然选择继续攀登,这种精神力量是如此的动人。书中穿插的一些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让抽象的哲学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让我能够更好地将它们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某种预设的“意义”,是否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示,或许就是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种警觉,不被生活中的惯性所裹挟,而是主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相当引人入胜,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同时又不失现代的敏锐。作者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娓娓道来卡缪的哲学观。我特别喜欢他在解析“西西弗斯”神话时所展现的细致入微,从神话的源头到卡缪的解读,层层递进,将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故事,解读得入木三分。我一直认为,伟大的哲学思想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叙事之中,而卡缪恰恰是这一领域的翘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面对注定的失败和无尽的重复,个体依然可以拥有尊严和自由。它并非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在“失败”中活出价值。这种视角是如此的独特且鼓舞人心,它挑战了我们对幸福和意义的传统定义,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生的本质。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面临一些人生中的困惑,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这本书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阴影。作者对卡缪哲学思想的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荒谬”这个概念。我曾经认为“荒谬”就是一种绝望,一种虚无,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卡缪的“荒谬”是一种清醒的觉悟,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并非外在于我们,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书中关于“希望”与“反抗”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不屈服,选择继续前行,这本身就是一种壮丽的反抗。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正在人生道路上寻找方向的朋友,它或许不能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但它一定会激发你独立思考的勇气,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