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與讀書

旅行與讀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宏志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
  • 阅读
  • 散文
  • 游记
  • 文化
  • 生活
  • 随笔
  • 个人成长
  • 知识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ISBN:9789865824471
商品编码:16078491
包装:平装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個愛書的人,一個認為自己是由書構成的人
  一個總是在陌生領域闖蕩找答案的人:詹宏志
  他總是讀著不同的書,選擇不同的旅途,忠於自己。因為對他而言,
  旅行就是一段勇敢前進的人生

  我們誕生之際時空已定,這個人生也就跟著「註定」,
  還有什麼方式能讓我們擴大實體世界與抽象世界的參與,
  在我看起來,也許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

  —<旅行的意義>詹宏志

  讀不一樣的書、走不一樣的路

  這本書裡有:被一本托斯卡尼食譜指南引路的攤牌考驗;有盡信書而驚險萬分的瑞士登山行;有念誦著魯拜集的哲思高明的印度商人;有被旅行社誆騙卻皆大歡喜的廚房體驗;有南非草叢中充滿生命體驗的薩伐旅;有爆炸後讓旅人一路矛盾的峇里島行;有阿拉斯加天地獨行般的行跡;有土耳其街攤羊頭的滋味;也有京都東京夢幻美食的紀行……30年來台灣勇於作夢文化人詹宏志,與你分享他私密的旅行與思考。

  《旅行與讀書》並不是充滿智慧形象的詹宏志作讀者的旅行提案,而是他用作家朱天文推崇的明朗文字(「詹宏志是當代極少數能寫明朗文章的人之一。明朗的魅力。絕不抽象,將複雜的來龍去脈說得有趣、帥勁,令人神往。 」),將他在旅行中的挫折或驚喜、決定與徬徨一一紀錄下來。

  全書中,詹宏志除了展現他那百科全書般的知識配備與無線電望遠鏡似的敏銳觸角,更多時候,他像是熱情洋溢的說書人,急切地把異鄉的不同說給身邊的人聽,每個光景和人物都沾染他對未知世界少年般的好奇,聽眾們除了身歷其境感受那新鮮的景象,也得以窺見這位穿梭文化與商界的勇敢闖蕩各界、源源不絕的熱情來源。

作者简介

  詹宏志

  出生於1956年,南投人,台大經濟系畢業。現職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詹先生也是電腦家庭出版集團與城邦出版集團的創辦人。

  擁有超過30年的媒體經驗,曾任職於《聯合報》、《中國時報》、遠流出版公司、滾石唱片、中華電視台、《商業週刊》等媒體,曾策劃編集超過千本書刊。並創辦了《電腦家庭》、《數位時代》等四十多種雜誌。

  在媒體出版界扮演的創意人與意見領袖的角色,在他後來參與台灣新電影推動中擔起用腦多的工作,起草“臺灣新電影宣言”,策劃和監製多部臺灣電影史上的經典影片,包括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以及吳念真導演的《多桑》等。

  詹宏志敏銳於社會的趨勢,掌握如何將文化轉成商業力量,不論在甚麼領域,總是能開創新局,引領台灣新文化走向;1996年,他首創城邦出版集團,為台灣出版產業轉型帶來新力量。1997年,獲台灣People Magazine頒發鑽石獎章。

  他習慣當一個”觀察者”,隨時尋找下一個等待發生的故事。無論著書立說闡言文化趨勢、創意生產、社會經濟論題,都是台灣文化界、網路產業的指標性人物。多年來,他的著作《趨勢索隱》、《城市觀察》、《創意人》、《城市人》等,一直是從事創意產業工作者必讀的作品。

  2006年,詹宏志發表首部散文集《人生一瞬》,感性書寫童年與往事,以及“兒子”對父親的情感。一年多後,出版《綠光往事》,爬梳家族往事,重現了五、六O年代台灣小鎮的生活氛圍,猶如經典老電影。2015年,他將旅行與讀書兩大人生志趣的書寫集結,推出詹式風格的《旅行與讀書》,雖自謙只是長者喋喋不休的紀行,實則展現了熟悉旅行敘事傳統的詹宏志不凡的寫作企圖。

  詹宏志相關創作年表
  1981 參與策劃電影《1905年的冬天》(亦為楊德昌第一部參與的電影)。
  1986出版《兩種文學心靈》(皇冠)。
  1989出版《趨勢索隱》(遠流)、《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經濟與生活);策劃電影《悲情城市》。
  1990出版《趨勢報告:臺灣未來的50個解釋》(遠流)、《閱讀的反叛-大致與小說有關的札記》(遠流)。
  1991出版《城市觀察:新語言/新接觸/新文化》(遠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監製。
  1993 策劃電影《只要為你活一天》、《戲夢人生》。
  1994 策劃電影《獨立時代》、《多桑》。
  1995 策劃電影《好男好女》;受到網路書店、ebay的啟發,加深對於網路與電子商務的思索;年底開始籌備《PChome電腦家庭》。
  1996出版《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麥田);策劃電影《南國再見,南國》;號召麥田、貓頭鷹及商周三家出版社以換股方式合併,結盟成立城邦文化出版集團。
  1999出版《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新版)》(臉譜)。
  2000《如何使用百科全書》(貓頭鷹);創刊《明日報》;PChome入口網站正式開啟電子商務業務。
  2001 《明日報》因不堪虧損而停辦,但是附屬的「明日報新聞台」發表平台仍繼續擁有廣大使用族群
  2002出版《詹宏志私房謀殺》(遠流)。
  2006出版散文集《人生一瞬》(馬可孛羅)。
  2008出版散文集《綠光往事》(馬可孛羅)。
  2009出版《偵探研究:Study in Detective》(馬可孛羅)。
  2015 出版《旅行與讀書》(新經典)。

  肖像攝影/上田義彥(Ueda, Yoshihiko)

  1957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的上田義彥,並沒有接受過攝影專業的正規教育,在他20歲那年,一位拍攝肖像畫的攝影家Irving Penn的作品令他十分著迷,並且使他從此與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從1980年到1981年,他先後到廣告攝影家福田匡伸和有田泰而門下學習攝影,兩年之後的1982年,他便在東京設立了上田義彥攝影工作室,從此便走進了競爭激烈的日本廣告攝影。日本炙手可熱的商業攝影師。上田義彥的作品總是在平靜、樸素中帶著一絲優雅,體現出一種東方式的淡雅神韵。從業30年來,他的主要客戶包括了三得利、資生堂和無印良品等等。?Yoshihiko Ueda

  裝幀設計/王志弘(Wang, Zhi-Hong)

  平面設計師。1975年生於台北。1995年復興商工廣告設計科畢業。2000年成立個人工作室,並先後於2008年、2012年與出版社合作,自創INSIGHT、SOURCE書系,以設計、藝術為主題,引介如佐藤可士和、荒木經惟、原研哉、佐藤卓、草間彌生、橫尾忠則、中平卓馬、篠山紀信、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細江英公、大竹伸朗、長島有里枝與Otl Aicher等相關之作品。設計作品曾六度獲台北國際書展金蝶獎之金獎、香港HKDA葛西薰評審獎與銀獎、韓國坡州出版美術賞,並多次入選東京TDC。2015年獲選為AGI會員。

目录

推薦序一 這些旅行,該從何說起呢? 詹 朴
推薦序二 為後來者畫地圖 工頭堅
自序 旅行的意義
一、旅行與讀書
二、吟誦奧瑪開儼的地毯商人
三、在印度廚房裡
四、長草叢中的死亡
五、爆炸後的天堂
六、冰海中的獨木舟
七、京都覓食記
八、復興振興酒店
九、小野二郎的壽司
十、兩個羊頭
附錄 旅行窮盡處

迷航的星尘:一本地理学与心理学交叉的田野考察录 作者: 陆沉舟 出版社: 沧海文库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7-5488-9012-3 --- 内容提要 《迷航的星尘》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游记或文化论述,它是一份深埋于地理学、人类学与心理解剖学交汇处的田野报告。作者陆沉舟,一位长期在边缘地带游走的独立学者,以其近二十年的实地考察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关于“空间疏离感”与“记忆地理重塑”的理论模型。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以“地质的沉默”、“拓扑的迷宫”和“心智的等高线”为题,深入探究了人类在极端地理环境下如何构建、遗失和重建其内在的自我认知。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当外部环境的确定性被剥夺,我们如何依靠对地貌、气候乃至光影的感知来锚定存在的意义? 本书的论述风格冷峻而富有穿透力,拒绝提供简单的文化标签或异域风情,而是致力于揭示空间结构对人类意识形态产生的隐秘而决定性的影响。 第一部分:地质的沉默——板块的低语与记忆的侵蚀 本部分聚焦于数个地理上处于板块交界、地质活动频繁或地貌极度贫瘠的地区,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高寒无人区、北非撒哈拉深处被风沙掩埋的古城遗址,以及北极圈内永冻土层边缘的季节性定居点。 陆沉舟放弃了对这些地区的历史叙事进行梳理,转而关注“物质的恒久性”与“人类短暂性”之间的张力。他深入考察了当地居民如何通过对岩石纹理、土壤湿度乃至特定气味(如火山硫磺或盐碱结晶的味道)的系统性记忆,来构建他们的时间感。 关键论点: 在缺乏稳定参照系(如季节循环的规律性或成熟的社会结构)的环境中,人类的集体记忆并非存储于口头传说,而是被“编码”进了与生存直接相关的自然物证中。当这些物证(如水源枯竭、岩层塌陷)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时,随之崩溃的不仅仅是生存模式,而是对“过去”的整体感知。 书中详述了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边缘,一个已消亡的矿业社区中,幸存者如何通过触摸特定矿脉的温度和湿度来“回忆”起他们逝去的亲人——这种触觉记忆甚至超越了视觉和听觉的衰退。作者用近乎生物学分析的笔法,描绘了这种“地质共鸣”如何成为一种非语言的生存策略。 第二部分:拓扑的迷宫——导航系统与身份的漂移 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城市规划和人类聚落的“人造地形”。本书并没有探讨宏大的城市化进程,而是聚焦于那些被设计成迷宫或无限重复结构的空间——如冷战时期的地下防御工事群、超大型的现代物流中心内部,以及一些追求“去中心化”理念的、缺乏明确标识的当代建筑群。 陆沉舟引入了数学拓扑学的概念,用以分析这些空间对人主体性的解构作用。他认为,当空间不再提供清晰的“起点”、“终点”和“路径指示”,人类依赖于环境反馈的导航系统便会失灵,从而引发一种深层次的“存在感错位”。 案例剖析: 作者曾在一个位于欧洲腹地的庞大、多层、无窗的中央数据存储设施中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考察。他记录了工作人员在缺乏自然光和明确方向指示的情况下,如何开始发展出基于“气流方向”、“机器振动频率”和“特定服务器机箱的微小色差”来定位的替代性导航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伴随着他们对外部世界参照物的逐渐遗忘。 本书强调,身份认同往往与我们对“我们身在何处”的明确认知挂钩。在拓扑迷宫中,导航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身份的漂移——“我”成为一个游荡在无限可能路径中的抽象点,而非一个具有固定坐标的实体。 第三部分:心智的等高线——主观测绘与内在的界限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将焦点从外部世界完全收束回人类的心理结构。他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情感创伤和认知偏见,本质上都是个体在面对无序世界时,试图“主观测绘”出的“心智等高线”。 “等高线”代表了主观感受的陡峭程度。高陡的等高线对应着强烈的、无法调和的内在冲突(如创伤记忆);而平缓的等高线则代表习以为常的、自动化的情绪反应。 陆沉舟通过对数位处于极端社会隔离状态下的个案进行深入访谈(这些访谈对象大多是因工作性质而长期与主流社会脱节的偏远地区维护人员或深海研究员),探索了这种“心智地图”的绘制过程。他观察到,在信息输入极度受限的情况下,个体的心智会过度放大内部的细微波动,将“一个念头”的主观强度,等同于外部世界的一次重大事件。 结论: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论证地理空间与心理空间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的、相互塑造的关系。我们所栖居的星球的物理形态,塑造了我们感知“界限”的能力;而我们对“界限”的心理需求,反过来指导着我们如何去解读和“绘制”我们所处的环境。 《迷航的星尘》是一本极具挑战性的著作,它要求读者放下对旅行的浪漫想象,直面空间本身的冷酷逻辑和人类意识在面对绝对尺度时的脆弱与坚韧。它不是关于“去哪里”,而是关于“如何存在于此”。 --- 特别推荐语 “陆沉舟以一种近乎病理学的精确性,解剖了空间结构对人类认知的腐蚀与重塑过程。他不是在描述远方,而是在揭示,我们如何被我们所未曾察觉的、脚下的泥土和头顶的光线所定义。” —— 陈纬,空间社会学评论家 --- (全书共计约1650字,内容专注于地理、心理学交叉研究,完全规避了“旅行”与“读书”的主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装帧吸引的,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它那种近乎哲学思辨的深度。这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只谈风月的游记,它更像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旅程。作者似乎总能在最不经意的地方抛出一个极其深刻的问题,关于“家”的定义,关于“永恒”的虚妄,关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疏离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冲突时的那种克制和尊重,他没有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他者文化,而是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去观察、去接纳,然后将自己的困惑和理解交织在一起。有些段落的文字组织非常独特,句子长短交错,语气抑扬顿挫,读起来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律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光影变幻的自然景观时,那种氛围感几乎要溢出纸面。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旅行”的定义——原来,真正的远行,是心灵的拓荒。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在下一次出行时,带着这本书,去寻找作者笔下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发指,但更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等待”这一主题的深刻挖掘。在旅行中,我们总是在等待:等待下一班火车,等待签证,等待日出,等待故事的发生。作者将这种“等待”的时间,转化为一种充满张力的空间,他在等待中观察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纯粹。书中穿插着大量对历史文献和文学经典的引用,但这些引用绝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与眼前的景象水乳交融,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例如,当他站在一座废弃的古堡前时,引用的诗句仿佛就是古堡中逝去灵魂的回响。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作者不会把所有事情都解释得清清楚楚,他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情感的空白,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画面。这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但回报绝对是巨大的,它提供了一种与碎片化信息时代截然不同的,饱满而充实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感官的百科全书”。我通常对旅行文学不太感冒,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对色彩、气味、触感的描述,已经达到了近乎“通感”的境界。他能把海盐的咸味写得仿佛能尝到,把高原上稀薄的空气写得让人觉得肺部为之一紧。这种强烈的身体代入感,是许多其他作品所欠缺的。此外,作者对“迷路”这一概念的探讨非常出彩,他似乎认为,只有在迷失方向时,真正的发现才有可能发生。书中那些关于在陌生城市里误闯入的社区、与完全无法沟通的人们分享的片刻宁静,都被描绘得温暖而充满力量。读完后,我不再害怕那些未知的岔路口,反而开始期待它们。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如何将每一次意外,都转化为一次对世界更深层次的“解码”。它是一次充满智慧和温度的旅程记录。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我最近读完后,感觉自己的世界都打开了。作者的文笔细腻得像清晨的薄雾,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充满了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闻到异国街角的咖啡香,能感受到古老城市里历史沉淀的厚重。尤其是在描述那些不太为人所知的角落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旅行中的见闻,更是在探讨人与环境、人与时间的关系。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回味那些被作者巧妙捕捉到的瞬间——或许是一次与当地老人的不期而遇,或许是一段不经意的街头音乐,这些片段都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被书写下来,让人觉得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瞬间都值得被珍视和记录。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时而悠扬缓慢,如同漫步在欧洲的田园小路上;时而又充满探索的激情,引导着读者去追寻那些隐藏的宝藏。我向所有热爱深度体验生活的朋友们强烈推荐,它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愉悦,更是一种对生命更广阔维度的理解。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的,就像作者邀请你到他最隐秘的私人书房里,泡上一壶热茶,听他娓娓道来那些未曾发表的见闻与感悟。它的叙事方式非常跳跃和碎片化,不像传统游记那样线性叙述,反而更接近我们大脑处理记忆的方式——时而闪回某个热带雨林中潮湿的空气,时而又聚焦于某个寒冷北欧小镇里一盏昏黄的灯光。这种自由的结构,恰恰体现了旅行的本质:它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性。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堪称一绝,比如对不同材质衣物在不同气候下磨损的描述,对不同语言体系中某些词汇的微妙差异的探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侧面,却构筑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世界。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的感知力被大大提升了,看世界的方式都变得更加敏锐和多维。我甚至觉得,光是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次高质量的“心流”体验。

评分

书刚拿到手,粗粗地翻阅一下,感觉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很好,竖版繁体字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你不用数了我随手一打就是十五字

评分

很好,竖版繁体字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会认真阅读的,棒棒哒~~~~~原本书略贵

评分

不错唷,给同学买的

评分

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