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巴菲特傳(合訂版) [The Snowball]

雪球:巴菲特傳(合訂版) [The Snowbal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莉斯·舒德(Alice Schroeder) 著,楊美齡 等 译
图书标签:
  • 巴菲特
  • 投资
  • 价值投资
  • 传记
  • 金融
  • 商业
  • 雪球
  • 沃伦·巴菲特
  • 投资哲学
  • 成功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0004174761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164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Snowball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3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6×21 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書回顧世界首富巴菲特的生平經歷。巴菲特從未寫過任何一本回憶錄,但此次他破天荒同意讓本書作者艾莉斯·舒德(AliceSchroeder)為他立傳,除了撥出時間親自接受採訪,也讓舒德小姐訪遍他的家人、朋友、生意夥伴,忠實記下他過去的事蹟、他對世事的看法、他的挫折與勝利、他犯過的錯誤,以及他的人生智慧。
  投資精準度為世人所稱道的巴菲特,儘管一舉一動受到媒體緊迫釘人,卻從未詳實地對媒體披露他的一生;就名人的標準來看,他的私人生活低調、非常注重隱私。巴菲特是矛盾的綜合體,他證明了做個和善的好人,也能在競爭中出頭。他對待投資人向如平起平坐的事業夥伴,並且以幫投資人管錢的「管家」自居。不管是身為投資專家、公司的CEO、董事、演說家,他都以誠信為最高原則;這樣的成功秘訣說來簡單,結果卻一點也不簡單,讓他從美國中部平凡小城Omaha崛起,成為舉世知名的富商。
  忙碌的巴菲特若不是遇到艾莉斯·舒德,恐怕也不會有機會透過一本書分享他的生命。舒德是幹練的保險產業分析師,向以觀察敏銳、和商業判斷精明在業界中聞名,她在金融題材的寫作上引起巴菲特的注意。舒德發現,儘管現有的書籍對巴菲特的投資手法多有著墨,卻從未有人把巴菲特這個人寫得更深入,談到他更大面向的哲學,以及這些哲學如何造就了巴菲特的性格與種種決策。因為這些原因,巴菲特同意與舒德合作,寫下這本書。
  巴菲特從未花這麼多時間回答任何記者或作者的問題,但他數度與舒德長談,回顧他的兒時、他過去的點點滴滴。巴菲特這樣做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因為從這本書可看出,巴菲特也不過是個人,他有強處、也有弱點。雖然巴菲特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財富,但他對別人最大的影響,不是他在富豪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而是他的處世原則和智慧。這本書將告訴你,何以華倫·巴菲特的故事,是世界最值得閱讀的成功故事。

作者简介

  艾莉斯·舒德(Alice Schroeder)
  曾任摩根士丹利的董事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因為寫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研究報告,而與巴菲特結識,而巴菲特也因為賞識她的洞察力、和掌握主題的能力,願意讓舒德書寫他的人生故事。舒德生於德州,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得學士及MBA學位。她擁有會計師執照,目前與丈夫居住在康乃迪克州。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 戳破泡沫
1 隱善揚惡
2 太陽谷會議
3 習慣的動物
4 華倫怎麼了?
第二部 內在成績單
5 佈道的熱情
6 浴缸的彈珠遊戲
7 競爭之心
8 一千種方法
9 送報生的夢想
10 迷途羔羊
11 迷上健身
12 彈珠台與代幣
13 賽馬的法則
14 華頓歲月
15 被拒絕的滋味
16 揮棒落空
17 聖母峰
18 內布拉斯加小姐
19 利益衝突
第三部 競賽開始
20 葛拉漢紐曼公司
21 站在哪一邊?
22 不一樣的路
23 查理.孟格
24 玩具火車
25 風車戰爭
26 黃金乾草堆
27 不智之舉
28 抗貧戰爭
29 服裝的品味
30 噴射機傑克
31 金恩之死
32 容易、安全、有錢可賺
33 歡樂派對
第四部 蘇珊愛歌唱
34 糖果哈利
35 揭發男孩鎮
36 華盛頓郵報
37 報業女強人
38 俄羅斯娃娃
39 巨人的判決
40 改造巴菲特
41 最大的錯誤
42 贏者通吃
第五部 華爾街之王
43 法老王
44 蘿絲的家具店
45 道路救援
46 正義騎士
47 華爾街的金童
48 吸吮姆指
49 憤怒之神
50 第三個兒子
51 去他的灰熊
52 火腿三明治
第六部 未兌現的支票
53 精靈的條件
54 寶刀未老
55 最後的宴會
56 不能為富不仁
57 萬物賢哲
58 巴菲特風格
59 蘇珊的冬天
60 九十八樓的人生
61 第七把火
62 繼續滾動後記

精彩书摘

  解讀巴菲特-成長歷程
  天賦異秉
  從小數學與記憶力就過人,熱愛機率的計算,開學前就把課本全部讀完
  優異傑出的數學能力,正是巴菲特天賦異秉的好根基。1930年出生的巴菲特,從小便遺傳母親的數學天分,對數字抱有高度興趣,腦子裡無時無刻都在想著數字。他尤其熱愛機率的計算,甚至還研究每個英文字母在《聖經》和報紙上出現的頻率。從那時起,他便學會蒐集大量的資料,來計算各種機率,也奠定他將來分析投資對象的基礎。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更是巴菲特令人難望項背的獨特能力。
  小學五年級那年,巴菲特得到了1939年版《世界年鑑》這本書,他馬上將這本書內容通讀,甚至還一一背下每個城市的人口數,並且和朋友競賽,看誰能將人口超過100萬的都市全部背出。
  17歲進入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就讀後,室友總是看他不太順眼。一方面是由於他生活習慣的儉樸邋遢,另方面則因為他總是在學期剛開始就能把課本全部讀完,輕輕鬆鬆地成功應付課業。
  錙銖必較
  巴菲特從小就熱愛金錢,如果望著北斗七星,他看見的會是一個錢的符號
  今天的巴菲特名滿全球,給人慈祥和藹、慷慨解囊的慈善家形象。但幾十年前的股神卻也曾是個愛錢如命、個性叛逆的問題少年。
  熱愛金錢,可說是巴菲特的天性,他甚至一度請太太蘇珊(Susan Buffett)用美鈔圖案的壁紙貼滿整個辦公室。因為他相信「錢可以讓我獨立,然後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其實,巴菲特小時候家境雖不算富裕,卻也衣食無虞。但巴菲特從小便喜歡賺錢,自六歲那年兜售口香糖、可樂開始,他便不斷發掘各種可能賺錢的工作來累積財富。加上錙銖必較的個性,不僅讓他在26歲便累積了17萬美元的財產,也讓他身邊瀰漫不少有趣的傳聞,如「不買嬰兒床,讓剛出生的女兒睡在抽屜做的代用床」「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長期租用一間沒有窗戶的廉價小房間」「帶孩子看電影卻不願付爆米花的錢」等。
  叛逆青春
  以各種極端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偷竊、說謊、惡作劇……,年輕的巴菲特樣樣都來
  中學時期的少年巴菲特,積極送報紙賺錢之外,也渴望獲得同儕的重視與喜歡。但是,除了在數學課上可以展現他對數字的出眾才華外,內向的巴菲特始終找不到一個拓展人際關係的好方法。
  加上正逢青春期的叛逆,巴菲特開始以各種極端的方法來證實自己、希望獲得大家重視。偷竊、說謊、惡作劇讓同學赤裸游入高爾夫球場池塘裡等,巴菲特樣樣都來,但是,他對這些惡行也始終耿耿於懷。1946年那年,轉機降臨了。…
  感情世界
  個性內向、不擅表達感情,亡妻生前照顧他生活起居,妻兼母職
  每當談起投資,巴菲特總是光芒四射,宛若夜間燈塔吸引眾人目光、指引方向;但只要一離開投資,巴菲特便黯淡無光、沉默寡言,宛若瑟縮樹梢上的貓頭鷹,靜靜觀望樹下人們的一舉一動。
  個性內向的巴菲特,對於男女間的情感一向不擅表達。《雪球》書中提及,高中時的巴菲特曾與一名麵包店老闆女兒約會,但兩人走在街上,「就像在比賽看誰比較害羞,兩個人尷尬地在費城市區散步,一句話也沒說。」
  或許是將全身心力貫注在投資上了,投資以外的巴菲特,幾乎像個老小孩,對家庭生活相當疏遠。朋友甚至曾對巴菲特說,「那邊的三個小朋友,是你的小孩。還認得嗎?」
  ……

前言/序言


风之颂歌:一部关于风能与世界变革的史诗 第一卷:起源之风 风,自古以来便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无形却又最具力量的驱动力。它既能轻拂面颊带来夏日的凉爽,也能化为飓风席卷一切。然而,人类对风的理解和利用,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 《风之颂歌》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古代帆船的鼓满的白帆,到中世纪风车磨坊的吱呀作响,探寻人类驯服风能的早期足迹。我们追溯了早期的风力测量技术,那些朴素却富有智慧的发明,如何在不同文明中悄然兴起,为农业和早期工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动力支持。 故事的焦点集中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蒸汽机的轰鸣声似乎盖过了风的低语。然而,在偏远的角落,一些富有远见的工程师和梦想家并未放弃对风的敬畏与探索。本书详细描绘了首批实验性风力发电机诞生的艰难历程——那些笨重、效率低下的铁架结构,如何在一次次失败和改进中,逐渐逼近利用电力驱动的可能。 我们深入探讨了查尔斯·富勒顿爵士的贡献。富勒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而是一位狂热的航海家,他对海洋气候的敏锐观察让他坚信,风能是取之不尽的能源宝库。书中详述了他如何倾尽家财,在苏格兰高地搭建起一座被当地人嘲笑为“铁骨架巨人”的巨型风车。尽管这座原型机在第一次满负荷运行时因结构失衡而倒塌,但它所收集的数据——关于叶片攻角、风速与转矩关系的原始记录——却成为后世研究的基石。 第二卷:被遗忘的黄金时代 进入二十世纪初,化石燃料的廉价和便利性几乎将风能推向了历史的边缘。内燃机和集中式电网的崛起,使得“风车”退化为农场水泵的附属装置。然而,在广袤的美洲大平原和北欧的岛屿上,风能的火种从未熄灭。 本卷聚焦于“孤立者”——那些在主流能源叙事之外,坚持探索小型化、分布式风力发电技术的人群。我们记录了丹麦先驱安德斯·维达尔的努力。维达尔是一位木匠,他深谙材料的特性,创造出第一批具有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的木制叶片。他的设计简洁、可靠,能够在变幻莫测的海岸风中稳定运行,为许多偏远社区带来了第一缕“自产”的电光。书中收录了大量维达尔留下的手稿片段,其中他反复强调:“风是上帝的呼吸,我们必须学会倾听,而非蛮力征服。” 同时,本书也揭示了战争时期风能的战略意义。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都曾秘密投入资源研发风力驱动的潜艇或偏远侦察站的供电系统。这些研究往往因保密或资源优先度的变化而半途而废,留下了许多令人唏嘘的技术遗产。其中一章专门描述了二战期间,一项关于使用磁悬浮轴承来降低启动风速的研究,该项目因技术瓶颈和战争结束而被迫中止,但其理论模型在数十年后被重新发现并应用于现代涡轮机设计中。 第三卷:转折与重塑 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机如同一次猛烈的撞击,迫使世界重新审视其对单一能源的依赖。石油价格的飙升,使得风能的“高成本”论调开始动摇。本书详细描绘了绿色革命的开端,以及风能如何从一个边缘的技术领域,重新进入主流科学家的视野。 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一百公里外的两个实验室:美国俄勒冈州海岸的一处老旧气象站,以及德国不来梅港的一家小型研究所。俄勒冈的团队专注于大尺寸叶片的结构稳定性研究,他们不得不应对材料科学的巨大挑战——如何制造出既轻盈又能承受数十年风力侵蚀的复合材料?书中详尽记录了他们如何从航空航天技术中汲取灵感,最终研发出第一批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叶片。 与此同时,德国团队则聚焦于电力电子学。他们成功解决了风力发电固有的不稳定性问题——如何将变动的电能转化为电网可以接受的稳定频率和电压。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早期的变流器技术,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控制系统“驯服”风的脾气。 第四卷:蔚蓝之上的承诺 进入二十一世纪,《风之颂歌》的笔触转向了宏大叙事——海上风电的兴起。本书认为,陆地风能的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景观、噪音和选址的制约,而海洋,才是风能真正的“未开发领域”。 我们详尽描述了深远海风电场的概念是如何从科幻小说走向工程现实的。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对工程、金融和海洋生态学的一次全面整合挑战。从海底电缆的铺设难度,到防腐蚀涂层对数十年服役的要求,再到巨型基础结构的安装工艺,每一项突破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创新。 书中特别刻画了几位改变行业格局的人物:一位是坚韧的挪威海洋工程师,他坚持在极端海况下进行原型机测试,最终证明了浮动式风力平台的商业可行性;另一位则是专注于材料循环利用的化学家,她致力于解决未来风机叶片退役后面临的环保难题。 《风之颂歌》的结尾,将目光投向未来——垂直轴风力涡轮机的复兴、城市环境中的微风捕获技术,以及风能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协同效应。本书旨在展现,风,这种古老的力量,正以其全新的面貌,成为重塑人类文明能源格局的关键驱动力。它不仅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坚持、适应和对自然力量深刻理解的赞美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光辉,即使在书页泛黄之后,依然耀眼夺目。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传奇投资者的生平,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宏伟画卷,描绘了一个时代、一种精神,以及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非凡的智慧和坚韧,将自己的影响力如同滚雪球般放大,最终成为全球瞩目的商业巨擘。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沃伦·巴菲特的人生轨迹勾勒得淋漓尽致。从他童年时期的精打细算,到青少年时期的初露锋芒,再到中年时期的炉火纯青,直至晚年的智慧沉淀,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故事和深刻的启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巴菲特早期经历的细致描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如同埋下的种子,孕育了日后庞大的投资帝国。阅读的过程,仿佛与巴菲特本人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他那颗对数字敏锐、对价值执着的初心,以及他那份与众不同的、超越金钱本身的洞察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创造了无数商业奇迹的头脑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他那些影响深远的投资哲学是如何形成的。它不仅仅是给金融从业者看的,更是给每一个渴望理解成功、追求卓越的人准备的。

评分

初捧此书,便被其厚重感所吸引,仿佛握住了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这本书所呈现的,远不止一个简单的传记。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剖析,将沃伦·巴菲特这位投资界传奇的非凡人生,置于显微镜下细细审视。作者以其出色的叙事技巧,将巴菲特从一个普通孩子成长为股神的过程,描绘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书中对于巴菲特人生中的关键节点,诸如他与查理·芒格的相遇,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转型,以及他对社会责任的承担,都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解读。我特别震撼于书中对巴菲特个人品格的刻画,他那份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他对家庭的重视,以及他那份对慈善事业的无私奉献,都与他叱咤风云的商业形象形成了鲜明而迷人的对比。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巴菲特,一个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玩家,更是一位有着深刻人生智慧和社会责任感的导师。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成功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并从中汲取力量,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投资的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百科全书。作者用一种极其流畅和引人入胜的文笔,将沃伦·巴菲特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讲书人,将那些跌宕起伏的经历,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商业决策,以及那些影响深远的投资理念,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被书中对巴菲特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经历的细致描绘深深吸引,那些关于他如何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商业机会的细节,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少年是如何逐渐成长为一代商业宗师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成功的秘诀并非高不可攀,而是隐藏在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对长期价值的坚定追求,以及对自身信念的执着坚守之中。它所传达的关于诚实、勤奋、以及回馈社会的理念,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投资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对如何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传记,不如说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它以沃伦·巴菲特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为载体,折射出了人性中的各种光辉与暗影。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巴菲特从一个普通男孩蜕变为全球瞩目的商业巨头的非凡历程。书中对巴菲特的人生哲学,尤其是他对于“价值投资”的独特理解,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我惊叹于他能够将复杂的商业逻辑,用如此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仿佛在与一位智慧的老友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巴菲特个人品格的描写,他那种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思考能力,他对金钱的淡泊态度,以及他对待朋友和家人的真挚情感,都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财富的堆积,更是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富足。它鼓励我,在追求物质目标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在的成长,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保持一颗善良和感恩的心。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一本厚达数百页的传记有些犹豫,担心会过于枯燥乏味。然而,当我翻开《雪球:巴菲特传(合订版)》后,这种顾虑瞬间烟消云散。作者以一种近乎电影般的镜头语言,将沃伦·巴菲特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书中充满了生动有趣的细节,从巴菲特早年就展现出的商业头脑,到他在奥马哈街头巷尾积累的早期投资经验,再到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清晰呈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巴菲特决策过程的还原,作者不仅仅列举了他成功的投资案例,更深入地剖析了他做出决定的思考逻辑和心路历程。这让我得以窥见他那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决断力是如何炼成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金钱的增长,而是更侧重于巴菲特人生中那些更加宝贵的财富:智慧、诚信、勤奋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功,源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把握,源于对自我价值的不断追求,更源于一颗善良而正直的心。

评分

其实《雪球》早就成为畅销书遍布大街小巷了,但是这本硬封面精装的台湾版《雪球》一下子给人带来鹤立鸡群的感觉。无论从厚度和精美程度上都远远胜过一旁薄薄的平装简体版。

评分

忙碌的巴菲特若不是遇到艾莉斯·舒德,恐怕也不會有機會透過一本書分享他的生命。舒德是幹練的保險產業分析師,向以觀察敏銳、和商業判斷精明在業界中聞名,她在金融題材的寫作上引起巴菲特的注意。舒德發現,儘管現有的書籍對巴菲特的投資手法多有著墨,卻從未有人把巴菲特這個人寫得更深入,談到他更大面向的哲學,以及這些哲學如何造就了巴菲特的性格與種種決策。因為這些原因,巴菲特同意與舒德合作,寫下這本書。

评分

大陆版真心看不下去了,买了本台湾版的看着很舒服。虽然繁体字看着不太顺。但是翻译的质量真的比大陆要好多了。

评分

6、当市场价格变化以后,如何修正自己的交易计划?

评分

深入交谈以后,我发现他的整体系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他不知道当他的预测出现错误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当得到一个买进信号的时候应该使用多少资金?什么时间应该加仓彧者什么时间应该获利了结?

评分

1.生在美国就是中了娘胎的乐透,巴菲特说的好。

评分

简直是笑话。

评分

正确答案是有,而且答案就在妳自己身上。

评分

市场真的有能够长期稳定的获利的方法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