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书名: | 妇产科专家说病说保健 |
| 作者: | 郭述真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2-06-01 |
| 版次: | 1 |
| ISBN: | 9787030341389 |
| 市场价: | 28.0 |
内容介绍 《妇产科专家说病说保健》由妇产科专家郭述真撰写,内容涵盖妇科、产科、母婴传播、不孕不育、计划生育、新生儿疾病等方面百余种常见妇产科疾患的诊治方法和保健处方。“专家说病”简洁明快,浅显易懂,读起来省时、省力;“专家说保健”不同于医学教科书和药物处方手册,也不是常用的“偏方”和“验方”,而是从饮食、起居、休息、运动、着装诸方面,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大视角,鼓励病人自己动手营造健康。
《妇产科专家说病说保健》学、用都很方便,可供关注健康的百姓阅读,也可供妇产科医师作为案头参考。
关联推荐 《妇产科专家说病说保健》由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医院资深学者和名医专家郭述真撰写,内容涵盖妇科、产科、母婴传播、不孕不育、计划生育、新生儿疾病等方面百余种常见妇产科疾患的诊治方法及保健处方。专家说病,浅显易懂、言简意赅;专家说保键,科学合理、实用性强。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篇 妇科疾病
外阴瘙痒
外阴色素减退疾病
前庭大腺炎
白带异常
滴虫阴道炎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细菌性阴道病
萎缩性阴道炎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真性宫颈糜烂
慢性子宫颈炎
出血性输卵管炎
盆腔炎性瘘病
女性生殖器结核
阴虱病
白塞氏综合征
外阴肿瘤
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宫颈上皮内瘤变
子宫颈癌
子宫肌瘤
子宫内膜癌
子宫肉瘤
卵巢肿瘤
卵巢癌
输卵管肿瘤
葡萄胎
绒毛膜癌
异常阴道流血
绝经后阴道流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闭经
女性性早熟
女性性发育延缓
卵巢早衰
希恩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
痛经
经前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抑郁症
围绝经期综合征
绝经期关节炎
骨质疏松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病
两性畸形
子宫脱垂
女性生殖器官瘘
第二篇 产科疾病
异位妊娠
妊娠高血压疾病
妊娠剧吐
自然流产
习惯性流产
早产
过期妊娠
前置胎盘
胎盘早剥
羊水过多
羊水过少
巨大胎儿
双胎妊娠
胎儿生长受限
胎儿先天畸形
死胎
胎儿窘迫
胎膜早破
妊娠合并心脏病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并贫血
妊娠合并糖尿病
妊娠合并肺结核
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
妊娠合并慢性肾炎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
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
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
产褥感染
晚期产后出血
产褥期抑郁症
产褥中暑
产褥期乳腺病
第三篇 妊娠合并性传播疾病
梅毒
淋病
艾滋病
尖锐湿疣
衣原体阴道炎
支原体阴道炎
巨细胞病毒感染
风疹病毒感染
女性生殖器疱疹
弓形虫病
第四篇 不孕不育和计划生育
不孕症
男子不育症
宫内节育器
药物流产
人工流产
输卵管绝育术
第五篇 新生儿疾病
先天性梅毒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呕吐 经过众多妇产科专家的共同努力,《妇产科专家说病说保健》一书和大家见面了。
全书由30余名妇产科专家、医学博士与硕士撰写,囊括了妇科、产科、母婴传播、性传播、计划生育、不孕不育、新生儿等方面的百余常见病和多发病。
本书的特色在于:专家说病,浅显易懂、言简意赅;专家说保健,科学合理、实用性强,体现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健康模式及“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理念。
感谢山西省卫生厅高国顺厅长在百忙之中为本套丛书担任主编并作序;感谢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本书的朋友。愿《妇产科专家说病说保健》能成为妇产科医师的案头参考成为广大妇女及全社会人的好朋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维护身心健康,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郭述真
2012年3月
在线试读 外阴瘙痒
专家说病
外阴瘙痒是妇科病人常见的症状之一,多由外阴、阴道和一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瘙痒严重时,使人坐卧不宁,影响工作、学习、生活和睡眠。
引起外阴瘙痒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外阴局部病变:寻常疣、疱疹、湿疹、尖锐湿疣、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及硬化性苔癣、阴虱、疥疮等。久治不愈的外阴瘙痒,须警惕外阴癌的发生。
(2)阴道疾病:念珠菌阴道炎、滴虫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淋菌性阴道炎、支原体以及衣原体感染等。
(3)不良卫生习惯:没有养成经常“洗小澡”(清洁外阴)的习惯;接触一些有刺激性的物品、穿着透气性差的化纤内裤或内裤不清洁等。
(4)全身性疾病:糖尿病、黄疸、胆汁淤积症以及原因不明的瘙痒症。
一旦出现外阴瘙痒,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请妇产科、皮肤科、内分泌科或肝病科协助诊断,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不同的疾病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查,如分泌物镜检、病原体培养、活组织病检、血液检查、留尿化验等。
专家说保健
穿着宽松、透气的全棉内裤,勤洗、勤换、勤晾晒,保持外阴清洁干燥,保持卧具清洁卫生。
注意外阴清洁。平时应准备专用洗具,做到“一人、一盆、一巾、一水”。先将小方巾置入水盆煮沸15分钟,晾温后使用,清洗外阴前应剪短指甲、清洁双手,洗毕将用具清洁晾晒。
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香皂、肥皂、沐浴液。切忌挠抓,瘙痒难忍时可尝试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看电视、户外活动、聊天等。
注意月经期卫生,使用质量合格的卫生巾。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必要时夫妻双方同时接受治疗。
所用衣物、床单、被罩应单独使用和洗涤,防止家庭内传播,尤其应保护女婴或女童不受感染。
患病后不应羞于启齿、讳疾忌医;或“有病乱投医”,跟着广告走;或擅自用药自行治疗,掩盖病灶。这样会影响诊断,延误治疗。诊断明确后,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外阴色素减退疾病
专家说病
外阴色素减退疾病,是指女性皮肤、黏膜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以往曾有外阴白斑、硬化萎缩性苔癣、外阴干燥症、原发性外阴萎缩之称,1987年国际外阴病研究协会将该类疾病统称为外阴色素减退疾病。因病变部位皮肤和黏膜多呈白色,又称作“外阴白色病变”,是一种常见而难治的妇女病。
该病分为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和外阴硬化性苔癣两类。
(1)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多见于年龄小于50岁的妇女,偶见于老年妇女。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常难以忍受。病变主要累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阴唇后联合等处。早期皮肤颜色为暗红色或粉红色。由于长期搔抓、摩擦,皮肤增厚似皮革,发生破损、溃疡、皲裂、感染,长期不愈,有癌变倾向。 (2)外阴硬化性苔癣,可见于任何年龄的妇女,以40岁左右高发,瘙痒症状较轻,病变常见于大、小阴唇,阴蒂包皮,阴唇后联合及肛周,多呈对称性,严重时皮肤黏膜变白、失去弹性、干燥、易皲裂;阴蒂与包皮粘连,小阴唇变薄、萎缩,以至消失;严重者皮肤菲薄,阴道挛缩,性交困难。
白癜风、白化病、继发性色素减退,也常常表现为外阴部皮肤褪色,活组织检查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专家说保健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保持充足、高效的睡眠,起居有常,饮食规律,忌食生冷、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避免使用肥皂、药皂或有刺激性的药用类浴液清洗外阴。穿着舒适、宽松、透气的全棉内衣,勤洗、勤换、勤晾晒。
自觉有阴道分泌物异常、排尿异常、外阴瘙痒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将各类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泌尿系感染、糖尿病等控制在早期。久治不愈的外阴瘙痒、皮肤脱色、感染溃疡等,应取活组织病检,以防癌变。
外阴病变—瘙痒—皮损,可形成恶性循环,致使病变越来越重。禁忌搔抓,是防止病变发展的重要环节。除了必要的治疗外,以顽强的毅力克制搔抓是至关重要的。瘙痒时,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看报、读书、听音乐、散步、聊天等,难以安睡时,可适当服用镇静、安眠、抗过敏类药物。
皮质激素类药物外用,如氟轻松软膏、曲安奈德软膏、氢化可的松软膏局部涂抹,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幼女硬化苔癣至青春期时有治愈的可能,其治疗原则也不同于成人,睾酮类油膏、软膏均不宜使用,以防病人发生男性化。
……
孕育生命,呵护未来:当代优生优育与母婴健康前沿指南 本书是面向广大准备怀孕、怀孕中、产后恢复期女性及其家庭成员、关注母婴健康的医疗专业人士,以及对生命科学与健康管理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深度剖析现代生育观念、优化孕育过程、保障母婴终身健康的一部权威性、实践性兼备的综合性著作。 本书摒弃了传统产科书籍的刻板说教,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前沿的医学视角和贴近生活的叙事方式,系统梳理了当代优生优育领域的最新进展、关键挑战及实用策略。全书内容覆盖从孕前准备的“黄金窗口期”到产后科学干预的整个生命周期,旨在帮助每一位读者建立科学、自信、积极的生育观,真正实现“优生优育,幸福家庭”的美好愿景。 --- 第一部分:孕前规划与个体化风险评估(奠定健康的基石) 本部分重点阐述了生育不再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事件,而是需要精细规划的生命工程。它深入探讨了现代生活方式对生育能力的影响,并提供了详细的孕前优化方案。 一、生育力图谱的绘制:超越年龄的考量 女性生育力储备的精准评估: 详细解读卵巢储备功能的各项指标(如AMH、窦卵泡计数),并根据个体年龄段(25岁、30岁、35岁以上)制定不同的生育力维护策略。探讨如何通过生活习惯调整、营养补充来延缓卵巢功能的自然衰退。 男性精子健康的“隐形杀手”: 聚焦环境毒素、热暴露、压力、吸烟饮酒等因素对精子DNA完整性和活力的影响。提供“父亲健康计划”,指导男性如何通过生活调整和必要的功能性补充,提高精子质量,从源头保障胚胎的遗传健康。 遗传咨询与胚胎筛查的伦理前沿: 阐述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结构异常在现代家庭中的筛查必要性。详细介绍非侵入性产前检测(NIPT)的应用范围与局限性,以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在反复流产和高龄妊娠中的循证应用。 二、慢性病与生育的“交汇点” 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优化管理: 深入分析未经良好控制的糖尿病(I型、II型及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卵子质量、胚胎发育及母体并发症的风险。提供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孕前应达到的目标值和干预方案。 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静默影响”: 强调甲状腺功能异常(无论是甲亢还是甲减)对早期胚胎着床和神经管发育的严重影响。明确指出孕前及孕早期TSH的理想控制范围(如<2.5 mIU/L),并指导如何安全调整抗甲状腺药物剂量。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抗磷脂综合征的应对: 针对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的女性,提供疾病活动度控制指标,以及孕期安全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的规范流程。 --- 第二部分:孕期健康管理与高危妊娠的精准干预 本部分着眼于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详细阐述了现代产科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精细化管理,降低母婴风险,优化妊娠结局。 一、营养调控:从宏量到微量元素的精确补充 孕早期的“去恶心”营养策略: 针对孕吐反应剧烈的女性,提供维生素B6、姜烯成分的有效应用指南,避免过度依赖静脉输液。 叶酸之外的“营养矩阵”: 详细介绍胆碱、肌醇(Inositol)、维生素D、铁剂(及铁剂耐受性差的替代方案如静脉补铁)在神经发育和贫血预防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不同孕期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动态调整。 体重增长的“适度原则”: 根据孕前BMI(体重指数),制定个性化的孕期体重增长目标区间(如BMI过低、正常、超重、肥胖各自的推荐增重范围),并分析超重或体重增长过快引发的子痫前期、巨大儿的风险。 二、胎盘功能评估与并发症的早期预警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预测与干预: 详细讲解孕早期双酚/血流指标(如PAPP-A、sFlt-1/PlGF比值)在预测子痫前期的应用。阐述低剂量阿司匹林(LDA)的起始时机(建议12-16周)和剂量选择的最新共识。 胎盘植入的识别与分级管理: 借助高清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介绍胎盘植入(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PAS)的声学特征(如膀胱受侵犯、宫内血流信号)。强调多学科团队(产科、麻醉、介入放射、输血科)在 PAS 孕周选择(通常34-36周)和分娩方式(剖宫产伴或不伴子宫切除)上的协同决策。 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动态监测与干预升级: 从孕12周的筛查到24-28周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明确诊断标准。详细对比胰岛素、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指导个体化药物选择。 三、胎儿生长受限(FGR)的精细化管理 诊断标准与病因分类: 区分“小而健康的宝宝”与真正的FGR。探讨胎盘功能障碍、先天畸形、感染等不同病因的鉴别诊断路径。 无创性监护工具的应用: 深入讲解脐动脉、大脑中动脉(MCA)和静脉导管(DV)多普勒血流监测的意义,如何通过血流动力学变化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风险等级。 适时终止妊娠的时机把握: 结合胎儿生物物理评分、脐动脉S/D比值及胎儿病情演变,制定个体化的引产或剖宫产时间表,实现“生得安全、生得及时”。 --- 第三部分:分娩方式的科学选择与产后康复的长期视角 本书强调分娩并非终点,而是母婴健康旅程的新起点。它提供了关于安全分娩决策和全面产后康复的循证建议。 一、安全分娩的决策路径 阴道试产(VBAC)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针对剖宫产史的女性,系统分析VBAC的成功率影响因素,如子宫疤痕类型、引产指征、胎儿体重预估,指导患者安全评估风险。 器械助产(产钳/真空吸引)的现代应用: 在产程停滞或胎儿窘迫的特定情况下,阐述器械助产的操作要点和安全性,纠正传统观念中的恐惧,确保产程的有效推进。 剖宫产时机的优化: 讨论择期剖宫产的最佳孕周(通常39周后),以最大程度减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风险。 二、产后修复:从激素波动到盆底功能重建 产后出血的快速识别与管理: 重点阐述“产后出血的4T原则”(Tone, Trauma, Tissue, Thrombin),并介绍子宫按摩、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等药物联合应用的最佳实践。 产后情绪障碍的早期干预: 区别“婴儿蓝”(Baby Blues)、产后抑郁(PPD)和焦虑障碍,提供筛查工具(如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并强调家庭支持系统、营养干预及必要时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盆底功能障碍的系统性康复: 详细介绍产后盆底肌肉的生物反馈训练、电刺激疗法。针对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的早期识别和保守治疗方案,帮助女性恢复生活质量。 三、新生儿早期健康管理 母乳喂养的科学支持: 克服“奶水不足”的焦虑,指导正确的衔乳姿势、识别新生儿饥饿信号。介绍乳腺阻塞、乳腺炎的家庭处理与医疗介入时机。 新生儿黄疸的评估与管理: 依据Bhutani曲线,指导高危及低危胆红素水平的监测方案,明确光疗的指征和安全操作,减少不必要的住院时间。 全书特点: 证据驱动(Evidence-Based): 所有建议均基于近五年国际权威指南(ACOG, NICE, WHO)的最新共识。 图表丰富: 包含大量流程图、决策树和关键指标对比表格,便于快速查阅和理解复杂信息。 跨学科整合: 深度融合了内分泌学、遗传学、营养学和心理学在妇产科学中的应用,提供立体化的健康视角。 本书是新时代家庭迎接新生命的必备参考书,致力于将复杂艰深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健康指南,助力每一位母亲和宝宝拥有更健康、更美好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