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植物志(5)

江苏植物志(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启新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志
  • 江苏植物
  • 植物分类学
  • 植物地理学
  • 江苏
  • 生物学
  • 植物学
  • 地方志
  • 科学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江苏科技
ISBN:9787553756752
商品编码:1731364990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江苏植物志(5)
  • 作者:编者:刘启新
  • 定价:180
  • 出版社:江苏科技
  • ISBN号:978755375675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12-01
  • 印刷时间:2015-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505
  • 字数:1000千字

编辑**语

由刘启新主编的《江苏植物志(5)》植物种类*加准确、内容*加丰富、形式*加新颖、插图*加精美,能*客观地反映出江苏植物物种信息,突显出江苏植物特色,体现出江苏植物*新研究成果,使用价值*大,适用面*广,是反映现阶段江苏植物物种及其数目和分布的***、*可靠的志书。本册是第5卷。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前言
全书及本卷导读
分卷检索
本卷参编人员及分工
目次
卷中各科在克朗奎斯特系统中的位置
卷中各科在APGⅢ系统中的位置
本卷分科检索
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
百合纲Liliopsida
Ⅰ 泽泻亚纲Alismatidae
161 花蔺科Butomaceae
162 泽泻科AI ismataceae
163 水鳖科Hydrochsritaceae
164 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165 川蔓藻科Ruppiaceae
166 茨藻科Najadaceae
167 角果藻科Zannichel I iaceae
Ⅱ 槟榔亚纲Arecidae
168 槟榔科Arecaceae
169 露兜树科Pandanaceae
170 菖蒲科Acoraceae
171 天南星科Araceae
172 浮萍科Lemnaceae
Ⅲ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173 鸭跖革科Commel inaceae
174 谷精草科Eriocaulaceae
175 灯心草科Juncaceae
176 莎草科Cyperaceae
177 禾本科Poaceae
178 黑三棱科Sparganiaceae
179 香蒲科厂yphaceae
Ⅳ 姜亚纲Zingiberidae
180 凤梨科Bromel iaceae
181 鹤望兰科Strel iziaceae
182 芭蕉科Musaceae
183 姜科Zingiberaceae
184 美人蕉科Cannaceae
185 竹芋科Marantaceae
Ⅴ 百合亚纲Liliidae
186 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187 百合科川iaceae
188 石蒜科Amaryllidaceae
189 鸢尾科Iridaceae
190 芦荟科Aloeaceae
191 龙舌兰科Ag**aceae
192 百部科Stemonaceae
193 菝葜科Smi lacaceae
194 薯蓣科Dioscoreaceae
195 兰科Orchidaceae
中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彩色照片和彩绘图


华东地区植物多样性探索:一部聚焦特定区域的植物学著作 本书并非《江苏植物志(5)》,而是侧重于对华东地区,特别是长江下游沿岸省份的植物生态、分类和资源进行深入研究的专著。该书以翔实的田野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考证,旨在为该区域的植物学研究提供一个全面、精细的参考框架。 第一部分:区域生态背景与植物地理区划 本卷首先详细勾勒了华东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包括季风气候的显著影响、复杂多样的地貌单元(如冲积平原、丘陵山地、沿海滩涂)以及由此衍生的多样的生境类型。 气候驱动下的植被演替: 书中通过长序列的气象数据分析,阐明了垂直带谱和水平地带性植被的形成机制。重点讨论了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的植物群落结构特点,特别是对旱涝交替、季节性高温高湿环境的适应策略。 植物地理分区: 依据植物区系组成和特有种分布,本书对华东地区进行了细致的植物地理区划,提出了不同区域间的植物区系联系与差异性。特别是对太湖流域、浙闽丘陵区和黄海沿岸等关键区域的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二部分:高等植物系统分类学深度剖析 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对该区域常见和特有高等植物科、属、种的系统性描述和鉴定。与一般区域植物志的描述方式不同,本书更注重对关键类群的分子系统学证据的整合应用。 重点科属的修订: 针对区域内植物多样性较高的科,如唇形科(Lamiaceae)、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本书进行了近期的分类学修订。根据最新的分子数据,对部分存疑的种间关系进行了重新界定,并更新了部分属的归属。 形态学变异与生态适应性: 详细记录了区域内植物的形态特征,特别是针对不同生境下的可塑性变异进行了深入描述。例如,对生长在盐碱地、酸性土壤和湿生环境下的同种植物的叶片结构、次生代谢产物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 新记录与新归属: 本卷收录了近十年内在华东地区新发现或被确认的植物物种,并对部分归属存疑的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确认了新的地理分布记录,为该区域的植物名录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三部分:珍稀濒危及特有植物资源评估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本书专门辟出章节对区域内的特有种和受威胁植物资源进行详尽的记录与保护建议。 特有种的生态位分析: 挑选了如某些特定的山茶属(Camellia)或报春花科(Primulaceae)的区域特有种,分析了其狭窄的地理分布范围(Endemism)与特定的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探讨其在气候变化下的生存风险。 受威胁物种的分布热点与生境退化: 结合遥感影像和实地样地调查,识别了高危珍稀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域,并分析了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人为干扰因素,如栖息地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等。 保护生物学意义: 提出了基于生态廊道建设和就地保护点的优先序列,为地方性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植物资源利用与民族植物学观察 本书也关注了人与植物间的互动历史,记录了传统上被利用的植物资源,但侧重于现代科学评估视角。 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初探: 对区域内具有传统药用价值的植物,进行了初步的有效成分筛选,例如对某些传统清热解毒类草本植物的黄酮类和生物碱含量进行了测定,旨在为后续的药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工业与食用潜力评估: 考察了区域内一些尚未被充分开发的植物资源,如某些木本植物的纤维潜力或野生浆果的营养价值,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资源评估,而非简单的传统记录。 第五部分:研究方法与数据整合 本书在方法论上强调了现代技术与传统植物学考察的结合。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大量使用了GIS技术对植物分布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和热点分析,使得物种的分布格局更加直观易懂。 分子标记数据的整合: 在描述一些分类上存在争议的类群时,本书引入了如ITS、matK等通用条形码数据,以支持或修正基于传统形态学的分类结论。 综上所述,本书是一部立足于华东广阔地理背景的、具有较强系统分类学深度和现代生态学视角的综合性植物学著作,它涵盖了从宏观的区系地理到微观的分子系统学的多层次研究内容,对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科学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博物学探索”。我习惯于在安静的午后,泡一杯茶,伴着窗外的光线,慢慢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去想象那些生长在江苏大地上的生命形态。不同于那些过于简化的科普读物,这里的每一个物种条目都像是一个微型的生态案例分析。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植被群落演替的零星记录,尽管这不是本书的核心,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境变迁的关注,显示出编纂团队的宏大视野。例如,书中对某些河岸湿地特有植物的记载,详细对比了过去几十年间水文条件变化对它们分布范围的影响,这为研究区域水土保持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坦白说,要一口气读完并完全消化这些内容,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业的背景知识储备,但这恰恰是优秀学术专著的魅力所在——它提供了一扇通往深奥知识殿堂的门,需要读者付出努力才能开启。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其本身的物理载体,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备份。翻动书页间,你能感受到研究人员在野外跋涉、在标本室里挑灯夜战的艰辛。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对一个特定区域的植物“快照”记录显得尤为珍贵。这些详尽的描述,为未来评估物种灭绝速率、监测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了宝贵的基准线数据。尽管阅读过程需要专注和耐心,但每当成功识别出图谱中某个曾经模糊的植物形态时,都会带来一种踏实的满足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所有关心区域生态、热衷于自然科学的读者收藏和反复研读的典范之作,它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生态历史的庄严承诺。

评分

第一段: 拿到这本厚重的专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精美的装帧和严谨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学术力作。虽然我个人主要的研究方向并非植物分类学,但翻开目录,那些熟悉的学名和新颖的描述立刻吸引了我。尤其是对某些地区特有种的形态特征的细致描绘,即便是通过文字和插图,也能想象出野外考察时的艰辛与不易。书中对植物的描述力求精确,从花序的排列方式到叶脉的走向,无一不详尽入微,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是真正科学研究的基石。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近缘种所做的鉴别要点梳理,这对于正在进行野外采样的同行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工具书。当然,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理解其中某些拉丁文术语需要借助专业词典,但即便如此,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足以让人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物种的图册,更是一部承载着地域生态历史的百科全 Sanchez。

评分

第三段: 作为一位业余的园艺爱好者,我购买此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了解更多本土物种的栽培潜力。这本书在这方面也展现了不俗的价值。虽然它侧重于纯粹的分类学描述,但每一个物种的“分布”和“生境”栏目,实际上都在间接提示着它们的生长习性。我惊喜地发现了几种我从未在市场上见过、但形态极其优美的本地灌木。书中的插图,虽然多为严谨的科学写实风格,但其线条的流畅和对植物结构比例的精准把握,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相比于市面上那些色彩斑斓、但描述空泛的园艺书籍,我更信赖这种基于实地考察和标本记录的严谨呈现。唯一的遗憾是,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病虫害防治或更详细的繁殖技术说明,对于想要尝试将这些珍稀植物引入私人花园的实践者来说,将会更加完美。但这或许是学科分工的限制,我们不能苛求一部地方志包罗万象。

评分

第四段: 从文献资料的引用和勘误的严谨性来看,这套书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规范。每一项新的记录或对旧分类的修订,都有清晰的文献出处可查,这对于进行二次研究的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靠性保障。在阅读一些争议性物种的讨论时,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和最终的结论倾向,这比直接给出单一答案的书籍更有启发性。它教会读者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是这样判断”。此外,书中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工作量是惊人的,能够将清末民初的零星记载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成果进行有效对接,这种跨越时代的整合能力,彰显了编纂团队的学术功力和历史责任感。它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植物学桥梁,让当代人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观察和理解江苏的生物多样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