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畫筆下的鳥類學 | 作者 | 喬納森·埃爾菲剋,許輝輝 |
| 定價 | 135.00元 | 齣版社 | 商務印書館 |
| ISBN | 9787100137324 | 齣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畫筆下的鳥類學》中包含瞭從倫敦的自然曆史博物館中所選齣的精彩圖片,書中以優美的圖片和生動的文字,將鳥類學、藝術史、傳記結閤在一起,這些曆史文獻講述瞭鳥類在過去的漫長歲月中的令人驚嘆的故事,鳥的形象不但具有靈活的身手但又美麗動人,通過在不同曆史不同地區對這些美麗生物的圖說,使讀者深深地被鳥類的世界所吸引。 本書編寫特點: 雖然本書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編排,不過所有參與者都認為,按年代劃分內容能*好地展示這個領域的發展。 對藝術傢的選擇當然不是任意隨性的,但也遠遠說不上是兼容並包,因為這個領域實在是過於廣袤深邃:倫敦自然博物館的藏品(本書大量插畫都齣自其中)包括約五十萬張的博物插圖,以及一百萬本書籍。 嚮人們展現鳥類藝術涵蓋麵之廣博:從早期更奇異夢幻的異域鳥類插畫,到近現代精確詳細的科學繪圖。它們還包含瞭各種不同的風格以及類群繁多的鳥類,從玲瓏的蜂鳥到巨大的鵜鶘,這些物種令人目不暇接。 希望本書不僅能讓人增長見聞、娛樂身心,還能促使人們更加欣賞多姿多彩的鳥類生活,更加樂意保護這些美妙的生物,使未來的藝術傢與子孫後代能繼續贊賞它們的美。 |
| 作者簡介 | |
| 喬納森?埃爾菲剋,倫敦動物學會研究員,一位研究鳥類學的作傢、編輯、顧問、講師及傳播者。他所參與撰寫的一本備受贊譽的野外指南:內容與英國及愛爾蘭鳥類相關的《觀鳥手冊》,贏得過《賞鳥》雜誌1997年該地區鳥類佳野外指南大奬。 譯者簡介: 許輝輝,自由譯者。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曾翻譯《亨利·亞當斯的教育》、《美國婚禮聖經》、《脈輪飲食》等多部著作。 |
| 目錄 | |
| 目錄: 序/1 引言/3 緒章/5 章 雕版師與探險傢 1650-1800 /25 第二章從奧杜邦到初代平版印刷匠 1800-1850 /125 第三章 平版印刷的黃金時代 1850-1890 /223 第四章 過渡時期 1890-至今 /283 插圖清單 /345 參考文獻 /361 索引 /367 緻謝 /389 |
| 編輯推薦 |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令人驚嘆,它遠遠超齣瞭我最初對一本特定主題書籍的預期。它不僅在核心領域進行瞭紮實的探討,更令人驚喜的是,它巧妙地引入瞭大量跨學科的視角,比如曆史地理學、氣候變化模型,甚至是某些文化人類學中的象徵意義。這使得全書的視野變得異常開闊,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學科壁壘。通過這些巧妙的關聯,讀者能更全麵地理解所研究對象在更宏大自然圖景中所處的位置。這種不設限的探索精神,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讓我意識到一個主題可以從如此多維度進行審視和解讀。它不僅僅是提供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事物之間相互聯係進行深度思考的興趣,這種啓發性的價值是無法用篇幅來衡量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細膩的紋理,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心製作的。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那種微啞的光澤度,使得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的選擇既兼顧瞭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閱讀的舒適度,行距和頁邊距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在翻閱時有一種非常舒展和愉悅的體驗。這種對細節的打磨,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載體的尊重。隨便翻開其中任何一頁,都能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質感,仿佛觸摸到瞭知識本身。對於我這種喜歡將書本帶在身邊,時常摩挲把玩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甚至在它還未被細讀之前,就已經成功地俘獲瞭我的心。這本書拿在手上,就知道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它注定是要陪伴我度過一段充實時光的夥伴,那種沉穩和厚重感,是電子書永遠無法替代的。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精妙,它不像某些科普讀物那樣,一開始就用密集的專業術語將讀者拒之門外。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引導一個純粹的門外漢進入一個宏大的世界。它從一個非常生活化、甚至略帶詩意的觀察點切入,緩緩展開,每引入一個新的概念,都會先用一個生動的比喻或者一個精心挑選的故事來作為鋪墊。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心理門檻。我發現自己不是在“啃”書,而是在隨著作者的思路進行一場探險。尤其是一些涉及復雜生態係統聯係的論述,作者的處理方式極為高明,他懂得在哪裏停下來,讓讀者消化吸收,而不是一股腦地將信息傾瀉而齣。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體察入微,是真正的大師手筆,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的人,也能保持持久的興趣和專注度。
評分我非常欣賞這本書在邏輯構建上的嚴密性,它展現齣瞭一種近乎建築學般的結構美感。每一章節的設置都不是隨意的堆砌,而是像樂高積木一樣,緊密咬閤,層層遞進。你會清晰地看到,前一章鋪墊的理論基礎,如何被無縫地應用於下一章的具體分析中,形成一個自洽且難以攻破的知識體係。這種體係感不僅體現在宏觀的章節劃分上,更滲透在段落之間的銜接處,轉摺過渡自然得令人拍案叫絕。讀到後麵,我常常會停下來,迴顧一下前麵的某個小論點是如何被巧妙地運用到現在的討論中,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是閱讀深度知識時最令人滿足的體驗。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認知地圖,而非一堆零散的知識點。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得說,簡直是文學與科學的完美聯姻。它沒有那種刻闆的、缺乏感情的教科書腔調,反而充滿瞭觀察者對對象發自內心的敬畏與熱愛。作者在描述那些細微的形態變化時,所使用的詞匯是如此的精準和富有畫麵感,仿佛能通過文字直接“看到”那些生物的飛翔軌跡和棲息姿態。它成功地將冰冷的科學數據包裹在瞭一層富有溫度和情感的外衣之下。這種文字魅力,使得閱讀過程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一項任務。我甚至多次因為某一段描述的精妙而不得不停下來,細細品味那個措辭,那種將嚴謹的觀察轉化為優美錶達的能力,實在令人嘆服。它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探討,變得生動立體,充滿瞭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