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获由中国编辑学会主办的第二十六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奖铜奖
世界知名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社历时13年打造而成,从世界各地超过650家博物馆获取艺术品授权和图片,囊括近3000件作品,逾3000幅彩色图片。
2. 费顿出版社组建了超过100位全球专家团,其中既有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也有知名院校的艺术学者。专家团负责精选各个文化、流派中有代表性的艺术品,经过细致地编排设计,建造一个无与伦比的理想博物馆。
3. 组织专业的文字审校团队,对译稿进行仔细审校,全面提升翻译和编校质量,并补译了之前的中文版均未翻译的地图、术语表、展厅目录和馆藏地目录,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全球艺术图景。
4. 特4开超大尺寸,所有图片经过专业调色,国内优秀印刷厂印制,精准还原作品原貌,图书本身就堪称一件艺术品。
这是一座虚拟的艺术博物馆,由英国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创建并策展,收藏了人类为精美的艺术品,且不受实际空间的限制。约3000件绘画、雕塑、湿壁画、摄影、挂毯、浮雕饰带、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木版画、丝网版画、陶瓷和手抄本等荟萃一堂,讲述世界艺术的历史。
徜徉于25个展馆,在陈列着旷世杰作的452个展厅中度过美好时光。这些艺术品有的妇孺皆知,有的默默无闻,搜罗自世界各地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你可以驻足于宽敞的走廊,或参观具体的展览,从我们的收藏中选取作品呈现特定的主题和内容。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伦勃朗杰出的自画像、委拉斯凯兹的《宫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国的陶瓷、葛饰北斋的木版画、秘鲁的金器、拉斯科洞窟的岩画、赛?托姆布雷和布莱斯?马登的作品,一一收藏。内容之丰富,别无他处。
展馆有彩色编号,墙面文字清晰地解释了每个展厅所涉及的艺术运动、文化或主题,每件作品附有说明标注。“艺术博物馆”恢弘开阔,方便游览,极富教益,启迪心智,不啻为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开放,这是世界上一个真正可以随时随地参观的艺术博物馆。
英国费顿出版社成立于1923年,是全世界负盛名的艺术出版机构,尤其以出版高质量视觉艺术图书著称。现总部位于伦敦,并在纽约、巴黎、柏林、米兰、马德里、东京设有分部。
“包罗万象,来自各地的公共、学术等大博物馆的艺术作品共同汇聚,铸造了这本承载着壮绝视觉体验的世界艺术作品集。意在启发、引导、教授,同时也为古典艺术提供了无价的参考,值得高度推荐”
——《图书馆杂志》
“满足愿望的艺术作品集。3000年的流传佳作触目可及,是非常吸引人的”
——《艺术与拍卖》
“如果这本艺术博物馆是一个真正的博物馆,那么人们就不会需要其他的博物馆了。”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如果世界上好的博物馆馆长举办一个世界上优秀作品艺术作品的展览,那么他的参展目录会与《艺术博物馆》十分相似。
——《悦游》
“这本书核心的理念是:将一本书构思和设计成一个博物馆-它引导读者踏上追溯从法老王到杰克逊·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以及之后的艺术史旅程”。
——《价值》杂志
“就像在真正的博物馆中,当你一度拿起了这本990多页的书,要小心很容易深陷其中。所以先去做好饭、溜好狗、教育好孩子,然后在夜晚翻开书进入那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
——《城里城外》
“就像世界上的著名图书馆都整齐地排列在咖啡桌上。”
——USA电视网
导览
石器时代的艺术
展厅1—3
古代近东
展厅4—14
古埃及
展厅15—24
古希腊
展厅25—46
早期意大利与伊特鲁里亚艺术
展厅47—53
古罗马
展厅54—66
早期欧洲土著文化
展厅67—69
中亚
展厅70—75
中国和朝鲜
展厅76—96
日本
展厅97—112
拜占庭艺术
展厅113—121
伊斯兰艺术
展厅122—135
中世纪欧洲
展厅136—160
意大利文艺复兴
展厅161—192
北方文艺复兴
展厅193—213
南亚
展厅214—224
东南亚
展厅225—230
美洲土著文化
展厅231—247
巴洛克与洛可可
展厅248—277
新古典主义
展厅278—284
19世纪艺术
展厅285—313
非洲
展厅314—323
澳大利亚和大洋洲
展厅324—331
1900年至20世纪中叶的艺术
展厅332—372
20世纪中叶以来的艺术
展厅373—452
重版后记
现代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展示和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内,常可看到成群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围坐在展品前学习、讨论,将相关课程的课堂移至博物馆,直接面对作品,从小感受历史与文化积淀,沐浴于艺术的熏陶。实体博物馆在收藏展示原作方面无可替代,但仍然有很多缺憾,比如,因为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能亲赴博物馆参访的人还是少数;另外,由于大部分艺术品的唯一性,众多杰出作品分散在全球各个收藏机构,普通观众要想遍览这些人类艺术的精华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如果有一部内容全面且不受时空限制的纸质“艺术博物馆”,把众多实体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聚一书,是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上述缺憾呢?这正是《艺术博物馆》的意义所在。
世界艺术通史著作的写作体例通常是先按时代或地域划分,再分述各艺术类型。以博物馆的方式呈现世界艺术通史则是英国费顿出版社的巧妙匠心。翻开这部大书,如同走进一座博物馆。不同展馆对应各时代和地域的艺术,其内再细分为一系列展厅,各展厅相对独立并有机系联,通过提示(交叉索引)可找到相关展厅的内容。每个展馆有挈领该馆内容的导言,各展厅有阐述相应历史的引论,所有展品标注了名称、年代、作者、材质、尺寸和解读。这些展品精挑细选,既具代表性也不乏独特性,经过合理的编排设计,再配以经过专业校色的大尺寸高清图片,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营造接近实体博物馆的观看体验。《艺术博物馆》包罗万象,涉及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品等各个艺术门类。有这样一部书放在案头,足不出户即可遍览世界艺术与文化通史。虽然西方艺术占据了较多篇幅,但对非西方艺术也给予了充分关注。行文深入浅出,能够阐发艺术与其社会和时代背景间的相互关系,适于不同层次和需求的读者。
《艺术博物馆》的策划及编著者是享誉世界的费顿出版社,该社成立于1923年,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艺术出版机构,尤其以出版高质量视觉艺术图书著称。为打造《艺术博物馆》,费顿汇聚了世界各地超过100位一流的艺术史学者、策展人、评论家和编辑,历时13年,从全世界650余家最重要的博物馆、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获取作品授权、拍摄及购买艺术品高清电子图片,耗费巨资精心编纂。出版后,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好评,被誉为“一本可以从小读到老的艺术大书”。
2012年,本书中文简体版首次在大陆出版,随后台湾又据此译文出版了繁体版。因当时的翻译工期短(六个月)等客观原因所限,留下了不少问题和缺憾。时隔四年,费顿出版社委托后浪出版公司对本书译文进行修订并再版。我们在审读译稿后,确实发现中文第一版的译文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内容甚至存在较多错漏,因此决定对译文进行全面的审校和修订,并对版式、装帧以及个别图片也做了优化处理。
为保证审校质量,我们邀请的审校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艺术史专业背景,否则难以准确把握相关术语、概念和史实;二是中英文水平过硬。其中,张欣、王滢和吴啸雷均毕业于北大艺术学院,张欣和王滢还参加过上一版的翻译,钱文逸、王俪洁、吴凡和李玉童都有在英美院校艺术史专业留学的履历。审校者先根据各自的专长领域选择章节,再按需要调配分工。对上一版译文偏弱的部分,我们做了重点审校,如展厅85—92,内文几乎重译。审校过程中,对存在问题的句子甚至漏译的整个段落,我们均进行了订正与补译。因为多人合译的原因,上一版还遗留了大量专有名词不一致的问题,在审校完成后由后浪编辑进行了全面的核查统一。除了对正文部分的审校,还对上一版因时间紧迫而未译的附录内容进行了补译,包括地图、术语表、展厅目录和馆藏地目录,方便读者稽查,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
此次修订再版,虽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安排,但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我们的工作难免仍有疏漏,恳请读者不吝赐正,以便再版时修订。希望这“座”近120万字、厚近1000页、容纳近3000件作品的纸上艺术博物馆为您开启一段美妙的旅程,在字里图间感受人类文明和艺术创造的灿烂风华。
后浪出版公司艺术编辑部
2017年5月
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向导同行,它不仅仅告诉我“看什么”,更教会我“怎么看”,以及“为什么看”。《艺术博物馆》在提供作品信息的同时,更注重培养我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喜欢书中那种启发性的提问方式,它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去发现,去理解。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艺术史上的争议”的讨论,比如某个流派的兴起引发的评论,或者某位艺术家作品的解读分歧。通过了解这些争议,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艺术的评价标准是如何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我还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艺术鉴赏的误区”的提醒,帮助我避免一些常见的思维定势。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思考模式。它让我明白,面对艺术,我们不应该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而应该主动地去质疑、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的判断。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我能够学习到更多关于批判性思维在艺术鉴赏中的应用,让我的艺术体验更加深入和个性化。
评分这本书《艺术博物馆》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将宏大的艺术史浓缩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我觉得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艺术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案例。比如,设计理念是如何渗透到我们使用的物品中?建筑风格是如何塑造城市的风貌?或者,音乐和电影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和审美?我还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普通人与艺术的互动”的经历。比如,有人因为一幅画而改变了人生轨迹,有人因为一次参观而找到了创作的灵感。这些故事让我觉得,艺术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它能够触动每一个人的心灵,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丰富我们的生活。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欣赏艺术,而是让我感受到艺术可以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它能够给我带来启发,给我带来快乐,甚至改变我对世界的看法。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更多关于艺术“生活化”的例子,让我能够将艺术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身边的美,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市面上关于艺术的书籍实在太多了,良莠不齐。《艺术博物馆》给我带来的惊喜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本关于“看”艺术的书。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名画,而是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如何去解读。它引导我关注艺术作品的细节,比如色彩的运用、笔触的痕迹、光影的变化,以及这些元素是如何共同营造出作品的氛围和情感。我发现,当我们不再只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带着问题去审视,艺术作品就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例如,书中可能会分析一幅肖像画中人物的眼神和姿态,揭示画家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世界。或者,在解读一幅风景画时,它会引导我去感受色彩的冷暖变化如何传达季节的氛围,或者构图的疏密如何营造空间的纵深感。这种“教你看”的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任务,而是可以掌握的技能。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从构图、色彩、透视、光影等多个角度,详细剖析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我能够更直观地学习到这些观察技巧。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观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艺术作品的通用方法,这样我就能举一反三,在面对任何艺术品时,都能找到切入点,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赋予了我“解读”艺术的能力,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评分这本《艺术博物馆》的封面设计就极具吸引力,厚重的纸张,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精美的插图和考究的排版所震撼。我一直对艺术充满好奇,但常常觉得艺术史过于庞杂,难以入门。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的救星。它没有采用枯燥的编年体叙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博物馆”这个概念上,这让我眼前一亮。我开始想象,如果我真的置身于一个宏伟的艺术殿堂,我应该如何去欣赏,如何去理解那些跨越时空的杰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博物馆不仅仅是陈列藏品的地方,更是一个承载历史、文化和人类情感的载体。它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这些作品会被收藏,它们是如何来到博物馆,又承载着怎样的故事。从这个角度切入,比单纯地介绍某位艺术家或某个流派,更能激发我的探索欲。我开始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博物馆的特色,它们在收藏策略、展览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教育和研究来推广艺术。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艺术品修复、策展理念、以及观众互动体验的幕后故事,这些都是普通读者在参观博物馆时难以窥见的。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艺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呈现方式,以及博物馆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视角去认识艺术,去感受艺术的魅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究竟会为我揭示哪些关于艺术博物馆的秘密。
评分《艺术博物馆》这本书,不仅仅让我看到了美,更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它通过对一件件作品的讲述,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苦难、挑战和变化时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和希望。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具有社会意义”的艺术品的故事,那些曾经触动人心、改变社会进程的作品。例如,一些反战题材的绘画,或者揭示社会不公的雕塑。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分析这些作品是如何引起公众共鸣,又是如何引发思考和讨论的。我还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艺术在教育和疗愈方面的作用。博物馆如何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激发年轻一代对艺术的兴趣?艺术又如何能够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治愈心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能够影响人们生活、塑造社会价值的强大力量。它激励我去思考,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拥抱艺术,又如何通过艺术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更多关于艺术“赋能”的故事,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这本书《艺术博物馆》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全景式”视野。它不仅仅聚焦于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而是以一种更加包容的姿态,呈现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瑰宝。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非西方艺术的介绍,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那些我原本知之甚少,但同样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地区和不同文明的独特艺术传统,例如非洲的面具艺术,美洲的玛雅文明遗迹,以及亚洲的佛教雕塑和伊斯兰的建筑装饰。我渴望了解这些艺术形式是如何受到当地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及它们各自独特的审美取向和表达方式。我还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艺术交流和融合,例如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传播,或者殖民时期对当地艺术风格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了解某一个特定的区域或时期。它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欣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我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那些我从未涉足过的艺术领域,发现更多令人惊喜的艺术宝藏。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沉睡在博物馆里的古老器物和壁画充满敬畏,总觉得它们背后隐藏着无数鲜为人知的故事。《艺术博物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它没有给我灌输生硬的历史知识,而是通过对博物馆藏品的细致描绘和解读,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历史瞬间。我喜欢作者在介绍一件文物时,能够追溯它的起源,讲述它的用途,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变迁。比如,书中可能会介绍一件古代陶器,不仅仅是展示它的造型和纹饰,还会讲述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甚至是贸易往来。这种方式让我觉得,每一件艺术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情感。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更多关于不同文明和不同时期艺术品的故事,从古埃及的雕塑到古希腊的陶瓷,从中国的青铜器到中世纪的彩色玻璃。我还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艺术品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艺术不仅仅是美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他们留下的痕迹。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更多关于艺术品背后那些鲜活的故事,让我的想象力得到尽情的驰骋。
评分读完《艺术博物馆》的某些篇章,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这本书在艺术品鉴赏之外,更深入地探讨了艺术与社会、与哲学、与人类精神之间的联系。它让我意识到,艺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他们为何选择某种题材,为何采用某种风格,以及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回应社会现实和时代思潮的。比如,书中可能会分析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探讨他们为何要捕捉瞬间的光影变化,这是否与当时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有关?或者,介绍一些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艺术作品,分析艺术家是如何通过艺术来表达对不公和压迫的反抗。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触及一些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比如什么是美?艺术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艺术在人类精神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而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能够激发我进一步思考的线索。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以及这些转折点是如何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艺术的关系。
评分在我阅读《艺术博物馆》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对细节的关注深深打动。它并非仅仅提供作品的名称和年代,而是花费大量篇幅去描绘艺术品的材质、工艺,以及它们在制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湛技艺。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平凡材料转化为不朽杰作的工匠们充满敬意,这本书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欣赏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介绍不同时期、不同艺术门类的制作工艺。例如,在介绍油画时,它可能会详细讲述颜料的研磨、画布的准备、以及不同画笔的使用技巧;在介绍雕塑时,它会描绘石雕、木雕、青铜铸造等工艺的复杂流程;在介绍陶瓷时,它会解析釉料的配方、窑烧的温度控制,以及手绘纹饰的难度。我还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修复古老艺术品的幕后故事,了解那些修复师们是如何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耐心,将濒临损毁的艺术品重新焕发生机的。这些关于工艺和技艺的细节,让我觉得艺术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充满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勤劳的结晶。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慢工出细活”这句话的真谛,也让我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们充满了崇敬。
评分《艺术博物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收藏”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作品堆积在一起,而是一种有目的、有策略的选择和呈现。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博物馆的收藏理念和策略。例如,一些博物馆是以地域为单位进行收藏,而另一些则以主题为导向。它们是如何决定哪些作品应该被收藏,哪些作品应该被展出?收藏的标准是什么?又有哪些作品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进入博物馆的收藏体系?我还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著名收藏家”的故事,了解他们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艺术品收藏,以及他们的收藏是如何影响了艺术史的发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收藏背后的人类智慧、对艺术的热情,以及对历史的珍视。它不仅仅是在保存艺术品,更是在梳理人类文明的脉络,传承文化的基因。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我能够更多地了解关于“收藏的艺术”的奥秘,以及博物馆在收藏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