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增订版)熊培云著 阐述自由与责任 当代年轻人的启蒙书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熊培云著 阐述自由与责任 当代年轻人的启蒙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由
  • 责任
  • 启蒙
  • 成长
  • 青年
  • 哲学
  • 人生
  • 思考
  • 自我
  • 价值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企全媒图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7139
商品编码:19502816575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开本: 32
作者: 熊培云 著 页数:  
定价: 42 出版时间: 2015-01-01
ISBN号: 9787513317139 印刷时间: 2015-01-01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版次印次: 1,1
编辑推荐

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

即使在*困厄的年代,也要保持内心的明亮与自由,不与黑暗同沉

为了一个善果累累的未来,我们先要在这片土地上种下属于自己的那粒自由与宽恕的种子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辑,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

作者简介

熊培云,评论家,时代观察者。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曾任《南风窗》杂志主笔、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目录

增订版序 我愿此生辽阔高远1

 

自序 因为无力,所以执着   17

 

辑一  面包与玫瑰

国家与玫瑰   41

挡得住德军,挡不住生活45

老教授与小王子    49

梭罗的树林   53

为情侣求饶   60

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64

好色关乎心灵 69

铺路石下是海滩    74

诙谐社会,政治如何玩赏?   77

赘肉政治学   81

第六种自由   85

为什么自由先于平等?  89

洛克如何理解超女?94

看电影,还是哭电影?  97

绑架为什么流行?  101

能养政府,为什么不能养猪?105

开公司,还是开法院?  108

不要活在新闻里    111

一个中国人的不高兴114

地图知识分子 119

“火星文”入侵    123

背着国家去旅行    127

国破山河在   130

 

辑二  自救与自由

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135

人质为什么爱上绑匪?  146

奖励你,控制你    152

不自由的秩序如何杀人?165

屋顶上的矿难 171

公民膝下有黄金    178

没什么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   182

谁来同情“体制内弱者”?   186

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   190

柏林墙上有多少根稻草?195

救故乡,救公共精神199

每个村庄都是一座圆明园203

从魏珍怎样到郝思嘉?  207

杀鸡儆猴,猴为什么鼓掌?   211

“网瘾”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214

二等于多少? 218

人是什么单位?    226

条件即逆境   230

预言的囚徒   233

人类为什么迷醉于暴力?238

哪里有混乱,哪里就一定有不自由  243

虽自由无以言说    247

艾氏9·11    254

床上爱国主义 260

国界与自由   264

 

辑三  历史与心灵

以河为界的正义    271

假如我改《西游记》274

死刑是个笑话 280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285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294

英雄为何救美 301

被误读的《死亡笔记》  310

天堂五分钟   318

光荣背叛325

为自由而担责 338

 

辑四  演讲与独白

每个人都有权有势  359

中国人的自由传统  360

自由在高处   376

识时务者为俊杰    399

日报七年,我的文字心灵419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 429

 

 

后记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435

 

增订版后记  小心,你想要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446

 

媒体评论

 

新浪中国好书榜十大好书 

 

南国书香节*具现实主义精神获奖图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增订版序  我愿此生辽阔高远

 

 

《自由在高处》出版后,几年间加印了三十余次。读者之中,有的青春年少,有的白发苍苍;有的久居故土,有的远渡重洋。对作者而言,一本小书能够受此礼遇,不去妄想有何功德,至少是苦有所值,让我感恩了。

考虑到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次修订特别增加了“历史与心灵”一辑,同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补充。除此之外,借撰写修订版序言之机,我想就*近的一些思考向读者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近几年,除了在南开教书,我依旧忙于下乡和出国。国外的访问,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日本。

两次访问美国给了我不少收获。先是于2012年底受卡特中心邀请观摩美国大选,它让我具体入微地了解到美国选举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在选举总统的时候,各地还同时要选出验尸官,这是我以前一无所知的。但验尸官的确很重要,因为他是让法律成为公正的*后一道防线的*关键因素。回国两个月后,我又自费重返新大陆,这次是着重寻找美国社会变革中的精神资源,包括独立战争与制宪会议期间美国国父们的言行,以及近百年来美国非暴力社会运动中的思想资源。我还特意选择在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孤身一人度过了自己四十岁的生日,算是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点纪念吧。相比占领华尔街等占街运动,我更欣赏的是发生于阿拉巴马州的这场黑人联合罢乘公交车运动。大规模的占街运动一旦旷日持久,就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民主诉求不伤害自由;二是何时结束,在什么条件下结束。而在1955年的蒙哥马利,每一位黑人都用脚投票,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没有谁强迫谁,也不必和谁讨价还价,而历史真的被这种“脚踏实地”改写了。

回想两次美国之行,让我触动*深的还是对富兰克林的了解。美国制宪会议被后世写成了英雄史诗,然而整个过程不可不谓风雨飘摇。1787年,在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和争辩后,各州代表因为各执己见几乎要分道扬镳,正是富兰克林的一番话在*后时刻打破僵局,凝聚人心——当时富兰克林白发飘飘,已有八十高龄,是**一位坐着轿子到费城来开会的,而华盛顿将军当时也不过五十多岁。

主席先生,首先我必须承认,对于这部宪法的部分内容,目前为止我并不尽然同意。可是我也不敢说,我永远都不会赞成,我的岁数这么大了,不乏原以为自己眼光正确,可是后来经过深入了解、周详考虑,却不得不改变看法的经验,甚至有许多我一度以为正确的重大事件,事后却发现大谬不然。因此,我的年纪越大,反而越不信任自己的判断,愈发看重别人的判断。就像许多宗教上的宗派一样,许多人总以为自己的一派拥有全部的真理,只要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样,就一定都是错的?6?8?6?8很多平民也老以为自己**无误,就像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宗派一定是对的一样?6?8?6?8

先生们,就是带着这些感悟,我愿意接受这部宪法,包括所有谬误在内——如果其中确有错误的话?6?8?6?8先生们,我之所以同意这部宪法,是因为我觉得恐怕再也找不到比它更好的了。我愿意为了公众福祉,牺牲我认为宪法中存有错误的看法?6?8?6?8希望大会中每一位仍然持有反对意见的人士,在此都能和我一起,对自己的**无误不要那么有把握——并为表明我们的意见一致,在这份文件上签上大名。①

 

费城制宪会议有两个灵魂人物,一是华盛顿,整个会议他几乎一言不发——有人甚至想要拥立他做国王,但是他的存在稳住了那些对制宪会议将信将疑的人,让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参与一件即将改天换地的大事。其次就是富兰克林,正是这位被后世誉为“从天空抓住闪电,从君主手中夺回民权”的时代巨子,让与会代表们学会互相妥协并通过宪法草案,而不是“在会场上割破彼此的喉咙”。富兰克林能有此觉悟和能力,和他追求真理的态度分不开。早年他在费城办了一个叫皮围裙俱乐部(JUNTO)的读书会。其中有一条章程是,如果你用肯定的语气说自己“**对”,或者别人“**错”,那么你就是在宣示自己真理在握。这样的时候,你就该缴纳罚款了。

我在*近两年的演讲中经常谈到富兰克林的这段经历,称其为“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或者说“我的真理以你不接受为边界”。而这种包容与自信,恰恰是中国人一直或缺的。回望这个时代的“真理病”,于官于民,于国家于社会,可谓等量齐观。人们只愿接受自己想看到和想听到的事情,要么赞成,要么反对。即使一个“韩寒事件”,也能将中国社会撕成两半,原因只是你和我对韩寒的态度不一样。具体到中国未来的走向,极左和极右都令我畏惧。两种激进主义在逻辑上*终必定走到一起,而中间意见阶层则成为两派共同的敌人。

*近几年,我常常遇到两种人,一种骂我不爱国,另一种骂我不爱自由。我想说的是,这两种东西,我都爱。如果你非要我爱你爱的国,我希望你也尊重我爱的国。如果你非要我爱你想要的自由,我希望你也尊重我想要的自由。国家和个人有边界,你和我也有边界。在公域,我们因互相妥协而保全社会;在私域,我们因互不干涉而保全自己。

 

 

 

上苍赐予我们眼睛,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彼此看见。但正如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里所写的,有些东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所以还要用心灵看。接下来,我想借着两种常常被人视而不见的动物——大象和大猩猩,来解释我们的眼睛出了什么问题。

在英文里,“房间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指的是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感受。类似的场面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实在太过熟悉。有的出于恐惧,有的出于羞愧。比如说今年年初,我曾在大学校园中看到两个醉醺醺的男人在餐馆里殴打一对情侣,餐馆半边的餐具都被砸烂,可是坐在另一边的几桌人还在安心地吃着饭。真的是大象进了瓷器店他们也看不到。原因很简单,那不是他们家的瓷器店,也不是他们家的大象。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正义只在五米之内”①。

除了房间里的大象,还有一种视而不见是“看不见的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它来自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乌尔里克·奈瑟进行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在哈佛大学的心理课上亦有精彩呈现。哈佛的试验者首先完成了一个一分钟的小短片。短片中有两队球员,分别穿着黑色和白色队服,所有球员都在不断移动并互相抛接篮球。短片拍好后,试验者开始在哈佛大学内招募志愿者。志愿者需要观看影片并计算白衣球员的传球次数(无论是空中传球还是击地传球都被算做传球),同时可以完全忽略黑衣球员的传球次数。一分钟后,志愿者被提问是否算清了传球次数。*后的答案大同小异,不过这不是试验者的目的。试验者接下来要问的是,刚才在舞台上走过一只大猩猩,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很不幸,有一半看过短片的人都忽略了这个细节。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房间里的大象,还要看见舞台上的大猩猩。  

人们总是相信眼见为实,却忘了提取意义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心理学将上述实验所呈现的问题称为无意视盲。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时,他们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这个心理试验让我们看到了“专心致志”所具有的某种危险倾向。当我们带着某种观点和目的专注于讨论某个问题时,有几个人会注意到有一只大猩猩曾经走过,并且停下来和你挥手扮鬼脸呢?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我们带着百分之百的把握和别人说“刚才**没有大猩猩”,甚至还要动用蛮力,“再说有大猩猩我把你和你的思想抓起来”,这该是怎样的双重滑稽呢?

 



①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新星出版社,2011年,第330页。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与熊培云一同探索自由的真谛与责任的重量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我们渴望找到心灵的锚点,理解个体的价值,并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活出真实的自我。熊培云先生的《自由在高处(增订版)》正是一盏明灯,它以深邃的洞察力、流畅的文笔和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为每一位渴望独立思考、追求精神丰盈的当代年轻人点亮前行的道路。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说教手册,而是一次真诚的对话,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关于自由与责任的深刻探索之旅。 自由:不止于无拘无束,更在于选择的力量 《自由在高处》首先要破除的,是对“自由”一词的狭隘理解。很多人将自由等同于随心所欲,以为摆脱一切束缚就是自由。然而,熊培云先生却以其独到的视角指出,真正的自由,远非如此简单。它是一种基于觉知和理性判断的行动能力,是一种能够做出明智选择并承担后果的勇气。 书中,作者从多个维度剖析了自由的内涵。他借鉴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中汲取智慧,警示我们警惕无形的思想牢笼;他深入解读了启蒙思想家的理念,理解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也是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但熊培云先生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将这些宏大的思想落地,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紧密相连。 他笔下的自由,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选择中。比如,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有能力筛选、辨别真伪,不被虚假信息所裹挟,这就是一种数字时代的自由;在面对社会压力时,我们是否能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不随波逐流,不放弃内心的坚持,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作者强调,自由不是从天而降的恩赐,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去捍卫。它需要我们拥有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轻信,敢于质疑,敢于独立思考。 尤其是在“增订版”中,熊培云先生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由的理解,他更加关注个体在复杂社会结构和技术变革浪潮中的处境。他讨论了算法对我们认知的影响,讨论了“信息茧房”如何悄然限制我们的视野,而对抗这些,恰恰需要我们主动去打破边界,去拓展认知,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自由的积极实践。 责任:自由的孪生兄弟,缺一不可 然而,自由并非一颗孤立的种子,它必须根植于责任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熊培云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自由与责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和破坏;没有自由的责任,是盲目和压抑。 作者认为,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首先是对自己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欲望、能力和局限,并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负责。这包括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其次,是对他人的责任。我们生活在群体中,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人,也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因此,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关怀他人,在集体中寻求合作与共赢,是自由的必修课。熊培云先生以其温和而坚定的笔调,呼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同理心,理解差异,包容不足,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最后,也是最宏大也最紧迫的,是对社会的责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观。作者鼓励年轻人关注社会议题,对社会不公现象保持警醒,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发声,去行动,去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他强调,参与公共事务,监督权力,维护正义,是每一个有良知的公民应尽的责任,也是实现真正自由的重要途径。 “增订版”中,熊培云先生对责任的论述更加细致入微。他探讨了在网络时代,我们如何承担信息传播的责任,避免成为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反思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如何承担起对环境和资源的责任,过一种可持续的生活。他提醒我们,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个人选择,都可能汇聚成影响整个社会的巨大力量。 年轻人的启蒙书:照亮前行的迷茫,点燃内在的力量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之所以被誉为“当代年轻人的启蒙书”,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许多年轻人正处于一个既充满机遇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十字路口。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庇护,渴望独立自主,但同时又对未来的道路感到迷茫。他们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在信息洪流中难以辨别方向。熊培云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平和的语言,引导年轻人审视自己的内心,认清自己的方向。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的方法。它教会年轻人如何去提问,如何去分析,如何去形成自己的观点。它鼓励年轻人走出舒适区,去接触不同的思想,去经历不同的生活,去感受真实的世界。 书中,熊培云先生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讲述了许多普通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挣扎、勇气和智慧。它们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即使面对最艰难的处境,个体依然有能力去创造价值,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增订版”的出现,更是与时俱进地回应了当下年轻人所面临的新问题。它讨论了“内卷”现象下的压力与出路,讨论了“躺平”思潮的背后逻辑,以及如何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和韧性。作者鼓励年轻人,在挑战中寻找成长的契机,在压力中锻造独立的灵魂。他反对消极的逃避,倡导积极的应对,用理性与情感交织的文字,为年轻人注入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所传递的核心信息是:自由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明智的选择,在每一个当下实现的生命状态。而承担责任,则是通往这种自由状态的必经之路。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你或许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感悟,看到新的风景。它陪伴你走过迷茫,照亮前路,最终帮助你找到那属于自己的、在高处的自由。它鼓励你,在拥抱自由的同时,也欣然接受责任的重量,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昂首挺立,拥有独立而丰盈的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后,我的第一感受是“被理解了”。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仿佛作者正在为我的人生定制剧本,而是那种深层次的共鸣——对当前社会语境下个体困境的精准捕捉。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将那些宏大的、似乎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议题,巧妙地拉回到具体的、可感知的细节中去。比如,对日常仪式感的重拾,对碎片化时间价值的重新评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构成了我们精神世界的基石。它成功地做到了“启蒙”二字的内涵,不是强行灌输知识,而是唤醒读者内在的思考能力和对周遭世界的好奇心。这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唤醒剂”,让人在读完之后,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用一种更加审慎和富有洞察力的目光,去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和生活轨迹,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册书的文字仿佛带着一种独特的“重量感”,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励志口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凝练出的箴言。我发现自己经常会读到一两句话,然后就得合上书本,留出好几分钟来消化。那种感觉不是因为晦涩难懂,而是因为一句话里蕴含的信息量太大,需要时间去对照现实生活进行反刍。特别是关于“选择的悖论”,作者没有给出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认识到,每一次的取舍,都意味着一种告别,以及随之而来的责任。这种对复杂性的坦然接受,是这本书难能可贵的品质。它教会我们,成熟不是知道所有答案,而是能够优雅地与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共存。对于习惯了快速反馈和即时满足的年轻一代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珍贵的“慢思考”的训练,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不再那么脆弱,能够承受更多的模糊和不确定性。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对一本非虚构类的作品产生如此强烈的代入感。作者的文风有一种奇妙的穿透力,他似乎能精准捕捉到我们这一代人内心深处那些最隐蔽的焦虑和渴望——那种既想挣脱束缚,又害怕迷失方向的矛盾心态。这本书的结构并不拘泥于传统逻辑,更像是一串串闪烁的思想火花,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如何“成为自己”的思考框架。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公共表达”和“私人空间”边界的探讨。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如何保持自己声音的纯净度,如何不被群体情绪裹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本书没有提供万能公式,但它提供了一面清晰的镜子,让读者能够审视自己在社会剧场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在这种复杂关系中,守护住那一点点宝贵的独立精神。

评分

这本集子读完,心里总像被轻轻拂过,留下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触动。它不像那种一上来就给你灌输宏大理论的著作,反而更像一位知己,在不经意间,用最朴素的观察,解剖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隐秘肌理。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冷静,他似乎总能站在一个略微抽离的视角,看着我们这群被信息流裹挟着向前冲的人,然后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点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未曾深思的困境。比如,在谈论“效率”与“生活”的拉扯时,那种文字的张力,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分配每一天的时间和精力,是否真正在追逐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还是仅仅在忙碌的假象中寻求一种廉价的安全感。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但读起来却毫不费力,因为它有着一种天然的节奏感,像老旧唱片机里传出的老歌,带着时代的底色,却依然能触动当下年轻的心弦。它更像是一个观察者留下的笔记,记录着周遭的喧嚣与沉寂,提供了一个喘息的空间,去思考如何在快速变动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定力和清醒。

评分

初翻开这书的时候,我本以为会是一本略显沉闷的社会观察,毕竟主题听起来就有些“严肃”。可谁知,一旦沉浸进去,那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了一个思维的迷宫,但这个迷宫里没有绝望,反而充满了被点亮的瞬间。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灵活,时而像散文家般信手拈来,描摹城市角落里那些微不足道却又寓意深远的场景;时而又像一个温和的辩论家,不咄咄逼人,却能层层递进地剥开事物的表象。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他对“连接”与“疏离”这对矛盾的探讨。我们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各种技术手段紧密相连,但心与心的距离却仿佛被拉得更远了。书中那些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现代人如何在无数的“在线”状态中,丢失了与真实自我的对话。这绝不是一本贩卖焦虑的书,恰恰相反,它提供了一种“去焦虑化”的路径,那就是通过深入的自我审视,找回那些被忽略的、更有力量的内在支撑。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排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