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從決策興建至今已609年,72萬多平方米的故宮,9000餘間殿宇房屋,共24位皇帝和一位慈禧「女皇」曾在此統治中國近500年。幾百年來,這裡發生重重宮闈之中歷代帝王的悲喜人生,也發生太多不為人知的祕密:
.硃元璋曾經將大明帝國首都定為南京,硃元璋之子硃棣卻為何會在南京心神不定、噩夢頻頻?
.硃棣遷都北京究竟與噩夢有何聯繫?
.光緒皇帝結婚前一個多月,太和門忽然在一片大火中化為灰燼,朝野震驚,短短42天時間裡,能否重修太和門,讓皇帝順利舉行婚禮?
.太和殿是皇帝舉行登極大典之所,明清兩代28位皇帝,真正在太和殿舉行登極大典的隻有15位,舉行親徵大典的更是隻有一位。至關重要的太和大典,為什麼見不到皇帝的身影?
.「推齣午門斬首」的民間說法是否確有其事?午門內外發生過哪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影響整個帝國的麯摺故事?
.明永樂十九年,北京故宮正式啟用,為何三個多月後,三大殿就慘遭焚毀?是誰竟然不可思議地預言瞭這次驚天大火?
複雜多麵的故宮,既有陰暗、冷酷、血腥、暴虐,被稱為「血朝廷」的一麵,也有中華民族至偉大的建築、器物、服飾、書畫、典籍、檔案等中華文化的火種。
不瞭解故宮,就不瞭解北京。不瞭解北京,就難以瞭解中國。
作者簡介
閻崇年
著名清史專傢,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袁崇煥研究會會長、北京滿學會會長,百傢講壇2012年年度主講人。
他曾在百傢講壇主講《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
閻崇年的專著有《正說清朝十二帝》、《袁崇煥傳》、《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清朝皇帝列傳》等25部。論文集有《袁崇煥研 究論集》、《燕史集》、《燕步集》、《滿學論集》共4部。主編有《袁崇煥學術論文集》、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1到7輯等14部。先後發錶明史、清史、滿 學論文200餘篇。聯經已齣版有:《正說清朝十二帝》、《明亡清興六十年》(上、下)、《努爾哈赤》、《清宮十大疑案正解》、《康熙大帝》等書。
自序
第01講 永樂遷都
一、燕王裝瘋
二、血色詔書
三、白日噩夢
第02講 天下之中
一、哪吒傳說
二、北京心臟
三、北京脊樑
第03講 宮前氣象
一、承天之門
二、大明國門
三、正陽之門
第04講 午門鳳翔
一、午門雄姿
二、午門廷杖三、午門獻俘
第05講 太和之門
一、常朝禦門
二、於謙定亂
三、劉瑾鬧劇
第06講 太和大殿
一、四大特色
二、四遭大火
三、四次重建
第07講 太和大典
一、皇傢大典
二、舉薦賢能
三、殿試賜宴
第08講 中和方殿
一、殿中奇葩
二、多元功能
三、中和理念
第09講 保和宮殿
一、保和規製
二、亦宮亦殿
三、平臺召對
第10講 保和殿試
一、殿試會士
二、金榜題名
三、欽點翰林
第11講 文華經筵
一、殿區格局
二、明清經筵
三、經筵之爭
第12講 文淵書閣
一、永樂大典
二、圖書集成
三、四庫全書
第13講 武英修書
一、武英過客
二、武英沉浮
三、武英避難
第14講 內閣大堂
一、內閣變遷
二、陳氏父子
三、宰相之子
第15講 父子宰相
一、張氏父子
二、劉氏父子
三、翁氏父子
第16講 乾清宮門
一、重要決策
二、重要人纔
三、重要信號
第17講 康熙書房
一、書房創立
二、書房翰林
三、書房之外
第18講 乾清三案
一、永樂宮案
二、嘉靖宮案
三、天啟宮案
第19講 乾清三宴
一、康熙大宴
二、乾隆大宴
三、嘉慶大宴
第20講 乾清三悲
一、童年之悲
二、剛愎之悲
三、末日之悲
附錄
明清皇帝簡錶
紫禁城相關宮殿門名簡錶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那種厚重感和精緻的觸感就讓人愛不釋手。封麵選材講究,光影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素雅的底色,也能從中品味齣一種沉澱已久的曆史韻味。內頁的紙張質感也非常齣色,墨色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細節繁復的文物照片,也還原得極為真實,仿佛觸手可及。更值得稱贊的是版式布局,它不是那種堆砌信息的密不透風,而是留齣瞭大量的留白空間,讓讀者的視綫可以自由呼吸,引導著我們自然而然地沉浸到文字和圖像構建的世界裏。這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在今天的齣版物中是相當難得的。翻閱時,那種油墨和紙張混閤在一起的特殊氣味,也仿佛帶著人穿越瞭時空,站在那些宏偉的宮殿和珍貴的展品前,這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場全方位的感官盛宴。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像選擇,體現瞭一種極高的專業水準和審美追求。它不僅僅是一部解說文集,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劃的攝影畫冊。那些曆史場景的重現圖,光影對比度和色彩飽和度的處理都達到瞭頂尖水平,即便是對建築結構不甚瞭解的人,也能通過這些視覺材料直觀地理解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那些標誌性器物細節的捕捉,那種特寫鏡頭下的紋理、釉色和雕刻痕跡,細膩到令人心驚。這種對細節的堅持,無疑是對“眼見為實”這一閱讀需求的最好迴應。很多時候,文字描述再華麗,也不及一張精準的圖片來得震撼人心,這本書深諳此道,用視覺的力量為文字做瞭最強有力的注腳。
評分整體閱讀體驗下來,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成功地營造齣瞭一種深沉的敬畏感。這種敬畏感不是空泛的贊美,而是通過對文物背後復雜工藝流程的抽絲剝繭,對曆史決策者深思熟慮的揣摩,以及對時間流逝無情侵蝕的客觀描述而自然流露齣來的。當你讀到關於某些珍品保護修復的艱辛曆程時,會由衷地對那些默默守護文化之火的人們心生感激。這本書成功地完成瞭從“介紹”到“對話”的升華,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這裏有什麼”,而是引誘你思考“它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樣子”,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和對待這份厚重的遺産”。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文化引導,讓人在閤上書捲後,仍能帶著更深一層的思考與迴味,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在探討文化傳承與交流方麵的內容尤為精妙。它並未將故宮的文化價值局限在一個地理範圍或一個朝代的範疇內,而是非常巧妙地梳理瞭其背後所吸納的、融閤的諸多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藝術精髓。作者在論述中,時常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絲綢之路,投嚮與周邊文明的互動,這種全球性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文化遺産定義邊界的認知。它清晰地闡釋瞭,所謂“世界文化遺産”,絕非封閉的寶庫,而是開放的交流場。這種跨越國界的文化對話,使得書中的內容具有瞭超越曆史書本的時代價值,它教會我們如何用更包容、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欣賞人類共同的文明財富。
評分我嚮來對曆史題材的書籍抱有一種近乎苛刻的審視態度,很多所謂的“權威著作”往往囿於學術的框架,晦澀難懂,或者流於錶麵,缺乏深入的洞察力。然而,這本書在敘事上展現齣一種令人驚艷的平衡藝術。作者似乎擁有將宏大敘事巧妙地“微觀化”的魔力,他們沒有僅僅羅列史實和年代,而是將每一個曆史片段、每一件藝術品都置於其誕生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細緻的剖析。你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研究者對材料的掌握已臻化境,但他們沒有讓這份專業知識成為閱讀的障礙,反而用一種極富畫麵感和代入感的筆觸,將那些冰冷的文物重新賦予瞭生命與故事。這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讓原本遙不可及的古代文明變得鮮活可親,極大地激發瞭普通讀者探尋真相的渴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