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原版 《大故宮Ⅰ》 讓你更了解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故宮

港台原版 《大故宮Ⅰ》 讓你更了解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故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閻崇年 著
图书标签:
  • 故宫
  • 文化遗产
  • 台湾
  • 艺术
  • 历史
  • 建筑
  • 文物
  • 收藏
  • 原版书籍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拇指原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聯經出版
ISBN:9789570840636
商品编码:20465756185

具体描述

《大故宮Ⅰ》 作者: 閻崇年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10/15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840636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規格:平裝 / 284頁 /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中國史地> 文化史  內容簡介   

無論你去過,或沒去過這本書,讓你更了解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故宮隨書附贈故宮全大地圖,16頁彩色故宮照片。

本書是第1本百科式的故宮大歷史著名清史專家、百家講壇名家閻崇年潛心30年力作《大故宮Ⅰ》以全新角度,一窺故宮內裡外延真相認識世界上現存至大、至完整的古代皇宮建築中的人、事、物、至大的歷史文化藝術博物館。《大故宮Ⅰ》,讓你閱盡五千年中華文化,帶你開啟中華歷史的大門!

北京故宮從決策興建至今已609年,72萬多平方米的故宮,9000餘間殿宇房屋,共24位皇帝和一位慈禧「女皇」曾在此統治中國近500年。幾百年來,這裡發生重重宮闈之中歷代帝王的悲喜人生,也發生太多不為人知的祕密:

.朱元璋曾經將大明帝國首都定為南京,朱元璋之子朱棣卻為何會在南京心神不定、噩夢頻頻?

.朱棣遷都北京究竟與噩夢有何聯繫?

.光緒皇帝結婚前一個多月,太和門忽然在一片大火中化為灰燼,朝野震驚,短短42天時間裡,能否重修太和門,讓皇帝順利舉行婚禮?

.太和殿是皇帝舉行登極大典之所,明清兩代28位皇帝,真正在太和殿舉行登極大典的只有15位,舉行親征大典的更是只有一位。至關重要的太和大典,為什麼見不到皇帝的身影?

.「推出午門斬首」的民間說法是否確有其事?午門內外發生過哪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影響整個帝國的曲折故事?

.明永樂十九年,北京故宮正式啟用,為何三個多月後,三大殿就慘遭焚毀?是誰竟然不可思議地預言了這次驚天大火?

複雜多面的故宮,既有陰暗、冷酷、血腥、暴虐,被稱為「血朝廷」的一面,也有中華民族至偉大的建築、器物、服飾、書畫、典籍、檔案等中華文化的火種。

不了解故宮,就不了解北京。不了解北京,就難以了解中國。

作者簡介

閻崇年

著名清史專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袁崇煥研究會會長、北京滿學會會長,百家講壇2012年年度主講人。

他曾在百家講壇主講《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

閻崇年的專著有《正說清朝十二帝》、《袁崇煥傳》、《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清朝皇帝列傳》等25部。論文集有《袁崇煥研 究論集》、《燕史集》、《燕步集》、《滿學論集》共4部。主編有《袁崇煥學術論文集》、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1到7輯等14部。先後發表明史、清史、滿 學論文200餘篇。聯經已出版有:《正說清朝十二帝》、《明亡清興六十年》(上、下)、《努爾哈赤》、《清宮十大疑案正解》、《康熙大帝》等書。



目.........................錄

自序

第01講 永樂遷都
一、燕王裝瘋
二、血色詔書
三、白日噩夢

第02講 天下之中
一、哪吒傳說
二、北京心臟
三、北京脊樑

第03講 宮前氣象
一、承天之門
二、大明國門
三、正陽之門

第04講 午門鳳翔
一、午門雄姿
二、午門廷杖三、午門獻俘

第05講 太和之門
一、常朝禦門
二、於謙定亂
三、劉瑾鬧劇

第06講 太和大殿
一、四大特色
二、四遭大火
三、四次重建

第07講 太和大典
一、皇家大典
二、舉薦賢能
三、殿試賜宴

第08講 中和方殿
一、殿中奇葩
二、多元功能
三、中和理念

第09講 保和宮殿
一、保和規制
二、亦宮亦殿
三、平臺召對

第10講 保和殿試
一、殿試會士
二、金榜題名
三、欽點翰林

第11講 文華經筵
一、殿區格局
二、明清經筵
三、經筵之爭

第12講 文淵書閣
一、永樂大典
二、圖書集成
三、四庫全書

第13講 武英修書
一、武英過客
二、武英沉浮
三、武英避難

第14講 內閣大堂
一、內閣變遷
二、陳氏父子
三、宰相之子

第15講 父子宰相
一、張氏父子
二、劉氏父子
三、翁氏父子

第16講 乾清宮門
一、重要決策
二、重要人才
三、重要信號

第17講 康熙書房
一、書房創立
二、書房翰林
三、書房之外

第18講 乾清三案
一、永樂宮案
二、嘉靖宮案
三、天啟宮案

第19講 乾清三宴
一、康熙大宴
二、乾隆大宴
三、嘉慶大宴

第20講 乾清三悲
一、童年之悲
二、剛愎之悲
三、末日之悲

附錄
明清皇帝簡表
紫禁城相關宮殿門名簡表



《世界遗产的辉煌:文化瑰宝的深度探索》 一本带领读者领略人类文明璀璨印记的恢弘巨著 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它们如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珍珠,记录着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故事。《世界遗产的辉煌:文化瑰宝的深度探索》正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这些人类共同遗产的权威性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或简单的介绍合集,而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探究文化精髓的知识之旅。 本书的构架宏大而严谨,旨在为对世界文化遗产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历史研究者、文化旅游规划师,乃至所有渴望拓宽世界观的知识探索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参考。全书内容聚焦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认定的各类世界文化遗产地,力求展现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建筑艺术、社会意义及其面临的当代挑战。 第一部:文明的摇篮与古老的印记 本篇章深入探访那些见证了人类早期文明起源的遗址。我们不会停留在罗列名单的层面,而是通过详尽的考古发现、历史文献的交叉印证,重现早期人类的生活图景。 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与空中花园的传说: 聚焦两河流域的遗址,探讨文字的诞生如何彻底改变人类的知识传承方式。我们将分析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古老帝国的兴衰,并尝试以最新的学术观点,解析“空中花园”这一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真实面貌及其在古代工程学上的地位。 尼罗河畔的永恒:古埃及的信仰与工程奇迹: 重点剖析金字塔群和卡纳克神庙的建造技术,分析古埃及人对来世的独特理解如何驱动了这些宏伟工程的实现。书中将详细介绍象形文字的解读历程,及其如何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法老时代的大门。我们还将探讨王室陵墓中精美的壁画和随葬品所蕴含的社会阶层与宗教仪式信息。 印度河谷的神秘城市: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 这一部分着重于探讨两个高度规划化的古城所展现出的先进城市管理和水利系统。由于其文字至今未能完全破译,本书将侧重于从出土文物和城市布局中推断其社会结构、贸易网络以及可能存在的统一性管理模式。 爱琴海的荣光与特洛伊的史诗: 探究米诺斯文明(克里特岛)和迈锡尼文明的宫殿建筑、艺术风格以及它们如何成为荷马史诗中英雄传说的文化土壤。通过对克诺索斯宫殿遗址的分析,揭示地中海早期航海贸易的繁盛景象。 第二部:古典世界的巅峰与遗产的对话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这些直接塑造了西方政治、哲学、法律和建筑美学的源头。 雅典的民主与帕特农神庙的和谐之美: 深入分析雅典卫城的建筑布局,不仅仅描述其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更会结合当时的哲学思潮(如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比例)来解读建筑中蕴含的理性精神和“黄金分割”理念。我们将讨论民主制度在这些遗址上留下的历史痕迹。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工程的遗产: 罗马的遗产在于其实用性和持久性。本书将重点解析罗马道路网的修建技术、渡槽系统的运作原理,以及万神殿的巨大穹顶如何挑战了当时的结构极限。我们还将考察庞贝古城,一个被火山灰凝固的“时间胶囊”,它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日常市井生活的细节。 安纳托利亚的十字路口: 聚焦于如以弗所等古城,探讨东方文明与希腊罗马文化在此地交融碰撞的复杂历史图景,以及早期基督教传播在这些地区的物质载体。 第三部:中世纪的信仰与权力结构 中世纪的遗产,往往体现为宗教的虔诚与世俗权力的争斗。本部分将跨越不同大陆,考察宗教建筑在塑造社群认同中的核心作用。 欧洲哥特式大教堂的垂直颂歌: 详细解析哥特式建筑从罗马式向其最终形态演进的结构力学突破(如飞扶壁、肋拱)。我们将以沙特尔或巴黎圣母院为例,分析彩色玻璃窗如何将神学概念转化为视觉语言,以及这些建筑如何成为中世纪城市精神生活的中心。 伊斯兰世界的几何与光影艺术: 考察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到中东的清真寺、宫殿和伊斯兰学院。本书将重点剖析其精妙的几何图案(万花图案)、书法艺术以及光影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探讨“无偶像”艺术传统如何推动了装饰艺术的极致发展。 拜占庭的辉煌与圣索菲亚大教堂: 深入研究拜占庭帝国如何继承和发展了罗马建筑传统,特别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巨大的中央穹顶所代表的工程成就,及其对东西方教堂建筑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四部:非凡的东方智慧:亚洲的独特遗产 本部分将目光转向东方文明,这些遗产在地理和文化上与西方世界形成鲜明对比,却同样展现了人类创造力的非凡高度。 中国的帝王之制与宇宙观: 虽然本书不会详述每一处中国遗产,但将聚焦于那些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工程智慧的典范。例如,分析长城的防御体系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与“守土”观念的结合;探讨故宫(仅从其建筑规划、色彩象征等方面进行宏观分析)所体现的等级制度和皇权神授的理念。重点将放在那些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节点上。 东南亚的信仰交织:吴哥窟的宇宙模型: 细致剖析高棉王朝的宏伟寺庙群,阐释其如何将印度教和后来的佛教宇宙观,通过精细的浮雕和宏大的布局转化为物质实体,特别是水利工程与神庙祭祀体系的紧密联系。 日本的禅宗美学与自然融合: 考察奈良和平安时代的古寺和神社,分析其建筑如何体现“侘寂”和“幽玄”的美学理念,以及它们与周围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性。 第五部:遗产保护与当代挑战 最终,本书将跳出历史叙述,进入当代语境,探讨世界遗产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全球化下的文化身份: 分析旅游业对脆弱遗产地的冲击,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 冲突与重建的伦理: 探讨在战争或自然灾害后,文化遗产的修复与重建所涉及的法律、伦理和技术难题,以及“原真性”在当代语境下的新定义。 数字时代的遗产存档: 介绍最新的三维扫描、虚拟现实技术如何被用于记录、研究和传播世界遗产,确保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能够跨越时间,持续地与未来对话。 结语:共同的责任 《世界遗产的辉煌:文化瑰宝的深度探索》旨在激发读者对人类历史的敬畏之心,认识到这些遗产不仅仅属于某一国家,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记忆和财富。通过对建筑艺术的剖析、对历史事件的追溯以及对保护工作的审视,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多维度、高深度的世界文化遗产认知框架。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每一位读者,以更深沉的目光,去阅读地球上那些沉默的、却又无比光辉的文化史诗。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结合了建筑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确保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摒弃了肤浅的游览式介绍,力求呈现遗产背后的思想脉络与工程智慧。全书配有精选的高质量历史图片、建筑剖面图及考古地图,辅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结构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像选择,体现了一种极高的专业水准和审美追求。它不仅仅是一部解说文集,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摄影画册。那些历史场景的重现图,光影对比度和色彩饱和度的处理都达到了顶尖水平,即便是对建筑结构不甚了解的人,也能通过这些视觉材料直观地理解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那些标志性器物细节的捕捉,那种特写镜头下的纹理、釉色和雕刻痕迹,细腻到令人心惊。这种对细节的坚持,无疑是对“眼见为实”这一阅读需求的最好回应。很多时候,文字描述再华丽,也不及一张精准的图片来得震撼人心,这本书深谙此道,用视觉的力量为文字做了最强有力的注脚。

评分

我向来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抱有一种近乎苛刻的审视态度,很多所谓的“权威著作”往往囿于学术的框架,晦涩难懂,或者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洞察力。然而,这本书在叙事上展现出一种令人惊艳的平衡艺术。作者似乎拥有将宏大叙事巧妙地“微观化”的魔力,他们没有仅仅罗列史实和年代,而是将每一个历史片段、每一件艺术品都置于其诞生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细致的剖析。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研究者对材料的掌握已臻化境,但他们没有让这份专业知识成为阅读的障碍,反而用一种极富画面感和代入感的笔触,将那些冰冷的文物重新赋予了生命与故事。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让原本遥不可及的古代文明变得鲜活可亲,极大地激发了普通读者探寻真相的渴望。

评分

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深沉的敬畏感。这种敬畏感不是空泛的赞美,而是通过对文物背后复杂工艺流程的抽丝剥茧,对历史决策者深思熟虑的揣摩,以及对时间流逝无情侵蚀的客观描述而自然流露出来的。当你读到关于某些珍品保护修复的艰辛历程时,会由衷地对那些默默守护文化之火的人们心生感激。这本书成功地完成了从“介绍”到“对话”的升华,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里有什么”,而是引诱你思考“它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样子”,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份厚重的遗产”。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文化引导,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仍能带着更深一层的思考与回味,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在探讨文化传承与交流方面的内容尤为精妙。它并未将故宫的文化价值局限在一个地理范围或一个朝代的范畴内,而是非常巧妙地梳理了其背后所吸纳的、融合的诸多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艺术精髓。作者在论述中,时常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丝绸之路,投向与周边文明的互动,这种全球性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化遗产定义边界的认知。它清晰地阐释了,所谓“世界文化遗产”,绝非封闭的宝库,而是开放的交流场。这种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使得书中的内容具有了超越历史书本的时代价值,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更包容、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那种厚重感和精致的触感就让人爱不释手。封面选材讲究,光影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素雅的底色,也能从中品味出一种沉淀已久的历史韵味。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出色,墨色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细节繁复的文物照片,也还原得极为真实,仿佛触手可及。更值得称赞的是版式布局,它不是那种堆砌信息的密不透风,而是留出了大量的留白空间,让读者的视线可以自由呼吸,引导着我们自然而然地沉浸到文字和图像构建的世界里。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今天的出版物中是相当难得的。翻阅时,那种油墨和纸张混合在一起的特殊气味,也仿佛带着人穿越了时空,站在那些宏伟的宫殿和珍贵的展品前,这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场全方位的感官盛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