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段趣味盎然的“闪回”,以十年为单位回顾百年电影传奇。
从好莱坞到全世界,从大导演到小演员,带领读者品味电影人生,玩转各地片厂。
近百幅罕见图片配以丰富图说,展现世界著名影人风采,揭秘经典名片幕后故事。
精准的研究视角映射出历历银幕往事,得兼学术的严谨与阅读的愉悦。
全书附有世界大事、电影大事年表拉页。每章开头配以世界大事年表,从社会、文化、科技等角度横向解读电影发展时况。
路易斯?贾内梯(Louis Giannetti),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荣誉教授。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内容涵盖政论、文学和戏剧等多方面,代表作有《美国电影大师》《认识电影》《戈达尔及其他:电影形式论文集》等。
斯科特?艾曼(Scott Eyman),美国著名作家、编辑,主要为《棕榈滩邮报》及《纽约观察》撰稿。他为约翰?福特撰写的生平传记《铸就传奇:约翰?福特的生命与时光》被《洛杉矶时报》提名为1999年佳图书。在新闻、评论、电视编剧领域屡获殊荣。
焦雄屏,著名电影学者,华语世界重要电影人之一,曾任台湾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金马奖主席,世界各大电影节评委,监制多部在海内外获奖的经典电影,如《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听说》、《白银帝国》等,并成功推动台湾电影的国际地位。台湾几个出版社的电影丛书都以她的著作打前锋,这些“电影馆”丛书有上百种,是华语地区很受欢迎的电影书。她主持过“电影年”全年度项目,培育电影导演、监制与技术人员无数,并曾在海内外获得多项个人大奖。
译者序
前言
第—章起源
第二章格里菲斯和同代人:1908—1920
第三章1920年代的美国电影
重要影人
女性神秘
有声电影
第四章1920年代的欧洲电影
苏联
德国
法国
第五章好莱坞片厂制度:1925—1955
票房
片厂制度
明星制度
类型片制度
第六章1930年代的美国电影
有声片时代
新类型:黑帮片、歌舞片、神经喜剧
重要导演
第七章1930年代的欧洲电影
德国
英国
法国
第八章1940年代的美国电影
片厂制度之衰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
重要导演
黑色电影和战后现实主义
第九章1940年代的欧洲电影
德国
法国
苏联
英国
意大利
第十章1950年代的美国电影
新银幕
红色恐怖
社会现实主义
方法演技
重要导演
第十一章1950年代的世界电影
日 本
伯格曼
费里尼
法国
第十二章1960年代的美国电影
吹嘘的年代
重要导演
新方向
第十三章1960年代的世界电影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东欧
第十四章1970年代的美国电影
“越战一水门”时代
新电影
重要人物
第十五章1970年代的世界电影
英国
法国
西德
意大利
东欧
澳大利亚
第三世界国家
第十六章1980年代的美国电影
技术和市场
里根时代
主流电影
特立独行者
第十七章1980年代的世界电影
英国
西欧
苏联和东欧
第三世界国家
日本
第十八章1990年代的美国电影
好莱坞片厂
好的一面
重要导演
独立电影
第十九章1990年代的世界电影
好莱坞高于一切
英国
爱尔兰
欧陆电影
崛起中的电影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第二十章2000年后的美国电影
主要人物
崛起中的艺术家
第二十一章2000年后的世界电影
欧洲
伊斯兰电影
中国香港/中国/日本
拉丁美洲
重要词汇
图例索引
出版后记
格里菲斯后来没当演员,但这段时间仍为比沃格拉夫公司演过戏。为了多赚几个钱,他卖了一些故事给比沃格拉夫公司,公司也顺便请他任导演来应付市场的片量要求。格里菲斯因失败太多次,与电影公司达成协议,如果导演不成,演员和编剧的工作仍不会少。在一个餐会上,一位叫比利?比泽(Billy Bitzer)的摄影师给格里菲斯上了一堂简单的导演入门课。
格里菲斯的第—部电影《多莉历险记》(TheAdventures of Dolly),内容是一个小胖妹被吉普赛人绑架的故事。1908年7月14日此片公映,电影没什么特别的,但干干净净也未超支,格里菲斯乃签约为比沃格拉夫公司工作,但他仍对电影有歧视看法,而且完全不理拍电影的成规。当时,拍电影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即摄影机的角度要模仿剧场前排观众的视野:演员都显现全身,剪接则全为场景转换而做。
格里菲斯感性浪漫,他受小说家狄更斯的影响,女主角都娇弱如花,男主角顶天立地,坏人则恶贯满盈。这些角色的行动常被另外的角色打断,平行发展,后又重叠交叉在一起。格里菲斯本能地认为电影可以模仿其他做得更好的媒体。他和爱迪生、亨利?福特(Henry Ford)或者晚一点的沃尔特?迪斯尼(Walt Disney)一样,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对理论没兴趣,说不出道理、原因和美感来源。但不打紧,他会拍电影。
他不是一次成功的。每周拍两部电影使他少有机会研究实验。他慢慢地在一部电影中做摄影实验,在另一部电影中做灯光实验。1912年,一本产业杂志《电影世界》(Moving Picture World)对格里菲斯的单本电影《D字沙滩》(The Sands of Dee,1912)用了68个场景颇不以为然。
坦白说,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种“简史”会不会流于肤浅,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的深度令人咂舌,它成功地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那些“边缘化”但极具影响力的流派和人物的关注。比如,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先锋实验电影,作者用了相当的篇幅去解析它们的创新意义,这让我对电影艺术的边界有了全新的认知。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去网络上搜索那些被提及的冷门佳作,每一次的拓展阅读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满足于介绍“最好的”,而是致力于梳理出“最重要的”脉络,引导读者建立起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电影知识体系,这对于提升个人的审美层次非常有帮助。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电影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近期最令人振奋的出版物之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框架,帮助我们梳理过去一百多年电影发展中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式的成就。我发现,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仅仅是让你知道“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你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作者对于特定技术进步(比如色彩技术的引入,或者声音的运用)如何彻底改变了叙事方式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它激发了我重新观看许多经典老片的热情,带着这本书里学到的新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久经考验的作品,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这本书的篇幅控制得非常好,信息量巨大但又不会让人望而却步,是一本既适合入门者打基础,也适合资深影迷查漏补缺的宝藏之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密度和广度都超乎想象,但又被巧妙地消化和呈现。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更像是一部电影美学的解剖书。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介绍谁导演了哪部片子,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电影技术、社会思潮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电影语言。比如,关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章节,作者不仅分析了其美学特征,还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让人深刻理解了为什么那种“不加修饰”的粗粝感会成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宣言。文字的逻辑性非常强,层次分明,即便是对电影理论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给未来电影创作者的“修炼宝典”,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电影,而不仅仅是消费电影。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很有质感,那种复古的色调和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你带回了那个光影交错的年代。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给吸引住了。作者似乎不是在罗列枯燥的史实,而是在用一种非常亲切、近乎讲故事的口吻,带我们穿梭于世界电影的百年光影之中。尤其是对早期默片时代那些幕后英雄的描绘,细致入微,仿佛能看到他们在昏暗的片场里,如何用肢体语言和夸张的表情,为我们留下了最初的感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经典场景时所使用的那种画面感极强的文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重温一部老电影,那种怀旧的情绪和对光影艺术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绝对对得起这个价格,拿在手上就是一种享受,绝对是书架上值得珍藏的一件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有一种魔力,它读起来绝不枯燥,充满了热情洋溢的生命力。作者的文笔非常活泼,时常会穿插一些幽默的见解或者富有洞察力的个人评论,使得严肃的学术探讨变得轻松愉快。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某些导演的创作生涯时,那种近乎“追星”的真诚和激动,这种情感的注入,使得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僵硬的头像,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家。这本书的排版也值得称赞,留白恰到好处,正文中的引文和批注清晰可辨,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让人能够长时间沉浸其中而不感到疲劳。它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友,带着你一起兴奋地回顾过去,分享他对光影艺术的独到见解,让人感觉自己也参与到了这场伟大的电影探索之旅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