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波洛克》邀请多位世界知名插画家绘制插画,风格独特、妙趣横生,并和艺术家的作品相互呼应,轻松品读艺术家的传奇人生。
文字部分亦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简明易读。作者围绕艺术家生平和创作的关键节点,生动解读这些天才人物的艺术魅力。
印制精美,采用独特的平切三边的精装方式,易于翻阅,无论是假日休闲还是旅途闲暇均可随手翻读,让艺术与您相伴。
《这就是波洛克》介绍: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美国画家,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他标志性的巨幅滴画反映了一种独特的美国视野,他被认为是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洲标准,在国际艺坛建立领导地位的关键人物。波洛克开创的“滴画法”——将未装裱的画布放在地板上,放弃了传统的油画颜料,开始实验流动性很好的家用涂料,将之泼溅、滴落和倾倒在整幅画布上。艺术评论家罗森伯格将波洛克的绘画称作为“行动绘画”,其含义是,画在这里呈现的已经不是一幅画,而是其作画行动的整个过程。
观看他的画作的过程中,也许能瞥见这位天才矛盾又大胆的艺术人生……
作者:(英)凯瑟琳·英格拉姆 译者:程文欢 插图作者:(英)安德鲁·雷
凯瑟琳·英格拉姆(Catherine Ingram),一位自由职业的艺术史研究者。她在格拉斯哥大学取得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在考陶尔德艺术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在牛津大学圣三一学院取得博士学位,之后获得了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奖学金。凯瑟琳曾在佳士得教授过硕士课程,也曾在帝国理工学院给本科生开设艺术史课。她也在泰特美术馆开课,在南伦敦画廊担任私人助理。她和家人一起住在伦敦。安德鲁雷(Andrew Rae),插画师、“西洋镜”插画社成员。曾在布莱顿大学学习,后为世界各地顾客制作广告、印染、出版和动画作品。他目前在伦敦居住和生活。程文欢,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勾西方艺术史论、当代艺术和博物馆学。
说实话,我对某些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先锋派运动一直有点敬而远之,觉得那批艺术家的作品大多充满了挑衅和某种刻意的离经叛道,读起来总觉得隔着一层冰冷的水泥墙。但最近翻阅的一本关于“几何解构主义”先驱的传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做足了功课,书中不仅引用了大量艺术家的私人信件和未发表的手稿,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将艺术理论的阐述融入到对那个动荡时代的社会观察中。你读到的是,那些看似冷硬的直线和方块,其实是对一战后整个社会结构瓦解和重建的深刻隐喻。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艺术家如何从当时的建筑学和数学著作中汲取灵感,构建出一种“新的秩序美学”。阅读体验非常像是在解一个复杂的谜题,你得跟着艺术家的思路,一步步拆解他们对透视和空间的颠覆。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它不是按时间顺序写,而是按照艺术家的创作“阶段”来划分,每个阶段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哲学宣言。读完后,我明白了,那种“反传统”并非为反而反,而是他们对时代精神最诚实的回应,那种探索边界的勇气和智慧,比单纯的审美愉悦要震撼得多。
评分说来惭愧,之前我对那位以“简洁与禅意”著称的东方艺术大师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几句定义。然而,我最近读到的一本非正式传记,完全颠覆了我对“极简主义”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松弛和口语化,更像是友人间的闲谈录,充满了生活化的幽默和不经意的哲思。书中记录了这位艺术家对日常物件——比如一块石头、一截枯枝——的痴迷,以及他如何将这种对“无用之用”的欣赏融入到他的创作理念中。我特别喜欢书中描述他晚年住在山林中时,每天的生活状态:清晨的冥想、午后对着一块苔藓沉思,以及他如何与当地的农夫交流关于季节变化的心得。这些看似与艺术无关的琐碎记录,恰恰构成了他艺术哲学的根基。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大道至简”,并非简单地去除冗余,而是在极其复杂的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最本质、最纯粹的精神内核。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慢了下来,对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丽瞬间,也变得更加敏感和珍惜。
评分天呐,最近读了几本关于现代艺术家的传记,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总觉得那些抽象的画作高深莫测,直到读到其中一位艺术家的生平故事,才明白“艺术”这东西,跟创作者本人的心路历程是多么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比如,我最近看了一本讲述某位色彩大师的传记,那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贴近生活,没有太多晦涩的艺术理论,而是着重描写了他在童年时期如何受到自然光影的启发,以及他后来在巴黎艺术圈摸爬滚打的种种不易。我记得书中特别生动地描绘了他为了追求一种特定的“蓝色”颜料,是如何跑遍欧洲的小作坊,甚至自己动手研磨矿石的细节。那种对艺术近乎偏执的追求,真的让人肃然起敬。而且,作者很会把握节奏,在描述他人生低谷时,那种笔触又变得格外细腻和压抑,读到他差点放弃创作的那几年,我都感觉心揪着,生怕他真的就此沉寂了。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把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艺术巨匠,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会犯错、会彷徨的普通人,读完之后,你再去看他的那些著名作品,那种理解的深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仿佛能直接感受到画布背后蕴藏的巨大能量和时间沉淀。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描写“天才成长史”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容易把人生简化成一条直线,把所有的成功都归结于“天赋异禀”,忽略了背后的汗水和选择。但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一位女性表现主义画家的传记,简直是一股清流。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渲染她早期的绘画技巧有多么高超,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她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如何在那个父权主导的艺术圈子里艰难地为自己争取发声的权利。书中记录了她为了能在男性画廊展出作品,不得不采用男性化笔名,以及她作品中那些强烈、近乎扭曲的情感表达,是如何源于她被社会规训的压抑。这本书的文笔非常犀利,尤其擅长捕捉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她既渴望被主流认可,又痛恨主流的僵化。最触动我的是书中描述她晚年面对市场对她“新风格”的追捧时,那种既欣慰又警惕的复杂心情。这让我意识到,艺术家的“伟大”不光体现在作品上,更体现在他们如何在维护自我独立性与适应外部环境之间走钢丝。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关于个体精神解放的史诗。
评分最近一口气读完了一本关于后印象派大师的厚重之作,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重新校准”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考究,它仿佛不是在讲述一个人的生平,而是在重构一个时代的光影和气息。作者的笔力非常老道,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擅长通过环境细节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比如,当描绘艺术家移居到南法小镇后,书中对当地光线的描述就变得极度饱和和炽热,字里行间都仿佛能感受到普罗旺斯的尘土和强烈的日光,让人联想到那些标志性的向日葵和柏树系列。而且,这本书在分析其晚年作品时,逻辑推演非常严密,它会把一幅画拆解到笔触和颜料堆叠的层面,结合当时的心理学思潮进行解读,而不是泛泛而谈“这幅画表达了某种忧郁”。这种深度分析让我对“点彩”或“粗犷笔触”背后的科学和感性动机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后,我立刻冲到博物馆,重新审视那些原作,那种震撼感是阅读任何电子图片都无法比拟的,仿佛终于能透过作者的眼睛,看到艺术家眼中世界最本真的样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