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延续和发展2009-2016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基础上,课题组编写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7》。全书由总报告、专题报告、分报告、行业报告、调研报告和附录六大部分构成。 黄群慧 等 著 黄群慧,男,1966年8月生,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1986年、1991年和1999年先后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从文本结构和数据呈现来看,这份2017年版的报告,在数据的时效性和可视化方面,明显力不从心。报告大量引用的数据截止于2015年甚至更早,对于一个快速迭代的商业环境而言,这无疑是严重的滞后。例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块,消费者维权渠道的变迁,以及新兴电商平台对传统维权模式的冲击,是2017年前后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然而,报告提供的数据和分析方法,似乎仍停留在传统零售和门户网站的框架下,对于社交媒体驱动的舆情危机处理,几乎没有提及。再者,报告中图表的制作显得过于单调和陈旧,大量使用简单的百分比柱状图,缺乏多变量分析或时间序列的动态展示,使得复杂的趋势难以直观捕捉。对于一个强调“研究报告”定位的出版物而言,严谨的数据支撑和清晰的视觉传达是其生命线。目前的状态,更像是将分散的行业年报和零散的学术论文东拼西凑而成,缺乏一个统一、现代化的研究范式来统领全文,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总有一种信息流断裂的疲惫感。
评分这本号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7(2017版)”的书籍,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关注国内企业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动向的观察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期待已久的案头资料。然而,在初步翻阅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份基于宏观政策罗列和传统理论框架的拼盘,缺乏真正深入到企业肌理的“实锤”。例如,在环境责任(E)这一维度上,报告似乎满足于引用国家层面的环保法规和一些知名的、已经广为人知的企业“绿色”宣传口号,却鲜有对中小型企业在转型压力下的具体困境、以及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在数据安全和算法伦理上的新兴CSR挑战进行细致的案例剖析。我期待看到的是,在2017年这个时间节点,中国企业在“双碳”目标尚未成为主流叙事之前,是如何在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化的大背景下,艰难地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义务的。报告提供的更多是“应该做什么”的规范性建议,而非“正在发生什么”的描述性分析。如果能有更多基于一手调研的,关于企业内部CSR部门的设置、预算分配、以及与供应链上下游互动模式的深度田野调查数据,这份报告的价值将会得到质的飞跃。它现在给我的感觉是,研究者们坐在空调房里,通过政策文件勾勒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中国CSR图景,但这份图景与烟囱下、车间里真实发生的变革,似乎仍有不小的距离,需要更接地气的视角来校准。
评分读完这本报告,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社会责任”的定义上显得过于保守和狭隘,仿佛时间停滞在了十年前的公益捐赠叙事中。社会责任在当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慈善捐款或遵守劳动法这些基础层面,它已经深入到价值链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博弈。我本期望能看到关于平台经济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专题研究,毕竟2017年前后,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的“新就业形态”正迅速崛起,他们面临的社会保障缺失问题是当时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又或者,在公司治理(G)层面,对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如何嵌入更透明的问责机制,如何让外部董事真正发挥监督作用,这些尖锐的问题也未得到充分的讨论。报告似乎刻意规避了那些可能引发争议的、需要进行深层次结构性改革才能解决的难题,转而用大量篇幅去描述政府主导的自愿性倡议活动,这使得整份报告的批判性和前瞻性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份为企业公关部门准备的“安全读本”,而非为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提供的“问题清单”。如果一份研究报告无法触及最核心的矛盾和痛点,那么它的指导意义就非常有限了。
评分关于报告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未来趋势”的展望部分,我感到非常失望,它几乎完全偏离了2017年之后全球CSR领域的最新动向。报告中对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的提及,显得非常初级和表面化,仅仅把它当作一个时髦的缩写词来介绍。然而,进入2018年后,全球资本市场对ESG的整合已经进入深水区,投资者对气候风险披露(TCFD)、董事会气候治理、以及社会责任与高管薪酬挂钩的关注度急剧上升。这份报告的“未来展望”,似乎没有捕捉到这种从“软性合规”向“硬性风险管理”转型的关键信号。它未能预见到,在接下来的几年里,CSR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边缘议题”,而是直接影响企业融资成本和市场估值的核心要素。因此,这份2017年的预测,在今天的回望下,显得有些近视和脱节,错失了对中国企业未来十年发展路径进行有效预警和引导的最佳时机,给读者的启发性很弱,仿佛是上个时代的遗物,而非引领未来的灯塔。
评分这份报告在理论框架的引入上,显得有些僵化和路径依赖。它似乎完全依赖于西方成熟的、特别是欧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模型,试图直接套用到中国情境中。虽然借鉴是必要的,但中国特有的“政商关系”、“集体主义文化对个人权利的影响”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角色”,这些关键的本土化因素,在报告中被边缘化了。例如,中国的CSR实践往往与政府的五年规划、区域发展战略紧密挂钩,企业参与社会事务的动机,常常是响应国家号召以获取政策资源,而非完全基于利益相关者压力的自发行为。报告如果能建立一个更具本土特色的分析模型,比如探讨“国家资本主义”背景下的CSR驱动力,将能提供更具解释力的洞察。目前来看,它的分析框架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无法充分解释中国企业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复杂行为逻辑,使得它的学术价值大打折扣,更像是一份对外展示的“合规性说明书”,而非深入探讨本质问题的学术专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