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实践研究
:42.00元
作者:袁南辉,赵玉,周元春,赵剑冬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668127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袁南辉主编的这本《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实践研究》是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国家一般课题“网络环境下‘双师型’师资培训模式创新研究”的成果之一。
本书从理论研究入手,阐述了信息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面临的挑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的变革;应用基于网络环境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实践研究的基础理论,探索了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开展了基于案例分析的自主学习培训模式研究、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培训模式研究、基于虚拟情境的探究学习培训模式研究、网络环境下职教师资“双师型”能力提升的应用研究以及未来的网络学习环境研究;详述了职教师资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的原理、方法。
本书结合实际探讨了网络化“双师型”师资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网络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学习与训练、师范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品质的远程教学等实践案例。
本书理论与实践并重,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与具体方法,提供的很多案例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既为从事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设计人员提供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设计思路,也为职教师资提供了网络环境下教学与实践能力提升的具体形式、内容。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节 信息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
第三节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的变革
第二章 基于网络环境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
节 职业教育理论
第二节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基于网络环境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构建
节 基于案例分析的自主学习培训模式的构建
第二节 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培训模式的构建
第三节 基于虚拟情境的探究学习培训模式的构建
第四章 职业教育师资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
节 网络学习平台概述
第二节 网络学习平台应用案例
第三节 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工具
第四节 职业教育师资网络学习平台设计
第五节 职业教育师资网络学习平台的实现
第六节 网络学习平台的核心代码
第五章 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实践
节 珠二三角地区“双师型”教师能力调研及其培训策略研究
第二节 职教“双师型”师资培训模式新论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双师型”师资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第四节 以行动为导向的“双师型”师资培训的设计与实践
第五节 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第六节 基于案例推理的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
第七节 网络环境下微格教学的拓展研究
第八节 构建网络环境下教师远程培训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以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开发为例
第九节 基于Web 2.0的教学资源库的组织方式与评价研究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开内页,排版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学术著作风格,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略微收紧,保证了信息的密度。我被其中一些图表深深吸引——尽管我无法具体描述图表内容,但其复杂性和精细度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在数据收集和模型构建上投入的巨大精力。从章节的逻辑推进来看,它似乎采用了“现状诊断—理论引入—模型构建—实证检验”的经典研究路径。书中对特定技术平台在教师技能提升方面的应用案例分析,措辞极为谨慎且专业,强调的是“效能”与“可持续性”,而非仅仅停留在“新奇性”上。有一种强烈的气息,仿佛作者在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背景下,如何设计出一种既能大规模推广,又具有足够个体化适应性的教师培养体系?这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或管理学基础,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才能真正理解其提出的那些复杂的“优化路径图”。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信任感,这似乎是一项耗费了数年心血的研究成果。我尝试去追踪其中关于“评估体系重构”的论述线索,发现它似乎试图建立一套区别于传统考试分数的新型绩效衡量标准,这种标准可能更加侧重于教师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频率。行文中穿插的那些规范性的术语,比如“能力图谱”、“迭代优化”等,都指向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动态的管理思维。它不满足于对现有培训效果进行事后总结,而是着力于设计一个能够自我修正、持续进化的培训生态系统。读罢对目录的粗略印象,我确信这本书将成为许多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寻求系统性改革方案的同行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绝非泛泛而谈的介绍性读物。
评分从装帧的细节和纸张的反光来看,这本书显然是经过精心制作的,但它的魅力并不在于华丽的外表,而在于其文本的重量感。我注意到书中对于“教师主体性”的探讨似乎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灌输式”培训的视角,暗示着培训过程本身也应该是一个教师自我反思和重新建构专业认同的过程。作者可能在论述中反复强调,技术只是媒介,核心驱动力依然是教师个体对职业成长的内在渴求与自我驱动。这种对人本主义精神的坚守,使得整部作品在冰冷的技术论述中透出一种温暖的关怀。它不只是关于“如何使用系统”,更深层次上,是关于“如何培养一个能适应未来挑战的终身学习者”。对于那些对教育本质抱有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大吸引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内敛、克制,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夸张或情绪化的表达,通篇洋溢着一种冷静的学术思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论证时,似乎非常注重引用的权威性和时效性,这使得整个论述的根基显得异常扎实。尤其是在讨论培训内容的“情境化”设计时,文字显得尤为细腻,似乎探讨了如何将抽象的教学理论迅速转化为职场教师可以立即应用的具体操作流程。这部分内容需要反复咀嚼,因为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做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样做会有效”的内在机理。我可以想象,这本书的价值点在于其提供的那些经过反复打磨的“框架”和“准则”,这些准则是基于对大量实践案例的提炼,而非凭空想象,对于希望从根本上提升培训质量的机构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朴实,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纹理的哑光纸质,主色调是沉稳的深蓝色,配以简洁的白色宋体标题。初拿到手中的感觉,份量适中,纸张的触感带着一种学习资料特有的克制感。我特地翻阅了目录和前言部分,发现它似乎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既有的师范教育和在职教师进修体系进行结构性的优化和重塑上。从章节标题来看,作者似乎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可能涉及到技术采纳的模型、师资队伍的数字化素养评估标准,以及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时所面临的独特挑战。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探讨,这暗示了作者不仅仅关注技术工具的堆砌,更着眼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机制设计。整体而言,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谨、系统,像是一份为教育管理者和课程开发者量身定制的行动指南,而非轻松的阅读材料,非常适合那些需要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转型底层逻辑的专业人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