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做好的学问-胡适论趣味与治学
定价:28.00元
作者:胡适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50227514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位享有35个博士学位的学者。
中国现代思想史承前启后**人。
20世纪中国影响力**的思想家。
中国**位真正的自由主义大师。
中国现代普世价值的倡导者。
获得1939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民国人气**的“偶像派明星”。
内容提要
本书选取了胡适著作中关于读书、治学、教育等方面的篇章,既有轻松的读书趣味,也有科学的治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对经典名著的点评,考注等,对青年人读书做学问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胡适的名言“你的*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在这里得到充分阐释;他的“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目录
辑 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
怎样读书
为什么读书
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
找书的快乐
知识的准备
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
谈字典的功用
论短篇小说(节选)
论读别字
第二辑 勤谨和缓谈治学
治学方法(一)
治学方法(二)
史学与证据
学术救国
搜集史料重于修史
格致与科学
从历史上看哲学是什么?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当前中国文化问题
中国哲学的线索
中国问题的一个诊察
第三辑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九百年前范仲淹争自由的名言
林肯一百五十年的生日纪念
新生活
道德教育
慈幼的问题
杜威论思想
杜威之道德教育
新思潮的意义
格致与科学
从历史上看哲学是什么?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当前中国文化问题
中国哲学的线索
中国问题的一个诊察
第三辑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九百年前范仲淹争自由的名言
林肯一百五十年的生日纪念
新生活
道德教育
慈幼的问题
杜威论思想
杜威之道德教育
新思潮的意义
人生有何意义(节选)
积少成多
第四辑 敏而好学,琢玉成器
提高与普及
教师的模范
《师门五年记》序
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
大学的生活—学生选择科系的标准
给“求真学社”同学的临别赠言
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学欢迎会上的讲话
给北大哲学系毕业生纪念赠言
在同乐会上的演说
作者介绍
胡适:中国现代学者、思想家。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曾师从杜威,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后,发起人权运动,反对和文化。抗战时期任中国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58年任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长。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代表人物,胡适著述宏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是现代中国文化的开拓者之一。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等。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温润的米白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典雅的气质,让人一上手就有种想细细品读的冲动。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适中,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纹理的道林纸,墨色印上去显得格外柔和,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实体书质感的重视,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难得。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书脊的胶装,平摊开来阅读时,书页不会轻易合拢,这点对于需要经常查阅和做笔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的那种精准与克制。它没有过分卖弄辞藻,语言风格既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用词考究,句子结构多变,时而长句铺陈,展现思辨的深度,时而短句精悍,直击要害。这种文字的张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一种精神上的兴奋感。读到一些精彩的论述时,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妙处,体会那种“言简意赅”的力量。对于追求文字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场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流畅,作者(或编者)显然花了不少心思来梳理和组织材料。初读时,会发现它并非是那种简单的观点堆砌,而是遵循着一条清晰的脉络,从宏观的理念深入到具体的实践方法,层层递进。特别是在论述那些比较抽象的学术理念时,作者总能找到恰当的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吸收。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感,让你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步探索知识的奥秘。
评分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它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改变了我看待一些既有知识和既有态度的视角。它促使我去反思自己过去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是否因为过于急功近利而忽略了那些真正能带来长久价值的东西。与其说这本书教给了我多少具体的知识点,不如说它在我内心深处播下了一颗关于“如何正确对待知识”的种子。它强调的内省和审慎,比任何速成的技巧都来得重要和持久。这种由内而外的启发,是任何一本快餐式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书中对于“方法论”的探讨部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并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深入到了治学过程中那些细微末节的“诀窍”和“陷阱”。比如,关于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料搜集与整理,以及如何构建一个稳固的论证框架,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甚至可以说是“手把手”的指导。这些建议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路径。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读物,更像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为任何有志于深入研究领域的人士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