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字,一酌水墨的故事
定价:42.00元
作者:符马活,海上,曹寇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502624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汉字,一酌水墨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融合古诗词、考古、语言学重回汉字文化初始现场,找回汉字根本的思维与记忆! 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以及世界文明宝库中的艺术瑰宝。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讲述中国*代表性汉字的来历、演变,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以及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故事与体现的各个时期民族文化的特点,意在让读者在'识字'的同时,了解中国历史,领略传统文化。
目录
章 汉字,从远古走来
盘古的生死
有巢造巢
燧人氏开创红火日子
伏羲的八卦人生
女娲补天前后
神农死于中毒
'次世界大战'
无头之人叫刑天
黄帝灭蚩尤
嫫母-史书上个丑女
音律定调者伶伦
仓颉的家庭悲剧
黄帝升天
喜欢发呆的宁封子
捉鬼门神
望帝托杜鹃
少昊是一只鸟
共工怒触不周山
帝喾的家谱
太阳升起的汤谷
第二章 汉字,上古之历练
上古'四凶'
尧并非生来为帝
鲧也可能是女人
许由的洁癖
舜的悲惨童年
丹朱反对禅让制
舜帝的烂摊子
皋陶英年早逝
舜帝死在南巡路上
禹的抗洪功绩
禹的'婚外情'
鬼斧神工与龙门大开
氏族之战-攻伐三苗
整肃运动-批斗防风氏
血腥统治-铲除异己
一个时代的终结
宫廷
夏启的敌人之一 -有扈氏
夏启的敌人之二-兄弟
夏启的舞蹈-《九韶》
第三章 汉字,新时代新气象
后羿篡位
后羿死于背叛
少康中兴
代盛世神兽-九尾灵狐
神神道道的夏朝君主
代美女-妺喜
夏桀的忠臣
夏商间谍战
商汤灭夏桀
伊尹辅成汤
盘庚迁都
傅说的蜕变-从奴隶到丞相
强盛的武丁时代
周祭之法
反传统者-武乙
周室血统
周的农业根基
周的三次迁徙
周的治国理念
公亶父之三子
第四章 汉字,与狱中密码
季历死于
周室的母亲和胎教
周文王时代的地震
周文王时代的君臣关系
姜太公的平庸人生
奸臣当道的商纣王朝
周文王的狱中密码-周易
伯邑考肉汤
周文王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姜太公的第二次青春
冷战时期
两大阵营
舆论造势
磨刀霍霍
风雨吉兆
帝王教育学-明堂之鉴
周武王军演
一触即发
凶兆之下的进军
牧野大会战
第五章 汉字,与暴君共舞
鹿台上的
开国之初
俘虏箴言
不食周粟
次诸侯分封
远走朝鲜的箕子
箕子理论-《洪范》九畴
周公的地位和作用
姜太公的地位和作用
九鼎的权力象征
第二代盛世神兽-旅獒
神秘利箭-楛矢石砮
开发洛邑和周武王之死
周公的金縢义册
周成王知错就改五
管叔叛乱
周公是一位诗人
平叛班师
第二次分封诸侯
姜太公的强国举措
第六章 汉字,结束了一个朝代
微子建立宋国
成周洛邑
朝歌已经没有殷人
对拒绝朝贡者的态度
周、召二公的矛盾
召公现场办公
周公对弟弟康叔的教导
周礼的核心价值
周的意识形态-周礼
齐国的霸道和鲁国的王道
周公不再摄政
周公的遗愿
作者介绍
海上,先锋诗人、自由作家,被称为'文化妖精'。中国《现代汉诗》、《大骚动》、《文化与道德》编委,美国国际汉语诗刊《一行》的中国代理人。海上对汉字和中国文化有独到的研究,其先锋性十足的诗文、无限的哲思与精彩的诗写实植根于古老的中华文化传统。海上对艺术有独到的见解和造诣,其书法、绘画亦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堪称'通人'。 符马活,70年于雷州半岛。当代作家、诗人、书法家。曾任广东省中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创办民刊《三只眼》《诗文本》《诗江湖》等。编有诗选、民间歌谣等多部。出版个人作品集《季节的感觉》《活字纪》《结字录》《印字迹》《雷州換鼓探究》等十部。广东雷州文化研究者。
初捧此书,一股扑面而来的墨香与古韵,仿佛能透过泛黄的书页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独具匠心,仿若一件精心打磨的古董,让人爱不释手。从封面那遒劲有力的笔触开始,便预示着一场关于汉字美学与精神的深度探索。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枯燥的文字学著作,但翻开内页后才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如同高明的酿酒师,将看似生涩的字形演变过程,化为一坛坛醇厚的美酒,让人在品味中逐渐领悟。那种将抽象的线条赋予生命力的功力,实在令人叹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某个古体的字形凝神细思,想象着古人在刻石、书写时的心境与环境,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非一般的工具书所能比拟。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字是怎么来的”,更是在探讨“字里蕴含着怎样的人类智慧与文明轨迹”。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跟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对话,耳濡目染间,对“书写”二字的理解都提升了一个维度。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部学术著作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引导我们回归文化本源的哲学读本。
评分阅读体验的最大惊喜,在于作者对于文化语境的深挖,这绝非简单地罗列字形演变的图表就能达到的效果。他仿佛是一位细心的考古学家,不仅挖掘出了文字的“化石”,更还原了埋藏化石的“土壤”——即当时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乃至日常生活细节。这种全景式的扫描,让每一个字符的诞生和演化,都拥有了坚实的文化根基,而非孤立的符号变迁。我从中清晰地感知到,汉字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活态的、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有机体。每一次笔画的增减,每一次结构的位置调整,都映射着古人思维方式的细微挪移。这让阅读过程变得充满了一种“解谜”的乐趣,每解开一个字谜,都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小窗。那种知识的累积感并非来自死记硬背,而是源自对事物发展逻辑的深刻理解,让人由衷佩服作者在考据和思辨上的深厚功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为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按部就班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如同水墨画的晕染开来,自然而然地展开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这种叙事上的灵活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古典文字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意境”的把握,他似乎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用极为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时代的审美风貌。比如,在描述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字风格的转变时,他会引用恰到好处的诗词片段作为佐证,使得冰冷的结构分析瞬间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张力。读完其中关于某一类偏旁部首的起源解析后,我立即产生了重新拿起毛笔,尝试模仿书写的冲动,这是一种罕有的、能激发读者动手实践欲望的学术作品。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学者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一种既严谨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写作姿态。可以说,作者是在用艺术家的眼光,解构文字的骨架与血肉。
评分坦白说,在翻阅了一些关于汉字史的入门读物后,我一度感到有些审美疲劳,它们往往过于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普及,缺乏对深层意蕴的挖掘。然而,这部作品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表层的“形”,而是直抵“神”,去探究那些古老符号背后的宇宙观和哲学观。它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汉字文化圈的身份认同和自豪感。阅读它,就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对我们日常使用的每一个汉字都重新燃起了敬畏之心。它巧妙地将枯燥的语言学演变过程,转化为一部充满人文色彩的史诗,让人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坚韧与生命力。这是一本值得反复摩挲、细细品味的佳作,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可以用“清冽而不失温度”来形容。作者的用词极为考究,没有丝毫的堆砌或冗余,每一个句子都如同精心挑选的玉石,温润而有光泽。我尤其留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不同流派、不同学说并存的争议性问题时的态度——他处理得十分得体,既尊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从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行思考。这种成熟、稳重的笔法,给予了读者极大的信赖感。在阅读那些需要大量视觉辅助的篇章时,版式的设计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图文排布得疏密有致,关键的演变路径一目了然,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避免了因信息过载而产生的疲惫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在学术深度、阅读舒适度和审美价值上达到了三者完美平衡的典范之作。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