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DIYI章 印度佛教及其汉化��
DIYI节 佛学的起源��
第二节 两汉社会与佛教的传入��
第三节 中国佛学及其宗派��
第四节 中国佛教的文化形态��
第二章 佛教的传播与中医学的发展��
第一节 佛教传入前的中医学成就��
第二节 佛教在我国早期的传播及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三节 隋唐时期佛教之兴盛及与中医学的关系��
第四节 五代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学与中医学��
第三章 佛理与医理的异同��
DIYI节 四大与五行��
第二节 中道与整体平衡观��
第三节 缘起法与天人相应观��
第四节 无常与恒动��
第五节 三学与养阴��
第四章 渗入中医学的佛学与印度医学��
DIYI节 大慈大悲与救死扶伤��
第二节 僧人与专科��
第三节 阿魏与人参��
第四节 真言与心理疗法��
第五节 禅与导引书
第六节 藏传佛教与西藏医学��
第五章 佛教修行与中医养生
DIYI节 善知识与智慧养生
第二节 呵五欲与恬淡养心
第三节 僧侣睡眠与睡眠养生
第四节 住寂静处与环境养生
第五节 食素与饮食养生
第六节 坐禅饮茶与茶养生
第七节 梵呗与音乐养生
第八节 坐禅与宁心养神
第九节 习书作画与怡情养性
第六章 对佛学与中医学融汇做出贡献的僧俗人物��
DIYI节 僧人行医与医家信佛��
第二节 对中医学发展做出贡献的历代僧侣��
第三节 致力于佛学与中医学融汇的历代医家��
结语��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雅”。它没有那种刻意的、为了显得高深而使用的晦涩难懂的句子,但其用词遣字又处处体现出一种古典韵味和学者的克制。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来品味其中的语句,尤其是作者在描述一些哲学思辨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人心神安定。举个例子,书中谈到如何通过调节呼吸来达到身心平衡时,它并没有直接给出刻板的指导,而是引用了一段描述古代高僧入定时心境的文字,然后将这种心境状态与中医理论中“气机调和”的理想状态进行对照描述,读起来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宁静的场景之中。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将学术探讨诗意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让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文字本身的审美愉悦,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既追求知识深度又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是难得的平衡。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超乎我预期的。我原本以为它会偏向于科普或是一些表面化的比较研究,但事实证明,我低估了作者的功力。它深入挖掘了两者历史交汇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和思想脉络。例如,书中对于唐代以后,佛教的般若学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医理论体系中关于“气”、“神”等形而上学概念的构建,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分析。那些引用的文献资料,看起来都是经过反复核对的,注释也十分详尽,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陌生的术语或典故,但这种“求知”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享受。它不是简单地把佛家的“空”和中医的“虚”划上等号,而是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两种认知体系是如何相互影响、彼此滋养,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阅读过程颇具挑战性,但每攻克一个难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许多轻松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犹豫的。封面设计得挺典雅,透着一股子沉静的气息,但光看名字,"佛学与中医学",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放在一起,让我好奇心和疑虑感并存。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整体编排和文字的流畅度。阅读过程中发现,作者在引述古代典籍时处理得相当得当,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通过现代的语言进行了解读和串联,这一点非常难得。比如,书中阐述某些养生观念时,会巧妙地引用《黄帝内经》的某段论述,紧接着又会联系到禅宗中关于“心物一元”的观点,这种跨界的对话,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牵着你的手,一步步带你走进一个充满智慧的殿堂。我尤其喜欢它对“观”这个概念的深入探讨,无论是中医诊脉时的细致观察,还是禅修中对自我心境的审视,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身心健康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吃什么药”或“做什么运动”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生命状态的整体把握。这种由表及里的探寻过程,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充实和令人回味。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受众可能并不广泛,它更偏向于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基础,并且愿意静下心来思考的人群。对于那些期待快速获得立竿见影的养生方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慢热”。但我非常欣赏作者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它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用大量的篇幅去铺陈背景、梳理源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慈悲”与“仁爱”这两个核心价值在医学伦理中的体现的讨论。佛教强调的慈悲心,如何与中医强调的“医者父母心”在精神内核上产生共鸣,这一点被剖析得非常深刻。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医学,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古代智慧的精光,也反思了现代社会中我们可能正在失去的某种珍贵情怀。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感到一种被“净化”后的宁静,这种精神层面的滋养,远比书本上具体的知识点更为珍贵和长久。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安排也很有匠心。它似乎遵循着一个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逻辑推进。开篇从历史交汇点切入,然后逐渐深入到具体的理论比对,最后落脚于实践指导——当然,这里的“实践”更多是指心性的修养而非具体的药方。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的处理方式。比如,对于“宿命论”在不同思潮中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分别从佛学对业力的理解和中医对禀赋体质的认知两个角度进行细致的辨析,展示了其复杂性和微妙之处。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作者的判断保持高度的信任。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视角,让你在看待中医时,不再只将其视为一门纯粹的经验科学,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人文哲学背景之下进行理解。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跨越学科壁垒的桥梁,让读者得以领略到中华文化在不同领域内思想相通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