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茶叶词典
定价:68.00元
作者:陈宗懋,杨亚军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535002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当前,现代茶叶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大量涌现,茶叶新产品日新月异,茶叶工作者、研究者、爱好者十分需要一本集茶叶科技、文化、经贸等知识于一体的工具书,为此,我们与上海文化出版社合作,编纂了这部茶叶词典——《中国茶叶词典》。
《中国茶叶词典》是为广大茶叶工作者、爱好者和茶文化人士服务的茶叶专业词典,共收录3400多个条目,按词条的性质,分为茶性、茶技、茶类、茶饮、茶文史、茶叶经济贸易等六大部分,基本上涵盖了有关茶和茶文化的一些重要知识。
目录
前言
一、茶性
(一)茶树形态
茶树形态(1)营养器官(1)根(1)根系(1)主根(2)侧根(2)吸收根(2)根毛(2)定根(2)不定根(2)茎(2)枝条(3)节间(3)主干(3)主茎(3)侧枝(3)骨干枝(3)生产枝(4)树冠(4)灌木型(4)小乔木型(4)乔木型(4)冠层(4)树iN(4)树幅(4)芽(5)叶芽(5)顶芽(5)侧芽(5)定芽(5)不定芽(5)活动芽(5)休止芽(5)休眠芽(6)芽叶(6)紫芽(7)新梢(7)正常新梢(7)驻梢(7) 春梢(7)夏梢(7)秋梢(7) 叶(8) 叶片(8)叶尖(8) 叶缘(8)叶脉(9)叶柄(9)叶色(9)茸毛(10)真叶(10)鱼叶(10)鳞片(10)生殖器官(11)花芽(11)花(11)花梗(11)花托(12)花萼(12)花瓣(12)花冠(12)雄蕊(13)花丝(13)花药(13)雌蕊(13)子房(13)果实(14)种子(15)种皮(15)胚(15)
(二)茶树生物学特性
茶树生物学性状(16) 种子期(16) 幼苗期(16)幼年期(17)青年期(17)壮年期(17)衰老期(18)年生育周期(18)营养生长期(19)生殖生长期(19)休眠期(19)生物学年龄(20)经济年龄(20)营养生长(20)根系生长(20)茎生长(21)根冠比(21)轮性生长(21)新梢生长(22)新梢持嫩性(22)叶片形成(22)展叶期(22) 叶片寿命(23)叶面积(23)生殖生长(23)JT47E(23)异花传粉(23)虫媒传粉(24)人工授粉(24)种子生长(24)种子大小(24)茶籽活力(24)茶籽萌发(25)发芽率(25) 出苗率(25) 茶籽寿命(25)交替生长(26)休眠(26)
……
二、茶技
三、茶类
四、茶饮
五、茶叶文史
六、茶叶经济贸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有幸翻阅了《中国茶叶词典》,虽然我并非专业茶人,但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一直对茶叶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它以词典的形式,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中国茶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茶叶品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的详细介绍。从它们的起源、生长环境、采摘时节,到制作工艺、外形特征、香气、滋味,乃至冲泡技巧和品饮感受,都阐述得极为清晰。例如,当读到关于龙井茶的部分,书中不仅描述了它“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经典特征,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炒制过程中“拉、捺、甩、抓、推、扣、压、扫、盖、摩”十大手法的作用,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西湖龙井那精妙绝伦的制作过程。再比如,对于普洱茶的发酵过程,书中不仅有科学的解释,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不同年份、不同仓储条件下普洱茶陈化差异的趣闻轶事,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工艺介绍变得生动有趣。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茶具、茶道、茶文化、饮茶习俗等多个维度,内容之丰富、考究程度之深,令我这个业余爱好者也受益匪浅,对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之美颇为好奇,尤其是茶道。这本书《中国茶叶词典》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中国茶的深邃世界。它并非一本单纯的饮品介绍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一杯茶”背后故事的集成。书中的一些篇章,让我对茶叶的“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书中关于不同茶叶的“茶性”——寒、凉、温、热的论述,以及它们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都让我感到新奇。我一直以为茶叶就是一种饮品,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原来不同的茶叶在古人的眼中,竟有着如此细致的“性格”区分,这与中医的“四气五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书中对于茶与文学、茶与艺术、茶与哲学之间的联系的探讨,也让我眼前一亮。当我读到一些关于文人墨客以茶会友、以茶入诗的记述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雅致生活。这本书让我明白,喝茶不仅仅是解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与人文精神的连接方式。它填补了我对于中国茶文化中“道”的理解空白,让我对“饮”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评分作为一位热爱旅行的人,我对各地特色总是充满了好奇,而食物和饮品往往是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式。《中国茶叶词典》这本书,就像是一张引我探寻中国各地茶文化的地图。它以词条的形式,将中国各地的名优茶,如同散落在地图上的珍珠,一一呈现。从北方的碧螺春,到南方的凤凰单丛,再到西南的普洱,书中不仅详尽地介绍了这些茶叶的产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还讲述了它们与当地文化、历史的紧密联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云南普洱茶的介绍所吸引。它不仅详细描述了云南茶树的原生态环境,还讲述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神奇之处,以及它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所承载的贸易历史。书中还提及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如佤族的“打叶茶”,土家族的“三道茶”,这些独特的饮用方式,让我对“喝茶”这件事有了更丰富的想象。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不同种类的茶叶,更让我体会到了茶叶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情感,仿佛一场场精彩的味蕾与文化的旅行。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国古籍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偶然间在书店看到了《中国茶叶词典》。这本书的装帧古朴典雅,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与市面上许多现代风格的茶书不同,这本书的内容仿佛是从历史深处挖掘出来的宝藏。它收录了大量关于茶叶的古籍记载、历史考证、以及对古代茶叶品种的详细解读。比如,书中对中国古代茶叶的分类方式,如“团茶”、“末茶”、“散茶”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饮用方式,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关于唐代煮茶法的描述,甚至引用了陆羽《茶经》中的细节,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茶的黄金时代。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已经失传的古代茶种的考证,以及对这些茶种在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解读,都展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献功底。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钻研历史细节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古籍”。它让我了解到,在中国悠久的茶叶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过多少辉煌的篇章,又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与茶打交道的茶艺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茶叶知识的书籍。《中国茶叶词典》无疑是近年来我接触到的最令人惊喜的一本。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流于表面的茶书,而是真正做到了“典”字的要求,内容详实、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对茶叶分类的严谨性。对于同一种茶,书中会深入分析其不同产区、不同采摘标准(如明前、雨前、春茶、夏茶、秋茶)所带来的品质差异,并辅以专业的术语和数据。例如,在介绍乌龙茶时,书中详细阐述了闽北、闽南、台湾等地乌龙茶的制作工艺特点,以及它们在发酵程度、萎凋方式上的细微差别,并逐一列举了代表性的品种,如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等,每一项都配有详细的品质鉴别要点,对于我们日常的茶叶选购和鉴别有着极高的指导意义。另外,书中关于茶叶历史文化的部分也做得相当出色,不仅梳理了中国茶叶的发展脉络,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传说故事,为茶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茶叶的“百科全书”,随时可以翻阅,总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