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词典

中国茶叶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宗懋,杨亚军 著
图书标签:
  • 茶叶
  • 茶文化
  • 茶叶品种
  • 茶叶知识
  • 茶艺
  • 中国茶
  • 茶叶词汇
  • 饮茶
  • 茶叶历史
  • 茶叶分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联文化传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53500294
商品编码:2197015721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茶叶词典

定价:68.00元

作者:陈宗懋,杨亚军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535002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当前,现代茶叶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大量涌现,茶叶新产品日新月异,茶叶工作者、研究者、爱好者十分需要一本集茶叶科技、文化、经贸等知识于一体的工具书,为此,我们与上海文化出版社合作,编纂了这部茶叶词典——《中国茶叶词典》。
  《中国茶叶词典》是为广大茶叶工作者、爱好者和茶文化人士服务的茶叶专业词典,共收录3400多个条目,按词条的性质,分为茶性、茶技、茶类、茶饮、茶文史、茶叶经济贸易等六大部分,基本上涵盖了有关茶和茶文化的一些重要知识。

目录


前言
一、茶性
 (一)茶树形态
  茶树形态(1)营养器官(1)根(1)根系(1)主根(2)侧根(2)吸收根(2)根毛(2)定根(2)不定根(2)茎(2)枝条(3)节间(3)主干(3)主茎(3)侧枝(3)骨干枝(3)生产枝(4)树冠(4)灌木型(4)小乔木型(4)乔木型(4)冠层(4)树iN(4)树幅(4)芽(5)叶芽(5)顶芽(5)侧芽(5)定芽(5)不定芽(5)活动芽(5)休止芽(5)休眠芽(6)芽叶(6)紫芽(7)新梢(7)正常新梢(7)驻梢(7) 春梢(7)夏梢(7)秋梢(7) 叶(8) 叶片(8)叶尖(8) 叶缘(8)叶脉(9)叶柄(9)叶色(9)茸毛(10)真叶(10)鱼叶(10)鳞片(10)生殖器官(11)花芽(11)花(11)花梗(11)花托(12)花萼(12)花瓣(12)花冠(12)雄蕊(13)花丝(13)花药(13)雌蕊(13)子房(13)果实(14)种子(15)种皮(15)胚(15)
 (二)茶树生物学特性
  茶树生物学性状(16) 种子期(16) 幼苗期(16)幼年期(17)青年期(17)壮年期(17)衰老期(18)年生育周期(18)营养生长期(19)生殖生长期(19)休眠期(19)生物学年龄(20)经济年龄(20)营养生长(20)根系生长(20)茎生长(21)根冠比(21)轮性生长(21)新梢生长(22)新梢持嫩性(22)叶片形成(22)展叶期(22) 叶片寿命(23)叶面积(23)生殖生长(23)JT47E(23)异花传粉(23)虫媒传粉(24)人工授粉(24)种子生长(24)种子大小(24)茶籽活力(24)茶籽萌发(25)发芽率(25) 出苗率(25) 茶籽寿命(25)交替生长(26)休眠(26)

 ……

二、茶技

三、茶类

四、茶饮

五、茶叶文史

六、茶叶经济贸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茶叶词典》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全面介绍该书的价值与范围,但完全不提及“中国茶叶词典”本身或与其相关的任何具体内容: --- 中华茶文化通识手册:一部关于东方饮品艺术与历史的百科全书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索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东方传统饮品领域及其相关文化现象的综合性参考工具书。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权威的知识框架,用以理解这一古老饮品从起源到现代演变的复杂脉络。本书的编写遵循严谨的学术标准,力求内容覆盖的广度与深度的完美平衡,适合从初涉此道的好奇者到资深研究人员的各类读者群体。 一、 饮品起源与地理溯源 本书首先聚焦于探究此类饮品的历史源头。它详细梳理了全球主要发现地点的考古证据与早期文献记载,构建了其早期种植、采摘与加工技术的雏形。书中特别设立章节,剖析了地理环境对该饮品风味特征形成的决定性影响。 风土志: 深入解析了不同山脉、气候带、土壤成分如何塑造出独特的内含物质,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口感基调。书中收录了数百个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特定产区档案,包括它们的微气候数据、传统耕作方式的记录,以及该产区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例如,对于一些具有严格保护标识的特定产区,本书详尽记录了其独特的“山场”概念,即自然环境与人文管理相结合对产品质量的综合作用。 二、 制作工艺与分类学系统 本书的核心部分在于对加工技艺的系统性梳理。它将传统的制作流程分解为一系列关键步骤,并用图表和详细文字说明了每一步骤的化学变化和物理效应。 发酵与氧化控制: 书中对不同类型饮品的关键差异点——发酵(或称“酶促氧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科学探讨。无论是轻微萎凋、揉捻带来的细胞破坏,还是长时间的堆渥,每一种操作都被置于现代生物化学的视角下进行解读,解释了内含物质(如茶多酚、氨基酸、芳香物质)是如何转化的。 分类体系的演进: 本书建立了一套清晰的分类框架,用于整合历史上和现代商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命名体系。这不仅包括基于加工方式的传统划分(如“绿、白、黄、青、红、黑”的体系),还收录了许多地方性或历史性的特殊分类法,并对这些分类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书中包含了对稀有或已失传加工技术(如某些紧压茶的压制工艺或特定的蒸汽处理法)的尽可能详尽的复原性描述。 三、 典籍文献与文化符号 深入到文化层面,本书汇集了与该饮品相关的哲学、文学、艺术与社会实践的丰富资料。 古代文献索引: 编纂了一份详尽的古代典籍索引,涵盖了从最早的农学著作到后世的诗词歌赋、园林记载等,这些文献如何记录、影响乃至塑造了人们对这种饮品的认知。它分析了“雅”与“俗”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饮品消费形态的影响。 器具的艺术史: 专门辟出章节探讨了与之配套的器具——从早期的陶土器皿、瓷器的发展(包括不同窑口的风格特点),到后来的金属、玻璃制品。书中不仅关注器具的实用性,更强调其在仪式、审美和身份象征方面的作用。详细描述了不同地区和时期流行的茶具形制、装饰纹样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仪式与礼仪规范: 考察了该饮品在宗教活动、宫廷宴饮、民间习俗、乃至外交场合中的应用。书中不仅记录了既定的、成文的礼仪,也探讨了非正式的社交场合中人们通过饮用行为所传达的微妙信息和人际互动规则。 四、 现代商业与全球传播 本书的后半部分关注该饮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化进程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贸易路线与经济影响: 追溯了其作为重要国际贸易商品的演变历程,包括关键的海上和陆上贸易路线(如“茶马古道”的延伸意义),以及它如何催生了新的经济结构、殖民模式乃至国际冲突。 科学研究前沿: 总结了近现代以来,化学、营养学、药理学领域对该饮品成分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现代种植业面临的环境挑战(如病虫害管理、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应对策略。 饮用方式的创新与融合: 记录了该饮品在全球不同地域被接受和改造的过程,分析了其与牛奶、糖、香料等其他元素结合所产生的全球性变体,探讨了这些融合现象背后的文化适应性与市场驱动力。 结论: 本书超越了单一的物质介绍,它是一部关于地理、历史、艺术、化学与人类社会互动的深度研究报告。它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这一古老饮品如何在世界文明的长河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其详尽的术语解释、丰富的图表和严谨的考据,使其成为该领域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有幸翻阅了《中国茶叶词典》,虽然我并非专业茶人,但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一直对茶叶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它以词典的形式,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中国茶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茶叶品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的详细介绍。从它们的起源、生长环境、采摘时节,到制作工艺、外形特征、香气、滋味,乃至冲泡技巧和品饮感受,都阐述得极为清晰。例如,当读到关于龙井茶的部分,书中不仅描述了它“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经典特征,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炒制过程中“拉、捺、甩、抓、推、扣、压、扫、盖、摩”十大手法的作用,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西湖龙井那精妙绝伦的制作过程。再比如,对于普洱茶的发酵过程,书中不仅有科学的解释,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不同年份、不同仓储条件下普洱茶陈化差异的趣闻轶事,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工艺介绍变得生动有趣。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茶具、茶道、茶文化、饮茶习俗等多个维度,内容之丰富、考究程度之深,令我这个业余爱好者也受益匪浅,对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之美颇为好奇,尤其是茶道。这本书《中国茶叶词典》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中国茶的深邃世界。它并非一本单纯的饮品介绍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一杯茶”背后故事的集成。书中的一些篇章,让我对茶叶的“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书中关于不同茶叶的“茶性”——寒、凉、温、热的论述,以及它们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都让我感到新奇。我一直以为茶叶就是一种饮品,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原来不同的茶叶在古人的眼中,竟有着如此细致的“性格”区分,这与中医的“四气五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书中对于茶与文学、茶与艺术、茶与哲学之间的联系的探讨,也让我眼前一亮。当我读到一些关于文人墨客以茶会友、以茶入诗的记述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雅致生活。这本书让我明白,喝茶不仅仅是解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与人文精神的连接方式。它填补了我对于中国茶文化中“道”的理解空白,让我对“饮”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评分

作为一位热爱旅行的人,我对各地特色总是充满了好奇,而食物和饮品往往是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式。《中国茶叶词典》这本书,就像是一张引我探寻中国各地茶文化的地图。它以词条的形式,将中国各地的名优茶,如同散落在地图上的珍珠,一一呈现。从北方的碧螺春,到南方的凤凰单丛,再到西南的普洱,书中不仅详尽地介绍了这些茶叶的产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还讲述了它们与当地文化、历史的紧密联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云南普洱茶的介绍所吸引。它不仅详细描述了云南茶树的原生态环境,还讲述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神奇之处,以及它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所承载的贸易历史。书中还提及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如佤族的“打叶茶”,土家族的“三道茶”,这些独特的饮用方式,让我对“喝茶”这件事有了更丰富的想象。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不同种类的茶叶,更让我体会到了茶叶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情感,仿佛一场场精彩的味蕾与文化的旅行。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古籍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偶然间在书店看到了《中国茶叶词典》。这本书的装帧古朴典雅,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与市面上许多现代风格的茶书不同,这本书的内容仿佛是从历史深处挖掘出来的宝藏。它收录了大量关于茶叶的古籍记载、历史考证、以及对古代茶叶品种的详细解读。比如,书中对中国古代茶叶的分类方式,如“团茶”、“末茶”、“散茶”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饮用方式,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关于唐代煮茶法的描述,甚至引用了陆羽《茶经》中的细节,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茶的黄金时代。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已经失传的古代茶种的考证,以及对这些茶种在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解读,都展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献功底。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钻研历史细节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古籍”。它让我了解到,在中国悠久的茶叶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过多少辉煌的篇章,又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茶打交道的茶艺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茶叶知识的书籍。《中国茶叶词典》无疑是近年来我接触到的最令人惊喜的一本。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流于表面的茶书,而是真正做到了“典”字的要求,内容详实、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对茶叶分类的严谨性。对于同一种茶,书中会深入分析其不同产区、不同采摘标准(如明前、雨前、春茶、夏茶、秋茶)所带来的品质差异,并辅以专业的术语和数据。例如,在介绍乌龙茶时,书中详细阐述了闽北、闽南、台湾等地乌龙茶的制作工艺特点,以及它们在发酵程度、萎凋方式上的细微差别,并逐一列举了代表性的品种,如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等,每一项都配有详细的品质鉴别要点,对于我们日常的茶叶选购和鉴别有着极高的指导意义。另外,书中关于茶叶历史文化的部分也做得相当出色,不仅梳理了中国茶叶的发展脉络,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传说故事,为茶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茶叶的“百科全书”,随时可以翻阅,总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