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基本信息
| 書名: | 曾國藩傢書精華本 |
| 作者: | (清)曾國藩 | 開本: | |
| YJ: | 32 | 頁數: | |
| 現價: | 見1;CY=CY部 | 齣版時間 | 2014-09-01 |
| 書號: | 9787535473530 | 印刷時間: | |
| 齣版社: | 長江文藝齣版社 | 版次: | |
| 商品類型: | 正版圖書 | 印次: | |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曾國藩,齣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清朝戰略傢、政治傢,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唐浩明,湖南省作傢協會ZX。著有長篇曆史小說《曾國藩》、《楊度》、《張之洞》及隨筆集《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傢書》、《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奏摺》,整理齣版《曾國藩全集》等。《曾國藩》獲1屆姚雪垠長篇曆史小說、湖南省YX圖書奬,《楊度》獲國傢圖書奬,《張之洞》獲中宣部D九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奬。 精彩導讀 緻諸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行程,計此時可以到傢。自任邱發信之後,至今未接到D二封信,不勝懸懸,不知道上不甚艱險否?四弟、六弟院試,計此時應有信,而摺差久不見來,實深懸望。
餘身體較九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為苦。問之吳竹如,雲隻有靜養一法,非藥物所能為力。而應酬日繁,餘又素性浮躁,何能著實養靜?擬搬進內城住,可省一半無謂之往還,現在尚未找得。餘時時自悔,終未能洗滌自新。
九弟歸去之後,餘定剛日讀經、柔日讀史之法。讀經常懶散不沉著。讀《後漢書》,現已丹筆點過八本,雖全不記憶,而較之去年讀《前漢書》,領會較深。九月十一日起同課人議每課一文一詩,即於本日申刻用白摺寫。餘文、詩J為同課人所贊賞,然餘於八股JW實學,雖感諸君奬藉之殷,實則自愧愈深也。待下次摺差來,可付課文數篇迴傢。餘居傢懶做考差工夫,即藉此課以摩厲考具,或亦不至臨場窘迫耳。
吳竹如近日往來J密,來則作竟日之談,所言皆身心國傢大道理。渠言有竇蘭泉者(垿,雲南人),見道J精D平實。竇亦深知餘者,彼此現尚未拜往。竹如必要餘搬進城住,蓋城內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誌。餘思硃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猛火煮,然後用漫火溫”,餘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遊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漫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進城內,屏除一切,從事於剋己之學。鏡海、艮峰兩先生亦勸我急搬,而城外朋友,餘亦有思常見者數人,如邵蕙西、吳子序、何子貞、陳岱雲是也。
蕙西嘗言:“‘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我兩人頗有此風味。”故每見輒長談不捨。子序之為人,餘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識見Z大且精,嘗教我雲:“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語正與餘病相閤,蓋餘所謂“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貞與餘講字J相閤,謂我“真知大源,斷不可暴棄”。餘嘗謂天下萬事萬理皆齣於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論之:純以神行,大氣鼓蕩,脈絡周通,潛心內轉,此乾道也;結構精巧,嚮背有法,修短閤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凡坤以形質言。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即此道也。樂本於乾,禮本於坤。作字而優遊自得、真力彌滿者,即樂之意也;絲絲入扣,轉摺閤法,即禮之意也。偶與子貞言及此,子貞深以為然,謂渠生平得力,盡於此矣。
陳岱雲與吾處處痛癢相關,此九弟所知者也。
寫至此,接得傢書,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學,悵悵然。科名有無遲早,總由前定,絲毫不能勉強。吾輩讀書,隻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進德之事難以盡言,至於修業以衛身,吾請言之:
衛身莫大於謀食。農工商,勞力以求食者也;士,勞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祿於朝,教授於鄉,或為傳食之客,或為入幕之賓,皆須計其所業,足以得食而無愧。科名者,食祿之階也,亦須計吾所業,將來不至屍位素餐,而後得科名而無愧。食之得不得,窮通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之精不精,則由我作主。然吾未見業果精而終不得食者也。農果力耕,雖有飢饉,必有豐年;商果積貨,雖有壅滯,必有通時;士果能精其業,安見其終不得科名哉?即終不得科名,又豈無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則特患業之不精耳。
求業之精,彆無他法,日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如九弟誌在習字,亦不必盡廢他業,但每日習字工夫,斷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否?若誌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誌在作製義,則須專看一傢文稿;誌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傢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並騖,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切囑切囑,韆萬韆萬。
此後寫信來,諸弟各有專守之業,務須寫明,且須詳問J言,長篇纍牘,使我讀其手書即可知其誌嚮識見。凡專一業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義。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賞之;有疑義,可以問我共析之。且書信既詳,則四韆裏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樂何如乎?
餘生平於倫常中,惟兄弟一倫抱愧尤深。蓋父親以其所知者盡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盡教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餘,進益無多,每一念及,無地自容。嗣後我寫諸弟信,總用此格紙,弟宜存留,每年裝訂成冊。其中好處,萬不可忽略看過。諸弟寫信寄我,亦須用一色格紙,以便裝訂。
謝果堂先生齣京後,來信並詩二1。先生年已六十餘,名望甚重,與餘見麵,輒彼此傾心,彆後又拳拳不忘,想見老輩愛纔之篤。茲將詩並餘送詩附閱,傳播裏中,使共知此老為大君子也。
餘有大銅尺一方,屢尋不得,九弟已帶歸否?頻年寄黃英白菜子,傢中種之好否?在省時已買漆否?漆匠果用何人?信來並祈詳示。
評點:為學譬如熬肉
曾氏傢書之精華在於與諸弟書及訓子書,其為世所重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曾氏的這兩類傢書,決非世人所常見的報平安道傢常的書信,作書者乃抱著J大的責任心和殷殷企盼之情,以書信為函授教材,將自己的學問識見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子弟。元好問詩:“鴛鴦綉取從頭看,不把金針度與人。”而曾氏恰恰是在把“金針”度與子弟。世人在閱讀這些書信的同時,也便輕易地獲得瞭“金針”。二、曾氏的子弟幾乎個個成纔成器,日後或成為其事業的得力助手,或成為其傢族的薪火傳人。他們以自己的業績驗證瞭曾氏所傳“金針”的效用。正如良師的光彩要靠高徒來襯托一樣,父兄的傢教也要靠子弟的成J來增添說服力。
在這兩類書信中,數量多內容豐富的部分又屬與弟書。它不僅展示瞭曾氏望弟成纔的苦心,更錶現瞭其儒傢文化忠實繼承者的道德風範。
在中國的傢庭倫理中,長兄是負有保護教育弟妹的重大責任的,故曆來有“長兄D父”之說。但是,事實上絕大多數的長兄並非如此。他們愛子親子,卻對弟妹缺少關愛之心。因為兒女不僅是其財産事業的繼承人,也是其生命的延續,親與愛,是發自內心的,並不需要倫理的約束。而弟妹長大後,將自立門戶,關係和情感隻會越來越疏遠。曾氏在大量的與弟書中所溢流齣的兄弟之情,恰為世人所淡漠而為倫理所提倡,故在傳統的傢庭教育中,他的這些書信便成瞭J好的教材。
曾氏有四個弟弟,依祖父輩的序列排,分彆為四弟國潢字澄侯、六弟國華字溫甫、九弟國荃字沅甫、季弟國葆字貞乾,與長兄相比,分彆小十歲、十二歲、十四歲、十八歲。在後來的歲月裏,除四弟在湘鄉原籍經營傢業外,其餘三弟均投筆從戎。六弟在三河之役中戰死,季弟在圍南京時染瘟疫病死,九弟則成為打下南京的1功之人。從現存的照片來看,曾氏與其九弟麵相J為相似,都是瘦削的長臉、鼻翼兩邊的法令既深又長、三角眼、掃帚眉。兩兄弟同日封爵開府,又都死於南京兩江總督任上。在中國近代SS,這種事實屬D一無二。
這封信寫在道光二十二年鞦天,是曾氏全集中所收與弟書的D一封。此時曾氏依舊在翰林院供職,兼任國史館協修,是一個地位低下的小京官。
來到京師三年半瞭,曾氏的官位雖沒多大遷升,長進卻甚大,這長進主要體現在學問和見識上,而促成這種長進的,一來自師友間的啓迪切磋,二靠個人的自覺自律。
中國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在獲得功名之前,讀的幾乎全是八股試帖等闈墨文字,與真正的學問無甚關聯。考取後便去做官,依仗的是手中的權力,腹中有無真纔實學並不重要。所以中國封建官員,盡管絕大部分都經曆過十年寒窗,但有真本事的人卻微乎其微。李鴻章曾經這樣評價過他的一個下屬:“此人連官都不會做,可見無用。”雖說得刻薄瞭點,卻是大實話。
曾氏中式後有幸在翰林院做官,給瞭他讀書再學習的寶貴時間,也因為他較為明智,能夠清醒地知道自己身上所存在的讀書人所固有的這種弊病,從而自覺地加以深造。在朋友們的引薦下,他拜瞭兩位老師。
一是湖南善化人唐鑒,即信中所說的鏡海先生,此人D時官居太常寺卿。唐鑒給曾氏Z重要的指導有兩點:一為如何讀書。唐鑒告訴曾氏,讀經D專精一經,一經通則諸經通。又說,文章、義理、考據三門學問中,義理為1,義理精則文章精,經濟之學亦在義理中。D二,唐鑒嚮曾氏指齣,“靜”字功夫Z是要緊。若不靜,則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唐鑒又將所著《畿輔水利誌》送給曾氏。這書屬D時的所謂經濟之學,即實實在在的於國計民生有用的真正學問。
曾氏服膺這位同鄉前輩,虛心嚮他請教。據說,鹹豐二年,唐鑒由金陵書院內召進京,年輕的鹹豐皇帝在一個月內接連召見他十五次,谘詢治國之道。此時,曾氏正在湖南老傢守母喪。太平軍已打到湖南,朝廷欲在湖南組建團練來對抗,苦於無閤適人牽頭。唐鑒嚮鹹豐帝麵薦曾氏,並特為指齣:曾氏書生齣身,久為京官,既不懂軍旅,又疏於民政,初時可能會不順,但要相信他今後一定會成功。可見,唐鑒對曾氏知之甚深,對其一生事業的影響也很大。
另一個是有理學大師之稱的倭仁(字艮峰)。他教給曾氏一個修身要訣:研幾。幾乃幾微之意。研幾,即認真對待瞬間念頭、細微小事,將它與修齊治平的大事聯係起來,有點類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經流行過的一句話:“狠鬥私字一閃念。”研幾,既然是自己對自己的整治,故ZJ的方式是記日記,在日記中無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達到淨化靈魂的目的。
倭仁後來官做到大學士,但在曆SS卻留下一個頑固守舊派的不好名聲。同治六年,執政的恭王擬籌建同文館,倭仁帶頭反對,說什麼“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這話的確迂腐得很。
“理學”在近代是一門被批得體無完膚的舊學問,倭仁的迂腐不通又為“理學該批”增加一個J好的例子。但作為主宰中國思想界數百年之久的這門學說,也並非J一塌糊塗、一無是處,它至少在培育人的心誌、道德、操守等方麵有著難以否定的作用。曾氏在日後組建湘軍之初注重其血性精神方麵的教育,他本人大權在握時能清廉自守、軍情危難時能適時調整心態、大功告成時能謙退自抑等等,無疑都得力於早期的“研幾”功夫。
這種以讀書再學習為主課的翰苑閑官生涯,便是曾氏京師與弟書的背景。這個時期一直延續到道光二十七年齣任禮部侍郎時為止,曆時七八年。在這封信裏,曾氏與諸弟談自己讀經史、拜師交友等情形,即為D時的真實寫照。他要諸弟以“專”字法讀書,便是轉授唐鑒的指教。
這封信在談到為學時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
一是“猛火煮漫火溫”法。這是子思、硃熹等人從熬肉中得到的啓發:肉必須經過這樣的熬,味道纔會全部齣來。讀書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內集中精力閱讀,掌握所讀之書的概貌;然後再對其中的章章節節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細細的咀嚼,讀熟讀透,以求探到書中的精義奧賾。對於BD的經典書籍,這種“猛火煮漫火溫”的方法值得藉鑒。
二是談乾坤禮樂之道。以書法為例,乾為神,坤為形,真力彌漫為樂,絲絲入扣為禮。這種將對立融為一體的思維方法,頗有點辯證統一的味道,值得把玩摩挲。
曾氏這封信中提到的京師朋友,筆者將在以後的相關評點中再說及。這次先介紹兩個人。一為吳竹如。竹如名廷棟,江蘇人,此時為翰林院官員,以後一直在京師做閑官,晚年迴籍主講金陵書院。而曾氏恰在此時做兩江總督,彼此過從較密。曾氏死前一個月,兩人還見瞭麵。曾氏年譜記載:“正月初二日,公訪吳公廷棟宅,暢談學業,語及邸抄倭文端公遺疏,交口稱之,謂倘非自撰,不能抒寫其心中所欲言。因語及昔年故交零落殆盡,黯然而彆。”三十年前京師談學論道的朋友,曾氏在晚年所能見到的僅此一人。曾吳之交,亦可謂全始全終。D二個是謝果堂。謝為湖南湘鄉人,亦為翰苑官員。他本人無甚特彆業績,但他的父親謝薌泉則有一個名震京師的壯舉,多少年來一直為人所稱道。乾隆年間,正是和珅D道、炙手可熱的時候,京師上下誰也不敢得罪他。和珅傢裏的僕人也仗勢鬍作非為,人們敢怒不敢言。一次,和珅僕人坐著大員纔可乘坐的大紅障泥車招搖過市,遇到時為禦史的謝薌泉。他怒不可遏,命人拿下和僕,親自放火燒掉這輛車,替眾人齣瞭一口氣。大傢叫他為“燒車禦史”,對他的正氣和膽量欽佩不已。和珅惱怒至J,但又發作不得,過兩年後還是藉故將謝削瞭職,直到和珅倒颱後謝纔起復。
曾氏對這位同鄉前輩甚是佩服,在信中所說的送彆詩中他還提到瞭謝傢這段光榮曆史:“一朝燒車震都市,驄馬禦史真人豪。” 目錄 稟父母(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評點:破天荒翰林
稟祖父(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評點:一個不同凡庸的鄉村農民
緻諸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評點:為學譬如熬肉
緻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評點:讀書之要在格物緻知
緻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評點:戒煙寫日記主靜
緻溫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評點:感春詩慷慨悲歌
緻諸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評點:絕大學問即在傢庭日用之間
緻溫弟沅弟(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評點:盈虛消息之理
緻諸弟(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評點:作如火如荼之文
緻諸弟(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評點:治學以有恒為主
稟父母(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
評點:以杜門謝客為好
稟祖父(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評點:連升四級
稟父母(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評點:曾府的五個韆金
稟父母(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十四日)
評點:接續傢風的大功臣郭筠
稟父母(道光二SJ年二月初六日)
評點:升授禮部侍郎
緻諸弟(道光二SJ年三月二十一日)
評點:不存做官發財之念
緻諸弟(道光二SJ年四月十六日)
評點:官宦之傢與孝友之傢
緻諸弟(鹹豐元年五月十四日)
評點:直言上疏
緻諸弟(鹹豐元年十月十二日)
評點:因賀女庶齣而暫緩親事
緻諸弟(鹹豐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評點:老父訓斥侍郎兒
諭紀澤(鹹豐二年九月十八日)
評點:孝道平衡瞭“三從四德“
稟父(鹹豐三年十月初四日)
評點:由侍郎變為湘軍統帥
稟父(鹹豐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評點:讓人快速緻富的戰爭吸引鄉民
緻諸弟(鹹豐四年四月十四日)
評點:守耕讀之傢本色
緻諸弟(鹹豐四年五月初九日)
評點:百年舊檔重見天日
緻諸弟(鹹豐四年九月十三日)
評點:隻做瞭七天署理湖北巡撫
緻諸弟(鹹豐四年十一月初七日)
評點:享榮名而寸心兢兢
緻諸弟(鹹豐四年十一月二十三夜)
評點:無實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禍
緻諸弟(鹹豐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評點:忍辱包羞屈心抑誌
緻諸弟(鹹豐五年八月二十七日)
評點:讓兒孫一無可恃
諭紀鴻(鹹豐六年九月二SJ夜)
評點:願子孫做君子不做大官
緻澄弟(鹹豐六年十一月二SJ日)
評點:不妄取絲毫公款
緻沅弟(鹹豐七年十月二十七夜)
評點:將纔四大端
緻沅弟(鹹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評點:人纔D一
緻沅弟(鹹豐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評點:在江西鬱鬱不得意
緻沅弟(鹹豐八年正月初四夜)
評點:去機巧求篤實
緻沅弟(鹹豐八年正月十四日)
評點:腳踏實地剋勤小物
緻沅弟(鹹豐八年正月二SJ日)
評點:善事的三種做法
緻沅弟(鹹豐八年三月初六日)
評點:長傲多言為凶德
緻沅弟(鹹豐八年三月三十日)
評點:以“平和“養德保身
緻沅弟(鹹豐八年五月十六日)
評點:人生適意之時不可多得
緻沅弟(鹹豐八年六月初四日)
評點:由程硃到申韓到黃老
諭紀澤(鹹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評點:讀書之法與做人之道
諭紀澤(鹹豐八年八月初三日)
評點:讀書宜體察涵泳
緻諸弟(鹹豐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評點:禍福由天善惡由人
緻諸弟(鹹豐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評點:得意之時與失意之事
緻諸弟(鹹豐九年三月十三日)
評點:“一門忠義“竟成讖語
緻澄弟沅弟(鹹豐九年八月十二日)
評點:以“拖“來對付朝廷
諭紀澤(鹹豐九年十月十四日)
評點:《冰鑒》不是曾國藩所著
緻澄弟(鹹豐十年四月十四日)
評點:江南大營崩潰與湘軍騰飛
諭紀澤(鹹豐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評點:文章D珠圓玉潤
緻沅弟季弟(鹹豐十年四月二十八日)
評點:終於有瞭地方實權
緻季弟(鹹豐十年六月二十七日)
評點:講求將略品行學術
緻沅弟(鹹豐十年七月十五日)
評點:與人相處疏疏落落
緻沅弟季弟(鹹豐十年八月十二日)
評點:由高亢漸歸平實
緻沅弟(鹹豐十年九月初十日)
評點:為何發這麼大的火
緻沅弟(鹹豐十年九月二十三日)
評點:庸人以惰緻敗纔人以傲緻敗
緻沅弟季弟(鹹豐十年十月初四夜)
評點:深以子侄輩驕傲之氣為慮
諭紀澤紀鴻(鹹豐十年十月十六日)
評點:戒輕易
緻澄弟(鹹豐十年十一月十四日)
評點:坦然怡然對待生死
緻沅弟季弟(鹹豐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評點:資夷力師夷智
緻沅弟季弟(鹹豐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評點:持以謹靜專一之氣應付危局
緻澄弟(鹹豐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評點:立身處世之“八本“
諭紀澤紀鴻(鹹豐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評點:文人的遺憾
緻沅弟(鹹豐十一年四月初三日)
評點:凡辦大事半人力半天事
緻澄弟(鹹豐十一年六月十四日)
評點:情意與錢物
諭紀澤(鹹豐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
評點:以二百金辦女兒奩具
緻澄弟沅弟(鹹豐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
評點:禮之厚薄與八君子輔政
緻沅弟(同治元年正月十八日)
評點:朝廷著意籠絡老九
諭紀澤(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
評點:有常是D一美德
諭紀澤紀鴻(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
評點:讀書可以變化氣質
緻沅弟季弟(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評點:以廉謙勞三字自抑
緻沅弟季弟(同治元年六月初十日)
評點:如何使用有纔無德者
諭紀澤(同治元年七月十四日)
評點:持身可學王陶而不可學嵇阮
緻澄弟(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
評點:對父母官宜若遠若近
緻沅弟(同治元年九月十一日)
評點:製勝之道在人不在器
緻沅弟(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
評點:花未全開月未圓
緻沅弟(同治二年正月二十日)
評點:去忿欲以養體存倔強以勵誌
緻沅弟(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
評點:豁達光明之識與恬淡衝融之趣
緻沅弟(同治二年四月十六日)
評點:以方寸為嚴師
緻沅弟(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評點:擔D大事全在明強二字
緻沅弟(同治二年五月初九日)
評點:為文宜專從“簡D“二字著力
緻沅弟(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評點:識為主纔為輔人謀半天意半
緻沅弟(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評點:避挾長市恩之嫌
諭紀鴻(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
評點:不可掛大帥旗不可驚動官長
緻沅弟(同治二年九月十一日)
評點:從“畏慎“二字痛下功夫
緻澄弟(同治二年九月十四日)
評點:鼎盛之際宜收斂
緻澄弟(同治二年十月十四日)
評點:子侄輩不能坐四抬轎
緻澄弟(同治二年十二月初四日)
評點:歐陽夫人帶頭紡紗
諭紀瑞(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評點:勿忘先世之艱難
緻沅弟(同治三年正月二十六日)
評點: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緻澄弟(同治三年二月十四日)
評點:艱苦則強嬌養則弱
緻沅弟(同治三年四月初三日)
評點:互勸互勖互恭維
緻沅弟(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日)
評點:每日總須略有抽閑之時
緻沅弟(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
評點:男兒自立須有倔強之氣
緻沅弟(同治三年六月SJ日)
評點:八百裏馳奏打下金陵
諭紀鴻(同治三年七月初九日)
評點:進身之始務知自重
諭紀澤(同治三年七月初十日)
評點:兄弟同日封侯伯
緻沅弟(同治三年七月二SJ日)
評點:老九遭各方攻擊鬱鬱不樂
緻澄弟(同治三年八月二十四日)
評點:老九開缺迴籍
緻沅弟(同治三年十月十四日)
評點:新的使命
緻澄弟沅弟(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評點:不望富貴願代代有秀纔
諭紀澤(同治四年閏五月SJ日)
評點:夜飯不用葷為養生之道
諭紀澤紀鴻(同治四年六月初一日)
評點:氣勢識度情韻趣味
諭紀澤紀鴻(同治四年七月初三日)
評點:少年文字總貴氣象崢嶸
諭紀鴻(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
評點: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三月十四夜)
評點:不宜過於玲瓏剔透
緻澄弟沅弟(同治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評點: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滿
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八月二十二日)
評點:風流名士曾廣鈞
緻沅弟(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
評點:求強在自修處不在勝人處
諭紀澤(同治五年十月十一日)
評點:大傢名作自有一種麵貌神態
緻沅弟(同治五年十月二十三日)
評點:自請開缺辭爵
緻沅弟(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夜)
評點: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緻沅弟(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
評點:悔字訣助老九過難關
緻沅弟(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二日)
評點:波平浪靜與掀天揭地
緻沅弟(同治六年正月二十六日)
評點:湘淮兩軍曾李兩傢聯為一氣
緻沅弟(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評點:亂世處大位乃人生之大不幸
諭紀澤(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五日)
評點:二十三四聰明始小開
緻沅弟(同治六年二月二SJ日)
評點:咬牙勵誌勿因失敗而自餒
緻沅弟(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
評點:逆來順受麵對百端拂逆
緻沅弟(同治六年三月十二日)
評點:平生四次受人譏笑
諭紀澤(同治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評點:變柔為剛化刻為厚
緻歐陽夫人(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評點:有盛必有衰
諭紀澤(同治八年正月二十二夜)
評點:散財Z忌有名
諭紀澤紀鴻(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
評點:安排後事
緻澄弟沅弟(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三日)
評點:養生六事與為學四字
諭紀澤紀鴻(同治十年十一月)
評點:“慎D、主敬、求仁、習勞”四課
目錄
.......
江南煙雨入畫來:一部描摹晚清士紳生活與情感的彆集 書名: 《青藤館雜詠集》 作者: 佚名(署名:吳中柳岸生) 裝幀與版本信息: 仿宋綫裝,藍印紙封麵,內頁以澄心堂紙印製,鈐蓋硃砂私印“柳岸”,全書共三冊,配有描金桐木函套。 字數: 約十八萬字(正文部分) --- 內容提要 《青藤館雜詠集》並非一部宏大敘事或經世緻用之作,它如同一麵幽深古井,映照齣晚清江南士紳階層——尤其是在特定曆史動蕩時期——的日常起居、細膩情思、審美趣味以及他們於世事變遷中的自我調適。本書匯集瞭作者三十餘年間在蘇州、杭州、揚州一帶的所見、所聞、所感,以詩、詞、小品文、書信劄記等多種形式交織而成,構建瞭一個完整而迷人的“局外人”的視角。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尋常”生活的精微捕捉。它避開瞭宏大的政治宣言與曆史轉摺的喧囂,轉而聚焦於那些在時代夾縫中求得一絲雅緻與安寜的瞬間。讀者將跟隨“柳岸生”的筆觸,體驗一場浸潤著吳儂軟語和水鄉氣息的文化之旅。 捲目細分與核心內容解析 《青藤館雜詠集》分為上、中、下三捲,結構上略顯鬆散,但內容主題明確,層層遞進。 上捲:園林清寂與日常規製(約六萬字) 上捲主要描繪瞭江南士人的居住環境與起居細節,展現瞭一種對“慢生活”的極緻追求。 一、拙政重拾:園林鑒賞與布局哲學 此部分收錄瞭作者在蘇州城內外遊覽、品評園林的心得。不同於一般園林誌的記述,柳岸生更側重於疊山理水背後的“心境”投射。他詳述瞭如何根據不同時辰的光綫變化來欣賞太湖石的形態,記錄瞭雨後池塘邊苔蘚的顔色變化。其中一篇名為《雨中聽竹》,細膩地描繪瞭在暴雨中,竹葉拍打竹竿發齣類似鼓點聲響的奇妙聽覺體驗,並感嘆於自然之力的不可抗禦性。 二、書齋煙火:文房清玩與待客之道 本捲記錄瞭作者在自傢“青藤館”內與友人交往的場景。詳細記錄瞭備茶的規矩——如何甄彆新舊普洱、如何控製水溫以避免燙壞嫩芽;以及對文房用具的偏愛,例如對安徽徽墨的陳化狀態的評判,以及對宣紙“汗勻度”的挑剔。其中穿插瞭幾則與客人的對弈記錄,大多以和棋或觀摩為主,側重於棋盤上的君子之風,而非輸贏的計較。 三、節令更迭:歲時記與物候感知 上捲的後半部分記錄瞭從立春到大雪間的江南物候。重點描繪瞭端午時節船娘競渡的喧鬧與漁民的祭祀儀式,以及中鞦之夜,全傢老少在天井中焚香拜月的情景。這些文字充滿瞭對季節流轉的敬畏,反映齣士人階層對傳統禮儀和生活節拍的固守。 中捲:遊曆見聞與江湖情義(約七萬字) 中捲視角略微拓寬,記錄瞭作者因公事或探親而進行的短途旅行,以及在旅途中與形形色色人物的交往。 一、淮揚過往:鹽商氣象與江湖規矩 柳岸生曾數次往返於蘇州與揚州之間,主要拜訪瞭已故友人的族人。此捲對清代中後期的鹽商階層展現瞭一種既欣賞其富庶帶來的文化繁榮,又保持審慎距離的態度。他記錄瞭鹽商宴席的奢華,如“一席珍饈,雕龍畫鳳之器皿,價值萬金”,但同時也記錄瞭鹽商在地方鄉紳麵前小心翼翼維持的“體麵”。 二、舟中雜記:水路行舟與底層百態 書中有多篇記錄瞭作者在運河或內河行船時的見聞。這些篇幅尤為生動,記錄瞭船夫的歌謠、水上人傢對豐收與否的擔憂,以及行船途中遭遇盜匪時,地方士紳與綠林好漢之間采取的微妙“交涉”方式。其中一篇《夜泊蕪湖》,描繪瞭船隻停泊在霧氣彌漫的江邊,遙望岸上燈火的孤獨感,透露齣個體在廣闊天地中的渺小。 三、詩社論辯:文人間的風雅與齟齬 作者參與過多個文人雅集,中捲收錄瞭數次詩會的情形。他坦率地記錄瞭文人間的相互推崇與隱晦的競爭。例如,記錄瞭對某位年輕詩人使用“奇崛”詞匯的批評,認為其失於平和。這些記載為我們研究當時文壇的風格流變提供瞭生動的側寫。 下捲:內心反思與情感寄托(約五萬字) 下捲是全書情感最為深沉的部分,多為私人化的劄記和對故舊的追憶。 一、悼亡與思念:對往昔美人的追憶 此部分多以詞牌為主,情感剋製而深沉。作者追憶瞭早逝的妻子以及一些年少時交往的、未能修成正果的紅顔知己。這些文字沒有現代小說中直白的煽情,而是通過對故人留下的物件——如一方香帕、一冊未完的琴譜——的細緻描摹來錶達無盡的哀思。其中《憶昔小樓聞雨》一詞,被譽為悼亡之作的典範,以景襯情,令人動容。 二、對“齣世”與“入世”的辯證 作為一名身處亂世的儒者,作者頻繁在“退隱山林”的浪漫設想與“肩負傢國”的責任感之間掙紮。此捲中穿插瞭他對朝廷政策的隱晦批評,以及對鄉賢在賑災、籌措軍餉時所扮演的矛盾角色的思考。他並未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將這種內在的撕扯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展現瞭一個知識分子麵對時代睏境時的道德睏境。 三、閑筆輯錄:方言與俚俗的趣味 全書的最後部分是作者對地方俚語、風俗禁忌的零散記錄,被他戲稱為“市井拾遺”。這些內容看似瑣碎,卻充滿瞭生活氣息,例如記錄瞭江浙一帶關於“看相”和“算命”的各種說辭,以及民間用來驅邪的小法術,反映瞭士人階層在理性之外,對民間信仰的某種好奇與容忍。 本書的獨特視角 《青藤館雜詠集》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其“中觀”視角。它不依附於任何主流的政治話語,也不刻意追隨清流或復古的思潮。柳岸生似乎總是在觀察,他像一個置身於人群邊緣的藝術傢,用極其敏感的心靈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與令人不安的微小細節。全書的語言風格清雅雋秀,偶有辛辣的諷刺,但大多保持著一種淡泊的文人情懷。對於研究晚清士紳階層的心靈史、審美趣味和生活藝術的人文愛好者而言,本書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