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12册)

国学(第1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典籍
  • 经典
  • 修身养性
  • 中华文化
  • 历史
  • 文学
  • 教育
  • 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连云港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9603
商品编码:2414763772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国学(D12册)
作者: 开本:
YJ: 38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5-12
书号: 9787301259603 印刷时间: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主编傅建明,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浙师大教育文本分析中心主任,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 精彩导读   致小朋友
  小朋友,本册《国学》将为你翻开新的一页!在这里,你将领略一脉相承的经典思想激发的智慧;你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给予的荣耀;你将汲取祖国传统文化带来的丰富营养。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你1先读到的是“德行篇”,你将认识以不贪为宝的子罕,俭以养德的诸葛亮,以德报怨的宋J,重视道义和友情的巨伯,他们的一言一行会让你从中领悟道德的真谛,并指引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修学篇”YL你继续感受学习的乐趣。荀子提醒你,坚持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知识、修养品德;《永和拥卷》的故事告诉你,要大量阅读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开嘱咐你,学习还要善于提问;曾国藩告诫你,学习必须讲究方法。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抒情篇”里,诗人王勃在滕王阁上的即席而作,抒发了无路请缨的感慨;范仲淹登上岳阳楼,无限景色尽收眼底,写下充满喜悦和想象的诗篇;欧阳修听到秋声,体味到人生的苦闷和悲凉。“一切景语皆情语”,何谓“借景抒情”?这些J是典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篇”中居功不傲、坚守节操的介子推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也许会让你折服,伯乐相马、盲子坠桥的故事诉说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小朋友,不要担心字词成为你阅读的障碍,在注释和译文之后,“字词解码”会是你的好帮手。“理解阶梯”也一定难不住你,你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努力克服它吧!接下来,你可以静下心来“细读慢品”了,W此,才能体味其中的“暗香浮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博学广闻”链接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帮助你积累文化知识,让你拥有更多的传统文化财富。
别忘了,还有在文化百花园中绽放D特光彩、熠熠生辉的经典古诗词哦!希望“古诗词鉴赏知识”能够带你品赏其和谐优美的音韵,吟诵其凝练生动的语言,感悟其幽远深邃的意境。
小朋友,国学经典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会对你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它可以不知不觉地美化你的语言、提升你的品位、滋养你的生命。经典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初读如逢故友,重读似遇新人。
我们将在孔老师的YL下与蒙蒙、正正一起学习《国学》。 目录

目  录

致小朋友 1
D一单元 德行篇 3
D一课 子罕弗受玉 4
D二课 诫子书(节选) 10
D三课 梁亭窃灌 17
D四课 巨伯高谊 23


D二单元 修学篇 29
D五课 劝学(节选) 30
D六课 永和拥卷 37
D七课 问说(节选) 43
D八课 曾国藩家书(节选)49


D三单元 抒情篇 55
D九课 滕王阁序(节选)56
D十课 岳阳楼记(节选)62
D十一课 秋声赋(节选)69


D四单元 世事篇 75
D十二课 介子推不言禄 76
D十三课 盲子坠桥 82
D十四课 马说     88


附 录 95
一、古诗词鉴赏知识 95
二、亲子诵读记录表 109


后 记    111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中华经典诵读:宋词鉴赏与吟咏》 (本书不包含《国学(第12册)》中的任何内容) —— 穿越千年,与宋代文人共赏婉约与豪放的极致之美 【本书概述】 《中华经典诵读:宋词鉴赏与吟咏》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宋代文学瑰宝——宋词的权威性、系统性与艺术性的专著。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那个词风鼎盛的时代,领略苏轼的旷达豪迈,李清照的细腻婉约,辛弃疾的精忠报国,以及周邦彦、姜夔等大家如何以音律之美和文字之精,构建起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座不朽的高峰。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充实,不仅收录了宋词三百余首的精选篇目,更配以深入浅出的鉴赏解析,并辅以宋代文学流派、词牌格律的详细介绍,力求为普通爱好者提供入门阶梯,为专业研究者提供扎实的参考文本。我们力求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兼顾阅读的愉悦性与普及性,让每一位读者都能真正体会到“别是一番风味”的宋词魅力。 【核心内容模块详解】 第一部:宋词溯源与格局构建 本部分作为引言,系统梳理了宋词从晚唐五代向宋代的演进脉络。我们不回避词的“艳科”起源,但更着重探讨其如何通过柳永的市井化、晏殊的宫廷化,最终在苏轼手中完成“以诗为词”的革新,实现题材的拓展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第一章:从“曲子词”到“诗化”的转变: 详细分析了词体在宋初的初步定型,重点解析了“花间派”遗风在北宋初期的残留与转化,以及“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如何被打破。 第二章:词牌的秘密与格律的约束: 深入浅出地介绍词的音乐本质。我们详细剖析了常见的词牌如《蝶恋花》、《水调歌头》、《破阵子》等的结构、句式、平仄要求,并解释了词牌的名称由来与意境关联。理解格律,方能真正体会词的韵味所在。 第三章:北宋中期的流派分野: 聚焦晏殊、欧阳修、柳永三位关键人物。柳永的“慢词”对市井文化的影响,晏殊、欧阳修对雅正之风的倡导,构成了北宋前期词坛的两股重要力量。 第二部:豪放派的崛起与精神拓展 宋词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在于突破了传统闺怨的题材限制,融入了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与哲学思考。本书将大量篇幅献给开创豪放一派的巨匠。 第四章:苏轼——词坛的革新者与思想的载体: 详细解析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论与实践。重点鉴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篇目,分析其如何将哲理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融入词中,使其气象阔大,摆脱小家子气。 第五章:辛弃疾——慷慨悲歌的集大成者: 深入研究辛弃疾的“稼轩体”。本书着重探讨其词中“杀人血”、“铁衣冷”的悲壮意象,分析其政治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深层矛盾。通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篇目,展现其如何用词抒发爱国情怀。 第六章:苏辛之外的豪放健笔: 补充介绍如陆游、岳飞(《满江红》)等在豪放词风中的重要贡献,探讨他们如何在激昂的文字中寄托家国之思。 第三部:婉约派的精微与意境的极致 婉约词并非等同于浅薄。本书致力于揭示婉约派词人如何将日常情思、离别愁绪推向艺术的巅峰,展现语言的含蓄之美。 第七章: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的生命挽歌: 集中探讨李清照的“易安体”,分析其词风如何随着国破家亡而发生剧烈转变。从早期的清新明快(如《如梦令》),到后期的沉郁凄婉(如《声声慢》),展示了其词作的真挚与不可替代性。 第八章:词坛大家——周邦彦与姜夔的格律之美: 周邦彦被誉为“词之圣手”,本书侧重分析其如何精妙地处理句法和音乐性,使得其词“一字一句,皆合音律”。姜夔则更进一步,他将音乐与绘画、舞蹈的意境融入词中,尤其擅长以清冷、空灵的笔调描写景物与情感,如《扬州慢》。 第九章:南北宋婉约词的余韵: 简要介绍秦观、贺铸等人在婉约词发展中的承接与创新作用。 第四部:宋词的艺术手法与鉴赏指南 本部分提供一套系统的赏析工具,帮助读者提升对宋词的感知力。 第十章:意象与典故的解读: 详细梳理宋词中反复出现的意象群,如“杨柳”(离别)、“落花”(逝去)、“东风”(春光/希望或失落),并解析特定历史典故在词中的运用,如赤壁、汴京、金陵等地的象征意义。 第十一章:铺叙、白描与即景生情: 分析宋词不同于唐诗的叙事和描写手法。宋词擅长由景入情,由情及理,本书将通过具体篇章,解析词人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瞬间捕捉一个复杂的心境。 第十二章:现代诵读与音乐化体验: 探讨现代人在吟诵宋词时应如何把握其节奏和韵脚,提供一些基础的吟诵指导建议,鼓励读者将阅读转化为一种听觉和情感的共鸣体验。 【本书特色】 1. 权威考据,精选入选: 所有篇目均基于清代王士禛《宋词选》、上彊村民《宋词三百首》等权威选本,结合现代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精选与校注。 2. 图文并茂的赏析体系: 每首精选词作均附有背景介绍、格律简析、重点词句注释,以及详细的意境解读,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 超越文学的文化视野: 书中内容贯穿了宋代的社会思潮、理学影响、音乐变迁,帮助读者理解宋词是那个时代全方位精神面貌的投影。 《中华经典诵读:宋词鉴赏与吟咏》 不仅是一本宋词选本,更是一扇通往宋人精神世界的窗户。它将引导您在平仄之间,在婉约与豪放的交替中,品味中华文化千年以来对生命、历史与自然的深刻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国学(第12册)》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更加理性、更加批判性的阅读体验。它在介绍传统思想时,并非一味地赞美,而是采取了一种客观、辩证的态度,深入剖析了各种思想流派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梳理,它将诸子百家的思想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对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碰撞、融合,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国学”体系。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颇具深度,它不回避那些争议性的部分,而是通过史料的考证和逻辑的推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尊重和传承,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它教会我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评分

读完《国学(第12册)》,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古文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非常舒服,仿佛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书中对于中国古代美学的探讨,让我对“诗情画意”、“天人合一”等概念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还穿插了许多对古代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形式的解读,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介绍,那些精妙的发明创造,例如指南针、造纸术,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辉煌,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读到这些部分,我深深地为祖先的聪明才智感到自豪。总的来说,《国学(第12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探索和感悟,它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也更加渴望去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遗产。

评分

坦白说,在开始阅读《国学(第12册)》之前,我对国学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刻板的认知里,认为它枯燥、晦涩,只适合少数专业人士研读。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国学中的精髓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的许多例子都引人入胜,让我能够轻松理解那些深奥的道理。例如,在谈论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时,书中描绘了许多古代名师的教学场景,他们因材施教,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这与我们当下教育的一些困惑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读到这些内容时,我反思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书中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的介绍也十分详尽,让我对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只是流于形式,而是感受到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国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土壤里,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传承。

评分

《国学(第12册)》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在整理和呈现传统国学知识时,并没有采取那种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说教方式,而是用一种更加贴近读者、更加生动活泼的语言,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古籍经典变得触手可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诗词歌赋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词句的含义,而是深入剖析了诗词背后的时代背景、作者心境,甚至还探讨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读这些章节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历史的片段,感受到了诗人们的喜怒哀乐。书中对于兵家智慧的阐述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关于战略战术的分析,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甚至可以运用到商业竞争和个人生活规划中。最令人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国学分支,例如一些关于古代天文、历法、医学的小知识,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惊喜,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国学(第12册)》,心中感慨万千,仿佛走过了一段古老而又迷人的旅程。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次深入挖掘与呈现。从我翻开第一页起,就被那些古老的文字、精妙的哲思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那些伟大的先贤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儒家思想的论述,它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娓娓道来。读到那些关于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篇章时,我常常陷入沉思,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书中对道家思想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顺应自然,不强求,懂得“无为而治”的智慧,这对于缓解现代生活的压力,寻求内心的平静有着极大的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又像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引领我走进国学的殿堂,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