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路径?
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
著名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以深厚传统文化学养、手作营造经验为基础,探寻中国传统的当代路径和东方美学的当代延伸。
这不只是一本营造之书,也是进入中国哲学的秘密小径,
关乎建筑本身,也连接东方美学的深邃空间。
王澍“造房子”,更造“世界”。
#获普利兹克奖后,王澍首次成书,以朴素隽永的语言,讲作品、谈观念、探讨人与建筑
王澍一向被称为“文人建筑师”,他的人文情怀,使他发现自己内心适合做的一种建筑——园林。以深厚文化学养为基础,王澍谈园林的审美情趣、传统人文情怀,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路径,更流露出对于现代城市建造的危机意识。
《造房子》是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建筑作品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造房子》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 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造房子》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讲席教授,香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1997年与他的妻子陆文宇成立业余建筑工作室,致力于重新构筑中国当代建筑的研究和工作,并体现在他的作品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垂直院宅(杭州钱江时代)、杭州南宋御街综合保护与改造等一系列作品中。
2010年,和陆文宇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荣誉奖。
2011年,获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
2012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2年,获《华尔街日报》评选的“全球创新人物奖”。
自序
素朴为家
意识
造园与造人
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走向虚构之城
当“空间”开始出现
营造琐记
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
剖面的视野——滕头案例馆
为了一种曾经被贬抑的世界的呈现
走入树石的世界
语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
中山路:一条路的复兴与一座城的复兴
对话
叛逆的征途
触碰另一个世界的边缘
精神山水
重返自然的道路
问答录:一个人需要多大的房子
尾声
那一天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对传统文化根源的深度回溯。它巧妙地将个体生命的历程与中国传统建筑哲学进行了无缝的对接,让人领悟到“房子”远不止是遮风避雨的物理空间,更是承载着家族记忆、地域文脉和哲思的容器。书中的论述并非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亲历者的细节描摹,仿佛能闻到新焙制木材的清香和湿润泥土的气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地方性”的执着,他似乎在用文字为每一栋建筑“立传”,挖掘其背后的风土人情和匠人精神。这种对本土性的珍视,在当下全球化浪潮席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它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当代语境下,以更具智慧和敬畏之心去介入和塑造我们的居住环境,这无疑是对当代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深沉叩问。
评分对于一个关注社会变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视角,去审视现代性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与重塑。作者并非沉湎于对逝去辉煌的伤感,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批判精神,审视了当前建筑界普遍存在的“去语境化”和“同质化”倾向。他笔下的“传统”,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可以激活的生命力,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通过对具体项目的回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建筑,是如何回应了当地的气候、风俗乃至人们的内心需求。这种深度的在地性思考,教会我们在面对新的生活方式时,不应盲目追逐表面的“新潮”,而应回归到对生活本质的关切上,思考“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来安放我们的灵魂”。这种对价值的反思,比单纯的建筑技艺传授来得更为重要和深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和细腻的触感,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讲究慢工出细活的年代。光影在文字间的流动,随着翻页的动作而变化,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把玩的工艺品。尤其是封面那几笔写意的笔触,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了建筑的魂魄,那种东方韵味十足的留白艺术,让人在浮躁的时代里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作者在叙事上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娓娓道来,如同一位老匠人温和地讲述他与泥土和木石的对话;时而又激昂澎湃,像是对着群山呐喊,表达他对传统建筑精神的坚持与热爱。这样的排版和装帧,本身就是对“建造”这一行为最高的敬意,它让阅读体验从信息获取升华为一种感官上的享受,也暗示了书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绝非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对美的郑重承诺。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变化多端,极具文学张力,完全没有一般专业书籍的板滞感。有些章节读起来,如同在读散文诗,句子长短错落有致,充满了音乐的韵律感,那种对自然光线和空间氛围的捕捉,细腻得让人心惊,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午后阳光斜射在斑驳的墙面上留下的光影轨迹。然而,在探讨技术和结构的部分,文字又立刻变得凝练、精准,逻辑清晰得如同精密的工程图纸,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种在诗意与理性之间的自由切换,使得即便是对建筑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叙事的魅力所吸引,并在潜移默化中吸收那些关于空间、材料和时间的深刻见解。这种跨越学科壁垒的表达能力,是很多领域专家所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构建了一座沟通专业知识与大众理解之间的坚实桥梁。
评分每一次合上这本书,心中都会涌起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去探访那些被作者描绘过的古老村落,或是去观察自家老屋的结构细节。它成功地激活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对“家园”和“场所感”的渴求。这种触动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集体潜意识中关于“安居乐业”的古老图景。书中对于材料的偏爱,比如对夯土、青砖和瓦片的细腻描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普通材料,体会到它们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时间沉淀的美感。它不仅仅是一部建筑家的自述,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好好生活”的哲学指南,引导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和珍视我们所处的每一个空间,让每一次停留都成为一次有质量的栖居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