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编著的《极简中国书法史》从文字的起源与功能变化、书体的演变发展与兴衰*替、书写主体的变化及书家的风格特点与文脉传承、帝王的喜好风尚及其影响等方面出发,清晰呈现了书法之发展脉络及其实用与艺术并重的双重特点,展现出了承载千年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本极简单又极不简单的书。字体为纬,时代为 经,如一串串闪光的珍珠,串起千年书法史。
《极简中国书法史》虽小,却像一座富饶的矿山 ,繁忙时随手采撷,不费时,不费力,入手皆是宝贝 ;有暇时,可以深挖,一层一个境界。
书法史学者刘涛先生以其深厚的功底,拈出几条 主线,剔除芜杂:熔铸成薄薄一册,便于读者轻松鸟 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论述通俗而专业,可轻松入手 ,亦可细品深读。
刘涛,1953年生于武汉。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长期从事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魏两晋南北朝书法史、敦煌写经书法、王羲之书法。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著有《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获第六届**图书奖)、《书法丛谈》、《书法欣赏》、《中国书法》等六种。编著《中国书法全集王羲**献之卷》、《四山摩崖刻经》等。
**章 书法这门艺术
一、书法的基本特点
二、书法的艺术性与书法的观念
三、书作与印章
第二章 汉字起源与字体演变
一、汉字起源与仓颉造字
二、字体的演变
三、书体的种种名称
四、书体的“立”与“破”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文字书法
一、殷商甲骨文书法与墨迹
二、殷商、西周的金文书法
三、春秋战国时期书法
第四章 篆书
一、篆书的书法特征
二、秦朝小篆
三、汉朝篆书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篆书
五、唐朝篆书
六、宋元明时期篆书
七、清朝:篆书书法的复兴
第五章 隶书
一、隶书的书法特征
二、古隶
三、汉隶:汉简与汉刻石
四、东晋的“变态”隶书
五、唐隶
六、清朝:隶书书法的复兴
第六章 草书
一、草书的书法特征
二、汉朝草书
三、天下**帖:陆机《平复帖》
四、王羲之的“今草”
五、“颠张狂素”
六、黄庭坚的草书
七、余绪回声
第七章 行书
一、行书的书法特征
二、行书法典:王羲之《兰亭序》
三、王献之的行草书
四、颜真卿《祭侄稿》
五、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六、擒纵有致:黄庭坚的行书
七、沉着痛快:米芾的行书
八、历代行书述略
第八章 楷书
一、楷书的书法特征
二、钟繇:正书之祖
三、王羲之的“今体”楷书
四、北魏后期的楷书
五、唐楷五家
六、流美稳便的“赵字”
第九章 书法家
一、*初的书法家
二、“能书”与“书圣”
三、书法与仕途
四、书法家与抄书写碑
第十章 书画同源
一、“书画同源”说前传
二、张彦远与“书画同源”说
三、“书画同源”说后传
图目
读完大半,我才慢慢领会到这本书的“野心”所在。它摒弃了传统史学那种线性、编年体式的梳理,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碎片化、主题化的结构来构建“中国书法史”的宏大叙事。这种手法,初看之下会让人觉得逻辑链条不够清晰,比如关于宋代文人书法的讨论,并没有像其他书籍那样集中在苏黄米蔡身上,而是散落在对“士人精神”和“自我抒写”的多个章节中,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和归纳。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对媒介和工具的探讨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作者似乎对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的材质变化及其对书写形态的影响,给予了近乎偏执的关注。对于这些具体器物的历史演进,描述得极其细腻,甚至牵扯到了古代制纸工艺的地理分布和时代差异,这对于一个只关心“字”本身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有些偏离焦点的。虽然这些内容拓宽了视野,但坦白讲,我更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具体书家风格演变的技术性分析,比如钩、趯、撇、捺的笔法特点在不同时期的细微差异,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有些“意犹未尽”。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似乎更专注于“书法背后的哲学与文化基因”,而非“书法的技术演变史”。作者对“道”的追寻远大于对“法”的梳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寻找那些关于具体书家笔法特点的“干货”信息,但收获甚少。反而,我对中国文人阶层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通过笔墨来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社会心理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书中对魏晋时期“尚韵”风气形成背后的士族门阀制度的社会结构分析,细致入微,远超了一般书法史的范畴,已经深入到社会学和思想史的领域。因此,这本书更像是对“中国书写文化”进行的一次深刻的、形而上的探讨,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系统梳理历代大家作品和风格流派的入门工具书。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关于“笔墨与生命本体”的深层关联。
评分从装帧设计和版式上看,这本书的排版策略也颇为反直觉。内页留白极多,字体选择偏向于宋体而非传统的黑体或仿宋,使得阅读起来有一种“阅读经典”的庄重感,但同时也牺牲了信息密度。在需要展示关键书家作品或碑帖拓本时,图片通常很小,且往往是黑白印刷,缺乏色彩的还原度,这对于研究视觉艺术的书籍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遗憾。更关键的是,某些章节在讨论书法与同时期其他艺术(如绘画、篆刻)的互动关系时,虽然理论上提升了跨学科的视野,但由于缺乏配图的直观佐证,很多概念性的描述变得非常抽象难懂。比如,谈及明代文徵明的某些绘画用笔如何呼应其书法用笔时,读者只能依靠文字想象,无法直接通过对比来印证作者的观点。这种“重理论、轻图示”的做法,使得对书法实践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本为哲学系或艺术史研究生准备的文献综述,而不是为书法初学者或爱好者准备的普及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清冷”二字来形容最为恰当。它几乎没有使用那种煽动性的、鼓舞人心的语言来赞美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相反,作者的笔触如同外科手术刀般精确而冷静,对历史上的书法流派进行解剖式的审视。在阐述某些书法高峰期时,作者更像是冷眼旁观的记录者,而非热情的歌颂者。例如,在描绘唐代楷书的鼎盛时期时,书中对欧阳询和颜真卿的成就分析,更多地聚焦于结构上的稳定性和时代规范对个体创造力的制约,而非简单地赞扬其“气势恢宏”。这种去魅化的处理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少了一份酣畅淋漓的快感,多了一份审视历史的沉重感。尤其是在涉及对“碑学”和“帖学”两大思潮的对立与融合的分析时,作者的立场显得异常暧昧和中立,并没有明确给出倾向性判断,只是客观地呈现了双方的论据和历史语境,这让习惯了“非黑即白”历史叙事的读者,可能会觉得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向标。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犯嘀咕的。封面设计极简到近乎“寡淡”,墨色和留白的处理,透着一股子现代审美,和我印象中那种装裱精美、图文并茂的传统艺术书籍大相径庭。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把魏晋风度、唐楷的法度森严、宋人尚意、元明清的流变脉络,掰开了揉碎了讲个透彻的“教科书”。然而,拿到后翻阅,发现它似乎更像是一场带着哲学思辨的漫步。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有时候会花上大篇幅去讨论“气韵”与“意境”的抽象概念,而不是直接展示某位碑帖的细节对比。这对于一个想快速查阅“谁是谁的徒弟,谁在什么时期流行什么字体”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挫败。特别是关于早期篆隶的论述,笔墨非常克制,少了些许对出土文物和文献考证的详尽罗列,更侧重于探讨它们如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诞生与演变,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需要读者有相当的耐心去跟随作者的思维轨迹。我甚至一度怀疑,这本书是不是想教我如何“悟道”,而非“习字”。它更像是一本艺术评论的散文集,而不是一本标准的史学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