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岁了,到了和你对着干的年龄。他在很多方面好像能力倒退了:原本动作协调,现在却无缘无故摔跤;原本会一些简单的句子,现在却开始口吃了……好让人困惑。而且,面对叛逆的他,该溺爱还是该严格管教呢? 你想知道的关于3岁孩子的一切,《你的3岁孩子》都将告诉你。本书由美国儿童行为学博士弗兰西斯·伊尔克,与路易丝·埃姆斯合著。
孩子们从三岁长到四岁,会经历很多成长的故事,其中的行为表现也 自然有好有坏。开始的时候他给人的感觉是安全的、友善的、乖顺的、懂 事的、合作的,可是后来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通常来说,三岁的孩子很招人们喜爱,并且他自己也很快乐。可是到 了三岁半,他却处处与自己过不去,总是对四周的事物充满危机感和压力 感。你想知道的关于3岁孩子的一切,《你的3岁孩子》都将告诉你。
《你的3岁孩子》由美国儿童行为学博士弗兰西斯·伊尔克,与路易丝 ·埃姆斯合著。
路易丝·埃姆斯(1908~1996),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塞尔儿童发展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她毕业于耶鲁大学,毕生致力于儿童发展、儿童养育实践研究,其教育理念影响了美国两代年轻父母。
原作者序:给父母一张关于孩子成长的地图
编者序:特别科学特别爱
三岁孩子能力发展及教养简表
**章 从友善到叛逆——三岁孩子的身心发展特质
1.三岁到三岁半:快乐而友善的稳定成长期
◎拒*态度被分享、依赖取代
◎能力全面提升,情绪稳定而欢乐
◎语言能力突飞猛进
2.三岁半到四岁:焦虑而叛逆
◎孩子没有定性让父母头疼
◎对人和动物朋友表现热衷
◎虽然倔强冲动,但积极举动
◎语言等能力发展飞快,男孩易出现恋母情结
3.给父母的提醒
◎有耐心的同时为他制定标准
◎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不同而忧心忡忡
**章 合作意识的启蒙期——三岁孩子的人际关系
1.三岁:喜欢和其他孩子相处,合作意识的启蒙期
◎平等地互动游戏
◎**人物可以对他产生影响
◎不再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有喜恶选择
◎交流互动增强
◎喜欢和大人一起
◎和谁活动比活动本身*重要
◎学会使用技巧达到目的
◎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启蒙期
2.三岁半:孩子对同伴感兴趣,
父母注意引导他避免受排斥
◎开始对活动有所规划,喜欢玩即兴游戏和想象游戏
◎注重朋友,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出面巧妙避免孩子受排斥
3.和兄弟姊妹的关系:化解冲突全靠父母
第三章 让孩子不再和你对着干——与三岁孩子相处的技巧
1.了解与接纳他的两大技巧
◎雇个保姆来缓和你和孩子的关系
◎保证你有大量时间陪孩子,尤其在他耍脾气的时候
2.让生活轻松快乐的十三个技巧
◎如果他不喜欢,尽量少带他上街或者去别人家
◎制订一个严密的计划
◎学会让电视机帮你的忙
◎让孩子独立吃饭
◎试着转移他的注意力
◎尽量不要跟孩子发脾气,试着用温柔的态度去引导孩子
◎灵活处理孩子在行为上的倒退
◎如果他不喜欢走路,就让他在家里玩
◎让他努力成为别人的榜样
◎少用责备、负面的词语和孩子沟通
◎适度引导他的需要
◎运用技巧转移他的注意力
◎妈妈离开前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3.合理的管教方式
4.给父母的提醒
第四章 **后退——三岁孩子的能力表现
1.三岁到三岁半:各方面进步很快
◎动作方面:能很好控制自己的四肢活动
◎视觉方面:有调节视线的能力
◎协调适应方面:会模仿和配合,动作灵巧
◎游戏方面:能发挥想象力,要多带他到户外玩
◎阅读方面:对交通工具、动物等充满兴趣,父母*好每晚都给他讲故事
◎音乐方面:喜欢唱歌并随节奏跑、跳
◎金钱概念方面:对所有权有明确概念,对金钱也有认识
◎电视方面:适当地观看电视节目对孩子没什么坏处
◎语言方面:快速发展期
◎与他人交谈方面:在游戏中增强沟通能力
2.三岁半到四岁:正常的倒退期
◎动作方面:能力倒退是正常现象
◎视觉方面:不要担心孩子暂时出现的眨眼和斗鸡眼
◎协调适应方面:进步很大
◎语言方面:对语言表达有浓厚兴趣,开始注意语法
◎与他人交谈方面:能在众人中表达自己,在角色扮演中进步
第五章 好玩就能好快乐——三岁孩子的庆生会
1.成功秘诀
◎邀请的小客人人数
◎在场家长的人数
2.活动安排
◎十一点至十二点之间:迎接客人
◎十二点至十二点半:用餐时间
◎十二点半至一点:游戏时间
◎一点至两点:送别客人
3.花费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第六章 小技巧发挥大作用——三岁孩子的生活常规
1.饮食:从乖宝宝到对着干
◎好胃口又听话的三岁
◎三岁半:孩子不好好吃饭,妈妈怎么办?
2.睡眠很好,妈妈可以准备起床礼物
3.天天睡午觉
4.大小便自己解决
5.喜欢洗澡
6.穿脱衣服动作娴熟,父母帮忙要果断
7.情绪的发泄
第七章 妈妈做对了,孩子就会了——三岁孩子的心智能力
1.时间概念:把时间具体化,有助于孩子的学习
2.空间概念:如果很弱一定要及时补救
3.数的概念:开始会简单的计数
4.幽默感:注意继续培养
◎三岁半孩子典型的幽默
5.编说故事能力:暴力情节出现属于正常现象
6.一般创造力:开发的黄金时间
第八章 因材施教——三岁孩子的个别差异
1.动机弱的孩子要好好鼓励
2.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要紧
3.自主性弱的孩子*需要提醒和引导
4.给适应力差的孩子一个稳定的环境
5.不要用外力改变孩子动作的快慢
6.要求**的孩子要鼓励他去尝试
7.两个办法让孩子感到快乐
8.排行影响个性发展
9.性别不同,表现也会不一样
10.给父母的提醒
第九章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些麻烦?——源自妈妈们的真实故事
1.女儿特别不听话,怎么办?
2.女儿老爱黏着我不放,怎么办?
3.怎样面对我的小暴君女儿?
4.孩子爱捉弄妹妹,怎么办?
5.该怎样和孩子解释“死亡”之类的事?
6.孩子总喜欢咬被单,怎么办?
7.孩子不肯接受大小便训练,怎么办?
8.儿子不肯坐着好好吃饭,怎么办?
9.我该不该告诉儿子他是“养子”呢?
10.儿子害怕玩具小丑,怎么办?
11.宝宝恐惧黑夜,不敢上床睡觉,怎么办?
12.孩子总是撞击头部,怎么办?
13.孩子有用左手的习惯,怎么办?
14.孩子不喜欢自己的性别,怎么办?
15.必须让孩子上托儿所吗?
16.孩子三岁了,不可以教他认字吗?
17.怎样对待孩子才算是“溺爱”呢?
结语
附录一:适合三岁孩子的玩具
这本书的文风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刻意营造一种“权威”感,反而像是一个睿智的邻家长辈,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解构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育儿难题。我最喜欢它处理“情绪”问题的方式,它不主张压抑或强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是鼓励我们去“命名”和“确认”那些强烈的情感。比如,书中关于“嫉妒”的探讨,它把嫉妒描述成一种“对连接的渴望”,而不是一种需要被立即纠正的“负面特质”。这种重新定义的方式,极大地减轻了我的道德负担和焦虑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深吸一口气,然后带着新的视角去看待刚才发生的事情。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解决问题”的书,而是一本让你“重新思考问题本质”的书。它的行文流畅自然,偶尔穿插的几个比喻恰到好处,精准地击中了那些隐藏在我们日常互动背后的深层动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我们如何与孩子进行一场更诚实、更深层次的对话,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命令与服从。
评分老实说,我是一个对“理论”比较抗拒的实践派家长,很多育儿书里那些宏大的理论框架对我来说就像是空中楼阁。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几乎完全避开了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一系列极其微观的、甚至有些琐碎的日常片段,搭建起了自己的育儿哲学。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自主性”的部分,作者没有直接谈“放手”,而是描绘了一个孩子费力地想把一双鞋自己穿上的场景,以及家长在旁边忍住帮忙的“煎熬”。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对家长内心挣扎的精准刻画,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就是我的“内心独白记录者”。这本书的节奏非常缓慢而坚定,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体会那种“等待”的力量。它不像很多育儿书那样催促你快点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反而是鼓励我们珍惜每一个“不完美”的当下。读完后,我不再急于让孩子学会认字或算术,而是开始为他搭建更多可以独自探索的空间,即使这意味着房间会更乱一点,过程会更慢一点。这种对“慢生活”的推崇,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近乎哲学的沉思感,但却完全没有晦涩难懂的句子,反倒是用极其简洁明了的语言直击核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界限”的处理,它不是像我们过去理解的那样,是用来“限制”孩子自由的栅栏,而是一种“爱的容器”。作者通过对不同情境的描述,清晰地展示了界限如何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预测性,从而让他们敢于更勇敢地探索。这种角度的转换,彻底治愈了我过去对设立规矩的抵触情绪。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场自我教育,它不是教你如何“控制”你的孩子,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管理”你自己的反应。比如,当孩子对一个玩具产生强烈的占有欲时,书中提供的应对策略不是立即没收或强行分享,而是引导双方去理解“为什么需要这个玩具”背后的情感需求。这种高情商的沟通技巧,不是死板的步骤,而是融入在对人性深刻理解中的自然流露,让人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沟通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说教式育儿指南的腔调。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坐在你对面的沙发上,跟你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孩子成长的微妙瞬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观察”这个动作的强调,她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做什么”,而是引导你去“看”——看你的孩子是如何与世界互动的,看那些我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的小细节。比如,她对孩子在沙坑里堆城堡时那种全神贯注的描绘,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我家那个小家伙,他那股子执着劲儿,在大人看来可能只是玩泥巴,但在书中,却被赋予了构建世界和探索物理法则的意义。文字的质感非常细腻,仿佛能触摸到纸张上描绘出的那些柔软的、充满生命力的场景。读完之后,我不再那么焦虑于是不是要买最新的早教玩具,而是更愿意花时间坐在角落里,静静地观察他解决一个小难题的过程。这种从“管理”到“陪伴”的心态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童年”本身的价值,而不是被各种“超前教育”的焦虑所裹挟。那种温暖而又充满智慧的光芒,让整个阅读过程都变成了一种心灵的梳理。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类型的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市面上类似的“育儿经”汗牛充栋,大多是千篇一律的理论堆砌,读起来味同嚼蜡。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节奏非常跳跃,但又奇妙地保持了内在的连贯性,仿佛是捕捉到了孩子那种跳跃性的思维脉络。作者擅长使用极其生活化的场景来阐述深刻的心理学概念,比如“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大发脾气”,她没有用复杂的术语去解释,而是通过一个“小小的杯子被打翻”的场景,将“控制感”的缺失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的案例都不是那种“完美家庭”的理想化版本,而是充满了日常的烟火气和不完美的真实。这让我感觉非常亲切,好像作者真的深入到我们普通家庭的厨房、客厅和游乐场里进行过细致的田野调查。而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趣,它不是按年龄划分的章节,而是按“主题”来组织,比如“关于界限的对话”、“探索感官的世界”,这种模块化的设计非常方便我随时翻阅,针对我当前遇到的具体困惑,找到快速且富有洞察力的解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