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电影》一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四十余年的洗礼,已成为百余所世界名校电影概论、影视制作、电影美学等专业的经典教材和必读书目,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书中提供了各种认识电影的角度,帮助读者了解电影是怎样以一种复杂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传播的;同时,通过剖析大量影片实例,结合众多剧照来解释电影创作过程,使学电影变得更为生动有趣。
哈佛大学、MIT、纽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台湾大学等众多世界知名院校影视课程指定教材,培生教育集团全球畅销的教材之一。
被评为全美畅销书,当今世界发行量、流传度皆高居榜首的电影入门书。在英、德、加、澳、新、南非等地广受欢迎,并被译成日、韩、希伯来等多种语言。
集电影概论和电影赏析于一体。全书搜集超过四百张珍贵剧照,涵盖影史经典之作和卖座佳片。
提供精准而成熟的电影分析技巧,批露当今热明星的新闻,探讨高票房电影的市场策略,展现电影技术前沿动向,反映电影产业发展趋势。
翻译可靠,译文流畅优美,著名电影学者焦雄屏二十多年来不断修订、校正,对本书推崇备至。
“近二十年来,在任何华人电影人的书架上,总会看到此书的踪影,足见它对电影的制作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焦雄屏(电影监制,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教授)
路易斯?贾内梯(Louis Giannetti),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荣誉教授。贾内梯先生毕业于爱荷华大学及波士顿大学,20 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讲授18世纪英语文学,后转入电影研究。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内容涵盖政论、文学和戏剧等多方面,代表作有《闪回:电影简史》《美国电影大师》《戈达尔及其他:电影形式论文集》等。
焦雄屏,电影监制,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教授。成功推动台湾新电影浪潮,也是台湾电影在国际上成功的关键人物。
她曾监制多部中港台电影,包括《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听说》《白银帝国》《侯孝贤画像》《禅?打》,此外也参与《阮玲玉》《苹果》《观音山》摄制,新作品是《超少年密码》。
她是著名的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教授,并担任金马主席。她经常出任国际一流电影节的评审,也出席耶鲁、伯克利、哈佛、UCLA等名校学术会议及演讲。1993年她曾担任过台湾电影年的执行长,大规模培养台湾至今在一线工作的制片、录音、摄影、美术、动画、表演人才,并出版了一系列台湾电影史丛书,推动数十个台湾电影在外国的专题展,电影数字数据库,替台湾电影打下日后蓬勃的基础。
她出版书超过八十本,获颁母校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赫斯特大奖,中国《南方都市报》十年电影贡献奖,印度影展终生成就奖,People之“菁钻”大奖,《天下》杂志台湾千禧年有影响的200人物之一,以及2013年台北电影节卓越贡献奖。
近来在视频网站主持《聚焦》对谈节目,广受观众欢迎与媒体关注。
致中国读者
译者序
前言
第—章摄影
1.1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
1.2镜头
1.3角度
1.4光与影
1.5彩色
1.6镜片、滤镜及底片
1.7特殊效果
1.8电影摄影师
延伸阅读
第二章场面调度
2.1景框
2.2构图和设计
2.3区域空间
2.4距离关系
2.5开放与封闭的形式
延伸阅读
第三章运动
3.1运动感觉
3.2摄影机运动
3.3动作的机械扭曲
延伸阅读
第四章剪辑
4.1连续性
4.2格里菲斯与古典剪辑
4.3苏联蒙太奇与形式主义传统
4.4巴赞与现实主义传统
4.5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分镜表
延伸阅读
第五章声音
5.1历史背景
5.2音效
5.3音乐
5.4歌舞片
5.5语言
延伸阅读
第六章表演
6.1剧场与电影表演
6.2美国明星制度
6.3表演风格
6.4选角
延伸阅读
第七章戏剧
7.1时间、空间及语言
7.2导演
7.3布景与装置
7.4戏服与化妆
延伸阅读
第八章故事
8.1叙事学
8.2观众
8.3古典模式
8.4现实主义叙事
8.5形式主义叙事
8.6非剧情叙事
8.7类型与神话
延伸阅读
第九章编剧
9.1编剧
9.2电影剧本
9.3《西北偏北》:阅读剧本
9.4象征、比喻
9.5观点
9.6文学改编
延伸阅读
第十章意识形态
10.1“左一中一右”
10.2文化、宗教及种族
10.3女性主义
10.4同性恋解放
10.5基调
延伸阅读
第十一章理论
11.1现实主义理论
11.2形式主义电影理论
11.3作者论
11.4折衷及综合理论
11.5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11.6历史学
延伸阅读
第十二章综论:《公民凯恩》
12.1摄影
12.2场面调度
12.3摄影机运动
12.4剪辑
12.5声音
12.6表演
12.7戏剧
12.8故事
12.9编剧
12.10意识形态
12.11评论
延伸阅读
重要词汇
图例索引
出版后记
我刚开始教书时,手边缺一本完整的电影教科书。于是我影印了这本英文书《认识电影》(Understanding Movies,这是我认为)的部分,在课堂中半教电影半教英文困难地上课。学生和我都痛苦不堪。这使我下决心一定要译出一本优良教科书来。这就是《认识电影》在台流行之由来,因为它出版后颇受欢迎,不仅电影系学生看,许多爱好电影的观众也爱看。不但差点入选当年十大好书,而且年年成为电影系列指定参考书,连大陆也出现盗版。
如今,电影书籍琳琅满目,《认识电影》却始终非常*销,令人欣慰。而当初与我一同奋斗的学生现在也都已踏入各种专业的领域,有做导演的,有做剧场的。一代一代大家仍在读更新版的《认识电影》,而我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译注、校订新的更动。我只希望贾内梯先生别更动那么快,刚换完新版,更新一版又出来了。好累!
也值得,因为它的确是本入门好书,简单易懂,一目了然。现在大陆终于出了新版本。愿大家在电影世界中体会更多,得到更多!
焦雄屏
2007年9月2日
这本《认识电影》(第11版,插图版)简直是为我这种电影发烧友量身定做的,尤其是那些渴望深入了解电影制作幕后故事的读者。我一开始还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影视课程教材”听起来就有点让人望而却步,但翻开书才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他们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电影技术和艺术概念融入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比如,关于场面调度那一部分,书中引用了大量经典影片的镜头截图作为视觉辅助,让你能立刻理解导演是如何通过演员的走位、景深的处理来构建叙事张力的。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电影流派的梳理,从默片时代的蒙太奇到新浪潮的即兴手法,作者都进行了清晰的脉络梳理,让一个自诩看了不少片子的人,也能从中发现许多过去被忽略的细节。这本书的插图质量极高,很多都是高分辨率的剧照或者技术图解,这对于提升阅读体验来说是巨大的加分项。感觉就像是手里拿着一个私人定制的电影导览手册,随时可以暂停下来,对照书本研究一下某个经典镜头的奥秘。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收藏夹里那些老电影的“解码器”。
评分我最近入手这本书,主要是想系统性地梳理一下自己对电影叙事结构混乱的理解。市面上很多电影理论书要么是纯粹的理论堆砌,读起来枯燥乏味,要么就是只关注某个特定导演或某部作品的深度解读,缺乏宏观的视野。而这本第11版恰恰填补了这种空白。它对“情节线”、“人物弧光”以及“主题深化”这几个核心概念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视听语言”的解析,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于“翻译”那些无声的电影技巧。例如,在讨论声音设计时,它不仅仅停留在“环境音”、“对白音”的分类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心理声景”如何服务于角色的内心活动,这一点对我写影评或者进行创作构思时启发极大。书中的排版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关键术语都会有醒目的标注,而且页边留白适中,方便读者随时做笔记和批注。我已经把这本书的几个章节反复看了好几遍,每一次都能在之前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认识,这绝对是一本可以伴随职业生涯成长的参考书,而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带着一点点对“旧版”教材的怀旧情结,希望看看新的版本在与时俱进方面做得如何。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保留了电影艺术经典理论根基的同时,对当代电影现象的关注度也非常到位。比如,关于数字技术对摄影美学的影响、独立电影融资模式的变迁,以及网络流媒体平台对叙事节奏的重塑等议题,书中都有涉及到,这保证了内容的前沿性。我特别关注了它对“类型片”的分析部分,不同于以往将类型片视为刻板公式的讲解方式,作者这次引入了更多跨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如“赛博朋克”这类全球化类型片如何在不同地区产生变异和发展,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对于一个长期关注亚洲电影和实验电影的读者来说,能在这样一本主流教材中看到对非好莱坞体系的充分重视,实在难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平衡的、全球化的视角,让你既能理解经典的好莱坞叙事范式,也能欣赏世界各地光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评分对于我这种从纪录片制作转入剧情片学习的跨界人士来说,理解“虚构”的逻辑至关重要,而这本书在处理虚构叙事与纪实手法之间的边界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书中对“真实感”的探讨,不光涉及布景和服装的考据,更深入到表演的“可信度”层面,它用细致的文字描述了演员如何通过微表情和身体语言来建立角色的内在真实性。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想从事编剧工作的人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只是教你“如何写故事”,而是教你“如何用影像的语言来呈现故事的内核”。书中穿插的一些“导演笔记”或“制作人反思”的小栏目,更是提供了宝贵的行业内幕视角,让你明白艺术构想是如何在预算、时间、演员档期等现实约束下最终成型的。这些实操层面的洞见,是纯粹的学院派理论书所无法企及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电影制作的整个链条,从概念萌芽到最终银幕呈现,都有了一种更全面、更具同理心的理解。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这对于一本需要频繁翻阅和携带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封面设计低调而富有质感,内页用纸相当考究,即使是那些复杂的黑白技术图,在印刷出来后依然保持了极高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完全没有传统教材那种廉价的“白纸油墨味”。我是一个习惯在咖啡馆里边听音乐边阅读的人,这本书的开本和重量控制得恰到好处,不会像某些精装大部头那样笨重到让人望而生畏。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深度阅读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它教会了我如何进行“主动观看”,而不是被动接受。当你读完关于剪辑理论那一章后,你再去看任何一部精心制作的影片,都会不自觉地去分析那些转场、跳切背后的情感驱动力。这本书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告诉你“这部电影是好是坏”,而在于它为你提供了分析和判断的“工具箱”,让你自己成为那个拥有最终解释权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