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編著的《極簡中國書法史》從文字的起源與功能變化、書體的演變發展與興衰*替、書寫主體的變化及書傢的風格特點與文脈傳承、帝王的喜好風尚及其影響等方麵齣發,清晰呈現瞭書法之發展脈絡及其實用與藝術並重的雙重特點,展現齣瞭承載韆年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
一本極簡單又極不簡單的書。字體為緯,時代為 經,如一串串閃光的珍珠,串起韆年書法史。
《極簡中國書法史》雖小,卻像一座富饒的礦山 ,繁忙時隨手采擷,不費時,不費力,入手皆是寶貝 ;有暇時,可以深挖,一層一個境界。
書法史學者劉濤先生以其深厚的功底,拈齣幾條 主綫,剔除蕪雜:熔鑄成薄薄一冊,便於讀者輕鬆鳥 瞰浩瀚的中國書法史。論述通俗而專業,可輕鬆入手 ,亦可細品深讀。
劉濤,1953年生於武漢。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曆史係,留校任教。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長期從事中國書法史、書法技法的教學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漢魏兩晉南北朝書法史、敦煌寫經書法、王羲之書法。發錶研究論文四十餘篇。著有《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捲》(獲第六屆**圖書奬)、《書法叢談》、《書法欣賞》、《中國書法》等六種。編著《中國書法全集王羲**獻之捲》、《四山摩崖刻經》等。
**章 書法這門藝術
一、書法的基本特點
二、書法的藝術性與書法的觀念
三、書作與印章
第二章 漢字起源與字體演變
一、漢字起源與倉頡造字
二、字體的演變
三、書體的種種名稱
四、書體的“立”與“破”
第三章 先秦時期的文字書法
一、殷商甲骨文書法與墨跡
二、殷商、西周的金文書法
三、春鞦戰國時期書法
第四章 篆書
一、篆書的書法特徵
二、秦朝小篆
三、漢朝篆書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篆書
五、唐朝篆書
六、宋元明時期篆書
七、清朝:篆書書法的復興
第五章 隸書
一、隸書的書法特徵
二、古隸
三、漢隸:漢簡與漢刻石
四、東晉的“變態”隸書
五、唐隸
六、清朝:隸書書法的復興
第六章 草書
一、草書的書法特徵
二、漢朝草書
三、天下**帖:陸機《平復帖》
四、王羲之的“今草”
五、“顛張狂素”
六、黃庭堅的草書
七、餘緒迴聲
第七章 行書
一、行書的書法特徵
二、行書法典:王羲之《蘭亭序》
三、王獻之的行草書
四、顔真卿《祭侄稿》
五、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六、擒縱有緻:黃庭堅的行書
七、沉著痛快:米芾的行書
八、曆代行書述略
第八章 楷書
一、楷書的書法特徵
二、鍾繇:正書之祖
三、王羲之的“今體”楷書
四、北魏後期的楷書
五、唐楷五傢
六、流美穩便的“趙字”
第九章 書法傢
一、*初的書法傢
二、“能書”與“書聖”
三、書法與仕途
四、書法傢與抄書寫碑
第十章 書畫同源
一、“書畫同源”說前傳
二、張彥遠與“書畫同源”說
三、“書畫同源”說後傳
圖目
這本書,說實話,初拿到手裏的時候,我其實是有點犯嘀咕的。封麵設計極簡到近乎“寡淡”,墨色和留白的處理,透著一股子現代審美,和我印象中那種裝裱精美、圖文並茂的傳統藝術書籍大相徑庭。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把魏晉風度、唐楷的法度森嚴、宋人尚意、元明清的流變脈絡,掰開瞭揉碎瞭講個透徹的“教科書”。然而,拿到後翻閱,發現它似乎更像是一場帶著哲學思辨的漫步。作者的敘事節奏非常舒緩,有時候會花上大篇幅去討論“氣韻”與“意境”的抽象概念,而不是直接展示某位碑帖的細節對比。這對於一個想快速查閱“誰是誰的徒弟,誰在什麼時期流行什麼字體”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有些挫敗。特彆是關於早期篆隸的論述,筆墨非常剋製,少瞭些許對齣土文物和文獻考證的詳盡羅列,更側重於探討它們如何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的誕生與演變,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論證方式,需要讀者有相當的耐心去跟隨作者的思維軌跡。我甚至一度懷疑,這本書是不是想教我如何“悟道”,而非“習字”。它更像是一本藝術評論的散文集,而不是一本標準的史學著作。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似乎更專注於“書法背後的哲學與文化基因”,而非“書法的技術演變史”。作者對“道”的追尋遠大於對“法”的梳理。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尋找那些關於具體書傢筆法特點的“乾貨”信息,但收獲甚少。反而,我對中國文人階層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通過筆墨來構建自我身份認同的社會心理過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例如,書中對魏晉時期“尚韻”風氣形成背後的士族門閥製度的社會結構分析,細緻入微,遠超瞭一般書法史的範疇,已經深入到社會學和思想史的領域。因此,這本書更像是對“中國書寫文化”進行的一次深刻的、形而上的探討,而不是一本麵嚮大眾、係統梳理曆代大傢作品和風格流派的入門工具書。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理論基礎,纔能真正體會到作者想要傳達的關於“筆墨與生命本體”的深層關聯。
評分從裝幀設計和版式上看,這本書的排版策略也頗為反直覺。內頁留白極多,字體選擇偏嚮於宋體而非傳統的黑體或仿宋,使得閱讀起來有一種“閱讀經典”的莊重感,但同時也犧牲瞭信息密度。在需要展示關鍵書傢作品或碑帖拓本時,圖片通常很小,且往往是黑白印刷,缺乏色彩的還原度,這對於研究視覺藝術的書籍來說,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遺憾。更關鍵的是,某些章節在討論書法與同時期其他藝術(如繪畫、篆刻)的互動關係時,雖然理論上提升瞭跨學科的視野,但由於缺乏配圖的直觀佐證,很多概念性的描述變得非常抽象難懂。比如,談及明代文徵明的某些繪畫用筆如何呼應其書法用筆時,讀者隻能依靠文字想象,無法直接通過對比來印證作者的觀點。這種“重理論、輕圖示”的做法,使得對書法實踐者來說,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大打摺扣。它更像是一本為哲學係或藝術史研究生準備的文獻綜述,而不是為書法初學者或愛好者準備的普及讀物。
評分讀完大半,我纔慢慢領會到這本書的“野心”所在。它摒棄瞭傳統史學那種綫性、編年體式的梳理,而是采取瞭一種更加碎片化、主題化的結構來構建“中國書法史”的宏大敘事。這種手法,初看之下會讓人覺得邏輯鏈條不夠清晰,比如關於宋代文人書法的討論,並沒有像其他書籍那樣集中在蘇黃米蔡身上,而是散落在對“士人精神”和“自我抒寫”的多個章節中,需要讀者自己去拼湊和歸納。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書中對媒介和工具的探討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作者似乎對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的材質變化及其對書寫形態的影響,給予瞭近乎偏執的關注。對於這些具體器物的曆史演進,描述得極其細膩,甚至牽扯到瞭古代製紙工藝的地理分布和時代差異,這對於一個隻關心“字”本身的書法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有些偏離焦點的。雖然這些內容拓寬瞭視野,但坦白講,我更希望看到更多關於具體書傢風格演變的技術性分析,比如鈎、趯、撇、捺的筆法特點在不同時期的細微差異,這本書在這方麵顯得有些“意猶未盡”。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用“清冷”二字來形容最為恰當。它幾乎沒有使用那種煽動性的、鼓舞人心的語言來贊美中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相反,作者的筆觸如同外科手術刀般精確而冷靜,對曆史上的書法流派進行解剖式的審視。在闡述某些書法高峰期時,作者更像是冷眼旁觀的記錄者,而非熱情的歌頌者。例如,在描繪唐代楷書的鼎盛時期時,書中對歐陽詢和顔真卿的成就分析,更多地聚焦於結構上的穩定性和時代規範對個體創造力的製約,而非簡單地贊揚其“氣勢恢宏”。這種去魅化的處理方式,使得閱讀過程少瞭一份酣暢淋灕的快感,多瞭一份審視曆史的沉重感。尤其是在涉及對“碑學”和“帖學”兩大思潮的對立與融閤的分析時,作者的立場顯得異常曖昧和中立,並沒有明確給齣傾嚮性判斷,隻是客觀地呈現瞭雙方的論據和曆史語境,這讓習慣瞭“非黑即白”曆史敘事的讀者,可能會覺得缺乏一個明確的指嚮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