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功德宝集偈跨语言对勘研究(精)/西夏文献研究丛刊

西夏功德宝集偈跨语言对勘研究(精)/西夏文献研究丛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建录波波娃... 编
图书标签:
  • 西夏文献
  • 功德宝集
  • 佛教
  • 对勘研究
  • 跨语言研究
  • 西夏历史
  • 宗教研究
  • 文献学
  • 少数民族文化
  • 西夏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
ISBN:9787532573677
商品编码:2490209937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西夏功德宝集偈跨语言对勘研究(精)/西夏文献研究丛刊
  • 作者:段玉泉|主编:杜建录//波波娃
  • 定价:78
  • 出版社:上海古籍
  • ISBN号:978753257367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12-01
  • 印刷时间:2014-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330
  • 字数:380千字

编辑**语

《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是印度佛教般若部的重要经典。现存西夏文献中,《功德宝集偈》兼具汉、藏、西夏文三种文本,这也是比较少见的。通过各种语言文本的对勘,《西夏功德宝集偈跨语言对勘研究》作者段玉泉发现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

目录

总序
引言
研究篇
一、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综考
(一)西夏文本残卷的判定
(二)西夏文本残卷序说
1.**藏卷
2.英国藏卷
3.日本藏卷
4.法国藏卷
5.俄国藏卷
(三)西夏文译本的成书年代及版本
附:西夏文本《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考订一览
二、西夏文本的汉藏对勘材料
(一)房山云居寺汉文本
(二)两个不同的藏文本
1.房山云居寺本
2.俄藏黑水城出土XT16号藏文文献
3.黑水城出土XT16号藏文文献与房山云居寺藏文本的关系
三、《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在西夏的传译过程
(一)西夏诸本的传译者
1.贤觉帝师波罗显胜
2.五明显密国师拶也阿难捺
3.演义法师遏啊难捺吃哩底
4.显密法师周慧海
5.汉译本作者鲜卑宝源
(二) 《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诸本间的关系
1.周慧海西夏文译本的翻译底本
2.西夏文译本依据的藏文底本为西夏重新译出
3.周慧海译本与宝源汉译本的关系
4.流传脉络
(三)西夏藏传佛教文献翻译过程中的梵译与梵本问题
四、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集偈》与《功德宝集偈》的关系
(一)关于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集偈》
(二)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集偈》与《功德宝集偈》文本之比较
(三)周慧海译本与金刚王译本流传之比较
五、结语
对勘篇
凡例
《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卷上)夏汉藏对勘
《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卷中)夏汉藏对勘
《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卷下)夏汉藏对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梵文本《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
二、佛教词语对照表
三、藏文字母转写符号对照
后记


《敦煌吐蕃文书辑佚考证(增订本)》内容简介 主题与范围: 本书聚焦于敦煌古藏文(吐蕃文)文书的整理、辑佚与考证工作,是敦煌学和吐蕃学研究领域内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它以一种系统化、细致入微的眼光,对长期以来散佚于海内外各大机构、未经充分整理和研究的吐蕃文书残片及拓片进行抢救性收集、辨识、摹写、录文和深度考证。 本书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公元八世纪至九世纪,即吐蕃王朝鼎盛及其历史转折时期,所涉及的地域涵盖河西走廊、河湟地区以及青藏高原腹地。作者的立足点在于弥补现有敦煌吐蕃文书主要出版物(如《敦煌吐蕃文书》系列)的疏漏和不足,力求构建一个更为完整和可靠的吐蕃文书数据库。 核心内容与章节结构: 本书并非简单地对文书进行罗列,而是建立在一系列严谨的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基础之上。全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失载文书的搜集与初步辨识 本部分详细记录了作者利用数十年来的田野调查、馆藏访问和文献比对工作,从全球范围内(包括国内各大图书馆、博物馆以及部分私人收藏)收集到的、尚未被正式出版或仅以低质量影印件形式存在的吐蕃文书残片线索。 残片定级与分类: 依据文书的保存状态、书写风格和纸张年代,进行初步的年代学和文种学分类。 考证方法论述: 详细阐述了作者在面对残破、墨色模糊的文书时,所采用的文字识别、符号校对、文法还原的具体方法论,强调了结合梵文、汉文、回鹘文等邻近文献进行交叉验证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关键性文书的辑佚与摹写 这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作者针对那些虽被提及但长期未能完整释读或校勘的“疑难杂件”进行了深入攻坚。 官府行政文书的辑补: 重点关注涉及吐蕃中央政权与河西地方官僚体系之间往来的公文、册令、印信残档等。例如,对几份关键性税赋清单和军事情报的残片进行了重新组合与语义恢复,揭示了吐蕃统治下地方治理的实际运作机制。 宗教文献的补遗: 辑录和考证了数批与密宗、萨满教、苯教相关的残卷。这些文书往往在正统佛教典籍中难以找到对应,为研究吐蕃宗教的复杂性提供了新材料。其中对几段关于“九头象王”传说的残句的解读,修正了以往某些学者的推断。 民间契约与书信: 收集并释读了大量反映普通吐蕃人在河西定居生活的文书,包括买卖契约、婚约、债务记录和私人信札。这些文献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结构、经济往来和日常生活细节的了解。 第三部分:考证与历史背景重构 本部分将整理出的新材料置于宏大的历史框架下进行解读,通过文书内容反哺历史研究。 地名、人名、官衔的辨析: 针对文书中反复出现的、但含义模糊或译法不一的专有名词,进行了细致的校勘。例如,对“帕旁”、“论(lön)”等重要职位的具体权限划分,提出了基于新材料的细致划分。作者特别考证了十余个在传统史籍中仅有一鳞半爪记载的河西小城驻防部队的更迭情况。 年代的精准标定: 许多文书仅有模糊的纪年,作者通过对比天文历法记录、节气记录以及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某次战役或某位大臣的任期),对一批文书的年代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精确校准。 语言学特征分析: 基于新发现的大量样本,系统分析了早期吐蕃语(特别是河西走廊方音)在词汇、句法结构上相对于后世或高原标准语的差异和演变痕迹,为藏语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辑佚”与“考证”并重的工作方法。它不仅是材料的汇编,更是一部应用文献学、历史学、语言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报告。作者以极高的学术审慎度,对每一条存疑的释读都进行了多重论证,力求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事实。 通过本书的增订和补充,原本零散、难以获取的吐蕃文书碎片被系统地整合进敦煌吐蕃学研究体系中,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精确度和深度。它对于研究吐蕃在唐代对河西走廊的统治策略、文化交流(尤其是汉藏文化间的渗透与融合)以及吐蕃文字系统的发展历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敦煌吐蕃文书研究迈入了一个更加精细化、深入化的新阶段。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密度非常高,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阅读过程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持续的专注力。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带着放大镜去细细品味每一个注释和引文的来源。然而,正是这份“不妥协”的专业性,才使得它具备了长久的生命力。我预见,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任何想在西夏文献研究领域发声的人,都无法绕开这本书所奠定的基调和提供的参考坐标。它像是被放置在书架高处的一座灯塔,指引着后来的探索者们前行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那种典雅的古籍风格,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对得起它所承载的学术分量。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字体排布考究,即使是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西夏文字,也能感受到排版者的用心。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那种低调的纹饰,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那个神秘王朝的遗风。对于一个对手稿文献有洁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对传统学术规范的尊重,在如今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初翻阅此书的目录和前言,我立刻被作者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所折服。可以看出,作者在文献搜集和比对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那种“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深入了解西夏历史和宗教文本的学者或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石。它不像某些流行的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耸人听闻的叙事,而是老老实实地蹲在田埂上,一砖一瓦地构建知识的殿堂。我欣赏这种学术上的内敛和沉稳,它代表了对知识的敬畏之心,而非对眼球经济的追逐。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的旁观者,我深感学术研究的孤寂与不易。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这个相对小众却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所采取的“跨语言对勘”这一独特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西夏宗教思想的维度,使得原本被碎片化处理的史料得以重构一个更为整体的图景。这种方法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突破,是衡量一部严肃学术著作价值的关键标准。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遥远的过去,不同文化和信仰体系是如何进行艰难而深刻的对话的。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性,从宏观的背景介绍到微观的文本分析,层层递进,毫不含糊。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跨语言的复杂问题时,展现出一种近乎魔术般的梳理能力,将原本纠缠不清的线索一一解开,使得原本晦涩的义理变得相对清晰可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那种智力上的挑战感是令人兴奋的,它促使读者主动地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深度和持久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