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基层社会治理
:32元
作者:吴锦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300182131
字数:264000
页码:2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是“浙江”。浙江人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很多领域有幸成了“个吃螃蟹”的人。《服务型大视野丛书:基层社会治理》选择浙江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作为实证支撑,借以诠释我国新时期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新体制的具体内涵和路径。
二是“基层”。在我国单位体制消解、户籍制度松动后,基层社会治理出现了大片真空地带。转型时期如何重构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这是贯穿《服务型大视野丛书: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条主线。
三是'枫桥经验'。'枫桥经验'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一面长盛不衰的旗帜,而且与时俱进。近年来浙江各地创造了很多'依靠群众,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它们是本书的重要素材。
四是'资源整合'。本书以'党政主导'为着眼点,研究我国基层政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如何有效发挥整合作用这一关键问题,将基层资源整合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治理”的书是有点抵触的,总觉得会是些官方腔调的术语堆砌。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作者就是一位长年驻扎在基层的老干部,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把那些拗口的政策和复杂的困境,讲得透彻又带点幽默感。比如,书中描述某地尝试引入“数字工具”进行精细化管理时遇到的“数据孤岛”和“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那个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忍不住笑出声,但笑过之后又是深深的思考:技术是把双刃剑,如何确保技术进步不落下任何一个人,这才是基层治理的真正考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人情味”,它没有把居民和管理者抽象化,而是还原了他们在具体情境下的挣扎、妥协与合作。读完后,我感觉对基层工作者多了一份理解和敬意,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体制的框架内,努力为老百姓争取到每一分实实在在的福祉。
评分我过去对“善治”的理解非常抽象,总觉得那是精英阶层在象牙塔里讨论的理想状态。但这本书硬生生地把“善治”的理念,拉到了我们每天生活着的菜市场、老旧小区的楼道里。它通过一系列关于“社区营造”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培育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将“被管理者”转变为“共同建设者”。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地方性知识”的尊重和发掘。很多自上而下的规划,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忽视了本地居民对环境、历史和需求的独特认知。这本书强调,真正的有效治理,必须建立在对地方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之上。它提供了一套方法论,教我们如何倾听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如何将那些看似琐碎、不合规范的“土办法”整合进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中。这本书对我最大的触动是,治理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而是持续不断的沟通、磨合与相互学习的过程。它让我对未来社区发展的方向,有了一个更加务实和充满希望的展望。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尤其是在融合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多个学科视角这一点上,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它不仅仅是描述“做什么”,更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是这样”。例如,书中对“治理”与“管理”区别的辨析,清晰地勾勒出了现代社会治理范式转型的轨迹。过去我们习惯于自上而下的“管理”,强调效率和控制,但作者强调,在多元利益主体并存的当代基层,必须转向更具包容性的“治理”,这意味着权力需要被分享,决策过程需要被公开。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风险社会”背景下,基层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章节。作者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公众恐慌与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提出了一套基于“韧性社区”的构建路径。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都非常突出。对于我这种习惯于从理论高度审视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智力支撑。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为我所在的居民小组的活动策划头疼,总觉得我们搞的活动缺乏深度,流于表面。偶然间翻到这本书,简直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对“社会资本”的论述,尤其是在社区层面的构建和维系,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没有停留在空泛的赞美,而是用大量的实证数据和鲜活的案例,说明了信任网络是如何作为一种“润滑剂”,有效降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有一段关于“半正式组织”作用的讨论,让我茅塞顿开——原来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兴趣小组、老年大学、甚至微信群,在关键时刻都能发挥出比正式组织更强大的动员力和凝聚力。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批判性的视角,它没有过度浪漫化基层工作者,而是坦诚地指出了在资源有限、权责不对等的情况下,他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面临的道德困境。读完后,我不再只是抱怨资源不够,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更巧妙地利用现有的人际网络和非正式资源,激活社区的内生动力。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贴近生活,一点也不枯燥,读起来非常过瘾。
评分哎呀,这本《基层社会治理》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打开了不少。我一直以为社区工作就是鸡毛蒜皮的琐事堆砌,邻里纠纷、物业管理,仅此而已。然而,这本书却将基层治理描绘成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仅罗列了现有的治理模式,更深入地探讨了背后的权力结构、资源分配以及文化认同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特别是作者对“协商民主”在乡村层面的实践案例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剖析。我记得有一章详细描述了某个村庄如何通过引入外部智库力量,成功化解了一项涉及土地流转的棘手难题,其过程的精细度让人叹为观止。那种从“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到“自下而上”的民意驱动的转变,描述得丝丝入扣,仿佛我正身处那个谈判桌前,感受着各方博弈的张力。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药方,而在于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让我们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理解为什么有些治理措施在A地有效,而在B地却寸步难行。对于任何想真正参与或研究社区建设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