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力為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ISBN13:9925000013380
ISBN10:5000013387
页数:41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日期:1987-08-01
语种:繁体中文
目錄:壹、試論「論語」裏的利、命、仁;貳、試析先秦儒學中的「志」義;參、儒學方向與人的尊嚴;肆、試本儒學的若干文獻論勇德與勇行;伍、孟子告子篇「仁義內在」的辨析;陸、孟子盡心篇「盡心、知天、立命」之義理的解析;柒、義利之辨及其他;捌、論民本主義;玖、綜論荀子思想之性格;拾、以智識心的學路-論先秦儒學的別支;拾壹、荀子性惡篇疏辨;拾貳、荀子天論篇以外的「天」論;拾參、徹底的否定論-綜論韓非思想的性格;拾肆、法治?人治?權術-論法家思想的流弊;拾伍、論董仲舒的人性觀;拾陸、論王充;拾柒、儒家正名論之檢討;拾捌、政道?理性?民主。 無。目錄:壹、試論「論語」裏的利、命、仁;貳、試析先秦儒學中的「志」義;參、儒學方向與人的尊嚴;肆、試本儒學的若干文獻論勇德與勇行;伍、孟子告子篇「仁義內在」的辨析;陸、孟子盡心篇「盡心、知天、立命」之義理的解析;柒、義利之辨及其他;捌、論民本主義;玖、綜論荀子思想之性格;拾、以智識心的學路-論先秦儒學的別支;拾壹、荀子性惡篇疏辨;拾貳、荀子天論篇以外的「天」論;拾參、徹底的否定論-綜論韓非思想的性格;拾肆、法治?人治?權術-論法家思想的流弊;拾伍、論董仲舒的人性觀;拾陸、論王充;拾柒、儒家正名論之檢討;拾捌、政道?理性?民主。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了我,封面上那种古朴的字体搭配着淡雅的底色,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能体会到作者在梳理传统思想脉络上的用心良苦。特别是关于“礼”与“义”的探讨部分,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做文献的罗列,更是在尝试将这些古老的观念与当代社会情境进行巧妙的对接。我注意到其中一个章节标题提到了“个体能动性在既有规范中的张力”,这立刻激发了我的兴趣,因为这触及到了一个核心的哲学难题:如何在遵循既有秩序的同时,保持自我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我期待作者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见解,而不是流于空泛的口号式论述。总的来说,从初步的接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气质是比较浓厚的,适合对传统伦理学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进行深层次的研读和思辨。它的纸张质量也很棒,阅读起来手感极佳,这也算是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的加分项吧。
评分从排版和校对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水准非常高,很少出现明显的印刷或文字错误,这在动辄引用大量古籍和专业术语的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纸张的微黄处理,有效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这对于我这种需要长时间伏案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细节。此外,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定义和区分非常清晰,例如对“道”与“德”的辨析,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厘清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变化,这有助于读者避免陷入概念模糊的泥潭。整体而言,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内容充实,逻辑严谨,展现出一种内敛而强大的学术力量。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值得被珍藏和反复摩挲,而不是一次性消费品。我很高兴自己购置了这一版本,它无疑会成为我书架上的一块重要基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一个强烈印象是它对“关系性”的强调,这几乎贯穿了全书的始终,无论是家庭伦理、社会治理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似乎在提醒我们,人不是孤立的原子,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联结所构成的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作者对“仁”的理解,似乎是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需要不断投入和维护的“关系场域”,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内在品质。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社会正义”与“差序格局”的讨论,感觉作者试图在强调个体责任的同时,也为不平等的初始条件提供了一种文化视角的解释,这使得整个讨论的维度更加开阔和立体。它迫使我反思自己是如何看待他人的,以及我在群体中的角色定位。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框架”,让你能从一个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的角度去审视日常的琐碎与纷争。我发现自己开始用更长远的眼光去衡量一些短期的得失。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变化非常丰富,这让阅读过程丝毫没有感到枯燥。有时候,作者会切换到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尤其是在描述古代先贤的生活片段或哲思瞬间时,充满了画面感和感染力。但转眼间,在进行概念界定时,它又会迅速切换到高度凝练、精确的学术语言,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析复杂的思想结构。我特别喜欢那种夹杂着文言典故但又用现代白话进行注释和阐释的段落,它既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又保证了现代读者的理解无碍。这本书的引注系统也做得相当完备,每当我对某个引文的来源产生疑问时,都能轻易地找到出处,这对于想要进一步深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细细品味的“思想的盛宴”,每一道“菜肴”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技巧。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中间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论述逻辑非常严谨,像搭建一座精密的桥梁,每一步论证都承接着上文,过渡自然而有力。特别是关于“修身”的实践路径,作者并没有停留在道德说教的层面,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文本细节来支撑其观点,这使得整个论述显得非常扎实可信。其中关于“慎独”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似乎超越了传统儒家语境下对君子的期许,触及到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建构其内在道德自律的困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经典诠释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视角,他没有盲目地推崇古代圣贤,而是敢于直面其思想体系中的潜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并试图在继承与革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平衡把握得好,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只是停留在对历史的回溯,而是对当下生活哲学的有效介入。我现在正带着思考,试图将书中的一些原则应用到我日常的工作协作模式中去检验其实用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