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伯伦诗选(精装版)(英诗经典名家名译) | ||
| 定价 | 38.00 | |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 版次 | 版 | |
| 出版时间 | 2016-9-1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纪伯伦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64页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513580410 | |
1、 目录:
2、 《先知》序
我为什么翻译《先知》和《吉檀迦利》
介绍纪伯伦的《先知》和《沙与沫》
先知
船的来临
爱
婚姻
孩子
施与
饮食
工作
哀乐
居室
衣服
买卖
罪与罚
法律
自由
理性与热情
苦痛
自知
教授
谊
言谈
时光
善恶
祈祷
逸乐
美
宗教
死
告别
沙与沫
本书收录纪伯伦经典的散文诗《先知》和《沙与沫》。《先知》是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对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
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进行了论述,充满了富有东方色彩的比喻与哲理。《沙与沫》也是纪伯伦的
作品之一,这部诗集内容富有哲理,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性的格言书,值得反复品读。除了哲理以外,《沙与沫》还富
于音韵之美,宛如天籁,传达出了生命的爱与真谛。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普通的诗歌选集。它承载的是一份跨越国界和时代的精神遗产。纪伯伦作为“黎巴嫩文坛骄子”,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中国能得到冰心先生这般水准的译介,实属读者之幸。我欣赏的不仅是内容,更是这种文化交流的厚重感——东方智慧在西方的土壤上开花,又通过东方的大家之手,以如此优美的中文形式回馈给当代读者。精装版的质感保证了其收藏价值,而内容上的丰富性与思想的穿透力,则保证了它具有被反复阅读的生命力。它不只是用来“读完”的书,而是用来“时时回望”的书。它提供了一种对抗喧嚣的内在力量,让我在面对世界的复杂性时,多了一份超脱的视角和宁静的力量。我推荐给所有对精神生活有追求,渴望在文字中寻找生命意义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英汉对照形式,对我这个正在努力提升外语能力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份意外的馈赠。起初我只是想先看中文译文,但好奇心驱使我偶尔会去对照一下英文原文。这种并置的阅读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边界。你会发现,有些中文的表达虽然美到极致,但对照原文后,会突然领悟到原作者在特定词汇上的精妙选择,那种细微的差别和韵味,是单语阅读难以捕捉的。例如,某个描述“灵魂”的词汇,在冰心的笔下被译成了“心魄”,但在英文原文中可能用的是一个更具动态感的词,这种对比,让我不仅在理解诗意,更是在学习语言的深度运用。这不再仅仅是一本诗集,它变成了一本跨语言的文学研究工具书。对于想深入学习英诗的读者来说,能够亲眼看到一位大家是如何将复杂的概念和情感,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乾坤大挪移”的,其学习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展示了翻译的艺术性与挑战性。
评分这本诗集初捧在手,那种厚重感和精装的质地就让人心生敬意。封面设计简洁中透着典雅,墨绿的底色仿佛蕴含着黎巴嫩古老的土地气息。我一直对那些横跨东西方文化、思想深刻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而纪伯伦的名字,在我心中,早已与“哲人”和“先知”画上了等号。这本书的装帧,恰恰符合了我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期待——值得珍藏,值得反复摩挲。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没有过度反光的刺眼感,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深夜,在台灯下细品那些隽永的文字,也觉得心神宁静。翻开扉页,看到冰心先生的名字赫然在列,那种跨越时代的文化对话感便油然而生。冰心先生的译文,一直以其细腻、贴合原意的特点著称,能由她来翻译纪伯伦这位“东方”的哲思者,无疑是强强联合,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信心。我期待的不仅仅是诗歌的韵律,更是那份穿透表象、直抵灵魂深处的智慧光芒。这本书的实体感,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提醒着我们,面前的,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瑰宝,不是可以随意浏览的电子碎片。
评分当我真正沉浸进去时,语言的魔力开始显现。纪伯伦的文字,即便是通过冰心的翻译,依然保持着一种奇特的张力和空灵感。它不像某些西方现代派诗歌那样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源自东方哲学的圆融和包容。那些关于爱、关于死亡、关于自由的探讨,不是说教,更像是温柔的引导,像一位智者在你耳边低语,而非高声呐喊。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自然万物的观察,草木、风雨、山川河流,都被赋予了深刻的生命哲理。这让我的思绪很容易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去思考那些宏大而永恒的主题。不同于我之前读过的某些翻译诗歌,总觉得隔着一层玻璃,这里,玻璃似乎被擦拭得很干净,让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原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冰心的译笔高妙之处在于,她没有为了追求“诗意”而牺牲掉纪伯伦思想的锐度,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每读完一首,我都会习惯性地停下来,闭上眼,让那股哲思的余韵在胸腔里回荡许久,仿佛自己也成了那片黎巴嫩的土地上,仰望星空的人。
评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注意到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它似乎遵循着一种内在的、非线性的逻辑。诗歌的排列并非简单的时间顺序或主题分类,更像是一种情绪的起伏和哲思的渐进。有那种激昂的、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也有更多是宁静的、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和解。这种编排的好处是,它迫使读者放下线性叙事的习惯,去感受一种氛围的流转。读到某一首关于“等待”的篇章时,你会感到一种时间被拉长、空间被放空的奇妙体验;而紧接着下一篇,可能又是对生命短暂性的犀利洞察。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反思。我将它放在床头柜上,睡前随便翻开一页,内容总能恰好击中我当时的心境,无论那是一个被工作压力填满的夜晚,还是一个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清晨。它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反射出我们自身存在的困惑与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