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沪语英汉词典

晚清民初沪语英汉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编委会 著
图书标签:
  • 沪语
  • 方言
  • 词典
  • 晚清
  • 民初
  • 上海
  • 英汉
  • 汉英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关村图书大厦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译文--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ISBN:9787532773893
商品编码:25580713890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晚清民初沪语英汉词典 出版社: 上海译文--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8-01-01
作者:本书编委会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188.00 页数:1218 印次: 1
ISBN号:9787532773893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晚清民初沪语英汉词典 简介(示例) 《风华绝代:晚清民初上海社会风貌与语言变迁研究》 导言:历史的十字路口,语言的熔炉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晚清至民初这一中国历史上极为关键的转折时期,上海这座城市所经历的剧烈社会、经济与文化转型,并重点聚焦于此期间上海方言——特别是受中西文化碰撞影响而产生的独特“沪语”——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浪潮中萌芽、发展并最终定型。我们不仅仅是将目光投向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深入到微观的日常生活层面,通过对当时留存的文献、私人信函、报刊杂志,乃至口述历史资料的细致梳理与交叉印证,力求重构一个鲜活、立体、充满张力的晚清民初上海图景。 第一章:上海的“开埠”与现代性的涌入 本章首先回顾了上海自鸦片战争后被迫开埠,直至清廷覆灭,租界势力渗透的复杂历程。重点探讨了“洋泾浜”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了西方商业模式、生活习俗(如咖啡馆、西装、马车等)如何伴随着外国商贾与传教士的到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传统的江南社会结构。我们将考察口岸贸易对本土手工业带来的冲击与机遇,以及由此催生的新型社会阶层——买办阶层——的崛起。他们的双重身份,既是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也是沪语诸多新词汇产生的温床。 第二章:城市空间的分野与社会阶层的流转 上海的地理空间在此时期被清晰地划分:法租界、公共租界、华界,以及新兴的工人阶层聚居地。这种空间上的隔离与交融,直接塑造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模式与语言习惯。本章细致描绘了石库门里的生活场景,探讨了上层士绅、中产买办、手工业者乃至码头工人的日常对话。我们关注了不同阶层在面对“新事物”时所采用的独特表达方式——例如,士绅倾向于用典雅的文言词汇来翻译或规避外来概念,而市民阶层则更热衷于创造出通俗易懂、音译与意译并存的俚语。 第三章:媒体革命与词汇的“大众化” 晚清民初是近代中文报业的黄金时代。上海作为印刷出版业的中心,催生了大量地方性、娱乐性以及带有强烈宣传目的的报纸杂志。本章着重分析了这些印刷品对沪语规范化和普及化的巨大作用。通过对比不同报刊(如《申报》、《新闻报》等)对同一事件或事物的报道用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沪语词汇是如何被选择、加工、固化,并迅速传播至更广大的市民群体。特别关注了当时流行的小报、笑话集和通俗小说中大量出现的歇后语、双关语和讽刺性表达。 第四章:中西交融下的语言创造:沪语的“新词素”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研究部分之一,它聚焦于沪语在词汇层面如何吸收外来影响。这并非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一个复杂的语言重构过程。我们分类梳理了以下几类词汇的生成机制: 1. 音译与谐音词汇: 探讨“吗啡”、“的士”(或“打的”)等直接音译词汇在地方语音系统下的适应与变异。 2. 意译与功能对等词汇: 分析如“电话”(电报后延伸)、“邮政”等功能性词汇的本土化过程。 3. 混合与复合表达: 研究将英文、法文词根与传统的吴语语法结构相结合的独特表达方式,例如某些职业名称或商业术语。 4. 俚语与“洋泾浜”口语: 深入研究那些在租界边缘地带诞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和时代烙印的日常用语,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 第五章:女性与沪语:闺阁中的语言实验 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语言要求极为严格,但晚清民初的变革也为城市女性提供了新的表达空间。本章侧重考察了新型学堂教育、家庭主妇杂志以及早期女权思潮对城市女性语言习惯的影响。我们通过分析当时留存的女性日记、书信(即便数量稀少),试图描摹受过教育的都市女性如何在日常交际中,谨慎地运用新词汇,以展现其现代性与教养。这部分也包含了对不同年龄层女性在特定场合(如牌局、茶会)的用语差异的初步观察。 结论:一个消逝时代的语言回声 本书最后总结了晚清民初沪语的独特地位:它既是地域文化的坚守者,又是全球化浪潮的积极参与者。这一时期的语言创造,为后续的白话文运动和现代汉语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验田。通过对这些语言现象的梳理,我们不仅能更真切地理解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上海人的思维方式与情感世界,也得以洞察语言在社会巨变面前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能力与创造力。本书提供了一个侧重于社会史与语言接触论视角的全新研究框架,旨在为后来的语言学家、社会史学家以及文化研究者提供坚实的参考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古典韵味的排版,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对语言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书页纸张的质感上佳,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丝毫没有那种廉价感,墨色清晰,字号大小适中,阅读体验极为舒适。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封面烫金的字体与纹理,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精致,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尚未深入研究其内容细节,但仅从物理层面上来说,它已然超越了一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往往预示着内部内容的严谨与扎实,对于任何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极佳的信号。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看到这种匠人精神是如何体现在语言条目和例句的编排上的。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尺寸和重量,拿在手里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分量感,既不会因为太小而显得单薄,也不会因为太大而难以单手持握或携带。这似乎是经过了周密的考量,旨在平衡“信息承载量”与“日常可操作性”。封面材质的选择,摸上去有一种类似布面或高档皮革的细腻触感,不同于市场上常见的覆膜纸张,这种触感更显高级和耐磨。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的处理,比如边角的圆滑度,没有锐利的棱角会刮伤手,这种对用户体验的体贴,往往是大型出版机构才能在成本控制中保持下来的品质。这种内外兼修的品质,让人相信内容必然也是经过了反复打磨和推敲的精品。

评分

初拿到手时,我立刻被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所吸引,它沉甸甸的,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内容充实”的直观感受。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实体书的重量感,似乎更能带来一种踏实的知识积累感。我特别注意到书脊的处理,即使在书架上被挤压,也能保持平整的形态,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工具书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省去了每次找书时都要重新“抚平”书脊的麻烦。另外,目录的设计也相当直观,结构层次分明,让人能迅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语言现象或词汇分组。这种清晰的逻辑架构,即便只是快速浏览,也能感受到编纂者在组织庞杂资料时所花费的心思。一个好的工具书,其外部结构就如同建筑的框架,稳固而合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对内在的知识体系充满了信心。

评分

关于工具书的耐用性,我向来是持谨慎态度的,毕竟查阅的频率会很高,活页和胶装的质量是硬伤。然而,这本书的装订工艺似乎非常考究,翻页时感觉很顺滑,没有那种生涩的撕扯感,这对于长期使用的工具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保障。我特意测试了几次不同角度的翻折,书页都没有出现松动的迹象。同时,书中的排版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觉得拥挤,也不会因为留白过多而浪费宝贵的空间,显示出设计者对阅读舒适度和信息密度的精妙平衡。这种对“实用性美学”的把握,比单纯的华丽包装更有价值,因为它关乎到读者能否持续、无障碍地使用这本书,这才是工具书的生命线所在。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文献的装帧风格有特别偏好的收藏者,而这本词典的外观,完美契合了我对于“老派典雅”的审美标准。它不是那种追求前卫现代感的冷硬设计,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年代感,仿佛是从民国时期某个文人的书房里直接搬出来的珍品。这种风格的选取,想必也是为了与其所记录的语言时代背景相呼应,形成一种内在的和谐统一。封面的浮雕或者压纹工艺,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微妙的层次变化,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妙处。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将它摆放在一张老式的红木书桌上,它会是多么完美的点缀。这种外在的“气质”,极大地提升了拥有它的满足感,让我更愿意时常将其取出,把玩一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