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代汉语词典(全新版)
定价:30.00元
作者:汉语大字典编纂处
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57901523
字数:133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合中学生使用;例证通俗,多来自中学课本;单字释义标注词性;对容易混淆的地方做出辨析。
内容提要
本词典从学生学习文言文和一般读者阅读古籍的需要出发,收录古汉语常见字7000多个(包括繁体字、异体字);此外还收录了古汉语常用复音词10000多条。本词典所选条目有的来自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有的来自其他常见古代典籍,例句精短,难懂的例句附有注解或串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词典释义简明,在单字义项前标注了词性,并结合教学实际,指出词类活用的情况;部分单字下还设有【注】和【辨】,对学习古汉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提示辨析。
目录
作者介绍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的成员由全国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字典编纂经验,编纂出版了一批的工具书,所编《汉语大字典》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奖项。
文摘
序言
这部《古代汉语词典(全新版)》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古籍打交道的“老饕”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的雨。我必须得说,编纂处的用心程度,从这本厚重的书脊就能窥见一斑。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对中古音的考证和标注,那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态度,真的让人肃然起敬。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像《诗经》或者汉赋时,常常会因为无法确定某个字的古音,而对诗句的韵律和内在的意境产生隔阂。而这本新版,似乎下了狠功夫去弥补了老旧版本在这方面的不足。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词条的注音困惑了整整一个下午,但翻开新版后,那清晰的韵部归属和对不同历史时期读音变化的梳理,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立刻茅塞顿开。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那个遥远时代语音世界的密道。尤其是一些生僻字、异体字的处理上,它没有采取一概而论的敷衍态度,而是细致地列举了不同的使用语境和源头,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态度,是真正体现了一部“大典”的重量所在。读着它,仿佛能听到千年以前古人在朗读时的抑扬顿挫,那种沉浸感,是其他任何电子检索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或许是它在“例证”的选择和引用上的精妙布局。我们都知道,一部词典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引用的语料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这本新版词典,显然是经过了一次大规模的语料库的“净化”和“升级”。它没有一味地追求收录篇幅最宏大、最耳熟能详的经典,反而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极具时代特征或地域特色的“小众”文献中的例句。我发现,有些极其微妙的词义差别,正是通过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段引文才得以凸显出来的。比如,某个表示“忧愁”的词,在主流辞书中可能只给出一个笼统的解释,但在新版中,它引用了某一地方志中的记载,清晰地表明了这种“忧愁”特指因灾荒而起的那种绝望感。这种对语境的精准捕捉和细微差异的呈现,体现了编纂者对古代汉语实际运用生态的深刻洞察。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字面上的意义,更是如何在复杂的情境中,准确地使用和理解先人所留下的宝贵文字财富。这让查阅过程从一个简单的“问答”变成了深入的“学习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我单独提上一笔。毕竟,我们这些使用者,动辄就要在案头摊开它,做笔记、画线、查阅,对书籍的耐用度要求是相当高的。四川辞书出版社这次的表现,可以说是超出预期的稳健。纸张的厚度适中,既能保证墨色的清晰度和反光度适中(这对长时间阅读至关重要,避免眼睛疲劳),又不会过于沉重到让人望而却步。更重要的是,它的锁线装订技术做得非常到位。我试着将一页几乎与书脊平行的内容完全翻开,它居然没有发出那种令人心悸的“咔嚓”声,并且合上后,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书页松动或脱落的迹象。对于一本会伴随我们未来数十年学术生涯的“常备军”来说,这种物理上的可靠性,简直就是一种无声的承诺。相比起那些动辄“精装”却经不起几次翻阅的“华而不实”的版本,我宁愿选择这种扎实耐用的“老干部”风格,它真正做到了以内容为王,辅以恰如其分的物质载体。
评分我发现在这次的修订版中,编纂处对一些文化专属词汇的处理,显示了极强的当代意识和国际视野。以往的古代汉语词典,在解释一些涉及到礼制、官职、服饰、度量衡的词汇时,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训诂学范畴,注解往往比较简略,需要读者再去查阅专门的考古学或制度史的著作来补充背景。而新版《古代汉语词典》则明显地做了整合和深化。例如,对于“冕服”的解释,它不仅给出了《周礼》的原始出处和字面含义,还附带了对不同朝代冕旒数量变化的简要说明,甚至引用了近年出土文物的佐证。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极大地拓宽了使用者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效率。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文化背景支撑;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它也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经过初步筛选和梳理的交叉参考点。它不再是孤立地停留在语言学的象牙塔内,而是积极地与历史学、考古学进行了对话,使得“古代汉语”的学习真正与“了解古代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评分说实在的,刚拿到这本“砖头”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排版……会不会太朴素了点?”但转念一想,既然是研究性质的工具书,它所追求的必然是信息的纯粹和高效,而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现代设计感。这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做派,反而更符合一部严肃词典的身份。我特别关注了它在词义的演变路径上的处理。古代汉语的词义,很多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悄无声息地发生侧移或分化的,比如某个动词,在先秦时期可能表示一种具体动作,到了魏晋时期却引申出了抽象的哲学含义。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不是简单地堆砌不同的义项,而是通过清晰的时间节点和引证文献,勾勒出这个词义“迁徙”的轨迹。这对于进行文学史或思想史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教会我的不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而是“这个词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这种对动态过程的把握,使得我们在引用古代文献时,能够更加精准地捕捉到作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遣词造句的微妙用意,极大地提升了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准确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