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物理学家、畅销科普作家李淼教授“给孩子的物理学”系列第三本,带孩子了解科学史上的瑰宝、爱因斯坦的伟大理论——相对论。他以举止瞩目的引力波探测事件切入,巧妙地用科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思想实验,将这一对大学生来说都称得上艰深的主题讲给孩子,让他们了解这一人类文明的至高成就。
这是物理学家李淼写给孩子的关于相对论的普及读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科学史上的瑰宝,它推动了20世纪的科技革命,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等的认知,它一系列梦幻般的预言一一应验,包括近年来被探测到的引力波。在本书中,淼叔从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讲起,将引力、时空、光速等不易理解的概念,用故事的方式讲给孩子。书中也有大量精彩插图,配合各种有趣的思想实验,带孩子了解这一对现代物理影响巨大的领域。
李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及筹建人。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身为大物理学家的李淼也活跃于科普领域,他的《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给孩子讲宇宙》深受读者欢迎,也获得各大奖项青睐。
第1讲 引力波是怎么探测到的?
第2讲 光速是怎么影响时空的?
第3讲 引力是怎么产生的?
第4讲 相对论都有什么用?
2017年10 月3 日,201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尘埃落定。它被颁给了美国物理学家雷纳·韦斯、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以表彰他们领导建设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简称LIGO),进而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伟大成就。
事实上,爱因斯坦于1915 年就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这是他一生中提出的z伟大的理论,我在后面会详细为你介绍。仅仅在一年之后,也就是1916年,他就用这个理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到整整100 年后,也就是2016 年,人们才能真正地探测到它。你看,是不是很奇怪?众所周知,20 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那为什么要花整整100 年,才能揭开引力波的神秘面纱?这节课,我就来为你解答其中的奥秘。
首先,我来讲讲什么是引力波。让我们做个思想实验。想象一个很大的池塘,里面有非常平静的水面。如果往这个池塘里扔一颗小石子,原本平静的水面立刻会泛起波纹,或者说涟漪。这些涟漪会一圈圈地向外扩散,从而让整个池塘的水面都随之波动。如果原来的水面上还漂浮着一艘小木船,那它就会随水波而上下起伏。
现在,我们把这个池塘的水面想象成时空本身,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总称。广义相对论认为,有质量的物体可以让时空本身发生弯曲。而当有质量的物体发生剧烈运动的时候,它就可以像那颗小石子一样,让时空本身也泛起涟漪。这些涟漪同样会向外传播,从而让远方的物体也随之起伏。这种时空的涟漪就是引力波。
那要是引力波传到地球,会造成什么影响呢?答案是,它会使与其传播方向垂直的空间发生周期性的形变。换句话说,当引力波经过的时候,与之垂直的空间会不断地收缩或扩张:横向收缩,纵向就扩张;横向扩张,纵向就收缩。由于空间本身在形变,置身于其中的物体自然也会跟着形变。也就是说,当引力波传来的时候,小到一把尺子,大到整个地球,都会发生周期性的伸缩。
可能有些小朋友会担心:“要是引力波传来的时候,把我们拉坏了该怎么办?”其实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这是因为引力波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比例特别小。到底小到什么地步呢?大概只有十万亿亿分之一。打个比方:如果你的尺子长达1000 千米,也就是从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那引力波大概能使它变动一千万亿分之一米,相当于一个原子核的直径。如果你的尺子长达10 万光年,也就是我们银河系的直径长度,那引力波大概能使它变动1 米。
其实,这正是科学家要花整整100 年才能探测到引力波的原因:因为它实在太微弱、太难测了。事实上,就连爱因斯坦本人都不相信人类能测到引力波。更夸张的是,他甚至一度想要否定引力波的存在。下面,我就来讲讲这段有趣的往事。
作为家长,我尤其欣赏这位作者对于“如何与孩子交流”的深刻理解。很多科普书写得再好,如果语言太成人化,孩子读起来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最后不了了之。但李淼老师的文字,总能精准地击中孩子的好奇心原点。他不会直接抛出公式,而是先设下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或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回答的问题,比如“如果光速不是恒定的会怎么样?”或者“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模拟程序中?”这种提问的方式,立刻就能把孩子的注意力牢牢抓住。更妙的是,他擅长用孩子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来类比那些抽象的物理现象,比如用橡皮泥的拉伸来解释时空的弯曲,或者用抛硬币来解释量子世界的概率性。这种“平视”的讲述角度,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亲切感和代入感,让学习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探寻真相的激动人心的游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其实并非掌握了多少具体的物理公式,而是彻底重塑了我对“确定性”的看法。在经典物理的世界里,一切似乎都是注定的,因果关系清晰明确。但随着对更深层次理论的接触,你会发现,世界的基石似乎建立在概率和不确定性之上,这在哲学层面上是极具冲击力的。作者在讲解这些概念时,总是巧妙地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如果观察行为本身会影响被观察的客体,那么我们所谓的“客观世界”又该如何定义?这种对世界本质的追问,远超出了物理学的范畴,它触及了认知论和形而上学的核心。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启迪心智、激发我们对未知世界永恒好奇心的哲学引路书,读完后,看星星、看日常的影子,都多了一层全新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李淼老师,真的是一位宝藏级别的科普作家。他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物理学概念,用我们都能理解的语言娓娓道来。我记得我以前对宇宙、对时间旅行这些概念总是停留在科幻小说的层面,觉得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但读了他的作品,特别是那些关于时空本质的探讨,我突然有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他不是那种堆砌专业术语的写作者,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在复杂的理论迷宫中,沿途设置了无数个趣味盎然的观察点。他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严谨的科学逻辑支撑,又不失文学的韵味和哲学的思辨。每次读完他的书,我都会花很长时间去回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它们像种子一样种在我脑海里,时不时冒出新的思考火花。这种阅读体验,比起单纯获取知识本身,更像是一次智识上的深度探险,让人心潮澎湃。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我感觉是非常用心的。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刻板,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系列纪录片,每一章都像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小主题,但章节之间又有着内在的逻辑线索在牵引着读者。你读完关于引力的那一章,会自然而然地想知道,那微观粒子层面的互动又是如何运作的。作者的知识储备量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仅能讲解“是什么”,更能深入挖掘“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未来可能怎样发展”。我尤其欣赏他对科学史的梳理,他没有把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塑造成神祇,而是展示了他们是如何在迷茫、争论和不断的试错中,最终构建出我们今天所依赖的科学大厦的。这种真实的历史感,让科学不再是冰冷的定律,而是充满人类智慧和奋斗的活生生的过程。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的科普读物良莠不齐,很多要么为了通俗而牺牲了准确性,要么为了严谨而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这本书在我看来,完美地实现了这种平衡的艺术。它的精确性毋庸置疑,那些深层次的物理概念,作者处理得极其审慎,绝不含糊其辞,但同时,他的文笔又极其流畅、富有画面感。他仿佛站在一个巨大的全息投影仪前,把宇宙的宏大结构投射出来,然后用清晰的线条标记出关键的物理定律和观测证据。每次阅读,我都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轻轻推开了一点点。这种既能满足科学爱好者对细节的渴求,又能照顾到入门读者的接受程度的写作手法,实在难能可贵,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杰出的沟通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