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的陶瓷古國。早在八韆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的先民就已經會製造和使用陶器。瓷器又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我國陶瓷的産生和發展對人類文化做齣瞭**的貢獻,特彆是精湛的製作技藝和悠久的曆史傳統,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見的,這是永遠值得我們後人敬佩、學習和引以自豪的。中國陶瓷的曆史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物質文化**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 但是,在我們**關於中國陶瓷曆史的著作極少,相反,國外學者在這方麵卻有很多專著,這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由馮先銘主編的《中國陶瓷史》是中國矽酸鹽學會邀請全國各方麵的陶瓷專傢,用瞭幾年的時間集體編寫而成的。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陶瓷史是中國物質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 陶瓷史的意義也是多方麵的,它涉及很多的學科,一 部完備的陶瓷史的寫作需要有多學科的協作與努力。
中國矽酸鹽學會在組織編寫本書的過程中,全國的許 多文物考古部門為本書的編寫提供瞭大量的史料和從 新石器時期到明清不同曆史時期有代錶性的陶瓷標本 。
中國科學院、輕工業部、**建築材料工業局以 及各省市所屬的陶瓷研究所和大專院校的科研力量, 對這些標本作瞭科學分析,並從陶瓷工藝學的角度對 當時的燒製工藝進行瞭論證,對我國瓷器的起源問題 和陶瓷**存在的一些重大疑難問題進行瞭研究,使 本書在論述一些重要觀點時有*多可靠的科學根據。
陶瓷是科學和藝術的綜閤産物,它既是物質的産 品,又是精神的産品,它同時為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 神生活服務。陶瓷製品的造型、裝飾、釉色都同當時 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有關,往往從某個側麵反 映當時人們的意識形態。因此,工藝美術部門對我國 幾韆年來的陶瓷藝術的發生、發展、風格、特點和方 法、技巧、成就、貢獻等問題,也作瞭一些探討。
雖然《中國陶瓷史》主要是從曆史的角度進行敘 述的,但它是文物考古學界、陶瓷工藝學界、工藝美 術學界三方麵許多同誌共同研究的成果。由馮先銘主 編的《中國陶瓷史》是一部比較全麵而又有充分科學 實驗做依據的一本書。
序言
第一章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約1萬年一4000年前)
第一節 陶器的起源
第二節 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第三節 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第四節 其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陶器
第五節 新石器時代製陶工藝的成就及其影響
第二章 夏商周春鞦時期的陶瓷
(公元前2l世紀一公元前476年)
第一節 陶器的發展
第二節 灰陶器和白陶器
第三節 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
第四節 建築用陶和其他陶製.品
第五節 中原以外各區的陶瓷生産
第三章 戰國秦漢時期的陶瓷
(公元前475一公元220年)
第一節 戰國時期的陶瓷
第二節 秦漢陶瓷産品的品種和産地
第三節 秦漢時期原始瓷的復興與瓷器的齣現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陶瓷
(公元220年一589年)
第一節 江南瓷窯的分布和産品的特點
第二節 江南地區製瓷工藝的成就。
第三節 北朝的瓷業
第四節 三國兩晉南北朝製陶工藝的發展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陶瓷
(公元581—960年)
第一節 隋代陶瓷業的發展
第二節 唐五代的青瓷
第三節 唐五代的白瓷
第四節 唐代黃釉、黑釉、花釉和絞胎瓷器
第五節 唐代的三彩陶器和陶瓷雕塑
第六節 唐五代陶瓷造型與裝飾
第七節 唐五代陶瓷的外銷
第六章 宋、遼、金的陶瓷
(公元960一1279年)
第一節 定窯及磁州窯係諸窯
第二節 耀州窯與鈞窯係諸窯
第三節 青白瓷與龍泉窯係諸窯
第四節 宋代黑釉瓷器的生産
第五節 汝窯、哥窯與官窯
第七章 宋、遼、金的陶瓷(續)
(遼公元928—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
第六節 宋瓷的造型與紋飾
第七節 宋代瓷器的外銷
第八節 遼的陶瓷
第九節 金的陶瓷
第八章 元代的陶瓷
(公元1271—1368年)
第一節 元代的主要窯場和**瓷器
第二節 元代景德鎮製瓷業的新成就
第三節 元代瓷器的造型與裝飾
第四節 元代瓷器的對外輸齣
第九章 明代的陶瓷
(公元l368—1644年)
第一節 瓷業中心景德鎮和禦器廠
第二節 景德鎮的青花瓷及其他瓷器
第三節 明代景德鎮以外的民營陶瓷業
第四節 明代瓷器的造型、裝飾和款式
第五節 明代瓷器輸齣和中外製瓷技術交流
第十章 清代的陶瓷
(公元1644—1911年)
第一節 景德鎮製瓷業的興盛與繁榮
第二節 景德鎮以外的陶瓷業
第三節 清代瓷器的造型、裝飾和款式
第四節 清代瓷器的輸齣
後記
重印說明
這本書的裝幀實在是沒得挑剔,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充滿曆史厚度的質感。封麵設計得非常雅緻,那種深沉的藏青色配上燙金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對中國傳統工藝品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鍾愛那些蘊含著韆年匠心和文化積澱的器物。這本書的開篇導言就非常引人入勝,它沒有直接跳入枯燥的年代劃分和窯口介紹,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勾勒齣瞭陶瓷藝術在中國文明長河中扮演的角色,那種從新石器時代的粗獷陶器到唐宋的溫潤如玉,再到明清的繁復精美,仿佛在我眼前徐徐展開瞭一幅流動的曆史畫捲。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中穿插的那些關於生活美學和哲學思想的探討,這讓這本書的深度遠超一般的技術手冊,更像是一部關於“器物與人文精神”的深度解讀。比如書中對宋代汝窯“天青”色澤的描述,簡直是把那種不可復製的微妙變化捕捉得淋灕盡緻,讀起來讓人心神俱醉,恨不得立刻就能親眼目睹那些失落的珍品。裝幀的細節處理得也十分到位,內頁的紙張選擇,使得那些高清彩圖的色彩還原度極高,即便是那些細微的釉麵開片,都能清晰可見,對於一個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的體驗,讓人忍不住想一遍遍撫摸和品味。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它所構建的文化語境。它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和圖片,更是在描繪一個流動的曆史場景。我常常想象,在唐代長安的市井中,那些鬍人使者與本地的工匠是如何交流彩釉的配方;或者在明代景德鎮的作坊裏,工匠們如何在皇帝的旨意下,絞盡腦汁去燒製齣要求極高的禦用器皿。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這種“人”與“物”之間的互動。比如,書中對明代青花瓷的敘事,就不僅僅停留在鈷料的來源上,而是深入挖掘瞭鄭和下西洋對海外貿易和紋飾風格帶來的影響,這一下子讓青花瓷不再是孤立的藝術品,而是那個大航海時代全球交流的縮影。這種將陶瓷置於更宏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背景下進行考察的方法,極大地豐富瞭我的理解。讀完後,我再去看博物館裏的那些展品,感受完全不同瞭,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能從中讀齣曆史的呼吸和時代的烙印,仿佛觸碰到瞭那些韆年前工匠留下的溫度。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它絕對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入門讀物”。閱讀過程中,我幾次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些專業術語和考古發現的年代背景,這說明作者在資料的搜集和考證上下瞭極大的功夫。它以一種近乎百科全書式的廣度,詳盡地梳理瞭中國主要陶瓷産區的地域特徵和技術演變脈絡。從北方的磁州窯的民間粗獷風格,到南方德化窯的象牙白瓷,再到景德鎮官窯體係的精益求精,每一種風格的形成都與當地的礦物資源、交通條件乃至社會製度緊密相連,這種宏觀的視角非常令人佩服。尤其是作者在論述不同曆史時期技術革新的部分,比如關於高溫釉料的研發和彩繪工藝的進步,他總能將復雜的化學變化用相對易懂的語言進行闡釋,雖然偶爾還是需要集中精力去理解,但這恰恰是它價值所在——它教你如何“看懂”一件瓷器的真正價值,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漂亮”這個膚淺的層麵。對於那些想要深入研究陶瓷史的學者或者資深藏傢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裏麵的注釋和參考文獻部分,也為進一步的學術探究指明瞭方嚮。
評分從一個普通愛好者的角度齣發,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技術背後的美學”的探討。很多關於陶瓷的書籍會過度側重於曆史分期或者單純羅列精美圖片,但這本書卻花瞭大量篇幅去解釋“為什麼”——為什麼宋人偏愛素雅的釉色?為什麼明中後期開始追求繁縟的裝飾?作者巧妙地將製瓷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轉化為對當時審美趣味的解讀。比如,在談到釉料的燒製溫度與色彩呈現的關係時,他生動地描繪瞭工匠們如何通過對火候的精準控製,去“馴服”那些來自大自然的礦物,最終創造齣驚艷世人的效果。這種對“人與材料的搏鬥與和諧”的描繪,極具畫麵感和戲劇張力。讀起來,我仿佛能聞到窯爐裏燃燒的鬆木氣味,感受到工匠們額頭上冒齣的汗水。它成功地將一門看似高冷的學術領域,拉近到瞭可以被情感所共鳴的層麵,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他們對完美主義的執著,油然而生一種深深的敬意。這本書的影響力,在於它改變瞭我看待日常器物的方式。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篇幅相當可觀,初次捧讀時,我確實被它的厚度震懾住瞭。它更像是一部需要“慢讀”和“精讀”的著作,而非快餐式的消遣讀物。我發現,如果你想快速瀏覽,可能會被大量細緻入微的器型描述和不同窯口之間的微妙差異所睏擾,因為它沒有刻意去迎閤現代人碎片化的閱讀習慣。然而,正是這種“不妥協”的詳盡,造就瞭它無可替代的價值。我最喜歡的是它在介紹各個朝代典型器型時的對比分析,比如對南北方不同時期罐、瓶、碗類器物在口沿、腹部、圈足處理上的異同點的細緻剖析,這種對比不僅幫助我建立瞭清晰的知識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的眼睛去分辨那些細微的“風格偏差”,這對於培養真正的鑒賞眼光至關重要。雖然有時候感覺信息量過大,需要耐心消化,但每一次深入閱讀後,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工匠內心世界的大門,那種知識積纍帶來的充實感,是其他輕薄讀物無法比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