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几何原本-汉译经典名著
定价:93.60元
作者:(古希腊)欧几里得著;兰纪正,朱恩宽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447500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不朽巨著,集整个古希腊数学的成果与精神于一身。
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重要的并不在于书中提出的哪一条定理,而是系统地总结了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及智者派等前代学者在实践和思考中获得的几何知识。欧几里得建立了定义和公理并研究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从而确立了一套从公理、定义出发,论证命题得到定理的几何学论证方法,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几何学。
(2)既是世界上完整且流传广泛的数学著作,也是欧几里得贡献给全人类的哲学巨著。
从两千多年前开始,《几何原本》就一直都是学习数学几何的主要教材,被认为是历成功的教科书,除《圣经》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其研究、使用和传播之广泛能够与《几何原本》相比。更重要的事它的完成标志着人类对空间有了完整的认知,对人类的理性逻辑推理思维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亚里土多德的任何一本有关逻辑的著作影响都大得多。在完整的演绎推理结构方面,这是一个十分杰出的典范。
(3)影响力巨大,众多历史性思想家都为之倾倒。
自本书问世以来,思想家们为之而倾倒。徐光启曾评价此书:“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欧几里得未能激发起你少年时代的科学热情,那么你肯定不会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
(4)中文世界接近原著、颇具影响的译本。
此版本是根据目前标准的、世界公认接近欧几里得希腊文原著的希思英译评注本译出,译者兰纪正、朱恩宽两位先生都曾任职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有多年积累的几何教学经验,在参考比较了多种译本后,方译出此书,是目前认可度、流传度广泛的版本。
内容提要
《几何原本》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全书十三卷,是欧几里得将古希腊数学集大成的著作,包括了希腊科学数学家:泰利斯、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提斯等人的成果。它既是一本数学著作,也是哲学巨著,标志着人类完成了对空间的认识。全书章节安排严谨,由定义、公设、设准、命题(定理)、证明,以及符号和图像所构成,《几何原本》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字,对人们理性推演能力的影响,即对人的科学思想的影响深刻且巨大。
目录
序
导言
第Ⅰ卷 定义、公设、公理
命题
第Ⅱ卷 定义
命题
第Ⅲ卷定义
命题
第Ⅳ卷定义
命题
第Ⅴ卷 定义
命题
第Ⅵ卷定义
命题
第Ⅶ卷定义
命题
第Ⅷ卷命题
第Ⅸ卷命题
第Ⅹ卷 定义Ⅰ
命题
定义Ⅱ
命题
定义Ⅳ
命题
第Ⅺ卷 定义
命题
第Ⅻ卷 命题
3卷 命题
后记
再版后记
新版后记
作者介绍
欧几里得(希腊文:Ευκλειδη ,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75年),古希腊数学家。他活跃于托勒密一世(公元前364年-公元前283年)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被称为“几何之父”,数学巨著《几何原本》的作者,亦是世界上的数学家之一。
译者:
兰纪正,1930生于陕西西安。1954年毕业于西北师院(现西北师大)数学系;随后考取北师大几何学研究生,师从数学家傅种孙教授,是陕西师大数学系个研究生,毕业后留校认知。任教期间,曾先后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过《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几何基础》、《几何专题》等课程。直到去世前,他的案头还堆放着几何研究的稿纸和资料。他一生有多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并译、著多部数学著作。由他和同校数学系另外一位教授朱恩宽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书,多次再版、发行,在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摘
序言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译本无疑是具有相当分量的。我注意到它在一些关键的术语翻译上,似乎采取了某种与时俱进但又尊重传统的策略。对于一些历史悠久、已经形成固定中文译法的概念,它保持了连贯性,避免了让熟悉旧版的人感到困惑;而对于一些在当代数学发展中需要更精确表述的词汇,译者则大胆采用了更贴合现代理解的表达,并在脚注中做了必要的说明。这种“兼顾历史与未来”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既能服务于初学者建立基础认知,也能满足资深爱好者进行更高阶的探究。它成功地在“保持经典原貌的纯粹性”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使得这套书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因为翻译上的过时而被打入冷宫,绝对是值得投资的一部版本。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手册类的译著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翻译腔太重,或者为了追求“学术性”而牺牲了流畅性,导致阅读体验像是在啃一块硬邦邦的石头。但我翻开前几页后,悬着的心一下子就放下了。这位译者的功力深厚得令人赞叹,他们似乎懂得如何搭建一座桥梁,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词对词的替换。那些晦涩的概念,在中文语境下被巧妙地重新组织和阐释,读起来竟然有一种自然而然的顺畅感,仿佛作者本人就是用非常精妙的中文写就了这些论述。特别是那些几何证明中的逻辑推导部分,译者处理得极其清晰,没有出现那种让人在脑中需要反复倒回去重新组织语序才能理解的句子。这太难得了,因为一个好的翻译版本,本质上就是一次成功的“再创造”,它让原著的精髓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新焕发生机,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但又渴望理解其内涵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沉稳大气,那种墨绿和烫金的搭配,一看就知道是想走“经典永流传”的路线。我拿到手的时候,先是仔细端详了一下纸张的质感,现在的出版物为了控制成本,很多时候纸张要么太薄容易透字,要么太亮反光刺眼。但这一本的纸张选择相当不错,有一定的厚度,触感温润,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这一点对于需要长时间研读的严肃书籍来说至关重要。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用心了,书脊处处理得很平整,拿在手里感觉分量十足,很有“镇纸”的架势。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克制,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性元素,完全服务于文本本身,让读者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其中的内容细节,但仅仅是作为一本“物”——一件实体书来说,它已经成功地传达出一种庄重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即将接触的智慧肃然起敬。这种对物理载体的尊重,本身就是对原著内容的一种最高致敬,非常符合我对于经典读物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安排,简直是强迫症读者的福音。现在的许多书籍为了尽可能地塞进更多文字,把行距压缩得非常紧凑,结果就是眼睛在扫视长句时找不到方向,阅读节奏感全无。而这本在字号和行间距上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字体选择了偏向宋体风格的、锐利而清晰的排版,每一个笔画的转折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即便是长时间阅读,那种视觉疲劳感也比我预期的要轻得多。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包含大量符号和图形引用的部分,出版方在插图的清晰度和位置安排上做了细致的考量。图形与文字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没有出现“图在前面,解释在后面”这种让人抓狂的布局问题,这在处理复杂空间关系时,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认知负荷。可以说,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团队,绝对是深度理解了“阅读体验”四个字的真正含义。
评分我是一个习惯在书页边缘做笔记和标记的人,对我而言,一本书的“可操作性”和“交互性”非常重要。很多精装书的书页边缘太窄,或者纸张太光滑,我的铅笔和荧光笔根本写不上去,或者一擦就蹭掉油墨。但这本书的空白边距留得非常友好,不仅足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纸张的吸墨性也很好,我的中性笔写上去也不会洇墨到背面去,保持了页面的整洁。这种细节上的设计,体现了出版方对“学习者”需求的深刻洞察,他们知道,对于经典著作,读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看”,更是“思”和“记”。这让我更有动力去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最终价值,将不仅仅是书架上的一个摆设,而是被我翻烂、充满个人印记的“思考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