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之书

红茶之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肖竹... 编
图书标签:
  • 红茶
  • 茶文化
  • 生活方式
  • 文学
  • 散文
  • 文化
  • 品味
  • 慢生活
  • 东方美学
  • 休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8236
商品编码:26647440243
开本:1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红茶之书
  • 作者:(日)矶渊猛|译者:梁肖竹
  • 定价:49
  •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ISBN号:978756991823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
  • 印刷时间:
  • 版次:
  • 印次: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96
  • 字数:128千字

内容提要

席卷世界的红茶究竟有多神奇? 日本红茶研究专家、“KIRIN午后红茶”商品顾问矶渊猛 凭着40多年对红茶的迷恋,集结已写著的40余本红茶著作之精髓 为**红茶爱好者奉上这本经典入门之作《红茶之书》 带领所有读者***领略沁人心脾的红茶之美! 打开这本满怀赤诚之心的《红茶之书》 开启一次从东方到西方,轻松、有趣、美味的红茶之旅吧! 出发!—— ?学茶史:你知道吗?红茶的元祖(正山小种红茶)诞生于中国福建武夷山,而红茶*初由葡萄牙的公主凯瑟琳?布拉干萨作为药品带入英国,当时被称为“东洋的秘药”,据传可包治百病。风靡世界的袋装茶*初由效率至上的美国发明,茶袋的材质也从丝绸改为纱布。历**的红茶不仅作为“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导火索,还曾被用来打赌哪艘运茶船*先抵达泰晤士河港口,*先到的货物会大受追捧。此外,占卜也是红茶一项神秘的传说。阿萨姆、锡兰、川宁、立顿,这些耳熟能详的红茶巨头都有着让人感动的品牌创造史,红茶早已**了饮品而变为了解世界、连接生命意义的纽带?????? ?游茶园:斯里兰卡的红茶地带、印度阿萨姆茶园、大吉岭的初摘茶,在红茶达人矶渊猛的带领下,一起游走于世界各地的茶园和工厂,会见亲切可爱的采茶人,享受***别的红茶招待,品尝新鲜出炉、泛着茶褐色光泽的巧克力蛋糕,一杯红茶开启东西方的品味之旅?????? ?泡茶饮:一杯**的红茶在冲泡时会产生沸腾跳跃的现象,稍加震动就可以看到气泡如雪花般缤纷洒落的美景哦!你永远想不到,就如何在红茶中加牛奶的问题,英国人居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小说家乔治?奥威尔曾在题为《一杯美味的红茶》的随笔中强调过要“先倒红茶,之后再倒牛奶”,*后甚至由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出面,以一篇题为《如何泡出一杯**的红茶》的文章才宣告了论战的结束?????? ?品茶道:品鉴红茶时,啧啧有声地从茶匙中啜饮红茶被视为一种特别的礼仪。而将红茶倒入托盘中饮用也是一种女性优雅高贵的品茶方式。
    早餐茶、午前茶、下午茶、睡前茶,红茶的饮用时间和品味方式层出不穷,自由美妙。在过去,每天能喝上一杯浓浓的红茶就普通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配茶食:除了“命运之石”司康饼,与红茶相配的美食还有*多!蛋糕、奶酪、羊羹、日式馒头、黄油酥饼,每一样都是红茶的好搭档,但你以为只有甜品能配红茶么?NO!饭团、中餐、咖喱、烤肉、拉面??????红茶与食物的匹配度之高令人惊叹!赶快跟着书中的介绍打开红茶新世界的大门吧! 红茶,是自然赐予的宝物,是温暖身心的陪伴。用日本红茶研究家矶渊猛的话说:“滋味不是吃到嘴里记住,而是会浸润至心底。我相信红茶和共同品茶的人以及情景交织在一起,都有丰富人生的力量。” 就让《红茶之书》带领我们一起品味沉静有质的红茶时光,过上一种赤诚暖心的红茶人生!

作者简介

矶渊猛,日本红茶研究学者、红茶散文作家,在红茶的文化历史研究和商业经营领域均有着首屈一指的成就,是日本人气很高的红茶达人。
  1951年出生于日本爱媛县,毕业于青山学院大学,之后任职于大型贸易公司,期间因逐渐迷恋上红茶因而辞去工作。
  1979年创立了红茶专卖店“汀布拉”(Dimbula),进口贩卖斯里兰卡、印度、中国等地的红茶,并针对各产地红茶的特色研究开发了数百种自创商品。同时担任**的日本麒麟饮料株式会社“KIRIN午后红茶”的商品顾问,带领品牌长销三十年之久。
  1994年2月创立自己的株式会社TEA?ISOBUCHI COMPANY。
  此外,矶渊猛还是日本创艺教育中红茶函授教育“红茶搭配讲座”的主任教授。经常活跃于NHK等各大电视、广播节目等的演讲场合中,为**宾馆、西餐厅、红茶专卖店等进行技术指导,提供专业的企业经营建议,并开办面向普通大众的红茶教室与研讨会,深受许多红茶爱好者的喜爱与欢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走访世界各国,追寻每一种红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至今著有40多本红茶相关书籍,已出版作品包括《红茶事典》(2003)、《一杯红茶的世界史》(2005)、《红茶的教科书》(2012)、《红茶之国,红茶之旅》(2014)、《红茶手帖》(2016)、《茶乐》(2017)等。

目录

001 前言
Chapter 1 三十分钟变身制茶高手
003 红茶仅仅是“材料”
006 创造红茶个性的三大要素
008 风味取决于5秒内的选择
011 如何做好沸腾跳跃
014 红茶不泡不知道
018 水是决定风味的重要材料
020 茶壶与热水壶
022 讲究牛奶甚于红茶
026 红茶的泡法和喝法
030 正统冰红茶
Chapter 2 有关红茶的简单疑问
035 大吉岭、阿萨姆、祁门及锡兰红茶的特点
040 红茶与绿茶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042 为什么日语说红茶而英语称Black Tea?
043 发现合口味的红茶
045 加牛奶还是加柠檬?
046 美味柠檬茶的泡法
047 红茶的水色为什么发红?
048 为什么储存红茶的容器多为四方形盒子?
050 法式滤压壶的用法
050 下午茶有礼仪规矩吗?
053 格雷伯爵茶的由来
055 世界红茶产量**的**
Chapter 3 红茶研讨会的秘藏话题
059 倒在托盘里的红茶
062 英国牛奶与日本牛奶的差异
064 英国人**不加牛奶喝的红茶
066 司康饼的传说
068 圆形茶壶的神话
070 浓烈到可插上勺子的红茶
073 理想的茶杯
077 红茶与赌博
080 袋装茶由丝绸制成
083 红茶占卜的可信度
086 有秘药之称的红茶养生法
091 滤茶器源于漏了的茶匙
Chapter 4 红茶历史的创造者
095 梦幻红茶
098 凯瑟琳王妃的出嫁与红茶
102 波士顿倾茶事件的**策动者
106 传授红茶的民族
109 再会景颇族
114 制成阿萨姆红茶的兄弟
120 鸦片战争与林则徐
124 锡兰红茶之神
129 泰勒的红茶
132 英国的红茶王川宁
137 由难民成为红茶**的托马斯?立顿
142 下午茶创始人安娜?玛丽亚
146 **个喝红茶的日本人—大黑屋光太夫
Chapter 5 红茶的产地、茶园及工场
151 斯里兰卡的红茶地带
154 采茶人的茶歇时间
161 红茶工场深夜开工
164 茶叶中心的巧克力蛋糕
167 印度阿萨姆茶园
171 阿萨姆的巨型工场
174 大吉岭的初摘茶
Chapter 6 红茶与食物的匹配度
181 饭团和红茶的搭配窍门
183 *配红茶的是奶酪
185 中餐**适合红茶
187 寿司?咖喱?烤肉?拉面
189 羊羹?日式馒头也配红茶
191 蛋糕和红茶的黄金组合
193 日本也有黄油酥饼
195 后记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时间的织锦》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力求详尽、深入,旨在全面展现该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并且完全避免提及《红茶之书》或任何AI相关的痕迹。 --- 图书简介:《时间的织锦:从原子到宇宙的叙事》 卷首语:存在的低语 在这本厚重的著作中,我们并非仅仅追溯历史的刻度,而是试图捕捉时间本身——那种无形、却又塑造万物的力量——的内在纹理与宏大结构。《时间的织锦》 是一场跨越了数个数量级的探索之旅,它将物理学的严谨、哲学的深邃与人类文明的细微感知熔铸一炉,旨在回答一个古老而永恒的问题:我们如何存在于“此刻”,以及“此刻”如何被塑造成形。 本书的雄心在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框架,用以理解时间不仅是牛顿体系中的匀速流淌,更是爱因斯坦时空结构中的弹性维度,是量子纠缠中瞬间的非定域性,更是生命演化中不可逆转的熵增之矢。 --- 第一部:时间的物质基础——从“无时”到“有度” (约 350 字)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入宇宙创生之初的奇点,探讨时间概念如何在极端的能量和密度中诞生。 我们首先聚焦于宇宙学的“时间原点”。这不是一个日期,而是一个物理状态的描述。通过对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和更前沿的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理论的深入剖析,我们审视了普朗克时间尺度下的时间行为。在那里,传统的时间概念开始瓦解,时间可能并非连续的河流,而是由离散的、不可再分的“量子时间块”构成的。 随后,叙事转向热力学与熵。时间之箭如何指向未来?答案深植于统计力学之中。我们将详细解析熵增定律如何为宇宙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性。从微观粒子的随机运动到宏观星系的冷却坍缩,熵是时间最清晰的注脚。我们还将探讨“时间之箭”的多个维度:热力学箭、宇宙学箭、以及心理学箭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 本部的核心在于,揭示时间并非一个抽象的背景,而是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它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 第二部:生命的节律与意识的疆域 (约 450 字) 从宇宙的宏大尺度退回至生命体的微观世界,本书探讨了生物学如何内化时间,并发展出对时间的独特感知。 生物钟的精密机械是第二部的基石。我们将深入研究真核生物中核心的分子振荡器——Per、Cry 等基因的反馈环路,揭示昼夜节律如何调控着从新陈代谢到细胞修复的每一个环节。这些“内生时间”的精确性,与地球自转的外部时间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张力与适应。 更进一步,本书深入探讨了演化时间与遗传记忆。在进化论的时间尺度上,时间是突变累积、自然选择淘汰的漫长过程。我们审视了基因组中的“分子钟”原理,如何利用DNA序列的漂变来校准物种分化的年代。记忆的形成,本身就是对过去事件的编码和重构,这为我们理解“当下”的短暂性提供了神经科学的基础。 最引人入胜的,是意识中的时间体验。为何“快乐的时光飞逝,痛苦的时刻漫长”?通过对神经元集群放电模式、多巴胺系统影响下的主观时间压缩与拉伸效应的分析,本书探讨了心理时间的主观性。我们检视了前额叶皮层在构建连贯“自我叙事”中所扮演的角色,论证了时间感是构建人类心智模型不可或缺的结构。我们还特意辟出一章,讨论了在深度冥想或极端应激状态下,时间感知如何发生断裂与重组。 --- 第三部:文明的刻度与未来的回响 (约 450 字) 在这一部分,焦点转向人类社会对时间的制度化管理和文化重塑,以及我们对未来时间边界的想象。 历法与时间的社会契约:人类历史上对时间的标准化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也是权力分配的工具。从巴比伦的六十进制到儒略历、格里高利历的修正,每一次历法的变迁都牵动着农业、宗教与政治的神经。本书分析了工业革命如何催生了“标准时间”和“时区”的概念,将全球经济活动捆绑在统一的、精确的滴答声中。这种外部强制性的时间秩序,如何与内在的生命节奏发生冲突,形成了现代性的核心焦虑。 历史学的张力:时间在历史学中表现为叙事与断裂的辩证统一。我们考察了不同文明对“循环时间”(如古印度和玛雅文明)与“线性时间”(源于犹太-基督教传统)的不同诠释,以及这些世界观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目标和对进步的理解。历史学家如何选择性地“遗忘”或“强调”某些时刻,构成了对时间叙事的持续争夺。 时间的终结与重构的预言:最后,我们展望未来。面对量子计算、永生技术的潜在突破,以及宇宙学对“大撕裂”或“热寂”的推演,时间的概念是否会迎来新的形态?本书审慎地讨论了人工智能是否能创造出超越生物学限制的“数字时间体”,以及这种存在体将如何体验存在。 --- 结语:在永恒的流动中锚定 (约 250 字) 《时间的织锦》 并非提供一个终极公式,而是一套理解复杂性的工具箱。时间,如我们所见,是物理定律的必然结果,是生命适应的生物节律,也是人类理性建构的社会框架。 本书试图在笛卡尔式的二元对立之外,重建一种整体的视角:我们既是时间洪流中的微小颗粒,又通过意识和文化活动,成为重塑时间体验的积极塑造者。 阅读此书,如同站在一棵巨大的、跨越亿万年的树下,观察它的根系深入到宇宙的原始物质中,而它的枝叶则伸向我们对未来的所有猜想。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暂停脚步,不再仅仅是“度过”时间,而是真正开始“感知”和“理解”自己是如何编织于这片宏大而又精妙的——时间的织锦之中。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存在”的深度好奇者、科学家、哲学家和诗人的诚挚邀请。 ---

用户评价

评分

《红茶之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于“平凡”的深刻挖掘。我过去总是追求那些宏大、壮丽的事物,认为只有轰轰烈烈的人生才值得歌颂。然而,这本书却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瞬间。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日常。一杯热茶的温度,一次不经意的微笑,一段静谧的午后时光。在他笔下,这些平凡的场景焕发出了夺人的光彩,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的张力。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在追逐“不平凡”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平凡”的美好?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感知能力。我不再急于去寻找远方的风景,而是开始留意身边的点滴。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间拥有了“发现美”的超能力,曾经习以为常的一切,都变得生动而迷人起来。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新的期待和热爱。

评分

《红茶之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慢阅读”体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习惯了快速获取信息,习惯了浅尝辄止。而这本书,恰恰要求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作者的文字,很多时候并非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让你自己去感受。他会用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一个场景,一个细节,比如一次清晨的露水,一次日落的余晖,一次老街的巷口。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描写,却能一点点地渗透到你的内心深处,让你逐渐沉浸在他的世界里。我常常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会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着作者所描绘的画面。那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我真的置身于他笔下的那个地方,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感受着同样的阳光。这种阅读方式,无疑是需要耐心的,但当你真正投入进去,你会发现,原来文字的力量可以如此柔韧而深邃。它不像刀锋般锐利,却能悄无声息地触碰到你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评分

我必须坦白,一开始我并没有完全理解《红茶之书》想要表达的核心。它的结构似乎有些松散,主题也显得模糊不清。我尝试着去寻找书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去分析作者反复提及的某些意象,但似乎都无法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这本书或许并不需要一个明确的主题或清晰的结构。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读者自身的内心世界。作者通过他对某种事物,某种情感的独特视角,引发了读者自身的思考和联想。当我读到关于“失去”的章节时,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生命中那些无法挽回的遗憾;当我读到关于“遇见”的篇章时,我又回想起那些曾经擦肩而过的缘分。这本书没有强行灌输任何观点,也没有给出任何标准答案,它只是提供了一个空间,让你在其中自由地徜徉,去发现属于自己的意义。它不是一本告诉你“是什么”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思考“为什么”和“如何”的书。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阅《红茶之书》的过程中,我曾经有过几次想要合上它的冲动。原因无他,它不像我常读的那些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没有那些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段漫长的、有些支离破碎的独白,充满了作者跳跃性的思绪和个人化的体验。有那么几页,我读得云里雾里,只觉得作者在絮絮叨叨地讲述一些与我生活毫不相干的琐事。然而,我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越发觉得,正是这种“不着边际”的叙述,构成了这本书独特的魅力。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坐在摇椅上,眯着眼睛,向你讲述着他生命中那些零散却珍贵的片段。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有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和最直接的感受传递。当我放下书本,我发现自己脑海中并没有留下什么具体的故事梗概,也没有什么深刻的道理,但却有一种莫名的释然和宁静。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场细雨中漫步,虽然湿润了衣衫,却洗涤了心灵。

评分

拿到《红茶之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我向来对饮品的热情不高,咖啡因的刺激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负担,而茶,对我而言,更是遥远而神秘的存在。然而,封面上那古朴的字体和淡淡的墨香,却意外地勾起了我一丝丝的好奇。我坐在靠窗的沙发上,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书页上,泛起一层温暖的光晕。指尖轻轻滑过书本的封面,粗粝的纸张质感带来一种踏实的感觉。我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那娟秀的笔迹,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低语,诉说着属于他自己的故事。他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娓娓道来,从儿时的记忆,到一次偶然的邂逅,再到对某种独特香气的迷恋。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泛黄的旧相册中,每一页都承载着一段被时光温柔浸润的往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如此钟情于“红茶”这一事物,又是什么样的文字,能够承载这份深沉的情感。我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着作者笔下的场景,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难以言喻的香气,那是一种温暖的、带着故事的香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