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院【2017年度中国好书】 肖复兴散文作品集 中国现当代散文随笔文学在北京历史四合院畅销书籍

我们的老院【2017年度中国好书】 肖复兴散文作品集 中国现当代散文随笔文学在北京历史四合院畅销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肖复兴
  • 散文
  • 随笔
  • 四合院
  • 北京
  • 历史
  • 文化
  • 文学
  • 中国好书
  • 现当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16187
商品编码:26868832630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座三进的四合院,位于京城繁华的前门大街附近,曾是粤东会馆,后来成了平民居住的大杂院。院里的居民之间,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在这些浸透着作家生命记忆的故事中,人心和人性赤裸裸地相见,如电光石火,令人深深震撼。童年记忆,对每一位作家来说,都是他个人的富矿。这是一部情感沉郁的书,是一部哲思深蕴的书,也是一部可见作家心魂的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家肖复兴说,《我们的老院》是他一直想写的一本书,也是他的一部重要的书。本书虽篇篇皆为凡人小事,却告诉了我们朴素的真理,真实的善恶。这是一代人的历史记忆,一代人的心灵史。

内容简介

《我们的老院》是作家肖复兴先生的散文作品集。这部作品是这位饱经岁月沧桑、历尽世事浮沉的作家,在追忆逝去的青春往事时留下的又一缕人生况味。老院,老北京普通百姓生活的场所,也是这座古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重要的一方舞台。这里铭刻了历史的变迁,这里有专属于一个社会群体的故事与传奇。它就像是一座民俗风情浓郁的博物馆,烙下了各种平凡人的平凡印记。在作品中,作者以朴实平和的文字,讲述着自己童年的无忧时光与青少年时代的阵痛与迷茫,同时也纪录下了那些发生在院子里的喜怒哀乐、苦痛与忧伤。我们也得以在这个微小的生活空间中,窥见一个时代普通国人的生存风貌。如今,老院的逐渐消失引发了老北京人一种强烈的文化焦虑感,这是整座城市历史的失忆。而这部作品,正是肖复兴先生以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对伴随几代人一起生活成长的老院进行的一次有力度、有温度的历史书写,它为人们留下了一段仅属于这座城市的心曲。

作者简介

肖复兴,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在北大荒插队六年,在大中小学任教十年。曾先后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一百余部。曾获北京及上海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多种。近著有《肖复兴文集》十卷等多种。

目录

泥斑马

油棉袄

裱糊匠

花布和苹果

表叔和阿婆

花露水

鼻烟壶

老倭瓜花

煎饼果子

无花果

刀螂腿阿玉

三棵老枣树

大提琴手

凤冠霞帔

白桑葚,紫桑葚

何氏两家春

盖碗茶

罗宋帽

毕业歌

水房前的指甲草

商家三女

六指兄弟

跑堂的老宋和他的两个女儿

老钟和他的爬墙虎

小手表的鸽子

迟桂花

*后的孩子王

丁家的秘密

捉奸记

丁香结

忆秦娥

槐花祭

虞美人

母亲

父亲

精彩书摘

前言:我们的老院小考

我们的老院,叫粤东会馆。那是一座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会馆,坐落在北京城前门楼子东侧一条叫作西打磨厂的老街上。清光绪《京师坊巷志稿》一书中,记录那时在这条明朝就有的老街上,有粤东、临汾、宁浦、江西、应山、潮郡六大会馆,粤东会馆名列第1。到了北平和平解放之时,这条老街上的六大会馆,仅存粤东和临汾两座。从落生到去北大荒插队,我在粤东会馆里生活了二十一年。

我们大院里,住着各色人等。尤其是老一辈人,表面波澜不惊,却身世如乱云,人生似飘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从童年时光里那些老人欲说还休遮遮掩掩的神神秘秘,到“文化大革命”中几乎所有家庭都被无情地撕开一道口子,让很多神神秘秘的往事变成了触目惊心的现实。这些活生生的人与事,一直处于沉睡状态,人到晚年时,蓦然惊醒,变成我写作的财富,有了《我们的老院》这本书。

纳博科夫曾经说过:“任何事物都建立在过去和现实的完美结合中,天才的灵感还得加上第三种成分:那就是过去。”过去的作用,对于文学创作就是这样巨大。在时间的作用下,过去有了间离的效果;在想象的作用下,过去成为写作的酵母。于是,人生不仅是人生,还可以是文学;不仅可以让我们回忆,还可以让我们品味。杜诗云:“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便是让我品味我们的人生、品味我们的老院的路标和路径之一,自古如此。

因此,我们的老院,写的是粤东会馆,已经不完全是粤东会馆。那里写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曾经生龙活虎真实地生活在过去的年月里,却也生活在我今天的想象里和重新的构造里。为了更加真实,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对号入座,那些人物,我进行了张冠李戴,甚至偷梁换柱,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可以说,我今天笔下的我们的老院,是地理意义上的粤东会馆,是历史意义上的粤东会馆,也是文学意义上的粤东会馆。它是为粤东会馆写传,也是为我们的老院写意。它属于那条已经被破坏被腰斩或者叫作被改造更新的老街,更属于我们,属于我自己。

正如纳博科夫所说的过去对于现实的重要作用,要想真正走进我们的老院,重新梳理一下粤东会馆历史的空间和地理的肌理,也许还是很有必要的。

据我所知,在北京城,以广东或广东各地方名字命名的会馆有很多,比如新会、蒲阳、潮州、惠州、肇庆等会馆,真正被称之为粤东会馆的,自有会馆以来,只有三家。

先说第1家和第三家。第1家建的*早,第三家建的*晚。

第1家在广渠门内。据我的同学王仁兴1984年考证,这第1家粤东会馆开始叫作岭南会馆,是旅京的广东同乡在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建的。北京第1家会馆,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当时一位在史局任职的官员首议兴创,在菜市口建的安徽会馆,也就是说,第1家粤东会馆比它只晚了六年,当数北京*早的一拨会馆,历史很悠久了。

当年蓟辽督师袁崇焕在广渠门激战后金军,不料背后让人捅了一刀,崇祯皇帝偏偏听信了小人谤言,袁崇焕被诬陷而在菜市口凌迟处死,其骸骨*早就是广东乡亲偷偷埋在粤东会馆里的。以后袁崇焕祠(现仍在)是在粤东会馆附近建的,那是清朝的事了。袁崇焕无疑给*早的粤东会馆抹上了*光彩也*神奇的一笔。可惜,这座*早的粤东会馆,明末的时候就已经毁掉了。

第三家粤东会馆是在南横街的东北角,它建成于清末。依然是广东同乡出资,买下康熙年间大学士王崇简父子的怡院一角,占地六亩,比*早的粤东会馆大出几倍。显然,广东人越来越有钱,在朝廷里越来越有势力。而且,那时的广东人如现在的北京人一样格外关心政治。戊戌时期,保学会就是在这里成立,变法的风云人物康、梁等人都曾经出入这里。民国元年,孙中山来京时的欢迎会,也是在这里召开的。他们都是广东人。想那时,出入这里的都不是庸常之辈,个个心怀百忧,志在千里,且吟王粲,不赋渊明。可以说,那是三座粤东会馆中*为辉煌的时刻。

这种辉煌,一直延续到北平解放之后。上个世纪90年代,为开通菜市口南北大道,南横街以西被拆了一片,占据南横街东北角的粤东会馆首当其冲。当时,很多有识之士曾经提出手下留情,希望能够保住粤东会馆。其实,只要让新修的大道稍稍拐一个弯,就能将这座老会馆保下了。但是,老会馆没有新大道值钱,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短浅。

2004年,我曾经专门去那里寻访旧址,那时候,还能看到一点粤东会馆残留的影子。因为它大门外的一株老树还在,而它的邻院虽然破败,却也还在,依然可以让我想象一点它的前生前世。前不久,我又去了那里一趟,却连这点想象都没有了,新建的楼房,挤压得南横街接续往西缩,一直快到粉坊琉璃街了。想当年,拆这座粤东会馆的时候,是将梁柱等建筑材料都按编号拆下的,政府曾经允诺以后将粤东会馆和连同拆掉的前面不远处珍稀的过街楼,一并异地重建。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异地重建的事,无人再提,人们的记性真有点儿撂爪儿就忘,这座*为辉煌的粤东会馆也就如此风流云散。

下面再来重点说第二家粤东会馆。之所以重点说它,是因为这就是我们的老院呀。

这座粤东会馆建于明末清初,老门牌是西打磨厂179号,新门牌90号。当时,广东同乡嫌广渠门那里的面积小,而且偏僻,交通不方便,出资迁到西打磨厂,紧靠皇城,占地两亩,盖了这个新粤东会馆。想那时的广东人和现在一样,能折腾,起码是赚了钱,要不怎么能够置办第二房产?新建时将粤东会馆曾经一度易名为嘉会会馆,后又改了回来,足见对粤东会馆的钟情。我住的时候,会馆肯定是清末民初时翻修的了,不过基本格局未有大的改变。据说,清光绪年间,广东人陈伯陶写过一副怀念袁崇焕的对联:粤峤星辰钟故里,蓟门风雨引灵旗。专门送到粤东会馆保存,可惜,我问过老人,谁也没有看到。

它是一个三进三出的大四合院,街旁的高台阶上,两大扇黑漆木门,两侧各有一扇旁门,虽然破败,但基本保留着当年的风范。大门内足有五六米长的宽敞过廊,我们叫它大门道。过廊里西侧有一大间房子,有门无窗,是当年的门房。东侧有一块贴在墙上的黑板,是抹在墙上的水泥,再刷上一层黑漆,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产物。当时,在上面写着*高指示——毛泽东的语录。有意思的是,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好多年之后重访大院的时候,不仅它还健在,而且,上面用粉笔书写的语录也还健在。有趣的是,那语录正是当年我写上去的。小二十年过去了,喧嚣不再,笔迹犹新。

过廊外是宽阔的青砖铺就的甬道。其东边一侧,有一个自成一统的小跨院,小跨院里,一排三间倒座房,两间西房,两间南房,想应该是当年乡里一些赶马车的下人住的地方。西侧是一片凹下一截儿却很开阔的沙土地,是用来停放马车,让马匹休息蹭蹭痒打打滚的场所。*早的时候,那里曾有一棵垂杨柳树。我小时候,那里还是可以踢球的操场,可见足够的宽敞。方砖甬道,高于东西两侧,甬道的下面挖了一个一人多深的大坑,上铺一块大木板,下面藏有全院的自来水表,捉迷藏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常常藏进去,就像电影《地道战》一样,谁也找不着了。

然后,看到的才是真正的第1道院门,中间是有盖瓦的墙檐和牌坊式的门柱组成的院门,按照老四合院的规矩,它应该叫二道门,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它的两边是骑着金钱瓦的院墙。迈过院门前后几级台阶,迎面是一座影壁,影壁东边是一片空地,西边是一座石碑,写着好多人捐资重修粤东会馆的名单和缘由。再往里走,是以坐北朝南正房为中心的三座套院,与大门和影壁对照,中心稍稍偏西一些。除第1座院(我们叫它前院)有了前面的二道门,不再设门之外,其余两座院即中院和后院,各有朝东的一扇木院门,一为方形门,一为月亮门。

这两座院内,中院种有三株老枣树,后院有东西两块花圃和一架葡萄架,后院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很窄,我们称之为夹道,里面种着两棵桑葚树。这是我们的老院里*好的房子,后院幽静,仅住两户人家,还是亲戚。中院*大,不仅有东西厢房,还有和前院正房背背相靠一排三大间的倒座房。

前院那三间正房,*早是房东住,他是广东人,是不是*早粤东会馆主人的后裔,我就不清楚了。大院已经多次易主,他应该是大院*后一任的房东了,后来院子交了公,归房管局管理修缮,他们一家依然住在这里。应该说,房子不如中院和后院的正房,我不知道为什么房东自己住。相比较,前院显得要局促一些,因为没有院门,正对着影壁,但是,前面的空间还是不小的。它有宽敞的走廊和高台阶,左右两侧各种有一棵丁香。小时候,我们常从家里拿出床单或被单,挂在两棵树之间,成为我们演戏舞台上的幕布,舞台就在房东房前的高台阶上。房东家人很少,人很和善,不管我们,任我们在那里连唱带跳地折腾。

我小时候,大院的西厢房已经没有了,这是很奇怪的事情,不大符合这样三进三出四合院的建筑格局。正规的大四合院,三座院落自成一统,三座院落的外面,是应该有东西两侧的厢房的,更讲究一些的,还会有环形的游手走廊连接。粤东会馆纵使没有那样的讲究,起码不会没有西厢房的。我怀疑紧邻我们老院的西边的大院,以前会不会就是它的西厢房。因为西边这座大院,非常狭窄,两侧的房子也都很窄小,中间的走道,痩得仅能走一个人。会不会是依托我们老院的西厢房,改造而成了现在的样子。当然,这只是我的揣测,没有一点儿依据。

我们的老院的东厢房,非常齐整,我小时候,一溜儿东厢房,足有十五间之多。这一条从前院直通后院的过道,笔直而悠长。我家就住在东厢房*里面的三间。据说,那三间房子,曾经是主人家的厨房。那时候,整座大院就一家人住,厨房显得宽敞气派。我家刚搬来时,*里面的一间还有残存的灶台,拆除灶台时,我爸发现埋在灶台下面的几块长条形的金闪闪的金属,以为是金条呢,喜出望外地拿到银行一验,空欢喜一场,不过是黄铜而已,是当年为祭祀灶王爷图个吉利的把戏。读中学的时候,每天上学放学时走进走出我们大院,经过这条长长的甬道,要走老半天;那时候常有一个女同学到我家来玩,一路各家窗户里扫射出来的目光,纷纷落在身上,越发觉得心重路长。

我家房子的南端,是全院的公共厕所。厕所只有两个蹲坑,但外面有一条过道,很宽阔,显示出当年的气派来。过道足有四五米长,*前面有一扇木门,里面带插销,谁进去谁就把插销插上。我们孩子中常常有嘎小子,在每天早上厕所*忙的时候,跑进去占据了位置,故意不出来,让那些敲着木门的大爷们干着急没辙。我们管这个游戏叫作“憋老头儿”,是我们童年*能够找到乐子的游戏。厕所过道的那一面涂成青灰色的墙,是我家的南山墙,成了我们孩子的黑板报,大家在“憋老头儿”的时候,用粉笔或石块往上面信笔涂鸦。通常是画一个长着几根头发的人头,或是一个探出脑袋的乌龟,然后在旁边歪歪扭扭地写上几个大字:某某某大坏蛋,或某某某喜欢谁谁谁之类。写了擦,擦了写,一拨拨新起的小孩们前赴后继。

读高一那一年,学习淘粪工人时传祥,我还背着挺沉的木粪桶,跟着时传祥一起到我们大院的厕所里淘过粪。

厕所过道的东头,有一个很小的夹道,对着我家的后墙,那里堆放着杂物和碎砖乱瓦,越堆越高,从那里可以很轻巧地就爬上房顶。站在房顶上,前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甚至再远处的西山,都能够一眼看得见。国庆节夜晚燃放礼花的大炮,也能够依稀望得见。国庆节的晚上,我们早早地坐在房顶鱼鳞瓦的上面,静静地等待着突然的一声炮响,五彩缤纷的焰火腾空而起。在下一次礼花腾空之前的空隙中,弥漫在蒙蒙烟雾的夜空中,会有白色的降落伞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精灵向我们飘来,那是礼花中的一部分。国庆节的时候,常常会有东南风,因此,那小小白色的降落伞,总能够缓慢地向我们飘来,飘过我们的房顶的时候,我们只要一伸手就能够把它们够下来。当然,也会有调皮的孩子用竹竿捷足先登把它们够了下来,惹得大家一通大呼小叫和下面大人的一通责骂之后,只好等待着下一次礼花的腾空而起。

十一年前,2005年,我回粤东会馆特意看它时,竟然看见当年立在影壁旁的那块石碑,垫在老街坊盖的小厨房的下面,露出一小截花岗石,像是千年乌龟探出的头。

六年前,2010年,却只剩下了粤东会馆的大门。我走进大门,只到原来的二道门的地方,就被围栏给挡住了,童年和少年的记忆一起也被挡在里面了,里面已经完全被拆得一片凋零。

前不久,我又去了一趟,围栏没有了,前面建起一座红漆大门,紧挨着老院的那扇已经斑驳沧桑的黑木门,仿佛让历史和现实故意做对比似的,那么触目惊心地不谐调。这在过去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因为红漆大门只能是官府人家的宅院。自以为是的现实,就是这样粗暴地改写历史旧貌。

透过门缝,望着簇新却空无一人的院子愣神的时候,从东跨院里走出来一位妇女叫我的名字,一看是老街坊。她告诉我,除了东跨院三户人家没有搬走,其余全部拆干净了,院子里都盖起了灰瓦红柱的新房。我遗憾地对她说这回看不成了。她把我请进她家,顺手把紧靠后窗的床铺的褥子掀开,又搬来一把椅子,放到后窗外,让我踩着床铺跳窗而进,一睹大院新颜。

我从这个小小的后窗跳了进去。空荡荡的院子,空荡荡的房子,过去历史曾经发生的一切,仿佛都已经不存在。我打开虚掩的房门,走进我原来住的那三间东房里,簇新的砖瓦、簇新的玻璃窗、水泥地,夕阳正透进来,将房前那棵老槐树斑驳的枝影打在地上。一切的景象仿佛不真实似的,像是置身在戏台上那样恍惚。不知它以后的用场,也不知以后要住什么人。

如果说第1座粤东会馆没有了,是历史的原因;后两座粤东会馆,却完全是这些年在我们的手上毁掉的。三家粤东会馆,四百多年历史,就这样如水长逝。

站在静悄悄、空荡荡的院子里,地理和历史的空间,只有依托记忆、依托想象、依托文字,依稀还在,现实的空间已经面目皆非。我想起了我们的老院,想起了那些我曾经熟悉的已经过世的前辈和与我一样依然在世的人们,想起那些让我怀念让我心痛让我惋惜让我愤怒的种种人物。在人物与老院共生的漫长岁月的沧桑变化与动静对比中,重想杜诗:“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意味深长,不觉无言。

2016年3月9日写毕于布卢明顿细雨中


《四合院里的时光:京味儿生活与成长记忆》 引言: 时光荏苒,许多事物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但总有一些温暖的印记,深藏在心底,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四合院,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的载体,承载了浓厚的京味儿文化和一代人的成长记忆。这本散文集,便是作者对那些逝去时光的深情回望,对四合院里人情冷暖、悲欢离合的细腻描摹,更是对生命中那些简单而纯粹的美好的致敬。 第一章:砖瓦间的童年乐章 在北京的老胡同深处,隐藏着无数承载着历史故事的四合院。作者的童年,便是在这样一个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院落里度过的。夏日午后,老槐树浓密的枝叶投下斑驳的绿荫,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朗朗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还有邻家厨房飘来的饭菜香。 院门里的世界: 院门是内外世界的隔断,也是孩子们探险的起点。推开厚重的木门,便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里有晒得暖烘烘的石板地,有几盆叫不上名字却开得烂漫的花,还有承载着无数梦想的秋千。那些在院子里玩耍的日子,简单而快乐,没有太多的忧愁,只有纯粹的童真。 石榴树下的秘密: 院子角落里的石榴树,每年秋天都会结出累累硕果。红艳艳的石榴籽,是孩子们眼中最美的宝石。他们常常爬上树,小心翼翼地采摘,分享给小伙伴,或是藏在怀里,作为小小的“宝藏”。石榴树下,也成了孩子们诉说秘密、分享心事的地方,那些稚嫩的誓言和纯真的友谊,都在树影婆娑间悄然生长。 雨天的四合院: 阴雨绵绵的日子,四合院里别有一番韵味。雨滴敲打在瓦片上的声音,如同大自然奏响的催眠曲。孩子们会躲在廊檐下,听着雨声,或是看大人们忙碌的身影。廊檐下的石桌石凳,成了临时的“活动中心”,大家围坐在一起,听长辈讲故事,或者玩着简单的小游戏。雨后的泥土气息,混合着青草的味道,格外清新宜人。 邻里间的温情: 四合院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紧密的邻里关系。大家庭般的氛围,让每个家庭都紧密相连。隔壁王奶奶做的炸酱面,总是香气四溢,时不时会端来一小碗给孩子们尝尝。李大爷的修车手艺精湛,院里的自行车坏了,他总是乐呵呵地帮忙修理。这些细微的关怀和帮助,汇聚成一股暖流,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夏夜的星空与故事: 盛夏的夜晚,暑气渐消,四合院里的人们会搬出小桌板凳,在院子里纳凉。头顶是璀璨的星空,耳边是知了不知疲倦的鸣叫。长辈们会摇着蒲扇,给孩子们讲起过去的故事,讲家族的变迁,讲老北京的风俗。那些故事,虽然听过无数遍,但总能吸引着孩子们全神贯注,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 第二章:光影交错的岁月足迹 随着年龄的增长,四合院里的生活也逐渐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童年的欢声笑语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点滴的体悟,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四合院见证了家庭的喜怒哀乐,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季节的轮回与生活的节奏: 四合院的生活,与自然的节奏紧密相连。春天,院子里新抽出的嫩芽,预示着万物复苏;夏天,繁茂的枝叶带来荫凉;秋天,金黄的落叶铺满院子,带来收获的喜悦;冬天,白雪覆盖的院落,显得格外静谧。这些季节的变化,也影响着院子里人们的生活,从春耕秋收,到冬日储藏,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厨房里的烟火气: 厨房,是四合院里最有烟火气的地方。母亲忙碌的身影,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炸酱、炖肉、蒸馒头的香气,都充满了家的味道。每一顿饭,都凝聚着家人的辛劳和对彼此的关爱。那些朴素的家常菜,却有着最动人的味道,是抚慰心灵的港湾。 老物件的低语: 院子里堆积的旧物,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一张褪色的老照片,一件磨损的旧家具,一本书籍,都仿佛在低语着过去的岁月。它们是家族历史的见证,是时光留下的印记,承载着记忆和情感。作者常常会在这些老物件前驻足,感受那份穿越时光的连接。 门前的那棵老树: 院门前的那棵老树,是四合院的守护者。它经历了风霜雨雪,见证了无数个日升日落。它也是孩子们心中的“精神图腾”,是情感寄托的所在。在树下,有人欢笑,有人哭泣,有人默默思考。树根深深扎入大地,就像四合院里的人们,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节日的烟火与团圆: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四合院里总是显得格外热闹。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院子里弥漫着喜庆的气氛。中秋,月光洒满庭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分享家常。端午,粽叶的清香飘散,孩子们兴奋地看着赛龙舟。这些节日,将家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让四合院充满了温馨和团圆的气息。 第三章:人情味浓的京城风情 四合院不仅仅是物质的居所,更是承载了丰富的人情世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笔下的四合院,更是浓缩了老北京的市井风情,那些鲜活的人物,生动的对话,都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 街坊邻里的悲欢: 四合院里的生活,是公开透明的。邻里之间,互相照应,也分享着彼此的悲欢。有人家添丁进口,院子里热闹非凡;有人家遭遇变故,大家会伸出援手,共同度过难关。这些朴实的情感,构成了四合院最动人的底色。 老北京的“范儿”: 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北京独特气质的眷恋。那种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那种带着点儿戏谑的幽默感,那种骨子里透出的豁达与从容,都是老北京人特有的“范儿”。这种“范儿”,体现在日常的对话中,体现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中,也体现在对传统的尊重中。 胡同里的叫卖声: 那些曾经响彻在胡同里的叫卖声,是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声音之一。磨剪刀的“磨剪子戗菜刀”,卖冰棍的“雪花酪”,卖西瓜的“吃个西瓜不?”,这些声音,仿佛还能在耳边回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更是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 大杂院的烟火气: 许多四合院,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大杂院。虽然空间被分割,但院子里的人情味却依然浓厚。不同家庭的炊烟升起,各家各户的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孩子们在院子里打闹,老人们在树下聊天。大杂院,依旧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光的印记与情感的传承: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老四合院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但那些居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们,他们的记忆和情感,却依然深深地烙印在心中。这本散文集,正是对那些正在消逝的时光的留恋,对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四合院的致敬。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的老物件、老地方、老情怀。 结语: 《四合院里的时光:京味儿生活与成长记忆》并非仅仅是对一个建筑的回忆,而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情感维系的深刻怀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些温暖而有力的画面,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缩影,感受人情冷暖,品味时光的醇厚。这本书,献给所有在北京生活过、或向往北京四合院生活的人们,它是一份对过往岁月的温柔回首,也是一份对纯粹情感的永恒珍藏。翻开这本书,就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的院门,走进那段充满温情与回忆的时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具匠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质感,就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时光的流淌。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它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沉静而深邃的文笔所吸引。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称奇,他总能从那些极其平常的场景中,挖掘出令人心头一颤的情感共鸣。比如,他对光影变幻的描述,不仅仅是简单的色彩记录,更像是在描绘一种心境的起伏。那种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并非是矫揉造作的伤感,而是一种带着温度的怀念,让人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仿佛自己也一同回到了那个记忆中的场景。通篇读下来,感觉像是在一位老友的叙述中,经历了一场关于生活本质的漫长对话,那些关于时间、关于人情世故的洞察,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没有一丝刻意的说教,却又让人受益匪浅,回味无穷。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沉浸式体验,而非走马观花的翻阅。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里有一种奇特的张力,它既有北方特有的那种大气磅礴,又蕴含着江南水乡般的细腻婉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他懂得何时该疾风骤雨般地抛出关键的观点,何时又该如春日细雨般缓缓铺陈背景,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情境。尤其是他对社会变迁中个体命运的关注,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冷静叙述,让人在感到唏嘘的同时,也对“坚韧”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同于一些过于炫技的当代散文,这本书的语言是干净、有力的,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恰到好处地承载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重量。读到一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默默地在脑海中复盘作者是如何用最简洁的句子,勾勒出最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时代侧影的。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每次重读都会有新感悟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典范。它不像某些文学作品那样追求晦涩难懂的辞藻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口语化的自然流畅,达成了深刻的艺术效果。这种“大巧若拙”的境界,才是真正考验作者文学功底的地方。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灵活,时而是旁观者冷静的审视,时而又是亲历者饱含深情的追忆,这种多维度的视角切换,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其中一些篇章,尤其是在处理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的交汇点时,那种克制而又深沉的情感表达,非常有力量,如同暗流涌动的大江大河,表面平静,内里却波涛汹涌。它成功地在记录时代的烙印与抒发个体生命体验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读起来非常过瘾,毫不拖沓。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心折的,是它所传递出的一种对“存在”本身的敬畏感。作者似乎总是在提醒读者,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欢愉还是苦涩,最终都会沉淀为生命的一部分,拥有其独特的价值。文字中有一种强大的内在逻辑和清晰的脉络,即便是跳跃性的回忆片段,也能在最终汇集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场所”的描写,那些具体的地点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它们本身仿佛也具有了生命和记忆,与书中人物的情感紧密缠绕,互为表里。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参与了一次精神上的考古,从层层叠叠的文字碎片中,拼凑出一个关于时间、关于家园、关于生命意义的宏大命题。这本集子,无疑为当代散文留下了一份厚重的、值得珍藏的文本。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自己真的置身于那些被文字精心构建的场景之中。作者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入微,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描摹,而是直抵事物核心的洞察。比如,他描述起一场寻常的家庭聚会,笔触立刻就聚焦在了那些微不足道的肢体语言、那些欲言又止的眼神交流上,瞬间就将人物的性格和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立体地展现了出来。这种写实与抒情的完美融合,使得全书的基调既有历史的苍凉感,又不失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它没有宏大叙事,却处处体现着对“人”这个永恒主题的关怀。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似乎也微妙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更加留意身边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瞬间,因为那些瞬间,可能正孕育着不朽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