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

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培林 魏后凯 吴国宝 王萍萍 檀学文 李静 著
图书标签:
  • 扶贫
  • 中国扶贫
  • 扶贫开发
  • 中国发展
  • 社会问题
  • 经济发展
  • 政策研究
  • 报告
  • 2017
  • 蓝皮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0531
商品编码:2689006741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

定价:128.00元

作者:李培林 魏后凯 吴国宝 王萍萍 檀学文 李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1205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精准扶贫,是当今中国扶贫开发的主题和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国继开发式扶贫之后对国际减贫事业做出的又一个重要贡献。《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建构了精准扶贫政策分析框架,全面总结和分析了2013年以来中国精准扶贫的实践和成效,讨论和分析了中国脱贫攻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策建议。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精准扶贫的进展和前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开发报告课题组】/001
  一 中国精准扶贫的实践/002
  二 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就及其对减贫和治理理论的贡献/025
  三 中国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面临的主要挑战/042
  四 未来3年中国脱贫攻坚的应对策略/058

Ⅱ 专题篇
2 中国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的演变【白 描】/066
3 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杨 穗】/093
4 脱贫攻坚监督和考核评估【谭清香 杨 穗 吴国宝】/119
5 我国产业扶贫的进展与挑战【郭建宇】/149
6 中国就业扶贫进展【刘建进 檀学文】/174
7 易地扶贫搬迁的进展和问题【李 静 杨 穗】/195
8 中国教育扶贫进展【檀学文】/224
9 中国生态扶贫政策和实践【吴国宝】/250

Ⅲ 案例篇
10 做好“真”字文章
  ——井冈山精准扶贫的经验与模式【陈成文 陈建平】/276
11 贫困县脱贫摘帽案例研究
  ——兰考脱贫攻坚的基本经验与启示意义【黄承伟 吕 方】/295
12 贵州大扶贫模式及其进展【檀学文】/316
13 产业扶贫的广西经验【莫光辉】/334
14 政企合力整体脱贫攻坚的典范
  ——恒大集团整体帮扶大方县案例研究【李 静 韩 缙】/355

Abstract/383
Contents/385

作者介绍


李培林,男,1955年5月生,山东济南市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社会学研究所首席管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社会学研究》主编。1972年在山东师范毕业大学附中高中毕业。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考取出国留学生,到北京语言学院集中学法语。1983年赴法留学,1984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索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88年与夫人一起回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城乡社会学研究室。1989年晋升副研究员,1990年任工业社会学研究室主任。1992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并享受特贴。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生院社会学系主任。2011年3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1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发展、社会结构、企业组织和社会政策。魏后凯,男,1963年12月出生,湖南省衡南县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9月参加工作,中员,博士研究生,研究员。曾任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主任;2006年10月任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2008年9月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9月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2014年12月,到嘉峪关市挂职,任市委常委、副书记;2015年5月拟提升为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会长,民政部、国家民委、北京市、山西省等决策咨询委员,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组成员,10多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李培林,男,1955年5月生,山东济南市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社会学研究所首席管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社会学研究》主编。1972年在山东师范毕业大学附中高中毕业。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考取出国留学生,到北京语言学院集中学法语。1983年赴法留学,1984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索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88年与夫人一起回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城乡社会学研究室。1989年晋升副研究员,1990年任工业社会学研究室主任。1992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并享受特贴。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生院社会学系主任。2011年3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1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发展、社会结构、企业组织和社会政策。魏后凯,男,1963年12月出生,湖南省衡南县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9月参加工作,中员,博士研究生,研究员。曾任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主任;2006年10月任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2008年9月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9月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2014年12月,到嘉峪关市挂职,任市委常委、副书记;2015年5月拟提升为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会长,民政部、国家民委、北京市、山西省等决策咨询委员,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组成员,10多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之外,且内容翔实的图书简介。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研究报告(2018)》 —— 聚焦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动力转换与空间重塑 【图书定位与背景】 本报告是继往年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深度剖析后,聚焦于“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战略转型期的系列年度研究成果。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关键阶段,区域经济差异、产业结构优化、要素配置效率以及新型城镇化路径成为决定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变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研究报告(2018)》正是立足于2017年全年及2018年初的宏观数据、政策演变和微观调研,旨在为理解中国经济的内在韧性与未来走向,提供一套基于扎实实证分析的区域视角。 本报告摒弃了对单一指标的简单罗列,而是将研究视野置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铺开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这一宏大叙事框架之下,力求描绘出中国区域经济在追求“质”的提升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涌现的新动能和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核心研究模块与内容提要】 本报告主体内容划分为四大核心板块,共计十八篇专题研究文章,辅以详尽的统计数据附录和区域发展指数体系。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总报告——动能转换与效率评估 本部分构建了对2017年度中国区域经济运行的宏观画像。重点分析了在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去杠杆“五位一体”战略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的经济增速分化趋势,并深入探究了这种分化背后的产业结构因子。 专题一: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边界”界定。 研究了不同区域在创新投入强度、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方面的差异,提出了衡量“高质量发展”区域绩效的新型指标体系。 专题二:投资效率的区域异质性分析:从规模扩张到存量优化。 报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评估了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产出的边际贡献率,揭示了部分地区投资回报率持续走低的深层原因,并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投资引导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 专题三:要素跨区域流动的约束与驱动力研究。 重点分析了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集聚与扩散规律,探讨了户籍制度改革、土地要素市场化对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影响。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转型与区域专业化分工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战场——产业层面。研究着眼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与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布局,分析了区域专业化分工的新格局。 专题四:制造业的区域梯度转移与“微笑曲线”两端承接能力研究。 追踪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边远地区的转移路径,评估了承接地在配套服务、人力资本和营商环境方面的承接瓶颈。 专题五:数字经济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乘数效应分析。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区域经济中的渗透率为指标,测算数字经济对传统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赋能效果,并对比了不同城市群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专题六:绿色发展导向下的区域产业“脱碳化”路径选择。 报告对高耗能产业的区域集中度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环境规制强度对区域产业布局的“倒逼效应”与“挤出效应”的平衡点。 第三部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化与空间重塑 本部分是本年度报告的重点,深入剖析了国家层面推动的几大重要区域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等——在2017-2018年的实际进展和面临的深层矛盾。 专题七: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的“都市圈效应”与“空间溢出”。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经济学模型,量化了核心城市在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警示了“虹吸效应”的潜在风险。 专题八:国家级新区的功能定位与“试验田”成效评估。 选取了几个代表性国家级新区作为案例,评估其在行政体制创新、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面的试点进展及其对周边区域的示范效应。 专题九: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报告转向微观县域,研究了在撤县设市、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背景下,如何避免县域经济的“空心化”和“依附性”发展,构建内生增长动力。 第四部分:区域公共服务与民生发展监测 本部分关注区域发展成果的共享性与公平性,特别是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的区域差异。 专题十: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梗阻点”研究。 报告对比了东、中、西部在教育投入强度、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等方面的基尼系数变化,指出财政转移支付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短板。 专题十一:人口老龄化加速对区域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测试。 针对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和老年抚养比上升的趋势,对不同省份的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状况进行了压力测试和区域差异分析。 专题十二:区域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变与结构性原因。 报告运用微观住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不同区域的占比变化,揭示了区域不平等加剧是否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赢家通吃”效应有关。 【数据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历年及2017年度数据、各省市统计年鉴、央行和海关的宏观数据,并结合了国家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的专题调研数据。研究方法涵盖了空间计量模型(如空间杜宾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投入产出分析、基于代理变量的效应识别方法以及复杂的社会网络分析等前沿量化工具。 【读者对象】 本报告面向政府决策者、区域规划师、经济学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关注中国宏观经济与区域战略的投资者和商业领袖。它不仅是理解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逻辑的权威参考,也是预测未来区域发展趋势的重要智库。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田野调查,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中国广袤土地上发生的深刻变革。它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记录了那些曾经被贫困束缚的区域,是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扶贫精准度的详细阐述,从建档立卡到因户施策,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心血。那些具体的案例,比如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或者引进新的就业机会,让曾经的贫困人口重新找回了尊严与希望,这种力量是令人振奋的。这本书也毫不回避地触及了扶贫工作中的挑战与困难,无论是外部环境的变迁,还是内部机制的优化,都展现了中国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时所表现出的韧性与决心。它让我明白,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联动,协同作战,才能最终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刻认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张透视中国社会转型期最深层次肌理的X光片,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在聚光灯之外,默默改变着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每当我翻开它,都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与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一同体验晨曦中的艰辛,感受日落时分的欣慰。它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无数个家庭命运的缩影,是无数个乡村发展的鲜活案例。从宏观的政策解读,到微观的个体故事,这本书都力图展现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扶贫画卷。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扶贫模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讨,那些创新的实践,那些在探索中不断调整的策略,都让我对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它所揭示的不仅仅是“输血”的援助,更是“造血”能力的培养,是真正意义上的赋权与自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脱贫攻坚不仅仅是一项政府的工程,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社会协同的伟大实践。它引发了我对社会公平、发展机会均等的深层思考,让我更加理解国家的努力与人民的期盼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着这个时代的进步。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数字和报告。它让我看到,中国是如何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迈进。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在脱贫攻坚战线上默默付出的身影。我深刻理解了“精准扶贫”的精髓,它不仅仅是口号,更是具体的行动指南。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扶贫模式的细致分析,让我认识到,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没有一刀切的答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协同推进的讨论感到赞赏。这表明中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可持续性和长远福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在面对共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智慧,也让我们对人类社会实现共同繁荣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它是一部关于希望、关于奋斗、关于改变的史诗。

评分

打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社会学课堂,而授课的老师,正是无数在中国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扶贫工作者。它以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案例,层层剥开了中国扶贫开发的面纱,让我得以窥见这场伟大事业的宏观战略与微观执行。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扶贫工作成效评估机制的探讨,那种对数据的高度敏感和对结果的理性分析,是确保政策有效性的关键。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脱贫攻坚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创新与试错。书中的一些案例,比如如何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甚至数字经济,来为贫困地区注入新的发展动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运用现代科技和创新思维来解决传统社会问题上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关于中国的扶贫,更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集体智慧和坚定意志,克服共同的困境,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越读越觉深刻。它以一种宏大的视野,为我勾勒出中国脱贫攻坚的壮丽画卷,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这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扶贫资金的投入与使用效率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制度性创新来保障扶贫成果的持续性。书中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普通人在政策的扶持下,如何改变命运,重拾生活的希望,这些鲜活的个体经历,比任何抽象的理论都更具感染力。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扶贫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和能力的提升。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展现成就的同时,也揭示了挑战,并且提供了解决这些挑战的思路与方法。它让我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人民的承诺,也让我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充满了乐观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