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
定价:128.00元
作者:李培林 魏后凯 吴国宝 王萍萍 檀学文 李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1205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精准扶贫,是当今中国扶贫开发的主题和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国继开发式扶贫之后对国际减贫事业做出的又一个重要贡献。《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建构了精准扶贫政策分析框架,全面总结和分析了2013年以来中国精准扶贫的实践和成效,讨论和分析了中国脱贫攻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策建议。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精准扶贫的进展和前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开发报告课题组】/001
一 中国精准扶贫的实践/002
二 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就及其对减贫和治理理论的贡献/025
三 中国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面临的主要挑战/042
四 未来3年中国脱贫攻坚的应对策略/058
Ⅱ 专题篇
2 中国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的演变【白 描】/066
3 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杨 穗】/093
4 脱贫攻坚监督和考核评估【谭清香 杨 穗 吴国宝】/119
5 我国产业扶贫的进展与挑战【郭建宇】/149
6 中国就业扶贫进展【刘建进 檀学文】/174
7 易地扶贫搬迁的进展和问题【李 静 杨 穗】/195
8 中国教育扶贫进展【檀学文】/224
9 中国生态扶贫政策和实践【吴国宝】/250
Ⅲ 案例篇
10 做好“真”字文章
——井冈山精准扶贫的经验与模式【陈成文 陈建平】/276
11 贫困县脱贫摘帽案例研究
——兰考脱贫攻坚的基本经验与启示意义【黄承伟 吕 方】/295
12 贵州大扶贫模式及其进展【檀学文】/316
13 产业扶贫的广西经验【莫光辉】/334
14 政企合力整体脱贫攻坚的典范
——恒大集团整体帮扶大方县案例研究【李 静 韩 缙】/355
Abstract/383
Contents/385
作者介绍
李培林,男,1955年5月生,山东济南市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社会学研究所首席管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社会学研究》主编。1972年在山东师范毕业大学附中高中毕业。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考取出国留学生,到北京语言学院集中学法语。1983年赴法留学,1984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索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88年与夫人一起回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城乡社会学研究室。1989年晋升副研究员,1990年任工业社会学研究室主任。1992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并享受特贴。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生院社会学系主任。2011年3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1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发展、社会结构、企业组织和社会政策。魏后凯,男,1963年12月出生,湖南省衡南县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9月参加工作,中员,博士研究生,研究员。曾任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主任;2006年10月任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2008年9月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9月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2014年12月,到嘉峪关市挂职,任市委常委、副书记;2015年5月拟提升为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会长,民政部、国家民委、北京市、山西省等决策咨询委员,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组成员,10多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李培林,男,1955年5月生,山东济南市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社会学研究所首席管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社会学研究》主编。1972年在山东师范毕业大学附中高中毕业。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考取出国留学生,到北京语言学院集中学法语。1983年赴法留学,1984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索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88年与夫人一起回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城乡社会学研究室。1989年晋升副研究员,1990年任工业社会学研究室主任。1992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并享受特贴。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生院社会学系主任。2011年3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1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发展、社会结构、企业组织和社会政策。魏后凯,男,1963年12月出生,湖南省衡南县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9月参加工作,中员,博士研究生,研究员。曾任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主任;2006年10月任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2008年9月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9月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2014年12月,到嘉峪关市挂职,任市委常委、副书记;2015年5月拟提升为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会长,民政部、国家民委、北京市、山西省等决策咨询委员,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组成员,10多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
文摘
序言
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田野调查,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中国广袤土地上发生的深刻变革。它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记录了那些曾经被贫困束缚的区域,是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扶贫精准度的详细阐述,从建档立卡到因户施策,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心血。那些具体的案例,比如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或者引进新的就业机会,让曾经的贫困人口重新找回了尊严与希望,这种力量是令人振奋的。这本书也毫不回避地触及了扶贫工作中的挑战与困难,无论是外部环境的变迁,还是内部机制的优化,都展现了中国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时所表现出的韧性与决心。它让我明白,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联动,协同作战,才能最终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刻认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张透视中国社会转型期最深层次肌理的X光片,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在聚光灯之外,默默改变着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每当我翻开它,都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与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一同体验晨曦中的艰辛,感受日落时分的欣慰。它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无数个家庭命运的缩影,是无数个乡村发展的鲜活案例。从宏观的政策解读,到微观的个体故事,这本书都力图展现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扶贫画卷。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扶贫模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讨,那些创新的实践,那些在探索中不断调整的策略,都让我对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它所揭示的不仅仅是“输血”的援助,更是“造血”能力的培养,是真正意义上的赋权与自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脱贫攻坚不仅仅是一项政府的工程,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社会协同的伟大实践。它引发了我对社会公平、发展机会均等的深层思考,让我更加理解国家的努力与人民的期盼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着这个时代的进步。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数字和报告。它让我看到,中国是如何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迈进。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在脱贫攻坚战线上默默付出的身影。我深刻理解了“精准扶贫”的精髓,它不仅仅是口号,更是具体的行动指南。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扶贫模式的细致分析,让我认识到,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没有一刀切的答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协同推进的讨论感到赞赏。这表明中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可持续性和长远福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在面对共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智慧,也让我们对人类社会实现共同繁荣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它是一部关于希望、关于奋斗、关于改变的史诗。
评分打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社会学课堂,而授课的老师,正是无数在中国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扶贫工作者。它以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案例,层层剥开了中国扶贫开发的面纱,让我得以窥见这场伟大事业的宏观战略与微观执行。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扶贫工作成效评估机制的探讨,那种对数据的高度敏感和对结果的理性分析,是确保政策有效性的关键。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脱贫攻坚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创新与试错。书中的一些案例,比如如何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甚至数字经济,来为贫困地区注入新的发展动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运用现代科技和创新思维来解决传统社会问题上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关于中国的扶贫,更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集体智慧和坚定意志,克服共同的困境,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越读越觉深刻。它以一种宏大的视野,为我勾勒出中国脱贫攻坚的壮丽画卷,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这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扶贫资金的投入与使用效率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制度性创新来保障扶贫成果的持续性。书中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普通人在政策的扶持下,如何改变命运,重拾生活的希望,这些鲜活的个体经历,比任何抽象的理论都更具感染力。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扶贫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和能力的提升。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展现成就的同时,也揭示了挑战,并且提供了解决这些挑战的思路与方法。它让我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人民的承诺,也让我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充满了乐观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