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基本信息
《夢知道答案》 ISBN:9787550256279 定價:45.00元
《你就是答案》 ISBN: 9787550273863 定價:45.00元
《為何傢會傷人》ISBN:9787550230491 定價:39.80元
《為何愛會傷人》ISBN:9787550209671 定價:39.00元
《身體知道答案》ISBN:9787545905311 定價:36.00元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ISBN:9787511343178 定價:32.80元
《為何越愛越孤單》ISBN:9787511373472 定價:45.00元
《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ISBN: 9787550261624 定價:38.00元
《中國式的情與愛》 ISBN:9787550293212 定價:48
《隻想和你過好這一生》 ISBN:9787535491558
>
編輯
◆知名心理谘詢師武誌紅從業10年代錶作 ◆全新升級版,新增6萬字內容
◆細緻入微地揭示中國*庭的運行機理,解讀你我的情感模式
◆用溫暖有力的文字貼著你的心,幫助為傢所睏的人們重新找到自由與幸福
◆如何明確傢庭關係、傢庭責任,認清病態傢庭的前因後果,建立健康的傢庭心理,本書為娓娓道來,讀者稱本書為“極具思想性的傢庭關係指導書”“內心成長的一 本好書,和諧傢庭的聖 ”
◆夫妻關係是傢庭核心,父母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闆,愛與自由是父母能給孩子的禮物
◆武老師對心靈這個東西有直覺,對他人的痛苦有著敏感的同理心,對怎樣走齣睏境有中肯的見解。——讀者評價
>
內容簡介
《為何傢會傷人》為經典書《為何傢會傷人》的全新升級版。該書齣版七年來,在讀者中引起持久的震蕩,好評如潮。在本書中,作者作瞭全新的修訂,並新增六萬字內容,細緻入微地揭示齣中國*庭的運行機理。作者用溫暖有力的文字貼著當下讀者的心,憑藉十年行業經驗,帶領為傢庭關係所睏的萬韆讀者一起踏上自我與尋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 中國式的傢庭,是中國式情與愛的寫照*****
妻子總是習慣把老公當孩子對待;孩子*,老公靠邊站,夫妻關係和子關係的次序錯亂;獨生子女傢庭危機四伏;婆媳關係,總是處於沒完沒瞭的戰爭狀態;兒子卻在媽媽理直氣壯的愛中備受煎熬;或者,你的婚姻正在遭遇第三者;或許,你已經成為不肯離婚的“正宮”……
*****還未走入傢庭的單身男女感嘆*****
對的人,在那裏;我這麼,為什麼成為“必剩客”;“公主病”,天經地義,男人們為何說三道四;“我愛你”“對不起”,一個大男人怎麼說齣口;麵子!麵子!麵子!唉……好纍……
*****心理學傢武誌紅,主播青音*****
從“做自己”的角度切入,融入鮮明的時代特色,給中國傳統傢庭關係、夫妻關係、子關係、婆媳關係、單身男女,提供心理學的建議,陪伴中國夫妻和單身男女穿越現象的迷霧,把愛活齣來,收獲真幸福。
《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內容簡介:
傢是港灣,可為何傢會傷人?
愛意味著融閤,可為何越愛越孤獨?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走齣孤獨,都渴望與彆人相愛。如果一個人越重要,我們就越會用自己所懂得的的方式去對待他。
但很多時候,這種渴望背後的潛颱詞是:因為我愛你,我做的都是為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迴應,去做事。而所謂的“好的方式”則常常是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彆人。
在這種邏輯下,相愛便成瞭強加,成為控製彼此的戰爭。因為這個緣故,我們都渴望愛,都愛過,然而,要命的孤獨感卻糾纏著這個上的絕大多數人,密關係成為咫尺天涯。
極具人氣的心理學傢武誌紅洞悉孤獨感背後的深層心理機製,用細緻入微的筆觸,揭示瞭如何打破橫亙在人與人之間那堵自戀的牆,真正看到彆人的存在,結束權力與控製的隱秘遊戲,讓真愛和自由重新迴到傢人、愛人之間。
>
作者簡介
武誌紅,心理谘詢師、書作傢。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係,師從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傢錢銘怡教授,2001年獲得心理學係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2009年成立武誌紅心理谘詢中心。 曾主持《廣州日報》的“健康·心理”專欄,緻力於用心理學去理解中國式的個人、傢庭與社會的種種經典現象,讀者遍布各地華人區。
著有《為何傢會傷人》《感謝自己的不》等係列作品,總銷量超百萬冊。
新浪微博@武誌紅
以《十誡》、《藍·白·紅》等影片聞名的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說過:“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會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會明白彆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工作能幫助彆人,是因為我一直在鍥而不捨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武誌紅
>
精彩書評
★我讀過很多解讀傢庭關係的著作,但從來沒有見過一本書這樣適閤中國人看。武老師對心靈這個東西有直覺,對他人的痛苦有著敏感的同理心,對怎樣走齣睏境有中肯的見解。不管是為人父母,還是因與父母的關係而至今內心孱弱的人,這一本書都會大有幫助。 ——鐵皮人(2011-07-25)
★跟傳統的傢庭教育書不同,這本書不隻是給父母看的。除瞭子教育、青春期叛逆等話題外,它還討論瞭很多婚戀領域的話題,如激情式戀愛的本質、緣分的心理學解釋、一見鍾情的幾種方式等。身邊的故事加上新銳的分析,令人頓生“天啊,竟然是這樣的”的醍醐灌頂之感。
這本書除瞭對個人有所幫助外,對於我們這個盛産隔代撫養、打是罵是愛、考、小皇帝和孝道崇拜的社會,更有著廣泛的棒喝意義,堪稱心靈自救和傢庭幸福的通關晉級全攻略。
——緋色小劍(2007-07-07)
★《為何傢會傷人》從心理學角度教我們同內心的父母和內心的小孩和解。
——窗邊的小豆豆(2014-03-11)
★作者有極的心理學素養,文筆通俗流暢,他的這本書都堪稱經典。如果你正在受傢庭問題的睏擾,這是一本能讓你豁然開朗的好書。如何明確傢庭關係、傢庭責任,認清病態傢庭的前因後果,建立健康的傢庭心理,它將為你一一揭開心中的謎底。真的受益匪淺!
——鬱丫頭(2009-02-13)
★這是一本極具思想性的傢庭關係指導書,為人父母的一定要看,而且越早看越好。
——加木生火(2008-10-15)
★幫助內心成長的一本好書,和諧傢庭的“”。
——yywez(2011-11-0 【升級版序:
這是一本溫柔的書,也是一本有用的書】
【夫妻關係是傢庭的核心】
每一次分手都是心靈的修復
緣分=娶迴“媽媽”,嫁給“爸爸”?
彆拿自己的尺子量對方
不要把權力規則帶迴傢
孩子不該是你的*愛
【分離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
媽媽是嬰兒的鏡子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分離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
男孩歸爸爸,女孩歸媽媽
寵愛自己——溺愛的心理真相
溺愛=過度地阻礙
對物質的追求是對愛的渴望
密不透風的“愛”源於自私
精神分裂如何發生
痛苦的童年為神經癥“播種”
青少年太聽話不是好事
孩子有問題,大人先自省
【彆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彆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孩子為何把網絡當成“島”
考試癮比網癮更可怕
孩子總考砸,可能有內情
十二、初九與壓力
和孩子一起直麵考失利
傢有失敗留學生怎麼辦
如何一年圓“北大夢”
教孩子知識,不如給孩子愛
教育是為瞭孩子,還是為瞭大人
父太暴躁不是你的錯
孩子當不瞭傢庭的保護神
【中國式傢庭】
你的感受如何被扭麯
你的身體,是不是彆人的奴隸?
喚醒你沉睡的活力
碰觸你的內在嬰兒
愚孝是怎樣煉成的?——對迎閤者的心理分析
中國*庭中的輪迴鏈條
有關愛的六個謊言
中國人的情感模式
>
精彩書摘
【觀點摘錄】 ◇ 父母能給孩子好的禮物,就是愛與自由。
◇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為愛情的墳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隻是我們過去傢庭模式的復製。
◇ 傢就是“婆婆媽媽”的地方。傢之所以溫暖,主要就是因為傢裏的成員“婆婆媽媽”,能理解並體貼彼此那些瑣細的感受。
◇ 如果夫妻關係是傢庭核心,擁有發言權,那麼這個傢庭就會穩如磐石。
◇ 分離和愛同等重要,它們是生命中重要的兩個主題,它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 父母關係纔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闆,而且也是孩子以後進入社會、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模闆。
◇ 溺愛是陷阱,實際上,溺愛的父母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卻披著“為瞭孩子”的外衣,而變得仿佛不可指責。
◇ 抑鬱癥的一個重要源頭,是本來嚮外的憤怒不能錶達,轉而指嚮自己。
◇ 成熟的父母不會先去處理孩子的問題,他們會先處理孩子的感受。
◇ 任何一種帶有心靈感應的愛,都可以讓阻斷的生命之水重歸流動,特彆是愛情。
◇ 孩子至少要讓媽媽帶到九個月,纔能保證這個孩子有一個心理健康基礎。
【篇章選摘】
中國人的情感模式
中國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媽媽。男人找老婆就像是在找媽媽,隻要一個女人給他溫暖的感覺,讓他放低戒備,覺得自己像小孩兒,那他很容易就被收服瞭。
女人同樣也是如此,她們渴望寬厚無私的愛和照料。無論是蘿莉找大叔,還是通常婚戀標準中讓女人放心的忠厚男人,其實都是“媽媽”——一個被閹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為什麼我們處理不好密關係?】
聲稱重視孩子的中國父母,實際是容易忽略孩子的。中國父母有一個十分陳舊的觀念,認為孩子小的時候怎麼對他都無所謂,越大就越應該重視、尊重他。嬰幼兒時期不密,長大後又瞎密,處理不好愛與自由的關係。
孩子在三歲到六歲之間是十分脆弱的,成年後很多問題的根源都 來自這個階段。精神分裂癥等嚴重的人格障礙則源於六個月之前的嚴重心理創傷。所以,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媽媽的關注和愛,在嬰兒一歲之前,怎麼愛他都不過分。
新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母對於孩子未來的情感方式和生活的幸福是起決定作用的。三歲之前,父愛可以不存在,爸爸的作用隻是支持媽媽,給媽媽感,而不是直接發揮作用。但是,中國人的産假隻是給媽媽一個身體恢復的時間,中國*庭中的老人又習慣把孩子從媽媽身邊“搶走”,社會與傢庭一起製造瞭母與孩子的分離。
在一個有男權傾嚮的社會,媽媽作為外來者進入一個傢庭是孤立無援的,爸爸把自己的父母放在一位,兒女放在第二位,情感上, 媽媽永遠是末位的。當母有瞭兒子,她便將自己對丈夫的欲望轉移到兒子身上,兒子總是害怕被母的愛所吞沒,於是便有抗爭,抗爭的結果是,將逃離媽媽的欲望轉移到自己老婆身上。在父權色彩濃重的廣東潮汕地區,一般男人不會離婚,老婆就是媽媽、是責任。
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妻子是閤法的性伴侶,男人對眾所周知的性愛有羞恥感,因為這令他想到對母的情欲。所以,很多男人會在妻子之外找另外一個女人來談情說愛。這樣,被丟在傢裏的妻子、一個缺愛的媽媽所生的孩子裏,男孩會與來自母的情欲糾纏,而女孩, 則容易成為媽媽“被討厭的內在小女孩”的投射對象。
通常我們愛上的都是自己的媽媽,如果與媽媽的子關係構築得不好,成年之後,就很難處理好與另一半的密關係。童年的內心模式在成年就會呈現齣來,這樣就形成一個輪迴。
【為什麼蘿莉愛大叔?】
蘿莉總是嘟著嘴要吃奶的樣子,她們渴望被包容,需要感,但是同齡人隻有活力、熱情。大叔就是媽媽,一個沒有乳房的“媽媽”。大叔都是被閹割的,如果麵對成熟的女性,他們會自卑於自己的男性力量,但是蘿莉讓大叔有瞭用武之地——“喂奶”。
按照正常的心理發育,如果女孩在原生傢庭中從父母那裏得到瞭足夠多的愛,那麼到瞭大學畢業的年齡,應該尋找激情和獨立的情感。如果這個時候有個人對你說,你不用工作,每個月給你多少錢,我來照顧你,正常女孩一般都會拒絕的,因為她不想被約束。但是愛大叔的蘿莉隻是生理年齡到瞭,心理年齡還停留在拉著爸爸的手探索的階段。
其實每個時代的中國女性都有大叔情結,中國總體上是個男權社會,女性缺乏感,無論是在傢庭還是社會,相對於她們的兄弟,根本上得到的關注和愛更少。我有一個來訪者跟我講過,在有些重男輕女現象比較嚴重的地區,有一些中生與大叔在一起,不是要大叔的錢,隻是希望從這些大叔身上獲得一些關注和愛。她們往往是多子女傢庭中被忽略的孩子,與大叔的關係中,還會重復她們之前被忽視的關係模式——那個男人有自己的傢庭,不會將所有的關注傾注在她一個人身上。
很多大叔在小時候便是懂事、少年老成、不用父母操心的好孩子,小孩子的那一部分天性被過早丟掉瞭。他們與蘿莉在一起,在“喂奶”的同時,也滿足瞭一部分迴到童年的幻象,是對自己的一種補償。
【為什麼會有小三?】
小三有三種類型:一種是想要物質上的滿足,另一種是想要贏,一種是做小三上癮。小三成癮的女人一般都比較會摺騰,但是一旦男人為她放棄傢庭轉嚮她,她馬上就跑開瞭。因為她們隻想構建三角關係,她們通常受戀父情結摺磨,小時候在與媽媽的競爭中失敗瞭, 長大後要修正這個。但是,又不能完全把“爸爸”奪走,因為這樣會得罪“媽媽”,會讓自己很羞愧。
我一位朋友,纔24 歲,已做過十次以上小三瞭,與她在一起時間長的一個男人對她說,曾經考慮過與妻子離婚,然後跟她結婚, 但是後來發現,幸虧沒有離婚,因為她對他老婆的興趣大過他本人。這個女孩開始並不明白自己為何陷入這種情感模式,後來看小說《道德頌》受到瞭啓發,小說的女主人公認為三個人的關係比兩個人的關係有趣得多,可以時刻處於戰爭狀態。她懷瞭那男人的孩子,但把孩子打掉瞭。她一直以為對手是一個強大的女人,後來發現,這個女人已經奄奄一息瞭。然後便有瞭勝利者的失落,為瞭應對自己的愧疚,就把腹中的孩子打掉瞭。
我還有一位朋友,有過三段第三者戀情,每一次都是在男人錶示很愛自己妻子或者女朋友的狀況下愛上對方的。因為她認為男人很愛“那個女人”,她就可以爭一下,而且相信這個男人一定可以更愛她。她的邏輯在彆人看來很奇怪,但是繼續考察她與男人的交往模式就可以看到某種閤理性,比如,她對於男人的需求比較低,隻要節假日來看她就可以瞭。她處於愛的絕望中,將戀父情結一直維持在沒有實現的狀態,接受瞭競爭不過“媽媽”以及得不到“父愛”的事實。
在廣東潮汕和客傢地區,有比較典型的重男輕女現象,很多傢庭為瞭要一個男孩,之前生瞭好幾個女孩,當這個男孩齣生後,傢長又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男孩身上。這個地區有很多男人包二奶,而且總有看起來無怨無悔的女孩投入這樣的關係。她們來自重男輕女的傢庭,都不習慣於獨享一個男人,覺得分得一份愛情就滿足瞭。所以, 這些地區就有這種奇特的現象:女人無論受多大的委屈都不離婚,而另一部分女人甘願去做二奶。
真正很愛自己的女人是沒有辦法與他人分享另外一個男人的。在三角關係中,得利的是男人,痛苦的是兩個女人,如果男人有足夠的同理心,應該不會去構築這種讓人痛苦的關係。
【為什麼好男人總是被“壞女人”搞定?】
中國男性有一多半是那種沒有力量的老好人,沒有活力。傳統意義上的“好女人”是道德尚但乏味的,而且在傢裏又總是暗示、攻擊、指責彆人道德低下。與男人一樣,這樣的女人也是沒有活力的。但是,充滿欲望的女人是有活力的。比如田樸珺,媒體上關於她的信息讓我們看到一個積極主動、欲望強盛的女性。她跟鄧文迪很像,都是可以很直接地嚮男人示好、撒嬌的,她們會凶悍地對待對方,也會凶悍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人類在尋找另一半的時候往往是在找一種圓滿,將自己沒有的那部分補足。這是無意識的,而且帶有普遍性。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好男人都被“壞女人”搞定瞭,因好男人渴望擁有壞女人身上的那份活力。
【為什麼不能亂性?】
一些女人用身體與男人做交易以換取她們想要的地位、發展機會。但是她們並不是都能貫徹好所謂的遊戲規則。無論是編譯局女博士還是那些齣來爆料的官員情婦。她們都輕視瞭自己對感情的態度,以為利用身體達到目的就行瞭。但是實際上,一旦陷進去,與對方發生性關係,就會對對方産生依賴,雖然那不一定是愛,但是當對方與她斷絕關係時,就會有一種強烈的被拋棄感。人是情感動物,得到的愛越少,愛的空洞就越大,一旦與人建立關係,就害怕被拋棄。
現在人們認為愛、性和婚姻是可以分開的,人對感情是有需求的, 但是不能用的方式來實現。我曾經在婚戀網站上看到過一個經曆瞭三百次一夜情的男人的自白,他說,自己每經曆一次為瞭性而性的關係,就會對人性有一次更深的失望。人們經常過估計自己,以為自己會很瀟灑,其實情感是玩不起的。就像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電影《十誡》中所說的,深情是存在的,而且深情不可褻瀆。
【為什麼沒有人可以愛?】
人的內心既有對愛的渴望也有對愛的絕望。當愛的渴望級彆很時,就很容易建立密關係,但是如果愛的絕望很深,也不渴望,就很容易成為橡皮人,也就是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宅男和剩女。很多人會認為剩女是擇偶標準太,其實是她們害怕去愛,害怕渴望得不到滿足後的痛苦。不讓情感升起,就不存在失望瞭。根據我接觸的個案,隻要是想結婚的都結婚瞭,在這一點上,真的可以心想事成。
有人說,愛情發生的概率很低,這反映瞭他內心的局限,因為對愛絕望,範圍纔會那麼狹窄。
一個圓有360 度,有的人非得在361 度上找愛,那他永遠找不到; 有的人有36 度,那麼他就有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有的人能在180 度上找到,那麼他就有一半的機會。真正的愛是活齣來的,幸福不在於找對一個人,就像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傢羅傑斯所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深,就不容易審美疲勞。
前人有總結,一對相愛的男女,通常會經曆三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加一等於一,你跟我想象的完全一樣,這是激情期。心理學上說,這是情結與情結對上瞭,其實你看不見我,我也看不見你,但是,
你和我頭腦中想象的一模一樣。彼此都活在幻覺中。第二個階段,一加一等於零,我的人生痛苦都是因為你。婚姻戰爭中常見的問題就是試圖改造對方,當筋疲力盡,發現對方完全是另外一個人時,還願意接受那個真實的他,纔是愛。也就是進入第三個階段,一加一等於二,你是你,我是我,但是我們在一起。
【為什麼會喜歡同性?】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孩子三歲就有瞭性欲,戀母情結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我接觸過一個個案,有一個男孩一直與媽媽睡一個被窩,一開始他把自己的情欲關瞭起來,後來實在關不住,為瞭防止情欲流嚮母,他選擇瞭同性夥伴。情欲宣泄之後會很愉悅,愉悅就形成一種執著,後來不斷地強化成一種性取嚮。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時尚大師麥昆的同性戀傾嚮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戀母,他有同性戀夥伴,但是他的戀人永遠都不及他的媽媽、他的導師或者像 Lady Gaga 這樣的女性來得耀眼。他依戀的人是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自己害怕媽媽比他早死,他果然在母去世後自殺瞭。他的事業選擇也與母相關,因為母愛好縫紉。但是不能跟媽媽一起生活,不能愛上媽媽,所以將情欲流嚮瞭他認為的宣泄對象——男人。
當然,這隻是我接觸到的同性戀的一種案例,並不能涵蓋所有情況。
【為什麼婚姻沒有感?】
中國人有七成至八成的婚姻都是建立在感基礎上,婚姻的境界是彼此成瞭人,因為人是不會離開你的,想起他就很切,但實際上也很少想起他。
關於感,中國人有單一的物質化界定,比如房子、車子。沒有房子就不能結婚,所以說,丈母娘推動瞭中國的房價。愛情還是物質,這種選擇題的齣發點就是的,為什麼不能先有愛情然後再有物質條件呢?中國人總是在勸那些在婚姻關係中沒有愛情的人,彆貪心,不可能得到。他們一定不會將愛情放在特彆重要的位置,但是,真正能夠製造感的隻有愛。
……
《愛的解藥:解構情感睏境,重塑健康關係》 這套共計十冊的經典心理學著作,匯集瞭心理學界多位大傢對親密關係、傢庭動力以及個體情感成長的深刻洞察與實踐經驗。它並非簡單羅列理論,而是以嚴謹的學術根基為支撐,輔以大量鮮活的案例分析,帶領讀者踏上一段自我探索與關係療愈的旅程。本書係旨在幫助讀者撥開情感迷霧,理解愛為何會成為一把雙刃劍,傷害與滋養並存,並最終找到通往真正和諧、健康情感關係的鑰匙。 第一捲:為何愛會傷人——撥開情感迷霧,看見愛的本質 這一捲深入剖析瞭愛的構成要素及其潛在的傷害機製。我們將從依戀理論齣發,探討早期養育環境如何塑造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模式。你將瞭解到,那些在童年時期未能得到充分滿足的依戀需求,如何在成人世界中轉化為對伴侶的過度依賴、恐懼被拋棄,抑或形成迴避親密的防禦機製。書本通過豐富的案例,闡釋瞭“投射”這一心理防禦機製在感情中的作用,我們如何會將自己未曾解決的內在衝突,不自覺地投射到伴侶身上,從而製造齣不必要的誤解與矛盾。 此外,本捲還會詳細解讀“負麵思維模式”對情感關係的侵蝕。許多時候,我們並非真的不被愛,而是因為根深蒂固的負麵認知,讓我們選擇性地忽略對方的善意,隻聚焦於那些微小的瑕疵與潛在的威脅。學會識彆和挑戰這些扭麯的思維,是擺脫情感痛苦的第一步。我們還將觸及“邊界感”的重要性,清晰而健康的個人邊界,是維持個體獨立性與維護平等尊重的關係基石。當邊界模糊不清時,情感的糾纏與消耗便在所難免。 第二捲: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擁抱內在的自己,告彆情感孤島 孤獨,是人類普遍的情感體驗,它並非全然負麵,而是個體成長與自我完善的重要契機。這一捲將引導讀者認識到,真正的“陪伴”並非僅僅指有人在身邊,更是一種深度的自我連接與自我接納。我們將探討“自體客體”的心理概念,理解為何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有重要的客體(通常是父母)作為我們內在精神世界的支撐。當這些外在支持不足時,我們會感受到一種深層的空虛與孤獨。 本書將帶領讀者探索如何建立強大的“內在自體客體”,學會成為自己最可靠的支撐者。通過正念練習、自我對話以及情緒調節技巧,你可以逐步培養起獨立應對情緒波動的能力,不再過度依賴外界的認可與關注。我們將深入探討“依戀焦慮”與“迴避型依戀”是如何導緻我們在關係中陷入“一人追,一人逃”的睏境,以及如何通過理解和接納彼此的依戀模式,找到更和諧的相處之道。 更重要的是,本捲強調瞭“獨處”的價值。學會享受與自己相處的時光,發展豐富的內心世界,是擺脫對關係過度索求,獲得真正自由的關鍵。它鼓勵讀者去發展個人興趣,追求自我實現,在獨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與喜悅,從而在關係中,以更完整、更成熟的麵貌齣現,為他人帶來真正積極的影響。 第三捲:為何傢會傷人——傢庭動力下的情感原生傷痕 傢庭,是我們情感的起點,也是我們最容易留下原生傷痕的地方。這一捲將從傢庭係統理論齣發,揭示傢庭動力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情感模式、溝通方式以及自我認知。我們將探討“代際傳遞”的現象,即父母那些未曾解決的心理衝突、情感創傷,如何通過行為模式、價值觀念等方式,無意識地傳遞給下一代,成為阻礙我們建立健康關係的重要因素。 書本將深入剖析“傢庭規則”的隱形力量,那些被明文規定或默許的規則,如何塑造瞭我們在傢庭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限製瞭我們情感的錶達與自由。你將學會識彆傢庭中的“三角關係”、“替罪羊”等動力模式,理解這些模式是如何製造傢庭內部的緊張與衝突,並影響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 本捲還將重點關注“原生傢庭的創傷”及其對成年人情感生活的影響。那些童年時期遭受的忽視、虐待、父母失和等經曆,會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影響我們對信任、安全感和親密關係的認知。通過案例分析與解讀,本書將提供理解和療愈這些原生傷痕的路徑,幫助讀者擺脫過去陰影的束縛,不再讓童年的傷痛成為阻礙當下幸福的絆腳石。 第四捲:中國式的情與愛——文化語境下的情感解析 在理解個體與傢庭情感的基礎上,本捲進一步將視角拓展至更廣闊的文化語境,特彆是中國文化背景下,情與愛的獨特錶達與睏境。我們將探討傳統文化中,如“孝道”、“責任”、“麵子”等觀念,是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情感模式,以及在現代社會中,這些觀念與個體情感需求可能産生的衝突。 書本將分析在中國社會中,傢庭期望、社會壓力與個人情感追求之間的張力。例如,關於婚姻的“門當戶對”、對子女婚姻的乾預,以及“為瞭孩子”而維係的婚姻等現象,都將在本書中得到細緻的剖析。我們將理解“內斂”的東方情感錶達方式,如何可能導緻誤解與隔閡,以及如何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時,尋求更直接、更真誠的情感溝通。 本捲還會探討“關係中的權力動態”在中國文化中的體現。傳統的性彆角色觀念,如何影響瞭伴侶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及如何在現代傢庭中,實現更平等、更尊重的伴侶關係。通過對大量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案例進行解讀,本書將幫助讀者在文化根基上,更深刻地理解中國人的情感邏輯,從而找到更符閤自身文化背景,也更符閤現代人情感需求的相處之道。 整套書係的價值與意義: 這套“武誌紅套裝全集”並非提供簡單的“速成指南”,而是引導讀者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審視與成長。它教會我們: 看見內在的模式: 識彆童年經曆、傢庭動力以及文化背景如何塑造瞭我們的情感模式,並理解這些模式並非固定不變,是可以被覺察和改變的。 理解愛的復雜性: 認識到愛並非隻有甜蜜,它也包含著痛苦、恐懼和挑戰,學會以更成熟的心態去麵對愛的起伏。 重建健康的界限: 建立清晰而健康的個人邊界,既能保護自己,也能尊重他人,避免在關係中過度消耗或被侵犯。 培養自我關懷能力: 學會成為自己最重要的支持者,不再過度依賴外界的認可,擁有獨立麵對情感挑戰的力量。 打破代際循環: 認識到原生傢庭的傷痕,並找到療愈的方法,不再讓過去的陰影影響當下和未來的親密關係。 實現關係和諧: 通過深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以及文化的影響,找到與伴侶、傢人更具建設性的溝通與相處方式,最終構建齣真正滋養、健康、持久的關係。 這套書如同心理學的“百科全書”與“診斷手冊”,為每一個渴望理解愛、改善關係、活齣更自在人生的人,提供瞭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它鼓勵我們勇敢地走嚮內在,在理解與接納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愛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