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智慧中医入门.巧解名方名药.智慧中医入门系列
定价:26.00元
作者:肖子曾,欧阳建军 主编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509165331
字数:258000
页码:3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智慧中医入门:巧解名方名药》分上、下两篇,共21章。作者从实用、方便、易学的角度出发,以常见病防治和养生保健为着眼点,在简要介绍中药学、方剂学、中成药学基础知识后,按中医方剂学经典分类,重点介绍了1561中医经典名方的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歌诀、方解、注意事项、临床运用等,并对应介绍了与其相关的185种中成药主要成分、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等。全书内容简明实用,体例规范统一,适合低年资中西医医师或基层医务人员、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1章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一节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二、五味
三、升降浮沉
四、归经
五、有毒与无毒
第二节 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二、炮制方法
第三节 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二、禁忌
三、剂量
四、煎服方法
第2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一节 方剂的组成
第二节 方剂的变化
第三节 方剂的剂型
第四节 方剂与治法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二、治疗大法
第3章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一节 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一、丸剂
二、散剂
三、膏剂
四、丹剂
五、酒剂
六、片剂
七、颗粒剂
八、胶囊剂
九、酊剂
十、凝胶剂
十一、滴丸剂
十二、注射剂
十三、眼用制剂
十四、搽剂、洗剂和涂膜剂
十五、膏药
十六、气雾剂、喷雾剂
第二节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一、辨证合理用药
二、配伍合理用药
三、安全合理用药
第三节 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一、中成药的使用方法
二、中成药的使用剂量
第四节 中成药的使用注意
一、证候禁忌
二、配伍禁忌
三、妊娠禁忌
四、饮食禁忌
五、特殊人群禁忌
下篇 各论
第4章 解表剂
**一节 辛温解表
第二节 辛凉解表
第三节 表里双解
第5章 清热剂
**一节 清气分热
第二节 清营凉血
第三节 清脏腑热
第四节 清虚热
第五节 清解暑热
第6章 泻下剂
**一节 寒下
第二节 温下
第三节 润下
第四节 逐水
第7章 和解剂
**一节 和解少阳
第二节 调和肝脾
第三节 调和胃肠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功不可没。在处理如此复杂的传统医学内容时,清晰的视觉引导是留住读者的关键。我发现作者非常注重图文的配合,那些精心绘制的示意图,将抽象的经络走向、病邪侵袭的路径,变得直观易懂,远胜过纯文字的描述。特别是那些关于脉象图解的部分,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掌握望闻问切的精髓,但通过书中的示例,至少对“指下感觉”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在其他入门书籍中是很少见的。此外,文字风格上,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对传统医学的敬畏与热爱,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享受,而非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一点也不觉沉闷。很多时候,我甚至会放下学习的目的,仅仅是沉浸在作者对古代医家智慧的梳理和总结之中,仿佛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传承力量。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介绍中医的“工具箱”——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方剂和药材时,采用了极其精炼且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很多中医书籍会罗列出药材的性味归经,枯燥乏味,读完就忘。但这本书似乎更注重于描绘每味药的“性格”和在方剂中的“角色定位”。比如,它不会仅仅告诉你某味药是“温燥”的,而是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形容它在方剂中“驱寒祛湿”的工作方式,以及它与其他药材之间“君臣佐使”的配合默契。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记忆的粘性。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回避复杂性,而是坦诚地展示了每味药的“双刃剑”特性,提醒读者药性相悖、配伍禁忌的重要性。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了解这些背景知识至关重要,它能有效避免我们在“自行尝试”时犯下低级错误。这本书对待知识的严谨和对读者的负责态度,让人感到非常踏实和信赖,它不是一本浮夸的“速成手册”,而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工具指南”。
评分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智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古代经典的注释和解读,而是将中医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桥接。它不是一味地鼓吹“中医就是最好的”,而是理性地探讨了在哪些领域中医的整体观和调理思路具有独特的优势,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到现代人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去。比如,书中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结合了当代社会焦虑和抑郁的普遍现象,给出了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心理按摩”思路,这比单纯的药物干预来得更具可持续性。它教会我们如何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情绪管理这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调理,而不是一出问题就急着找药。这种强调“治未病”和“体质辨识”的理念,彻底颠覆了我过去“有病才看医生”的单一观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把调整自身健康平衡的钥匙,它提供了宏观的视角,让我能更主动、更科学地管理自己的健康,这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普及上,它在实际应用层面的剖析也做得极为深入和透彻,尤其体现在对常见病症的分析和辨证思路上。我过去总觉得,中医看病就像猜谜语,医生全凭经验,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逻辑的严谨性。它清晰地展示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如何在具体案例中体现出来的。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读者的困惑点,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敲黑板”式的注解,解释为什么同一种症状,在不同的人身上需要采取截然不同的调理思路。这种深入的逻辑推演,让我不再满足于简单地记住某个方子能治什么病,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个方子有效,其背后的病机是什么。对于我这种平时会自己留意养生、但总是不得要领的人来说,这本书记载的思维框架比任何单一的食疗偏方都更有价值。它培养的不是一个只会套用公式的“操作员”,而是一个懂得辨识和分析的“思考者”。我甚至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用这种新的视角去观察家人朋友的身体状况,虽然不敢妄加论断,但至少理解了他们身体反应背后的潜在原因。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中医心存好奇又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的“小白”量身定制的!我一直觉得中医的理论体系深奥难懂,什么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听起来就像是另一个维度的语言。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大堆晦涩的术语,而是像一位耐心且学识渊博的长辈,一步步引导你进入中医的世界。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基础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生活化的例子,这让我能快速抓住核心思想,而不是在复杂的文字游戏中迷失方向。比如,书中对于“气”的阐述,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描述,而是结合了人体的能量流动和生理活动的具体表现,让人豁然开朗。读完前几章,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初步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它不追求一步登天,而是循序渐进,每深入一层都会让你感觉到自己确实有所收获,这种学习的成就感非常重要,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探索下去的兴趣。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中医殿堂的坚实桥梁,让我对未来更深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