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服饰通史
:68.00元
作者:黄能馥 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506439886
字数:
页码:
版次: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服饰通史》按历史顺序,以服饰制度、服装款式、服装面料、服装纹样、首饰配饰等为主线,依据人类文化学、史学以及考古学的翔实确凿资料,全方位地介绍中国从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交融、传承的轨迹。着重对考古科学的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与考古发掘材料及多幅首次发表的彩色传世图片相印证,展示了中华服饰文明的辉煌灿烂与博大精深。
《中国服饰通史》主要适合各层次服装及相关院校的服饰类和艺术设计类师生阅读,更是服装及服饰设计者的灵感来源。
目录
章 始社会的服饰(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000年)
节 中国服饰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新石器时期服饰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服饰(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节 夏、商、西周服饰的背景
第二节 服饰资料的阶级垄断
第三节 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 服制度
第四节 商、周时期的首饰、佩饰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
节 中国服饰文化变革的个浪潮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款式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佩饰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服饰(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节 秦朝的服饰
第二节 汉王朝的服饰制度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首饰、佩饰
第五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公元220~589年)
节 华夷服饰文化交融的火花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服装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公元589~960年)
节 隋代的服饰制度
第二节 唐代的服饰
第三节 唐代女装的演变
第四节 唐代的甲衣
第五节 五代时期的服饰
第六节 隋、唐、五代时期妇女的发型
第七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首饰、佩饰
第七章 宋代的服饰(公元960~1279年)
节 封建衰退期服饰文化的背景
第二节 宋代的服饰制度
第三节 宋代的甲胄
第四节 宋代命妇的服装
第五节 宋代男女的一般服饰
第六节 宋代妇女的头饰
第八章 辽、金、西夏与元代的服饰(公元907~1368年)
节 辽国服饰(公元907~1125年)
第二节 金国服饰(公元lll5~1234年)
第三节 西夏服饰(公元1032~1227年)
第四节 元代服饰(公元1206~1368年)
第五节 辽、金、西夏及元代的首饰、佩饰
第九章 明代的服饰(公元1368~1644年)
节 明代的服饰制度
第二节 明代服装的基本款式
第三节 明代的巾帽
第四节 明代的履制
第五节 明墓出土的首饰、佩饰
第十章 清代的服饰(公元1616~1911年)
节 清代服饰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满洲族入关以前的服装
第三节 清代的冠服制度
第四节 清代冠服配饰
第五节 清代一般服饰
第六节 清代盔甲
第十一章 中国服饰文明迈向平民化、大众化(公元1911年以后)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如果是2012年之前出版的书籍,请联系客服确定图书库存。以免拍下无货,谢谢合作。
我原本以为这本“通史”可能会因为追求广博而牺牲深度,尤其是在对少数民族服饰的介绍上,往往成为许多通史类书籍的薄弱环节。然而,《中国服饰通史》在这方面的处理,简直是令人赞叹。它没有将少数民族服饰简单地归类或边缘化,而是给予了相当的篇幅和细致的图注,去描摹和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族群服饰的独特构造、材质选择及其与自然环境、游牧或农耕生活方式的紧密联系。这种平视的、尊重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人文关怀。我记得书中对西南少数民族的银饰和蜡染工艺的介绍,那些复杂的几何图案和独特的佩戴方式,展现了极高的社会功能性和艺术性。这些内容对我启发很大,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服饰研究,必须扎根于其生存的土壤。阅读这些章节时,我仿佛能闻到远方山间的草木气息,感受到那些服饰所承载的生命力和部落的凝聚力。这种饱满的地域文化信息,是纯粹的设计资料库所无法提供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体流水账,而是巧妙地将服饰演变融入到宏大的历史背景叙事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交流对服饰影响时的细腻笔触。比如,书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服饰交融的论述,那段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文化碰撞下服饰所经历的阵痛与新生,那些吸收异域元素的创新是如何最终沉淀为汉族服饰体系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阅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更像是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家族的兴衰史。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史诗。我过去总觉得历史书读起来很费劲,但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即便是涉及一些比较专业的服饰形制名称,作者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释,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对我来说,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风格”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我们文化宝库的深度远超我想象。
评分作为一名在校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我最大的困扰就是如何将书本上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可操作的设计语言。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古代服饰的图样,总觉得与现代审美存在一道无形的鸿沟,难以把握其神韵和精髓。《中国服饰通史》在这方面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复刻”,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时期服饰背后的社会结构、审美变迁乃至技术限制。例如,书中对宋代服饰“理性美学”的阐述,精准地指出了其清雅、内敛的风格是如何与当时的理学思潮相呼应的。这种由内而外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明白,服饰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品,它是特定时代精神的载体。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几乎是强迫自己放慢速度,仔细揣摩那些文字描述与配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思考为什么某个朝代的衣袖会变宽,为什么某种色彩会被皇家垄断。这种深度的思考训练,对于提升我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自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教会了我如何“有逻辑地”借用历史,而不是盲目地堆砌符号。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细节”和“应用”层面所展现出的专业度,这无疑是面向专业人士的标志。对于一个希望将传统服饰元素“活化”的设计师来说,最怕的就是那些不合时宜的、生硬的挪用。这本书中的很多配图,不仅展示了服饰的全貌,更细致入微地展示了褶皱的打法、面料的垂坠感以及不同光线下纹样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探讨古代纺织技术的章节中,对经纬线的密度、染色工艺的酸碱度等技术细节的描述,虽然非服装专业的读者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精确制版和面料研发的人来说,简直是金矿。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技术基础,让我们能够更科学、更可靠地去复原或创新。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手中的设计工具箱得到了极大的充实,不仅仅是灵感的汲取,更是思维方式的重塑——学会用历史的深度去衡量当代设计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它不是一本让你看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不断被翻开,在不同创作阶段提供新的解读和支撑的案头宝典。
评分这本《中国服饰通史》的装帧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翻开扉页时,扑面而来的历史的厚重感,着实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期待。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为我的毕业设计寻找一些灵感,希望能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但苦于找不到一个系统、全面、又能兼顾细节的参考资料。市面上很多服饰史的书籍要么过于侧重理论分析而缺乏直观的图像资料,要么就是图册性质过于浓厚,缺乏对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而这本书,完美地平衡了这两者。它不仅仅罗列了不同朝代的服饰样式,更像是一位资深学者带着我穿梭于历史长河,从先秦的简朴到唐朝的雍容,再到明清的繁复,每一步都讲解得鞭辟入里。特别是那些对特定服饰部件的解析,比如腰带、冠冕、甚至是最细微的纹样刺绣的演变,都配有高清且考究的插图或实物照片,这对于我们做设计的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那种清晰度和细节的丰富程度,远超我的想象。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看”,更是“懂”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