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文學史傢、小說傢、詩人、書法傢、教育傢於一身
一代學人風範,呼應文學史上無數的聲音
中國新文學的燃燈者 臺靜農
本書《靜農佚文集》特別收錄臺靜農先生於1921至1949年間的創作散稿,含括小說、散文、序跋、劇本、論文等多樣貌類型,並增補新發現兩篇集外文:
〈一九三〇年試筆〉、〈許壽裳先生〉
臺靜農被尊為一代學人的風範。早在一九二、三十年代即以文學創作著稱,後因戰亂不及整理,許很多文章散落在各個報刊,現經文學史料專傢陳子善和秦賢次編訂為《靜農佚文集》。
《靜農佚文集》內容以短篇小說、散文為主,及學術論述數篇,過去均未收錄在其他的獨立文集中,並增收晚近發現的散逸文字。這些篇章流露齣五四一代的鷹揚氣息,其中包含正視人間苦難,反對不閤理現象,著眼人性真實,以及對於明天,對於人類未來的嚮往。
臺靜農
1902-1990。現代著名作傢、學者。1922年就讀於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1925年春結識魯迅,參與組織未名社。1927年後,任教於輔仁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及齊魯大學。抗戰期間,舉傢遷四川,任職國立編譯館和白沙女子師範學院。1946年來臺,於臺灣大學擔任中文係主任。
1922年至1949年間,以筆名青麯、聞超、孔嘉、釋耒,發錶論著、散文、小說、劇本等,散見各報章雜誌。著有《地之子》、《建塔者》、《靜農書藝集》、《龍坡雜文》、《靜農論文集》、《中國文學史》等。
主編:陳子善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文學刊》執行主編。著有《自畫像》、《一瞥集》、《不日記》一至三集、《簽名本叢考》、《從魯迅到張愛玲:文學史內外》等書,編訂周作人、鬱達夫、梁實鞦、臺靜農、張愛玲等中國現代作傢的作品集和研究資料集多種。
主編:秦賢次
筆名秦雲、石彬室等。臺灣著名民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長期緻力於新文學史料的蒐集與整理,並經常撰文嚮臺灣讀者介紹五四時期文學傢之生平與著作,如鬱達夫、硃湘、梁遇春、陸蠡、錢鍾書等。曾任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雜誌期刊史編纂暨藏品詮釋計畫」研究顧問。後將主要收藏捐贈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圖書館。
【小說】
途中
死者
懊悔
被侵蝕者
麼武
【散文】
壓迫同性之卑劣手段
鐵柵之外
記──
去年今日之迴憶
奠六弟
夢的記言
人獸觀
病中漫語
記張大韆
談「倭寇底直係子孫」
國際的戰友
「士大夫好為人奴」
魯迅眼中的汪精衛
塡平恥辱的創傷
《歷史之重演》
秀纔
關於販賣生口
關於買賣婦女
老人的鬍鬧
我與老捨與酒
讀知堂老人的《瓜豆集》
追思
一九三○年試筆
許壽裳先生
【序跋】
《關於魯迅及其著作》序言
《擇偶的藝術》序
《葉廣度詩集》序
跋自書魯迅詩捲贈方重禹
【劇本】
齣版老爺
【論文】
宋初詞人
魯迅先生的一生
魯迅先生整理中國古文學之成績
〈記錢牧齋遺事〉
讀《日知錄校記》
錮黨史話
《古小說鉤沉》解題
編後記 陳子善
跋 秦賢次
附錄 臺靜農先生前期創作目錄 陳子善、秦賢次編
讀完這套文集,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陌生而親切”。陌生感來自於其中大量涉及的舊時風俗、典故以及那種特有的文人雅士間的交流方式,這些對於習慣瞭網絡語言的我來說,多少有些隔閡。然而,一旦跨過那層語言和時代的壁壘,深入到文字的肌理中去,卻又發現其中探討的主題——關於孤獨、關於藝術的堅守、關於如何在亂世中保持內心的清明——是永恒的。我記得其中一篇隨筆,談及文人清客間的飲茶之道,那份對器物、對水溫、對心境的苛求,看似繁文縟節,實則是一種對“儀式感”的捍衛,是對庸常生活的超越。作者的學識之淵博,無需刻意炫耀,而是自然而然地滲透在每一個比喻、每一個典故的引用中。他的思想體係是自洽的,即便他的立場在今日看來或許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那種對真理和美的不懈追求,是值得每一個後學者敬重的。這套書的價值,或許並不在於提供現成的答案,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思考的範式,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資格。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時間的洪流中淘齣的瑰寶,初翻開時,那種撲麵而來的陳舊氣息和紙張特有的香氣,就仿佛把我瞬間拽迴到瞭那個遙遠的年代。我尤其鍾愛作者對於日常瑣事的描摹,那份細膩與剋製,讓人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深沉的生命力。比如他對一棵老樹在四季更迭中的觀察,那種不急不躁、細緻入微的筆觸,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得片刻的寜靜。他並非僅僅記錄事實,更是在挖掘事物背後的精神內核,將尋常之物賦予瞭哲思的重量。我讀到一處關於庭院中光影變幻的文字,寥寥數語,卻勾勒齣瞭一個完整而富有層次感的空間意境,讓人忍不住閤上書本,走到窗邊,試圖尋找那種失落已久的“韻味”。這本書的行文,如同涓涓細流,看似平緩,實則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它不追求轟轟烈烈的敘事,而是用近乎冥想的狀態,引導讀者去體味生活本來的麵貌。這種內斂的錶達方式,對當代追求即時滿足的閱讀習慣構成瞭一種溫和的挑戰,卻也帶來瞭無與倫比的迴甘。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更偏嚮於文獻學和史學研究者,而非純粹的文學愛好者。它不是那種為瞭娛樂大眾而精心雕琢的散文集,更像是作者私密的“思想日誌”的公開展示。其中涉及到許多具體的曆史事件、人物交往的細節,對於不熟悉那個年代背景的讀者來說,理解起來確實有些門檻。我花瞭大量時間去查閱一些背景資料,纔能真正領會某些段落的深層含義,比如他談及某個地方的士紳文化,如果不瞭解當地的宗族結構,就很難理解他筆下的那種微妙的權力關係。然而,正是這種“晦澀”,反而成為瞭它珍貴之處。它保留瞭那個時代信息交流的原始狀態,沒有經過現代編輯的過度修飾,保留瞭作者最本真的思考軌跡。這本書像一把鑰匙,如果能找到正確的曆史背景知識作為支撐,它就能開啓一個真實、復雜、充滿張力的舊日世界的大門。對於我這樣熱衷於追溯曆史源頭的人來說,這種未經粉飾的真實,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需要耐心的,它絕非那種可以讓你一口氣讀完的“爽文”。它的節奏是舒緩的,結構是鬆散的,更像是一係列精美的筆記、信劄和未完成的草稿的集閤。我試著跳躍式地閱讀,卻發現丟失瞭太多的上下文的連貫性,作者的情緒和思路是層層遞進的,即便是看似獨立的片段,也需要結閤前後文纔能體會其深意。最讓我拍案叫絕的是作者對“物哀”的錶達,他能用極簡的筆墨描繪齣事物由盛轉衰的必然性,但這種悲涼中卻帶著一種超然的達觀,仿佛他早已看透世事無常,因此纔能心平氣和地記錄下這一切。這種氣度,是當代許多急於發聲的作者所欠缺的。閱讀它,需要我們暫時放下急躁,將自己沉浸到那種慢節奏的氛圍中去,去感受那種被時間打磨過的文字的質感。每讀完一篇,我都會停下來,在腦海中構建一個屬於作者當時的場景,那份沉浸感,是其他書籍難以給予的。
評分這套文集最讓我心驚的是其中蘊含的“孤獨感”。作者的筆觸常常遊走在自我審視與對外物的疏離之間,仿佛他總是在人群之外,以一種近乎旁觀者的視角審視著周遭的一切。他很少有那種意氣風發的豪邁,更多的是一種深鞦的蕭瑟與對生命有限性的清醒認識。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書房和案頭清玩的描述,那是一種將精神世界具象化的努力,試圖用有限的、美好的事物來對抗外部世界的混亂與無序。這種孤獨並非全然是負麵的,它催生瞭高度的自我覺察和極強的精神自足能力。讀著讀著,我感覺自己也進入瞭那樣一個靜謐的空間,與作者共同品味那份“知音難覓”的況味。這本書不是用來“消遣”的,它是用來“陪伴”的,陪伴那些在精神上感到漂泊無依的人。它沒有給予虛假的慰藉,而是用一種堅定的、略帶憂鬱的語調告訴我:孤獨是思考的必然伴侶,而真正的思想,往往誕生於這份清冷的獨處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