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

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写作
  • 行动研究
  • 芬兰
  • 社会科学
  • 研究方法
  • 文化研究
  • 铁路历史
  • 城市研究
  • 地方历史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贝叶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35460
商品编码:280342038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是美国批评大家埃德蒙威尔逊的早期代表作,从历史写作与历史行动的关联入手,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社会主义的观念是怎样一路由西向东旅行的。成书以来曾数次再版,广受赞誉。这本简体中文版是对繁体中文版的校订,更适合大陆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1895—1972),美国二十世纪广受尊崇的文学(文化)批评家和社会评论家。曾任《名利场》主编、《新共和》副主编,还《纽约客》、《纽约书评》等著名杂志撰稿。威尔逊是位多产作家,取材广泛,既有以美学、社会和政治为主题的作品,也有诗歌、剧本、游记和历史著作。被誉为“文学界的自由人”,“知识上的纨绔子”,“美国最后一个文学通才”。代表作有《阿克瑟尔的城堡》、《三重思想家》、《光明的彼岸》、《创伤与神弓》、《死海古卷》、《俄国之窗》、《向易洛魁人致歉》、《爱国者之血》等。
  
  刘森尧,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爱尔兰大学爱尔兰文学硕士。著有《电影生活》、《导演与电影》,译有《电影艺术面面观》、《电影表演与艺术》、《我的最后一口气:布努艾尔自传》、《魔灯:伯格曼自传》、《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魏玛文化》、《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等。

目录

推荐序/江弱水
致谢
1971年作者序
第一部
第一章 米什莱发现了维柯
第二章 米什莱与中世纪
第三章 米什莱与大革命
第四章 米什莱要活在历史中
第五章 米什莱夹在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
第六章 大革命传统的式微:勒南
第七章 大革命传统的式微:丹纳
第八章 大革命传统的式微:法朗士

第二部
第九章 社会主义的起源:巴贝夫的答辩书
第十章 社会主义的起源:圣西门的阶层制度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的起源:傅利叶和欧文的理想社区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的起源:安凡丹与美国社会主义运动
第十三章 马克思:普罗米修斯与路西法
第十四章 马克思决心要改变世界
第十五章 恩格斯:来自曼彻斯特的年轻人
第十六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合作
第十七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磨剑
第十八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创造历史
第十九章 辩证法的神话
第二十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去写历史
第二十一章 历史行动者:拉萨尔
第二十二章 历史行动者:巴枯宁
第二十三章 马克思:商品的诗人与无产阶级的主宰者
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死在书桌上

第三部
第二十五章 列宁:乌里扬诺夫兄弟们
第二十六章 列宁:革命大导师
第二十七章 托洛茨基:年轻的鹰
第二十八章 托洛茨基要历史认同
第二十九章 列宁向历史认同
第三十章 列宁抵达芬兰车站
索引
《历史的回响:理解世界,重塑未来》 这套系列丛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致力于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节点,解析塑造我们当下世界的复杂力量,并为应对未来的挑战提供历史的启示。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既往,而是通过层层剥茧,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呈现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以及思想、文化、科技、政治、经济等多元因素的交织互动。 第一卷:文明的曙光与巨变 本卷追溯人类文明的起源,从早期人类的迁徙与定居,到农业的诞生和技术的萌芽。我们将深入探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早期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它们如何奠定了后世文明的基石。同时,我们也关注这些文明内部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艺术表达,理解其独特的精神风貌。 接着,本卷将聚焦于引发世界格局深刻变革的几次重大历史转折点。我们将解析罗马帝国的衰落与东西方文明的分野,阿拉伯文明的崛起及其对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欧洲在经历漫长“黑暗时代”后,如何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重新焕发活力,开启近代世界的大门。这些巨变不仅改变了疆域和政治版图,更重塑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模式。 第二卷:帝国的兴衰与全球的连接 本卷将目光投向塑造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主要帝国及其动态。我们将分析从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到中华帝国、欧洲列强等一系列强大政权的兴起、鼎盛与衰落。通过对各国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军事力量、文化政策的深入剖析,揭示其扩张的动力、统治的逻辑以及最终走向衰亡的内在原因。 与此同时,本卷将重点关注全球化的早期进程。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连接起来,商品、技术、思想、人口乃至疾病的交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我们将探讨大航海时代对不同文明带来的冲击,殖民主义的兴起及其对被殖民地区的深远影响,以及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等事件所留下的沉重历史印记。贸易网络的扩张、工业革命的起源以及早期资本主义的形成,也是本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第三卷:革命的时代与民族国家的崛起 这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创造的时代。本卷将深入研究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革命,包括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以及俄国革命等。我们将考察这些革命的起因、过程、后果,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启蒙思想、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以及它们如何挑战旧有的政治秩序,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再次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本卷将详细阐述科技进步如何驱动生产力的飞跃,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同时,我们将探讨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张,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如何最终将世界推向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边缘。民族主义的勃兴、国际关系的动荡、军备竞赛的升级,都将在本卷中得到细致的呈现。 第四卷:战争、冷战与世界的新秩序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本卷将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进程、结局及其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将分析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军事技术、政治决策,以及战争对各国社会、经济、文化造成的创伤。纳粹主义的崛起、种族灭绝的悲剧、大屠杀的罪恶,是本卷必须深刻反思的沉重篇章。 战后的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深刻地塑造了国际政治格局。本卷将深入解析冷战的起源、演变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代理人战争、意识形态的斗争,以及核武器的威胁如何笼罩着整个世界。同时,我们也关注战后全球范围内的去殖民化浪潮,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建立,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合作,也将在本卷中得到讨论。 第五卷:全球化深入与挑战 进入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本卷将探讨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全球化的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展开,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的普及、跨国公司的扩张,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模式和经济活动。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贫富差距的扩大、环境问题的恶化、气候变化的威胁、跨国犯罪的蔓延、恐怖主义的抬头,以及地缘政治的重新洗牌,都构成了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考验。本卷将通过对这些重大议题的深入分析,探讨不同国家和文明如何应对这些共同的挑战,以及未来世界可能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审视科技进步的双刃剑效应,文化交流与冲突并存的现实,以及不同政治经济模式的博弈。 核心视角与方法论 本系列丛书并非仅限于单一的学科视角,而是秉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思想史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力求在宏观的历史叙事中,不忽略微观的个体经验,在分析普遍性规律的同时,关注具体情境的独特性。 我们强调“历史写作”的建构性,认识到历史并非完全客观的呈现,而是通过研究者的选择、解释和叙述而形成的。因此,本系列将呈现不同的历史叙事和解读,鼓励读者批判性地思考历史的“真相”。 同时,我们引入“行动研究”的理念,希望通过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为当下的决策和未来的行动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相信,只有真正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并更有智慧地创造未来。这套系列丛书,期待与所有关心人类命运、渴望理解世界、并愿意为更美好的未来而行动的读者,共同进行一次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思想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笔风格上来说,作者的语言功力令人惊叹。它融合了古典的庄重与现代的锐利,时而如同老旧的黑白照片,颗粒感十足,充满历史的厚重感;时而又像是突然亮起的闪光灯,精准地捕捉到人性中最脆弱也最坚韧的瞬间。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环境描写的段落,那些关于气候、关于光线、关于建筑细节的描摹,不仅仅是背景的渲染,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延伸。它们为整个故事构建了一个极其真实可感的“场域”。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这本书远超一般的纪实文学范畴,它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让读者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也享受着文字本身的韵律与力量。读起来,仿佛能清晰地听到北欧风声穿过木质车厢的呜咽声。

评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著作。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消遣之作,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会谈。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体会冒出来,尤其是在对“行动”的定义上,它不断地提出挑战。我感觉作者在试图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因果律,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是由无数个未被记录的“当下”汇聚而成的。这本书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发生了,而在于它如何教会我们“如何看待”发生的一切。它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更具韧性和更富有人文关怀的视角,让人对人类在特定环境下的能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其实已经很吸引人了,光是“芬兰车站”这个意象就带着一种独特的历史感和地理上的疏离感,仿佛能嗅到一丝凛冽的空气和遥远过去的尘埃。初读之下,我立刻被它那种跨越时空的叙事魅力所吸引。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温度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下,人物命运与宏大叙事交织的复杂图景。读者的代入感非常强,仿佛自己也踏上了那趟通往未知目的地的列车,每一次停靠都伴随着心绪的起伏和对过往的重新审视。这种叙事手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张力的场景和人物的内心独白,引导读者自己去建构历史的纹理。它成功地将个体经验提升到了集体记忆的层面,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仍然久久不能忘怀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他们所处的那个特定“车站”的氛围。

评分

整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精妙,仿佛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织布工,将时间线索和空间意象编织得天衣无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拿捏,该疾徐则疾徐,该沉静则沉静,完全不像某些历史类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进行信息堆砌。它更像是一部充满哲思的散文诗,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行动”本身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并非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根植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让人不禁思考,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我们究竟有多少选择的余地?那种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存的个体,其每一次微小的“行动”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被作者挖掘得淋漓尽致。这种对实践哲学的直观展现,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人觉得这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参与一场关于“如何存在”的深刻对话。

评分

此书的独特价值,还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过程”本身的尊重。它似乎不太在意最终的结局是否圆满或者具有明确的教训意义,而更专注于记录、记录、再记录——记录下那些尝试、那些失败、那些在边缘地带发生的、未被主流历史书写所眷顾的微小努力。这种“行动研究”的影子若隐若现,它教导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被忽略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探索之中。对于热衷于挖掘历史“盲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藏。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具同理心和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被简化或符号化的历史人物。这种对复杂性的拥抱,使得全书充满了智性的张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