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乡村建设理论 |
| 作者 | 梁漱溟 |
| 定价 | 45.00元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113359 |
| 出版日期 | 2015-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梁漱溟自称是其“困勉研索的结果”,“这里面的见地和主张,萌芽于民国十一年,大半决定于十五年冬,而成熟于十七年”。从开始酝酿到成书,大凡经历了16年之久。该书出版后,影响很大,当时学者们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有创造性的教育理论著作,由此确定了梁漱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地位,成为乡村建设派的主要代表人而饮誉海内外。 《乡村建设理论》由甲部认识问题和乙部解决问题构成。甲部,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的,是乡村建设理论的依据和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乙部,主要阐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以民为主的现代国家并由农业引渡到工业化。 |
| 作者简介 | |
| 梁漱溟(1893-1988),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
| 目录 | |
| 自序 引言 甲部 认识问题 一 乡村建设运动由何而起? 二 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及其所谓治道者 三 旧社会构造在今日崩溃的由来 四 崩溃中的中国社会——极严重的文化失调 五 中国政治无办法——国家权力建立不起 乙部 解决问题 一 新社会组织构造之建立——乡村组织 二 政治问题的解决 三 经济建设 四 末后我们所可成功的社会 附录一 我们的两大难处——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在研究院讲演 附录二 回忆我从事的乡村建设劳动 梁漱溟先生学术年表 一个现代国家建设的系统方案 |
| 编辑推荐 | |
| 扬州新华书店正版书籍现货 |
| 文摘 | |
| 扬州新华书店正版书籍现货 |
| 序言 | |
| 扬州新华书店正版书籍现货 |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那样古朴而坚定,字句之间流淌着一种知识分子对故土难舍的情怀,但这种情怀绝不意味着盲目复古。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传统文化遗产时采取了一种批判性的继承态度。比如,对于传统宗族制度中“平均主义”倾向的弊端,他有着清晰的认识,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有能力者的充分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然而,他又坚决反对完全用西方的个体主义和契约精神去切割掉乡村社会原有的互助网络。他似乎在寻找一个“中间地带”,一个能够保留乡村社会中珍视的共同体意识,同时又能激发个体能动性的建设路径。这种纠结与权衡,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宏大命题时,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探索。这种探索的真诚度,是任何僵化的教条主义理论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问题意识”而非“标准答案”。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加,而对某些论断产生新的理解。例如,书中对于乡村人口外流现象的早期预警,其洞察力令人震撼。作者清晰地指出了,一旦乡村的经济吸引力、文化凝聚力和社会参与感下降到一定程度,人口的自然流失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他所描述的“空心化”的风险,在今天的许多地区已经成为现实。这表明,该理论并非停留在纸面上的抽象思辨,而是对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变迁趋势的深刻预判。它促使我们反思,建设的步伐是否过于急功近利,是否忽略了维护地方社区活力的长期价值。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被遗忘或轻视的角落,并要求我们停下来,认真审视这些根基之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严谨,它像一棵大树,从对中国乡村社会历史根源的追溯开始,逐步深入到经济组织、教育体系乃至文化精神层面,最后才落脚到具体的建设方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他认为,物质层面的改造是表象,精神层面的重塑才是根本。一个没有受过基础教育的农民群体,无法理解复杂的合作与契约,更无法有效参与到自我治理的过程中。因此,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村民”。这使得全书的落脚点非常清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而非单纯的经济指标提升。这种“人本主义”的视角,贯穿始终,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温暖和希望,即使在指出诸多困境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蓄势待发的建设力量。
评分这本关于乡村建设的著作,初读时便被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对中国乡土社会脉络的精准把握所吸引。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中国传统村落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那些看似微小却维系着整个社会结构的伦理关系和经济模式。书中对“乡绅”角色的复杂性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既看到了他们作为地方治理者的稳定力量,也批判了其在现代化转型期的保守与局限。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传统农村教育体系的衰亡及其对乡土文化传承的冲击,表达了深切的忧虑。他试图在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中,为乡村寻找一条既能融入时代发展,又不至于彻底丧失自身文化根基的道路。书中提出的许多原则,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社会进步,不能以牺牲广袤土地上的安宁与秩序为代价。阅读过程中,仿佛跟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漫步在田埂之上,听他讲述着那些关于土地、宗族与信仰的故事,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透过字里行间,扑面而来。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理论专著,不如说是一部浸透了田野调查与生命体验的深刻反思录。我对其中关于“礼治”与“法治”在乡村的张力部分印象最为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传统乡村的治理模式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而是直面了在缺乏强力国家机器干预时,地方自治所面临的困境——如何平衡家族私利与公共福祉?那种依靠祖训、乡规和人情往来构建起来的微妙平衡,其脆弱性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暴露无遗。书中对于农业生产力提升的论述也十分朴素而扎实,它不迷信于简单地引入西方技术,而是强调必须首先解决土地关系、生产组织以及农民的自我教育问题。这种由内而外的变革思路,与许多空谈宏大叙事的文献形成了鲜明对比。读罢掩卷沉思,才明白真正的建设,从来都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而是根植于土地、生长于人心的缓慢生长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