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伤寒论读本/基层中医临床医生学习与提高丛书
定价:42.00元
作者:杨殿兴 等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5025864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本书为《基层中医临床医生学习与提高丛书》中的《中医四部经典解读》之一。本丛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出的“乡村医生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之一,由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多位中医药专家编写。
在丛书的编写过程中,始终贯彻“简明精要、临床实用”的原则,具体到本书,专家们将现代温病学内容与古代经典名著相结合,传统四时温病与现代感染性疾病相参,内容包括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常见温病的辨证论治以及关于温病的名著选读。本书内容上力求少而精,形式上图文并茂,叙述阐释之中辅以表格、图示,或插入舌象、斑疹白痦等照片,以便于理解、记忆。本书可作为基层中医生培训用书,也可为中医生和中医爱好者自学参考。
内容提要
《伤寒论读本》原文以明?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为蓝本,并参考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使用的版、第二版、第四版、第五版教材。全书体现了《中医四部经典解读》的编写原则:“简明精要,临床实用”。
为了便于临床医务人员自学,书中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本专科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提出“了解、熟悉、掌握’’的三级学习要求。书后附有《伤寒论》所用药物简介、《伤寒论》药物剂量、条文索引和方剂索引。本书面向广大的中医临床工作者,特别适合于中医药基层人员自学和大院校开办经典著作学习班作为培训教材。
本书重点分为三部分,一是“原文研读”,分为代表原文和参考原文两部分,以类方的形式把同类原文集中串解,分为提要、语译和阐释,帮助读者首先读懂原文,明了原文的本意;二是“原文解析”,从主要脉症、病机、治法、主方、主方分析、注意事项、比较鉴别入手,解析原文,把握精髓,提纲挈领,便于掌握,突出实用;三是“临床应用”,提出主方的应用要点和用药经验,列举典型医案,给人启示,示人临床运用规律。为了培养阅读者学习古典医籍的能力,对《伤寒论》原文一律以繁体印刷。由于本书系横排,故将原文中之“右某味”改为“上某味”。
目录
上篇 总论
章 伤寒
节 疾病之伤寒
第二节 《伤寒论》
第三节 伤寒学
第二章 六经辨证论治
节 辨证论治
第二节 六经辨证论治
第三章 外感病的传变
第四章 《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下篇 各论
第五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节 太阳病纲要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第四节 太阳病类似证
第六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概说
节 阳明病纲要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第三节 阳明病兼变证
第四节 阳明病辨证
第七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节 少阳病纲要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附一 热入血室
附二 备考原文
第八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节 太阴病纲要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第九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节 少阴病纲要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
第四节 咽痛证
第十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节 厥阴病纲要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
第四节 辨厥
第五节 辨下利
第六节 辨呕哕
第七节 预后
第十一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章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概说
附一 阴阳易(第条)
附二 备考原文
附录
附录一 《伤寒论》所用药物简介
附录二 《伤寒论》药物剂量
附录三 条文索引
附录四 方剂笔画索引
附录五 方剂汉语拼音索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中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身边的老一辈中医。他们总是强调“学以致用”,而《伤寒论》正是他们临床经验的源泉。我关注这本书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实用”,也就是说,它提供的理论解读和方剂运用,是否能够直接指导我在临床上的辩证施治。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乾货”,比如针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伤寒论》有哪些经典的方剂可以应对,这些方剂的加减变化是如何考虑的,以及在现代社会,这些方剂的运用是否需要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经典著作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伤寒论》。市面上有很多关于《伤寒论》的解读本,但很多要么过于艰深,要么流于表面,很难真正领会其精髓。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的定位——为基层中医临床医生量身打造,这让我觉得它会更贴近临床实践,更具指导意义。我尤其期待它能在辨证论治、方剂运用等方面提供更接地气的讲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这样的基层医生,在日常诊疗中,能够更加自信、准确地运用《伤寒论》的理论指导实践,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
评分作为一个在中医领域深耕多年的老中医,我深知《伤寒论》的博大精深。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一些年轻的医生对经典的理解可能有所偏差,甚至出现了“失传”的危险。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给基层中医打了一剂强心针。我关注的是它能否在保持原汁原味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医学的视角,帮助年轻医生理解经典与现代医学的联系和区别。我更希望它能在古今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得更好,让《伤寒论》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而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
评分我是一名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对《伤寒论》的理解还在摸索阶段。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经常在课堂上学习《伤寒论》,但很多时候感觉云里雾里,特别是那些古文的表述,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更清晰的逻辑,帮助我们这些初学者掌握《伤寒论》的核心思想。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的病机、方证的分析,如果能配以图表、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学习《伤寒论》的得力助手,为我打下坚实的中医基础。
评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很多医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研究古籍。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忙碌的基层医生来说,无疑是福音。我关注的重点是它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医生快速抓住《伤寒论》的精髓,掌握其核心的辨证方法和方剂体系。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提纲挈领”式的解读,帮助医生快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从而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当然,我更期待的是,它能激发医生对《伤寒论》更深入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不断探索中医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