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中医基础理论(1) 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 第二节阴阳学说(2) 第三节五行学说(5) 第四节藏象(8) 第五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5) 第六节经络(19) 第七节体质(23) 第八节病因(25) 第九节发病与病机(30) 第十节与康复(34)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36) 节中医诊断学概述(36) 第二节四诊(37) 第三节辨证(53) 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61) 节治则与治法(61) 第二节内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64) 第三节中医外科病证辨证论治举例(79) 第四节中医妇科病证辨证论治举例(83) 第五节中医儿科病证辨证论治举例(88) 第六节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辨证论治举例(90) 第四章民族医药基础知识(93) 节藏医药基础知识(93) 第二节蒙医药基础知识(97) 第三节维医药基础知识(100) 第五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01) 节血常规检查(101) 第二节尿常规检查(104) 第三节粪常规检查(107) 第四节肝功能检查(109) 第五节肾功能检查(111) 第六节血液生化检查(112) 第七节糖、脂代谢检查(114) | 第八节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116) 第六章中医药文献信息与咨询服务(119) 节中医药信息(119) 第二节咨询服务与用药指导(122) 第七章中药调剂操作的基本技能知识(125) 节中药(125) 第二节审核(127) 第三节调配与复核(138) 第四节发药(144) 第五节中药汤剂(145) 第六节特殊中药的调剂(148) 第八章中药的贮藏与养护(157) 节中药的质量变异现象(157) 第二节引起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158) 第三节中药贮藏(160) 第四节中药养护(165) 第九章中药的合理应用(168) 节合理用药概述(168) 第二节中成药的联合应用(171) 第三节中西药的联合应用(175) 第十章特殊人群的中药运用(195) 节老年人的中药应用(195) 第二节妊娠期患者和哺乳期患者的中药应用(198) 第三节婴幼儿患者的中药应用(198) 第四节肾功能不全者的中药应用(200) 第五节肝功能不全者的中药应用(203) 第十一章中药不良反应(205) 节药物不良反应概述(205) 第二节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206) 第三节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208) 第四节用毒性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210) 第五节常见中药品种的不良反应(213) 第六节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224)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26) |
《中公版·2018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学习用书: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堂实录》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查知识点众多,覆盖面广,具有一定难度,考试通过率低。鉴于此种情况,中公教育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组织众多辅导讲师,根据新大纲和历年真题考试情况,总结考试命题规律和高频考点,把握考试重难点,科学预测考试趋势,编写了这套切合考试实情、考点全面、讲练结合的学习用书。本套图书适用于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复习备考,对药店工作者、药学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公版·2018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学习用书: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堂实录》本套图书内容均是中公教育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辅导讲师团队多年授课经验积累,集中体现了课堂精华。图书内容注重从实际考试出发,注重考点研究,注重考点总结,契合考试大纲。
二、精选真题 解析详细
本套图书以新大纲为根本依据,深入研究历年大纲变化和近年真题,深入分析了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和考查知识点,针对考查知识点,在每一节前放置近几年真题,解析详细透彻。
三、扫码听课 考点速记
本套图书中包含数十个二维码,扫码可观看视频,该视频包含了辅导讲师精心挑选的常考考点。另外,本书难记知识点处有考点速记,该内容是众多辅导讲师精心总结的,帮助读者更快记忆。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A型题)
1.根据中医理论,“病”“证”“症”的概念不同。下列表述中属于“病”的是()。(2017年真题第1题)
A.厌食B.嗳气
C.脘痞D.腹胀
E.便溏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病”“证”“症”的区别。厌食为病,嗳气、脘痞、腹胀、便溏为症。
2.根据中医理论,“症”“证”“病”的含义不同。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2016年真题第1题)
A.胸痹B.心悸
C.气虚血瘀D.胸脘胀满
E.胸痛彻背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病”“证”“症”的区别。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胸痹为病,心悸、胸脘胀满、胸痛彻背为症,气虚血瘀为证。
3.中医理论认为,“症”“证”“病”的含义不同。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2015年真题第1题)
A.B.咳嗽
C.风寒犯肺D.鼻痒喷嚏
E.恶寒发热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病”“证”“症”的区别。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为病,鼻痒喷嚏、恶寒发热为症,风寒犯肺为证。
本节2015~2017年的出题量均为1道,重点考查内容:症、证、病的区别。
一、整体观念
表1-1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一)症、证、病的区别
表1-2症、证、病的区别
(二)辨证与论治的概念
表1-3辨证论治
第二节阴阳学说
(A型题)
1.治疗阳虚证,使用补阳药时多佐用少量补阴药的治法称为()。(2017年真题第2题)
A.阴阳互制B.阳病治阴
C.阴病治阳D.阳中求阴
E.阴中求阳
【答案】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阴阳的相互关系。阴中求阳为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2.根据阴阳理论,下列属阳的是()。(2016年真题第2题)
A.滋润B.兴奋
C.D.凝聚
E.收敛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阴阳的属性划分。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皆为阳。
3.根据阴阳相互关系,“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属于阴阳的()。(2015年真题第2题)
A.相互交感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
E.互相转化
【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阴阳相互关系。阴阳转化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阴或阳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即由阴转阳,由阳转阴。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
4.下列药物属阳的是()。(2014年真题第2题)
A.补中益气B.清热导滞
C.降气收敛D.消积导滞
E.降逆收敛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阴阳与药性的关系。药性是寒热温凉,属阳的是温热,补中益气药大多是温药。
本节2015~2017年的出题量均为1道,重点考查内容:阴阳的属性、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学说所确立的治疗原则。
一、阴阳的属性
表1-4阴阳的属性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表1-5阴阳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表1-6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续表)
表1-7药物的性能及举例
第三节五行学说
(A型题)
1.下列按相生规律制定的是()。(2014年真题第3题)
A.佐金平木B.益火补土
C.培土制水D.泻南补北
E.抑木扶土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五行相生的次序。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故本题选B。
(X型题)
2.属于运用五行相克关系阐释疾病传变的有()。(2017年真题第111题)
A.肝病及肾B.心病及肾
C.肺病及肾D.脾病及肾
E.肝病及脾
【答案】BD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行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脏相克的顺序为: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3.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有()。(2016年真题第113题)
A.培土生金法B.滋水涵木法
C.金水相生法D.益火补土法
E.抑木扶土法
【答案】A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包括: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
4.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法有()。(2015年真题第111题)
A.培土制水法B.滋水涵木法
C.泻南补北法D.佐金平木法
E.抑木扶土法
【答案】ACDE。解析:本题考查五行相克规律。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等。B项属于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
本节2015~2017年的出题量均为1道,重点考查内容: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确立的治法、五行的特点。
一、五行与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zui初称作“五材”。
(一)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
表1-8五行的特性及引申
(二)五行的分类
表1-9五行的分类方法
表1-10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一)五行的相生相克
表1-11五行的相生相克
(二)五行的相乘相侮
表1-12五行的相乘相侮
三、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阐释疾病传变
表1-13相生相克传变
2.指导疾病诊断
表1-14心肝脾疾病
(二)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
表1-15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
表1-16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
第四节藏象
(B型题)
[1~2]
A.心B.肝C.脾D.肺
E.肾
1.某女,41岁。闭经半年余,妊娠反应阴性,体检无其他疾病,来医院就诊。辨证为冲任亏虚、天癸早衰。根据藏象理论,与天癸密切相关的脏是()。(2017年真题第41题)
2.某女,35岁。经常情志抑郁,善太息,食少纳呆,月经不调,诊断为郁证。根据藏象理论,主司疏泄、调畅气机的脏是()。(2017年真题第42题)
【答案】1.E。2.B。解析:本题考查五脏的生理功能。肾的精气阴阳能促进天癸生成,天癸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肝主疏泄,能够调畅气机。
[3~4]
A.肺B.心C.脾D.肝
E.肾
根据中医藏象理论
3.称为“贮痰之器”的脏是()。(2016年真题第75题)
4.称为“生痰之源”的脏是()。(2016年真题第76题)
【答案】3.A。4.C。解析:本题考查脾和肺的功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5~6]
A.肝B.脾C.肺D.心
E.肾
根据中医藏象学说
5.主统血的脏是()。(2015年真题第41题)
6.主藏血的脏是()。(2015年真题第42题)
【答案】5.B。6.A。解析:本题考查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运化,二是主统血。脾主统血,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于脉外。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疏泄,二是藏血。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续表)
本节2015~2017年的出题量均为2道,重点考查内容:五脏的别称、生理功能及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一)心的生理功能
表1-17概述
表1-18心的生理功能
(二)肺的生理功能
表1-19概述
表1-20肺的生理功能
(三)脾的生理功能
表1-21概述
表1-22脾的生理功能
(四)肝的生理功能
表1-23概述
表1-24肝的生理功能
(五)肾的生理功能
表1-25概述
表1-26肾的生理功能
考点速记
表1-27各脏别称
表1-28相似相关功能的区别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表1-29五脏的关系
三、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一)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表1-30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二)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表1-31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三)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表1-32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四)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表1-33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表1-34五轮学说
(五)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表1-35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四、六腑的生理功能
表1-36六腑的生理功能
五、奇恒之腑
(一)奇恒之腑所包括的组织器官
表1-37奇恒之腑
(二)脑的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
表1-38脑的生理功能与五脏的关系
(三)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影响其功能的生理因素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女子胞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
2.影响女子胞功能的生理因素
表1-39影响女子胞功能的生理因素
六、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表1-40五脏六腑的关系
第五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A型题)
1.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2017年真题第3题)
A.营气B.宗气C.卫气D.元气
E.真气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zui基本、zui重
药海扬帆,精技济世——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精粹 这是一部献给每一位志存高远、勇攀药学高峰的未来执业药师的精心之作。 抛开繁杂冗长的理论堆砌,我们聚焦于核心考点,提炼精华,以最贴近实战、最富启发性的方式,引领您穿越中药学的浩瀚星辰,抵达知识的彼岸。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以一堂堂生动、深刻的课堂实录为载体,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您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中药学的精髓。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课堂实录”的独特形式。 我们深知,对于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而言,单纯的知识记忆远不足以应对千变万化的临床应用场景。因此,本书的每一章节都仿佛将您带入了一间充满智慧与激情的课堂,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剖析中药学的关键内容。他们不仅会讲解理论知识,更会分享解题技巧、答题思路,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帮助您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涵盖,面面俱到,直击考点。 本书紧密围绕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大纲,精心编排了以下几大核心模块: 第一部分:中药学总论——探寻中药的本源与发展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从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到历代本草学巨著的传承,再到现代中药学的科学研究,我们将带您回顾中药学跌宕起伏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理解中药学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其文化底蕴和科学价值。 中药的产地与采收加工: 药材的品质直接影响疗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产地对于中药材的形成至关重要。本书将详细讲解各种中药材的适宜产地,以及不同药材在采收、炮制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特殊要求,如“辨时采收”、“分时采收”、“时令采收”等,让您深刻理解“道地药材”的形成机制,以及不同加工方法对药效的影响。例如,对于根及根茎类药材,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根据季节和生长周期进行采收,以保证药效成分的含量;对于花、叶、果实类药材,则会强调在最佳成熟期进行采摘,避免过度成熟或未成熟带来的品质下降。炮制工艺作为中药学的独特之处,本书将详尽阐述各种炮制方法(如炒、炙、蒸、煮、煅、煨、发酵、水飞、制霜等)的原理、目的、操作要点以及对药材药性的改变。您将了解到,为何有些药材需要“炒黄”以增强健脾作用,为何有些药材需要“炙”以降低毒性或增强补益功效,又为何有些药材需要“水飞”以使其更易于人体吸收。这些内容不仅是考试的重点,更是指导实际用药的关键。 中药的质量评价: 如何判断中药材的真伪优劣?本书将为您揭示现代中药质量评价的核心技术和方法。从宏观的性状鉴别(如颜色、气味、形态、质地),到微观的显微鉴别(如细胞结构、薄壁组织、输导组织、晶体等),再到理化鉴别(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我们将通过课堂式的讲解,让您掌握鉴别各类中药材的实用技巧,如同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洞察药材的真实品质。 中药的药性理论: 这是理解中药药理作用的基础。本书将深入剖析“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经”(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及其相对应的经络)以及“升降浮沉”等核心概念。我们将通过大量实例,演示不同药物的四气五味如何决定其在人体内的作用方向和归经,以及升降浮沉如何影响药物发挥疗效的位置。例如,我们会讲解为何辛温的药物多能发散风寒,为何甘寒的药物多能滋阴清热,为何苦降的药物多能燥湿泻火。您将学会如何根据药性来推断药物的功效,并理解不同药物组合产生的复方配伍效应。 中药的用药禁忌与不良反应: 用药安全是执业药师的首要职责。本书将系统梳理各类中药的用药禁忌,包括妊娠期、哺乳期、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用药注意事项,以及病证禁忌、饮食禁忌等。同时,我们将详细讲解常见中药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识别、预防和处理这些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第二部分:中药的配伍应用——构建和谐的药物协奏曲 配伍原则与方法: 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这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临床用药的灵魂。本书将详细阐述配伍的基本原则,如“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并结合大量经典名方,解析其配伍的奥秘和临床意义。您将理解为何有些药物配伍能增强疗效,有些却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我们将通过课堂问答的形式,引导您思考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配伍的精妙之处。 常用复方解析: 我们将精选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常用复方,进行深度解析。每一首方剂都将从其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方解、临床应用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您将学习到如何辨证论治,如何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经典方剂。例如,对于“桂枝汤”,我们将分析其温通经脉、调和营卫的功效是如何通过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的配伍来实现的,并讲解其在治疗风寒感冒时的具体应用。 现代中药研究进展: 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我们也会关注中药学的发展前沿。本书将适当介绍现代中药研究的新成果,包括新药开发、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作用机制探索等,帮助您了解中药学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拓宽知识视野。 第三部分: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常见病症的中药治疗: 本部分将聚焦于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各类病症,如感冒、咳嗽、胃痛、腹泻、失眠、头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详细讲解针对这些病症的辨证要点、常用中药及其复方。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让您体会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例如,在讲解风热感冒的治疗时,我们会分析银翘散和桑菊饮的异同,并指导您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如咽痛、咳嗽、舌苔等)来选择更适合的方剂。 中药的毒副作用与合理用药: 任何药物都存在潜在的毒副作用,中药也不例外。本书将重点讲解常见中药的毒性、不良反应及其临床表现,以及如何通过合理配伍、炮制、剂量调整来降低毒副作用。我们将引导您树立“安全用药、有效用药、经济用药”的理念,成为一名负责任的执业药师。 特殊人群用药指导: 妊娠期、哺乳期、儿童、老年人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要特别谨慎。本书将专门辟出章节,详细讲解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的中药用药原则、禁忌以及注意事项,帮助您为不同患者群体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 本书的教学特色: 直观生动: 以课堂实录的形式,模拟真实的学习场景,让您仿佛置身于专家讲堂,吸收知识的养分。 互动启发: 融入大量的提问、讨论环节,鼓励您主动思考,加深理解,而非被动接受。 案例丰富: 结合大量临床病例和实际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应用场景,帮助您更好地掌握知识。 考点突出: 紧密结合考试大纲,精准把握考点,帮助您事半功倍地复习备考。 实用导向: 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仅传授“是什么”,更强调“怎么用”,为您的执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谁适合阅读本书? 所有备考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科目的考生。 希望系统学习和巩固中药学知识的在校学生。 希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临床应用能力的药学从业人员。 对中医药学感兴趣,希望深入了解中药知识的读者。 拥抱中药学的广阔天地,掌握精湛的药学技能,成为一名备受信赖的执业药师,从本书开始! 让我们一起,在药海扬帆,用精湛的医术,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