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在燃烧
定价:48.00元
作者:美国全国火灾防控委员会,司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301242803
字数:
页码:2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美国的消防管理经验,宝贵的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期,美国火灾持续多发,伤亡损失居高不下,成为严重社会问题。1968年国会通过《消防研究和安全法》,授权成立全国火灾防控委员会。该委员会经过两年工作,形成《美国在燃烧》专题报告,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角度,系统分析了美国社会面临的消防安全问题和深层次原因,就公民意识、责任、专业力量、技术装备、城乡统筹、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90条建议,涉及社会消防安全责任体系的重构、联邦与州和地方消防工作事权的划分、覆盖城乡的灭火救援力量体系的构建、消防部门职责和工作重心向'防消并重'的转移、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消防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等。中文译本由美国国家消防管理局专门作序,填补了在美国消防管理研究领域的空白,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资料。在当今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美国在燃烧》中的诸多思考,仍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司戈,1971年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公安部消防局高级工程师,大校警衔。长期致力于消防管理和消防工作社会化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5次荣立三等功,2次获公安部专业技术人才奖励津贴,发表论文、译文百余篇。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久久回荡着那些画面,那不是宏大的史诗场面,而是那些极其微小、却又无比真实的个体命运的交织。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擅长使用那种略带诗意却又无比精准的词汇,描绘出一种“精致的绝望感”。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执着,比如某个物件的摆放、某个人走路时的习惯性小动作,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描摹,却为人物注入了令人信服的生命力。整本书的节奏把控得极好,时而如暴风雨般急促,时而又像午后慵懒的阳光,让人心神为之一定。虽然情节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甚至有些地方让人感到气愤或不解,但这恰恰反映了现实的无常。这本书迫使我放慢阅读的速度,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绪张力,而不是单纯追求故事的推进。这算是一次令人精神疲惫但又极其满足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某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象,直指核心的虚妄。叙事声音非常独特,带有一种疏离的、近乎冷酷的观察者视角,这使得即便是描绘最惨烈的场景,也保持着一种冷静的克制,反而更具冲击力。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不同社会阶层之间那种无声的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模式差异巨大,但又被某种无形的线索串联起来。它让我思考了“选择”的重量,以及那些我们为了生存或尊严所付出的隐形代价。书中的对话部分尤其精彩,很多时候,未说出口的话比说出来的更重要,留白的处理非常高明。对于那些喜欢深入挖掘文本潜台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需要反复推敲才能领会其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如同迷宫,让人既兴奋又有些迷失。作者似乎故意将时间线打乱,把一些关键的线索隐藏在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对话中。初读时,我感觉自己像个侦探,拼凑着那些碎片化的信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画面。特别是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挣扎和矛盾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思考,在极端的压力下,人性会走向何方。书中对环境氛围的渲染也极其到位,那种压抑、潮湿甚至带着一丝腐朽的气息,仿佛能透过纸页扑面而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灰色地带”的处理,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得已和复杂性。这种对人性深度挖掘的作品,往往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精力去细细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这也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社会深层的某些隐秘角落。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有点高,它不迎合那些追求快速满足感的读者。它的魅力在于其哲思的深度和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洞察。作者似乎对西方经典文学有着深厚的理解,在一些场景和人物设定上能明显感受到那种古典的悲剧精神,但又用非常现代和尖锐的笔触进行了重新演绎。我个人对这种将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下的荒谬性融合在一起的尝试非常赞赏。虽然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心智上的调适,因为它探讨的主题沉重且复杂,但最终带来的精神震撼是巨大的。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能轻松合上的书,它会像一根刺一样留在你的记忆里,时不时地让你反思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是否太过简单化了。这种持久的影响力,是很多通俗小说无法企及的。
评分这部作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语言的音乐性。即使在描述最平淡无奇的场景时,作者的措辞也充满了韵律感和结构美。它构建了一个自洽的、几乎是封闭的世界观,读者一旦进入,就很难抽离。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如同指挥家的挥棒,高潮和低谷的转换自然流畅,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被推向故事的下一个转折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多重视角,每个角色的回忆和视角都像是拼图上的一块,只有当所有碎片组合在一起时,那幅全景图才显露出其全貌。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成了吸引我一口气读完的动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达到了很高水准的作品,值得反复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