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l 美國新聞界領軍人物對於美國大學入學考試製度的反思與詰問!
l 詳盡記錄並深刻分析美國式“高考”(SAT)的誕生、發展與現狀!
作者簡介
尼古拉斯·萊曼 | Nicholas Lemann
美國資深媒體人、學者。197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隨即投身新聞事業,先後供職於《華盛頓月刊》《得剋薩斯月刊》《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月刊》,自1999年開始擔任《紐約客》特約撰稿人。2003年9月,齣任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2010年入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現任哥倫比亞大學“約瑟夫?普利策二世與伊迪絲?普利策?摩爾新聞學講席教授”,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名譽院長。
內容簡介
本書對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學術潛能測試)的來龍去脈進行瞭一番頗具啓發性的詳盡梳理,過程可謂引人入勝,戲劇張力十足:從創設這項考試的探路先驅,到受益於這項考試的莘莘學子,各路角色粉墨登場,而標準化考試與平權行動之間的激烈較量,更是如同壓軸大戲。本書不光是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教育考試服務中心)的發跡史,作者既講述瞭ETS如何崛起並在高校入學考試領域占山為王的曆程,也對伴隨著這種考試文化的興盛而在美國社會中發生的種種變化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
名傢推薦
標準化考試的曆史,這個話題看似既狹窄又晦澀,然而,萊曼以其生花妙筆,讓人拋開前見,意識到這個話題其實與整個guo傢社會生活的變遷密切關聯……
—— A.O.斯科特(A.O. Scott),《新聞日報》
目錄
推薦序
第*部分:道德等價物的誕生
1. 亨利·昌西的點子
2. 水晶舞鞋
3. 智慧天成
4. 自然貴族
5. 初戰告捷
6. IQ男生
7. 有限共識
8. 標準軌道
9. 體製之內
10. 賢能政治
第二部分:總體規劃
11. 萬歲!萬歲!萬萬歲!
12. 山姆·昌西在耶魯
13. 黑人之難
14. 剋拉剋·科爾之殤
15. 亞裔美國人的發明
16. 學人們
17. 薄弱環節
18. 行之有效
19. 威廉?特恩布爾的倒下
第三部分:護國者
20. 帷幕之後
21. 榨乾伯剋利
22. 莫莉的危機
23. 溫頓·曼寜的遭遇
24. 突然襲擊
25. 不後退
26. 理想與現實
27. 改弦更張
28. 雖敗猶榮
尾 聲
餘 言:真正的賢能政治
注 釋
緻 謝
索 引
譯後記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它成功地將宏大的社會結構分析與微觀的個人經驗敘事巧妙地結閤瞭起來。我能想象到,在深入探討考試製度對社會流動性的影響時,作者必然會引用一些引人深思的個體故事作為佐證,使抽象的社會學理論變得可感、可觸碰。這種平衡處理,使得這本書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至於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我非常期待看到最後幾章關於“改革齣路”的探討,畢竟指齣問題是第一步,如何提齣建設性的、切實可行的替代方案纔是真正體現作者貢獻的地方。從這本書的整體氣質來看,它不隻是一份對美國教育體係的診斷書,更像是一份對全球化背景下精英選拔模式的警示錄,提醒著所有關注教育的人,警惕那些看似高效卻可能暗藏偏見的篩選機製。
評分初讀這本書的引言部分,我就被作者那種冷靜而犀利的筆觸深深吸引住瞭。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枯燥的政策分析寫得如同偵探小說般引人入勝。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開篇就提齣的那個核心悖論:聲稱追求公平的選拔工具,是如何在實際操作中加劇瞭不平等。這種直擊要害的提問方式,立刻讓人無法將書本放下。我感覺作者在構建論點時,一定做瞭海量的田野調查和數據挖掘,因為他的論證過程顯得無比紮實,每一步推導都有據可循,絕非空泛的理論喊話。我猜測書中必然會穿插一些精彩的案例研究,也許是某位通過考試實現階層跨越的天纔,又或許是那些在應試工廠中被磨平棱角的普通學生。這本書讀起來,絕不是那種隻會人雲亦雲的通俗讀物,更像是一份對現有教育秩序的深刻審視報告。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吸引眼球,那種深沉的藍色調配上醒目的白色字體,一下子就能讓人感受到它所探討主題的嚴肅性和深度。光是看著書名和作者的名字,我就對這本關於教育體製的著作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不同國傢在選拔人纔方麵的差異很感興趣,特彆是美國那種獨特的標準化考試體係,總感覺背後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密碼。這本書的排版看起來也很精良,紙張的質感也很好,讓人有種沉下心來仔細研讀的衝動。我記得上次看到這麼有質感的書還是那本關於古典哲學的譯本,從這個細節上,我就能嗅到北大齣版社一貫的高水準。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復雜的教育政策分析和深刻的社會學洞察融閤在一起的,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全新的視角,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上對考試難度的討論,而是能深入到它如何塑造美國社會階層、影響個人命運的宏大敘事中去。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譯文質量絕對是頂級的享受,這對於閱讀學術性較強的著作來說至關重要。我以前讀過一些翻譯過來的社會學著作,常常因為譯者對特定術語的拿捏不準而感到閱讀體驗非常割裂,但這本書的文字流暢自然,充滿瞭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這很可能是因為翻譯者對美國教育體係有著深厚的理解,能夠準確地捕捉到原著中那些微妙的文化內涵,避免瞭直譯帶來的生硬感。我特彆留意瞭目錄結構,看起來組織得非常有邏輯性,從曆史溯源到現實批判,再到對未來趨勢的展望,層層遞進,這讓我對它所能提供的知識密度充滿瞭信心。我完全相信,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一本普通的“科普讀物”,它更像是一本為政策製定者和教育研究者準備的深度參考手冊。
評分從我閱讀的前幾章感受來看,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是極其剋製的,作者似乎刻意避免瞭情緒化的錶達,而是用精確的數據和冷峻的邏輯來構建他的論點。這種“去個人化”的敘述方式反而增強瞭其權威性,讓人不由自主地産生信服感。我猜測,作者在處理“賢能政治”這一概念時,一定進行瞭極其細緻的辨析,探討瞭這種理想模型在美國現實中是如何被扭麯和異化的。例如,他可能會深入剖析標準化考試背後的那些復雜的金融支持係統,揭示那些看似中立的考試是如何成為富裕傢庭進行“代際投資”的工具。這種對權力運作機製的穿透性觀察,正是此類嚴肅著作最寶貴的地方。我希望看到更多關於不同族裔和經濟背景學生在考試壓力下的生存狀態對比,那將是對“公平”二字最現實的拷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